?

勃拉姆斯《圓舞曲op.39》no.1-no.2音樂分析

2021-02-24 12:02張陸錦浙江師范大學
藝術品鑒 2021年36期
關鍵詞:全曲勃拉姆斯圓舞曲

張陸錦(浙江師范大學)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是浪漫主義時期德國著名的作曲家,其一生創作幾百首作品,其中以《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匈牙利舞曲》、《德意志安魂曲》、《搖籃曲》等最為著名。本文以他在1864 年的維也納創作的《圓舞曲op.39》鋼琴小品為主,對其中的第一首和第二首作品從曲式、調性、和聲、旋律、織體等幾個方面對其進行分析。

一、作者與作品簡介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是浪漫主義時期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他與巴赫、貝多芬兩位古典音樂大師并稱為歐洲音樂史上著名的“三B”作曲家。但其創作仍努力保持和繼承著巴赫、貝多芬式的古典音樂傳統,追求內在情感的深刻表現,并在此基礎上充分汲取德奧民間音樂中具有浪漫氣息的養分,形成了質樸、嚴峻并富有哲理性的風格。

勃拉姆斯音樂創作領域之廣泛、體裁之豐富無不為世人所驚嘆。其中,他在交響樂和室內樂方面的創作成就最為突出,具有巨大的影響力;聲樂作品的創作也體現出了數量大、種類多的特點。代表作品:《第一交響曲》(又被稱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曲”),兩部鋼琴協奏曲:《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降B 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f小調鋼琴五重奏》、管弦樂《學院節慶序曲》、合唱《德意志安魂曲》、《海頓主題變奏曲》、《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和《匈牙利舞曲》?!肮诺?、浪漫、民族”三位一體的創作特征形成了勃拉姆斯獨特的音樂風格,奠定了他在世界音樂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圓舞曲op.39》是勃拉姆斯在維也納居住并與小約翰·施特勞斯來往時,欣賞了其《藍色多瑙河》之后一時興起,在1864 年冬天創作的鋼琴小品。整個作品由16 首單獨的樂章組成。作品簡單但不簡陋,其中融入了吉普賽、蘭德勒等多個民族舞曲元素。小品中充滿了天真和溫情,就連勃拉姆斯自己評價這套作品都是“舒伯特風格的、天真而又小型的圓舞曲”。

二、《圓舞曲op.39 no.1》音樂分析

《圓舞曲op.39 no.1》是一個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的鋼琴曲,3/4 拍,giusto 合適、熱烈的速度。全曲短小又歡樂,在5 個升號調與6 個升號調之間相互轉換,雖僅24 小節,但并不單調。

(一)曲式結構分析

本曲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曲式結構如下表1所示:

表1 《圓舞曲op.39 no.1》曲式結構圖

由曲式結構圖我們可以發現,此曲的結構非常工整,以4 小節為一句,8 小節為一段。全曲段落分配為:首部A+中部B+再現部A’。首部A 段由a 和a1兩個句子組成,平行方整性結構:a 句與a1句均為4 個小節。中部B 段由b 和b1兩個句子組成,b 句與b1句均為4 個小節。再現部結構與首部相同,但調不同,由a1和a11兩個句子組成,均為四個小節。

(二)調式調性布局

《圓舞曲op.39 no.1》由B 大調、平行小調#g 小調和下屬調E 大調組成:首部A 段的a 句由主調B 大調進入,a1句轉為B 大調的平行小調#g 自然小調,可明顯感受到旋律色彩由明亮的大調轉為了柔和的小調。緊接著中部B段的b 句又回到了B 大調,色彩又變得明亮起來;b1句往B 大調的下屬方向進行,轉入了E 大調。再現部的a1句繼續在E 大調上進行,最后a11 句回到了主調B 大調。

(三)和聲分析

《圓舞曲op.39 no.1》的和聲較為單純,但有幾處值得注意:

