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線精神的歷史考察與內涵意蘊

2021-03-07 14:55
文化學刊 2021年12期
關鍵詞:民族精神

何 悅 范 俊

半個多世紀前,在中國廣袤的中西部地區,一場以國防、科技、能源、交通等為主題的規??涨暗慕洕ㄔO揭開了序幕,史稱“三線建設[1]”。三線建設在共和國建設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一頁。三線人固有的赤子之心,流淌的奮斗激情,燃燒著火紅年華,決定了歷史上前無所有的“三線壯歌”,更使三線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璀璨的標識。

一、三線精神的歷史源起

馬克思曾滿懷深情地說道:“青春的光輝,理想的鑰匙,生命的意義,乃至人類的生存、發展,全包含在這兩個字之中:奮斗!”唯有奮斗,民族才會有希望和光明。在中西部地區復雜的地理環境與艱難的生活條件下,三線建設者把最美的青春年華奉獻給祖國,將熱血與夢想熔鑄于三線建設的偉大事業之中,孕育出熠熠生輝的三線精神。

三線精神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賡續了黨的優良傳統,與紅色基因血脈相連。以“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為內核的三線精神鼓舞斗志、凝聚人心,始終貫穿于三線建設的全過程,為中西部地區的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一)“三線精神”形成的時代條件——民族復興的歷史任務

三線精神來源于歷史的沉淀、歲月的記憶。嚴峻的國際形勢、潛藏的戰爭威脅是三線建設的外在因素,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歷史任務是三線建設的內在動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將時代背景與歷史使命相結合,通過對三線建設的歷史考察,才能揭示出三線精神的真諦[2]。

新中國成立后,戰爭的陰霾并未立刻消散,為加強備戰,中共中央決定將部分國防、科技、工業資源遷入中西部地區,進行三線建設。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歷史性的問題,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亟待解決的難題,三線建設承擔著國防戰備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任。正因如此,以三線建設者為主體所展現的三線精神在新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民族復興注入了磅礴之力,其實用價值與社會意義不可忽略。

回望百年以來波瀾壯闊的歷史,為拯救中華民族的前途與命運,無數仁人志士不畏任何艱難險阻、不惜犧牲一切代價,探索出民族復興的光明大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三線建設培育形成了偉大的三線精神,契合了中國現代史的主旋律,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三線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宏闊視野的協作精神。鄰里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是構建大同社會的基礎保證,戰場“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是戰勝強大敵人的前提條件,君子“和而不同”是為人處世的重要手段,“和諧”的思維理念早已深入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中。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使得中華文化傳承千年而不衰,歷經萬般劫難而不毀。三線建設者在黨的領導下戮力齊心、精誠團結,攜手邁進,發揚團結協作精神,鑄就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優秀傳統文化滋育了英雄氣質的奉獻精神。中國人民從來都不缺少以身報國、視死如歸的勇氣,在山河破碎的歲月中浴血奮斗,在風雨如晦的年代中殊死拼搏,是因為他們對這片中華大地愛得深沉。三線建設者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楷模,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追求而義無反顧地遠離故土親人乃至拋灑熱血,不少人甚至埋骨他鄉。三線建設者心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信仰為民族大業無私奉獻,賦予了奉獻精神新的時代表達。

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了不凡品格的創新創業精神。創新是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實踐證明一個國家要興旺發達,一個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巔,決不能安于現狀、停滯不前。指南針的發明讓人類能夠在茫茫大海中自由航行,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與民族文化的交融;紙張的發明成為了華夏文明流傳千年的物質載體,成為世界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媒介;火藥的發明增強了人類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也成為了人類不斷探索前進的動力來源。千年以來,中國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頭腦在改造客觀世界中不斷推動著新事物的發展。創新精神在三線建設的過程中得到了繼承與發揚,成為三線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三線精神”形成的內在動力——紅色基因

歷經磨難而勇往直前,屢受考驗而初心不改,偉大的理想需要強大的信念做動力支撐,三線精神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來源于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與一脈相承的紅色基因。

