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博物館展覽工作新思路
——以南京城墻為例

2021-03-08 00:31
文化學刊 2021年4期
關鍵詞:城磚城墻文旅

楊 歡

一、研究背景

2009年,《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加強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結合,有助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苯陙?,隨著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文旅融合發展迎來了新契機。2018年3月,文化部與國家旅游局整體合并為“文化和旅游部”,標志著文旅融合步入新的發展階段。2020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發布,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明確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加快文化旅游場所的建設。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已然成為大趨勢,在新時期,面對新形勢,文化與旅游如何高度、高質量融合成為一個全新的話題。

博物館是重要的文化輸出地和傳播地,承擔著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文旅融合發展背景之下,博物館的社會職能被寄托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針對“新社會公眾”細化公眾服務,還需要增加跨界能力,通過“博物館+”的方式讓博物館更廣泛地融入社會生活各領域[1]。展覽是博物館對外傳播文化的一扇窗戶,也是最直接、最直觀的傳播形式,對于博物館的展覽工作而言,同樣需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推動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發展。各地博物館如何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視角下結合自身特色,創新工作模式,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南京城墻及陳列展覽工作概況

南京城墻是世界上現存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墻,從內向外分別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組成。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太祖朱元璋主持修建南京城墻,前后歷時28年。歷經650年多年的風雨滄桑,如今的南京城墻仍巍峨佇立于山川之間,見證著城市發展與變遷。南京城墻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不僅是文化遺產,也具有旅游觀光性質,蜿蜒于鐘靈毓秀的山水之間,將周邊諸多文化景觀、旅游景點一一串聯,形成了一條璀璨的珍珠項鏈,是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擁有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

與其他博物館的建筑形式不同,南京城墻的陳列展覽主要依附于城墻本體,利用城墻內部空間開設展廳,向世界各地來參觀的人們展示南京城墻的獨特的魅力。自2014年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成立以來,南京城墻的陳列展覽工作不斷深入推進,有序開展了一系列旨在教育、宣傳南京城墻多元文化內涵的展覽,如“南京城墻”“天下第一內甕城”“傳·城”等基本陳列,“南京城墻:明代皇帝的防御工事”“城墻里面是故鄉”等專題展覽。此外,有關南京城墻的展覽工作也在推陳出新,曾在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舉辦“城墻根下——老城南的民俗與生活”專題展,讓觀眾在展廳內感受民俗記憶與傳統文化,走出展廳,去南京城中街巷尋訪老城南記憶,是文化與旅游相鏈接與融合的一次有益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三、博物館展覽工作的新思路

(一)展覽主題與內容的豐富

1.凸顯地域特色產生文化共鳴

特色是當代博物館的立身之本,在文旅融合發展的新階段,有特色的博物館展覽一定是能夠讓人們印象深刻的展覽。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館的服務對象和展覽目標人群已不僅僅是普通的觀眾和相關專家學者,更多的是來自各地的游客,是博物館的“新社會公眾”。服務對象的多樣化、復雜化對博物館的展覽主題及內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公眾進行分類研究,提供不同主題和不同風格的展覽十分必要,尤其是應對文旅融合時代發展的大趨勢,應當針對游客提供一批“特色鮮明、獨具匠心、別出心裁”的展覽,讓他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對展覽的陳列語言有較好的解讀。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孕育出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大博物館只有依據文化差異性,主動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別具一格、耳目一新”的歷史文化展覽,才能吸引更多觀眾和各地游客,搶占文旅融合時代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

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有著極為悠久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南京城墻是在歷代城址的基礎之上不斷衍生發展而來的,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建城史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明朝定都南京,成為建都南京的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王朝,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將南京城墻放置于南京歷代都城建造史、南京地域文化之框架下去闡釋與解讀,既能體現出南京城墻的厚重與雄偉,突出南京城墻的豐富文化內涵,展示出南京城墻在南京城市發展史中的地位,也易于觀眾記憶與理解。同時,拓展了當地觀眾對南京地域文化的新認知、新認同,增進了外地游客對南京古都文化的深入了解,讓他們切身感受到不同地域歷史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無窮魅力,增強了展覽的吸引力。因此,各地博物館應當在充分挖掘本館文物資源的前提下,結合當地歷史文化特色,向觀眾及游客提供具有獨特地域人文風格的展覽以滿足觀展需求,增進觀眾與游客對展覽中所蘊含的文化氛圍的感知,從而產生文化共鳴。