1.離調

全曲離調的部分并不多,僅有兩處:第一處為第7小節,#A-×C-#E 構成的大三和弦是#g 小調的重屬和弦,此小節的第一拍和第三拍的低音G 為和弦外音,與前后小節形成低音級進下行的效果;第二處為第20 小節,#G-#B-#D構成的大三和弦是B 大調副屬和弦(ii 級的屬和弦),隨后接B 大調ii 級#C-E-#G,此處勃拉姆斯借用離調和弦進行E 大調到B 大調的轉換。

2.主音持續

首部的a 句用了B 大調持續主音寫法,雖然每個小節的和弦都在變化,但是每小節第一拍和第三拍都一直保持著主音B 作為低音,使開頭這一句的調性更加穩定(見圖1)。

圖1 《圓舞曲op.39 no.1》a 句譜例

3.低音級進上下行

本首樂曲的低音運行較為平穩,沒有明顯的大跳處。首部和中部基本維持著低音二度級進上下行模式。研究認為級進運行的低音能夠改變樂曲情緒,首部第二句采用級進下行的低音,同時音響也減弱,有一種樂段趨向于結束的感覺;而中部第一句使用級進上行的低音,同時音響也逐漸增強,使情緒不斷向前推進(見圖2)。

圖2 《圓舞曲op.39 no.1》首部第二句譜例

由上文我們可以得出,雖然勃拉姆斯在這首24 小節《圓舞曲op.39 no.1》中使用的和聲不太復雜,并未見過多的離調,調式調性單純,但他通過和弦轉位,借助低音的變化與和聲原本的傾向性來達到情緒變化的效果。

(四)旋律分析

全曲的旋律并不復雜,主要通過音符級進與樂句模進的手法進行創作。

雖然首部的節奏僅由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組成,但是在第一、二小節,勃拉姆斯通過在第二拍插入大跳和弦的方法,使聽眾產生第一拍為二分音符的感覺,豐富了聽覺感受。第二句a1與第一句a 通過樂句模進手法寫作。

中部通過音符級進和小節反復手法進行創作。中部的節奏變得更加地簡單,右手旋律為八分音符,左手伴奏為四分音符。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里,勃拉姆斯從聽覺上似乎改變了左手的節拍,由3/4 拍轉為了2/4 拍。這樣左右手錯開的節拍為音樂添加了不穩定感,所以即使是重復的音符和單調的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組合,音樂還是有強烈的向前推進的感覺,這與之前提到的級進上行的低音也有著很大的關系。第二句b1與第一句b 也通過樂句模進手法寫作。

再現部的旋律與首部大致相同,不做單獨敘述。

(五)伴奏織體分析

全曲的伴奏織體均為半分解和弦的形式:一個低音加一個柱式和弦的形式。需要注意區別的是,首部與再現部的伴奏織體為3/4拍的常見伴奏模式1 2 1 | 1 2 1 ……形式(見譜例1),而中部織體為2/4 拍的常見伴奏模式1 2 1| 2 1 2 | 1 2 ……形式(見譜例2),故在重音上需要做區別:首部與再現部的重音在3/4 拍的節拍重音上,中部的重音以二拍子為單位的第一拍。(注:此處的“1”表示的是此曲中半分解和弦的低音單音或八度演奏的低音,“2”表示的是半分解和弦除了“1”之外的部分。)

三、《圓舞曲op.39 no.2》音樂分析

《圓舞曲op.39 no.2》是一個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結構,3/4 拍,中板,全曲26 小節,是偏向于抒情的圓舞曲風格。

(一)曲式結構分析

本曲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結構,曲式結構如下表2所示:

表2 《圓舞曲op.39 no.2》曲式結構圖

由上曲式分析圖我們可以看見,全曲的曲式結構工整,調性單純——為E 大調。樂曲由A、B 兩段構成,B 段的第二部分與A 段相似,且兩段均為重復型樂段,各自反復了一遍。b 句以a 句的主題材料展開構成,所以本曲為展開性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