百年前的中國積貧積弱、精神委頓,社會動蕩不安。小小紅船承載著建黨精神和革命意志,劃開了新時代的大幕,轉動了民族復興的命運齒輪。井岡山上的星星之火點燃了革命的希望,照亮了民族的未來,在烈火中淬煉出了堅定理想、實事求是、艱苦奮斗、依靠群眾的精神信仰。翻雪山、過草地,共產黨人在坎坷難行的道路上走過萬里長征,團結協作、不畏犧牲的革命意志印刻在了腳下的每一寸土地上。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延安寶塔窯洞與西柏坡革命舊址展現了共產黨人艱苦奮斗、敢于勝利的思想信念。不畏艱險的戰斗精神,堅貞不屈的英雄氣質,探索創新的思想品質,意志如鋼的堅定信念,構成我們黨的紅色基因。

三線精神是紅色基因與建設實踐的融合、是思想力量與情感力量的碰撞,三線建設者用紅色精神譜系滋養自己、鼓舞自己,凝聚起矢志奮進的澎湃力量,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頑強拼搏,展現出了革命者不懈追求的昂揚姿態,三線人的歷史群像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四)“三線精神”形成的實踐基礎——三線人的建設活動

三線建設是一部偉大的奮斗史,三線人是這段歷史的主體[3]。初心如磐,篤行致遠,三線人堅持不懈的努力、齊心協力的奮斗、百折不撓的拼搏,書寫在奔騰的歷史洪流中。

建設新中國的偉大征程中,砥礪奮進的三線人跟隨著夢想的指引,肩負起時代的重任,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歷史的變遷中拼搏與奉獻。三線建設初期,“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是最真實的生活寫照。幾代三線人扎根深山與荒漠,“獻完青春獻子孫”依舊無怨無悔,他們篳路藍縷、開創基業,用青春奏響了時代的贊歌,用熱血捍衛了民族的尊嚴,譜寫了感天動地的壯麗史詩,描繪了光輝燦爛的歷史畫卷。

三線建設的艱苦歲月,培養造就堅韌、頑強、正直的三線人,他們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秉持“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勇氣,為國家、民族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物質財富與精神寶藏。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黑白的老照片與簡短的書信,記錄了三線人艱苦奮斗的勞動場面,睹物追思更感三線精神之厚重。

二、三線精神的科學內涵

百年新征程,不忘來時路。三線建設作為一段特定的歷史歲月,與我們已經漸行漸遠,曾經的三線建設者也相繼離去,三線精神卻經過歲月的洗禮,不僅沒有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反而在新時代彰顯著其獨特的生命力與活力。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要注重提高個人文化修養與文化內涵。三線建設者將自身的理想追求融入到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之中,其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是民族精神的時代彰顯,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來源。

三線建設者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烙印在中華兒女的心中,勇于創新的改革精神使其永葆生命力,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使其富含凝聚力,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三線精神將鼓舞著我們奮勇前行。

(一)無私奉獻——“三線精神”的英雄氣質

“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馬克思主義英雄觀的基本觀點,英雄植根于人民,人民也需要自己的英雄?;仡欀腥A民族千年歷史,無論是哪一個時期,都有偉大的英雄人物出現,他們心懷赤子之心,無私無畏立足于天地之間,成為一個時代的引領者。

在革命戰爭年代,解放軍戰士心懷戰勝一切敵人的超凡勇氣,秉持沖鋒陷陣、英勇殺敵的頑強斗志,胸懷慷慨赴義、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歷經槍林彈雨的戰爭洗禮和久經沙場的生死考驗,是我們國家最偉大的民族英雄。在和平建設年代,三線建設者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畏道路的坎坷難行,不懼環境的荒蕪凋敝,為民族與國家利益無私奉獻,激發出了巨大的建設激情,做出了經得起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偉大貢獻,是我們國家頂天立地的民族脊梁。