2.聚焦藏品特點詮釋豐富內涵

藏品是一個博物館展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核心的組成單元。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旅游的需求越來越高,更加注重在旅游中全身心的體驗與感受。在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之下,博物館作為傳統文化的輸出與傳播載體,是游客爭相“打卡”的文化旅游勝地,應當充分考慮到游客的觀賞需求已經由“求知”向“感受”轉變。當然,“感受”并不等于走馬觀花,而是在宏觀層面感知展覽藏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聽取“故事”,觸摸“歷史”。在新時代,博物館應努力把文化主題、藏品特點擺出來,讓觀眾和游客容易捕捉到[2]。各地博物館應在充分研究、了解、再創造藏品的基礎之上,精準凝練藏品特色,充分闡釋藏品的物質文化內涵,講述其背后的故事,使博物館展覽變得生動、活潑且有趣。

深入挖掘南京城墻歷史文化內涵,提煉出最具特色、最有亮點的城墻元素,有助于推動城墻展覽的個性化發展,增添展覽吸引力和影響力。南京城墻是人類城市文明多樣性的有力見證,上億塊具有特色磚文的城磚,不同形制的甕城、城門,多樣的不同軍事防御元素都是南京城墻的特色。目前,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重點圍繞明城磚、明代城門和明代城墻軍事防御元素,打造了一系列精品展覽,讓游客置身展廳感受城磚的精巧、城墻軍事防御工程的宏大以及南京城墻豐厚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按u”心之“制”——南京城墻城磚展,從城磚材燒制方法、城磚銘文等方面生動詮釋了南京城墻城磚的豐富內涵,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南京城磚這一大特色給世界各地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博物館等文旅場所需充分滿足觀眾和游客的體驗需求,深入挖掘館藏資源,聚焦本館文物特色,打造出內涵豐富、意義深刻的精品展覽,為游客提供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又能記憶深刻的展覽。

3.勾連文化景點形成聚合力量

文旅融合,歸根結底,是將文化融入旅游,通過旅游的形式,充分發揮文化在豐富旅游含義中的作用。從博物館角度出發,就是有主動融入文化景觀的意識,同時要有精準融入、無縫對接的能力。對于博物館展覽來說,就是需要結合人文景觀的特色,在各大人文景點提供具有“可觀賞性”且毫無違和感的文化展覽,與人文景觀形成有機結合體,以打造特色鮮明的旅游文化景觀。好的文化景點能夠為展覽提供一個優質的生態環境,一場有特點的文化展覽則能夠為文化景點帶來更多“流量”,使得文化景點的旅游發展錦上添花,可以說,文化展覽與文化景點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各大博物館應當主動地、積極地與周邊文化旅游景點、歷史文化街區形成互聯,整合資源,構建多方聯動機制,并實現文化和旅游資源的共享,充分發揮各自特色,形成集歷史、文化、景觀等于一體的聚合力量,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南京城墻是既是文化遺產又是旅游景區,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上有著先天的條件。南京城墻中華門甕城藏兵洞展覽、解放門臺城展覽,每年都能夠吸引眾多游客,讓觀眾漫步展廳捕捉城墻文化內涵之外,也登臨城墻賞美景。近年來,南京城墻在充分發揮自身文旅融合發展優勢的前提下,不斷與周邊旅游景點、文化場館合作,舉辦了一批特色展覽,較好地提高了博物館展覽在文旅融合中的調節作用。2020年1月,南京城墻城磚公益空間“磚集館”開館,選址于明城墻腳下、秦淮河畔的歷史文化街區悅動·新門西,對“顆粒歸倉守護城墻”活動中回收的城磚進行集中保護與展示,為來到南京老門東、老門西的游客、市民提供了一個精神文化休憩空間,是勾連城市文化景觀,傳遞城墻文化,順應旅游發展趨勢的有力之舉。

4.突出非遺文化留住城市記憶

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于人而存在,是長期存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實踐產物。不同于靜態的物質文化遺產,其始終是鮮活而生動的,具有活態性、民間性、生活性、生態性[3],往往能夠勾起人們對某一段生活場景、某一城市的獨特烙印,是非物質的,帶有個性化色彩的。非遺的動態表現形式,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博物館展覽的形式,回溯非遺文化的興衰與發展,展望非遺文化的發展方向,能夠引出觀眾與游客的情感共鳴,以加深觀展體驗。比如,南京博物院專門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集中展示江蘇地區傳統戲劇、曲藝、傳統技藝、民俗等非遺項目,展廳內部的手工技藝演出坊動態展示傳統非遺文化,吸引了許多觀眾與游客。