(二)和聲分析

全曲未出現轉調,作者用三處離調的手法增加旋律的色彩變化。

第一處,A 段結尾部分,作者運用重屬和弦,增加了半終止的傾向性。第二處,B 段b1 句的第3-4 小節,此兩小節離調到了E 大調的平行小調:e 和聲小調的vi 級和vii 級。第三處,B 段b1 句的第5-6 小節,此兩小節離調到了E 大調的屬調B 大調上,第一、二拍為B 和聲大調的vii 級降III 音和弦第一轉位,第三拍為B 和聲大調V 級加VI 音和弦。

(三)旋律分析

旋律最突出節奏型為一個附點四分音符加一個八分音符再加一個四分音符構成,全曲以此節奏型為創作動機,加上模仿寫作的手法完成全曲的寫作。筆者認為,附點節奏有一種往前傾的感覺,可由于小節內附點四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占了5/6 的時值,又增加了一種穩定的感覺。加上平穩的旋律進行,所以全曲給人的感覺便像是平靜的湖面上漣漪蕩漾。

(四)伴奏織體分析

全曲的伴奏織體是半分解的柱式和弦形式,節奏的聽覺感受為兩個八分音符加兩個四分音符,伴奏的節奏正好填滿了旋律節奏前兩拍的空擋,使得整體聽起來像是四個八分音符加一個四分音符,如下圖3 所示:

圖3 《圓舞曲op.39 no.2》織體節奏型

所以小節內除了第一拍的節拍重音之外,旋律重音便落到了第三拍的四分音符處,不被三拍子“強 弱 弱”的傳統束縛,呈現了一種“強 弱 次強”的感覺,使得旋律聽起來沒有那么地呆板、枯燥。

四、小結

勃拉姆斯是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中的典范,卻追崇古典主義時期的創作手法,他的作品兼古典與浪漫風格于一身。圓舞曲op.39 的所有樂曲都是無標題的音樂。分析的前兩首樂曲雖結構短小但內容豐富,具有多樣的音樂形象。

《圓舞曲op.39 no.1》是一首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的鋼琴作品。整首樂曲調式調性單純:主調為B 調,期間轉入平行小調#g 小調和下屬調E 大調,最后回歸主調。和聲的使用并不復雜,僅有兩次離調。旋律主要通過音符級進和樂句模進的手法創作而成。伴奏織體以分解的柱式和弦為主,節奏主要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組合為主。勃拉姆斯通過他精湛的寫作技巧,例如低音級進、改變節奏重音等,使整首作品在所有創作元素都十分簡單的基礎上聽起來卻并不顯得無趣、呆板,反而在保持單純美好的同時又充滿了樂趣與驚喜。

《圓舞曲op.39 no.2》是一首展開性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結構,調性單純,在E 大調上穩定進行,無轉調,借用了部分同主音小調e和聲小調與屬調B和聲大調的和弦。以附點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組合為旋律的固定節奏型,但勃拉姆斯通過對伴奏節奏的調整,使得整體音樂運行呈現“強 弱 次強”的結構模式,使得全曲雖然少見大跳的旋律,也并不顯得枯燥乏味。

本篇論文以音樂分析為主線,對《圓舞曲Op.39》展開的研究與學習,針對鋼琴小品此類音樂體裁產生了更為明了的認識,此外在寫作、分析上對這一類具有古典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音樂風格也產生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分析這類浪漫主義時期作品的過程中,不應嚴格按照古典時期條條框框的思維,導致有些地方的研究無法繼續進行,雖然勃拉姆斯在《圓舞曲op.39》中大部分的思維還是遵循古典主義時期的大方向,但有些地方依然是有他自己的風格和創新。這些也表現出了各個時代各個作曲家的獨特性。而我們學習即為應當盡量把握風格、準確分析,為今后欣賞和更好地演奏勃拉姆斯地鋼琴作品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同時也為我們理解、賞析、演奏其他的鋼琴作品提供有利的參考價值。

猜你喜歡
全曲勃拉姆斯圓舞曲
大海邊的浪漫圓舞曲
薩拉薩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藝術特征分析
《九宮大成》所收【番鼓兒】曲牌旋律研究
著名的勃拉姆斯搖籃曲 教學設計
節日圓舞曲
師院圓舞曲
第五號匈牙利舞曲
親愛的克拉拉
黑色圓舞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