在黨中央的號召下,無數科研工作者隱姓埋名,為新生的共和國筑造了國之重器,為國防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線建設者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國防建設的激情歲月之中,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構筑起守護祖國的銅墻鐵壁,完成了國家和人民賦予的使命。

(二)團結協作——“三線精神”的宏闊視野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不僅取決于經濟水平的高低和軍事實力的強弱,而且越來越取決于是否擁有同舟共濟、同心同行的精神品質。

“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來自五湖四海的民族同胞們懷揣著建設祖國的樸實理想從千里之外匯聚而來,投身到三線建設的偉大事業之中。以三線重鎮攀枝花為例,外來人口的大量遷入,多種方言的交融與滲透,孕育出開放、熱情、包容的“新攀枝花人”。三線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并非是以一人之力就能夠完成的,它是全體建設者發揚團結協作精神用汗水與智慧凝結的民族瑰寶。

三線建設中的團結協作精神對于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始終助力于社會穩定、人民安康。在面對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河南特大洪水災害的侵襲時,中國人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攜手度過了這段令人難以忘懷的特殊歲月,以乘風破浪的氣勢向世界展示出了中華民族的超凡魄力與非凡勇氣。我們有理由相信,團結協作精神在新時代將繼續發光發熱,為中國的發展增光添彩。

(三)艱苦創業——“三線精神”的不凡品格

創業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是對現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效益或社會價值的實踐活動,這需要創業者有巨大的勇氣,過人的智慧以及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的堅定決心。進行偉大的創業,必須有偉大的創業精神,三線建設是神圣的事業,需要有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來凝聚和激勵廣大建設者。

無論是在時間跨度上,還是在建設規模上,三線建設都超過了“一五”期間實施的156項工程,其動用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計其數。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三線建設者們聚集建設優勢,明確發展方向,象牙微雕鋼城的建設與成昆鐵路的竣工,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基建的實力。蘆席棚里,煤油燈前,奮發圖強、勤勞勇敢的三線建設者們繪制著國防工業與經濟建設的藍圖,頭戴鋼盔、手握鐵鍬的實干者形象躍然紙上。

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是三線人的初心與使命。在物質資源匱乏與經濟條件困難的情況下,創業成為了三線建設的必由之路。三線建設者堅持黨的領導,堅定自身信念,以中西部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依托,構建起獨立完整、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三線建設不僅直接支援了社會主義建設,而且為國防事業的發展與基礎工業的提升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四)勇于創新——“三線精神”的活力源泉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眲撔麦w現了一個國家的科研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靈魂。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就永遠難以擺脫落后局面。

三線建設時期,一大批新建、遷建和擴建企業遷入綿陽,并帶來了與之配套的科研機構與技術人才,兵器工業、冶金工業、電子工業的全面發展,為綿陽注入了強大的“創新基因”,中國科技城的美譽也不脛而走。面對西方的科技封鎖,三線建設者著眼于國防事業的需要,突破發展舊思維,激發發展新活力,極大地促進了國防工業的自立自強。

在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已經逐漸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優化經濟結構的主要動力來源。三線建設中的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對于今天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無疑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三線精神中攻堅克難、執著追求的創新精神始終推動著經濟改革不斷前行。

三、結語

在歲月如歌的年代里,三線人保持著只爭朝夕的干勁、不負韶華的拼勁、鍥而不舍的韌勁。為國家無私奉獻,為民族艱苦創業,以務實創新升華自我,在不懈奮斗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國家的富強,離不開人民的奮斗,民族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三線建設在新中國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一座座高爐鍛造出“鋼筋鐵骨”,一噸噸鋼材搭建起復興的橋梁,一項項技術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波瀾壯闊的時代里,三線建設者創造舉世矚目的物質豐碑的同時,也在人民心中樹起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歷史的巨輪滾滾向前,時代的發展永無止境。三線精神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當銘刻于心、踐之于行,讓三線精神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猜你喜歡
民族精神
我們的民族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精神燦爛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以釘釘子的精神打好環保持久戰
拿出精神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