南京城墻是近現代化城市進程的有力見證,是城市生活和城市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南京城墻伴隨著城市的繁榮發展,見證著歷史文化的變遷,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城墻本身及其衍生出的文化韻味也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中,承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記憶,留下了許多與城墻息息相關的民俗傳統和神話傳說,如“正月十六爬城頭,走百病,踏太平”“沈萬三與聚寶盆”等。以上述民俗與神話傳說為主要內容,南京城墻也曾舉辦過系列主題展覽,依托南京城墻活態文化,關聯城市記憶,展示南京城墻民俗文化。不僅易于喚起南京民眾塵封已久的記憶,增進對城墻非物質文化的理解,也能夠使城墻記憶深入人心,與游客產生情感互動。

(二)展覽表現形式的創新

1.依托數字媒體活化文化遺產

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數字化展陳手段也在不斷創新。數字媒體技術作為陳列展覽的一種新興表現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展覽的視覺效果,提升陳列展覽的感染力,讓博物館展覽所需要傳達的信息更加生動、鮮活。文旅融合發展背景下,利用巨幕投影、多點觸控、動畫等數字媒體技術豐富展覽的呈現形式,拓展和豐富展覽表達內容以激發觀眾和游客的觀展熱情,不失為一種創新之舉。放眼當下,數字媒體技術已經廣泛運用于各大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如國家博物館就曾在展覽中應用了360°全景全息視頻影像技術,完美還原了梵高先生200多幅畫作,展廳美輪美奐,引得各地游客及觀眾紛紛“打卡”;南京博物院利用巨幕投影技術將《南都繁會圖》《韓熙載夜宴圖》以動態的形式展現,提供了一種身臨其境的觀感。

此外,多層次、全方位地對館藏文物進行數字化采集,并在展覽中充分利用數字資源也是博物館創新展覽表現形式的另一種嘗試。2018年,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啟動南京城墻本體磚文信息采集項目,利用GPS定位、數字拍攝、三維掃描等方式對城墻上數億塊銘文清晰的城磚進行信息采集,同時建設“南京城墻城磚銘文數據庫”,將城磚銘文信息永久儲存。在改擴建完成后的南京城墻博物館中,這些城磚數字化資源將被展示,用數字化手段增進觀眾、游客對南京城磚的了解,提升對南京城墻文化的認知。

2.借助“互聯網+”提升展覽互動性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博物館有了更多的可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更廣泛、更迅速、更深入地傳播。借助互聯網技術,增加觀眾及游客在參觀體驗中的互動性,讓展覽變得可參與、可互動,能夠在博物館與觀眾、游客間建立某種有機聯系,讓博物館展覽真正“活”起來。同時,展覽中建立互動關系,能夠激發觀眾的觀展興趣,提供沉浸式體驗。借助“互聯網+”,各大博物館應該將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手段融入博物館展覽系統,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生成鮮活的歷史角色、還原真實情景等,能夠使人們加深對各歷史事物的認知與理解。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還原城磚、城墻建造的歷史場景,讓觀眾游客于方寸之間領略時代變幻,與歷史來個親密接觸;利用人工智能,讓缺失的部分城墻“起死回生”;利用混合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的混合現實技術),讓觀眾穿越到明朝南京的大小街巷中,探尋與南京城墻有關的歷史趣味。未來,在改擴建完成后的南京城墻博物館中,將充分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增進博物館展覽與游客、觀眾之間的互動,順應文旅融合發展趨勢,助力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四、結語

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博物館展覽工作,迎來了機遇,也面臨著挑戰。順應發展趨勢,利用自身優勢,提升與創新理念和工作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路徑。一方面,博物館應當凸顯地域文化特色,聚焦館藏精品,勾連周邊文化旅游景觀,突出表現城市非物質文化,以拓展展覽展示內容;另一方面,應積極擁抱互聯網時代,利用數字媒體、互聯網技術創新展覽呈現形式,進一步提高觀眾、游客的參與度,做到與時俱進。

猜你喜歡
城磚城墻文旅
乘風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從無到無限大
長夜
磚頭也能變糧食
安東:東方的幽靜文旅之鄉
我輕輕地撫摸古老的城磚
文旅照明的興起
女真人修筑的城墻
長城上真有傳說中的“定城磚”?
殘破的城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