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急科普,我們如何從容以對

2021-03-05 08:43胡珉琦
發明與創新 2021年1期
關鍵詞:張文宏科普應急

文/胡珉琦

圖/東方IC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沖擊。其間,科學與公眾的互動曾掀起過一場場輿論風暴,它們也構成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應急科普的生動案例。

應急科普的目的在于應急,而提升應急科普的能力卻在日常。反思這次疫情中的科普表現,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更好地應對重大風險與挑戰。

張文宏“出圈”

2020年,穿著白大褂、講著大白話的感染科專家張文宏“紅了”,“硬核主任”“科普鬼才”“醫界段子手”,網友們給的各種稱呼紛至沓來。

張文宏的走紅是讓科普圈極其欣慰的一件事。因為對于絕大多數專家學者來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面對一天一變的復雜形勢,面對充滿了恐懼和憂慮的公眾,對話和溝通實在太具有挑戰性了。

可是,張文宏不僅有著過硬的醫學專業知識,還具備了超強的溝通技巧和共情能力。

不久前,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2020年會現場,張文宏作了一場題為《從新冠疫情應對看科普》的視頻報告。報告中,他復盤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的團隊做科普的過程。

事實上,張文宏已經不再僅僅是個單純的內容輸出者,他在思考更多問題。例如,科學家應該抓住什么樣的時機進行科普,科普內容應該如何組合,科普和新聞之間是什么關系等,這是一種專業化思維。

在國際上,對于公共衛生事件的危機應對已經有了一個共識。對公眾來說,衛生專家的可信度通常要高得多,他們應該把通過媒體與公眾溝通視為危機期間的首要任務。問題在于,國內的專家學者普遍長期缺乏積極展現自己的形象或者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科學的能力和動力,他們很難在一夜之間變身為具備專業素養的傳播者。

“唯有建立一種機制、環境,關鍵是評價體系的改變,真正能夠鼓勵、認可一部分對科普感興趣和有熱情的人,把傳播作為一項職業能力,主動去訓練和提升?!?北京大學科學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朱效民說道。

應急機制尚需整合協調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應急科普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部門以及專業組織在及時向公眾提供權威科普知識,解讀疫情防控措施,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開展和科學應對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

在政府層面,各級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通過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科普專題網站、編寫印發防控指南(手冊)等形式及時向公眾傳播了疫情防控科學知識。

國家衛生健康系統則是負責組織和指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控制和醫療衛生應急,主要推進疫情信息公開和科學知識宣教。

作為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科技部門和科普組織迅速統籌資源,通過微信公眾號、App、網站,以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與眾多媒體合作,普及科學防疫與心理健康知識,科學辟謠。

這些有組織的應急科普對于消除公眾疑慮、增強公眾對疫情的科學認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作為一種應急機制,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政策研究室主任鄭念指出,其在整合、協調方面需要改進。

鄭念解釋,首先,在內容資源方面,目前各類科普內容分散在各大網站,科普資源看似實現了開放普及化,但不少優質的應急科普資源受限于公眾的檢索能力而出現閑置或浪費,無法得到有效傳播?!叭绻胍纬捎行У倪\行機制,就要打造國家級的權威科普平臺?!?/p>

其次,在不同的科普主體之間,政府與媒體、科學家開展應急科普的協同機制不完善。在很多應急狀態下,科學家“有科難普”和媒介“能普缺科”的脫節問題表現突出,特別是在自媒體時代,這個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政府對媒體和科學家群體的合作缺乏有效組織,導致應急科普的內容生產與大眾傳播兩個重要環節無法實現有效對接。

所以,鄭念認為,應該加強應急科普的內外聯動性和跨領域合作,不僅需要政府內部啟動積極有效的應急科普工作,同時還要做好與社會科普組織、媒體的協同工作,共同回應社會關切。比如,通過政府應急科普管理部門的工作委員會和科普專家顧問團,建立與社會各類科普主體、媒介的聯席會議制度,在突發事件或熱點輿情演化的各個階段,保證各類傳播主體能夠行動一致,形成科普合力。

科普為什么事與愿違

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面對突發性事件的不確定性,大量不實信息的傳播引起公眾心理焦慮、群體認知失衡,這為應急科普帶來了很大的障礙。

早在20世紀末,英國國會科技辦公室的一項研究就發現,當科學或與科學相關的議題成為新聞焦點時,事態的發展可能會非常迅速——而且并非總是朝著科學家預期的方向發展。

有組織的科普有時會事與愿違,科學話語未必有助于安撫民眾情緒。直到今天,這依然是一個令人深思的議題。

朱效民認為,破解問題的關鍵在于需要重新思考當今科學與公眾的關系。朱效民解釋,現代科技在給公眾帶來越來越多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或明顯或潛在的不確定性、風險甚至危害?!跋鄬τ诳萍急旧?,今天的公眾可能更關心科技給自己帶來的影響、風險等,這也導致他們不斷增強防范警惕、自我保護和共同參與的意識?!?/p>

有國外專家認為,當今時代是一個有著復雜的技術風險的時代,這些風險無法從科學上完全弄清楚,也難以采用“家長式”的辦法自上而下地加以控制。

因此,處理科學技術與社會公眾的關系就需要一種新的定位和協調機制。

朱效民認為,當涉及諸如文化、倫理、宗教、環境影響等方面的議題時,公眾往往有著自己不同的感受和見解,科普工作也越來越要求科學家從傳統單向的科學知識普及轉向與公眾在有效溝通基礎上的相互理解、共識、信任,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寬容和接納。

“不要害怕爭議,允許科學議題的討論是有彈性的。當科學面臨苛刻的質問時,可能意味著科學家沒有意識到公眾的關注角度、思考方式、所處背景等不一樣?!敝煨裰毖?,“讓公眾下場去討論、去親歷、去感受,確保在有關科學的公共對話中人們可以充分接觸到不同的聲音,從而學會判斷和選擇?!?/p>

今天,我們務必要從基本理念入手來反思應急科普,這在朱效民看來是最重要的。未來,如果科普的定位能建立起以公眾為中心的科普服務意識,科學家能夠真誠、平等地與公眾進行更為直接的互動交流,科普內容建設的重點不再是要求公眾沒完沒了地掌握無窮無盡的科學知識,而是建立起高效的反饋響應機制,讓公眾可以隨時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及咨詢渠道,那么,公眾與科學的關系才能趨于和諧。

猜你喜歡
張文宏科普應急
寫在處方背面的文字
張文宏:黑眼圈,靠什么消除
科普達人養成記
張文宏 不要神化我
科普“硬核”張文宏
情景構建在應急管理中的應用
應急救援要訣“少 快 短”
應急管理部6個“怎么看”
科普漫畫
科普漫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