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矸石山注漿加固治理效果評價

2021-03-10 09:53黃玉生
山西建筑 2021年6期
關鍵詞:波速煤矸石矸石

黃玉生

(中煤科工集團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7)

0 引言

煤炭在開采和洗選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煤矸石,因其利用率較低,一般作為一種固體廢棄物在露天場地堆積填埋,最終形成巨大的矸石山[1]。一旦堆積超過極限,再加上暴雨等極端天氣影響,極易引起煤矸石山失穩,進而出現滑坡、坍塌和泥石流等現象,對鄰近的耕地、林木和居民區構成嚴重威脅。

近年來,有不少學者研究矸石山的滅火及加固措施,但是系統性評價治理效果的研究較少[2-5]。本文以晉城某矸石山為例,針對注漿加固治理矸石山失穩的措施進行系統性評價,為其他類似工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1 工程概況

研究區矸石山位于山西省晉城市區以北1 km處牛山村、郭山村境內,東北部坡腳下有一條村級公路及多處民用建筑,西部有一片經濟林及一座水庫。經過分析,該矸石山存在失穩可能,尤其是在降雨影響下極易失穩。為提高邊坡穩定性,從而確保周圍林木、耕地及居民區不受邊坡失穩所帶來的威脅,需進行加固處理。

根據地形地貌及周邊環境,人為將治理區域劃分為六個部分:Ⅰ區、Ⅱ區、Ⅲ區位于矸石山東部,Ⅳ區、Ⅴ區位于矸石山南部,Ⅵ區位于矸石山西部。具體各治理區域范圍見表1。

表1 某煤矸石山治理區域范圍 m

2 治理方案

2.1 治理思路

依據巖土工程勘察,某矸石山6個區域坡體內部存在著火點且溫度較高,對混凝土及水泥砂漿強度損害較大,不宜采取灌注樁或錨索、肋柱、擋墻工程。根據相關規范,并結合矸石山現場情況擬采用在斜坡坡頂平臺位置施工鉆孔、注漿加固及覆土綠化的治理思路。具體方案如下:

1)通過向矸石縫隙內灌注復合漿液,將邊坡外邊緣的散體矸石進行固結,并最終形成似重力式擋墻結構;

2)采用注漿法對矸石山邊坡深層進行加固,使得多個區域形成微型樁效應,從而提高邊坡的整體穩定性;

3)對各個區域邊坡的表面進行適當覆土、種植綠化、設置排水溝,從而減小雨水對坡面的沖刷。

2.2 主要參數

1)鉆孔分類。

鉆孔分為兩類,Ⅰ類為淺孔,間排距均為8 m,梅花形布置,主要填充淺層的矸石塊體之間的縫隙,增強其抗剪強度;Ⅱ類為深孔,與Ⅰ類孔間隔布置,間排距亦為8 m,同樣呈梅花形,穿過矸石山底部并進入原狀土,除了改善深孔矸石塊體之間的強度之外,還對矸石山基底原狀土進行加固,其余參數見表2。

表2 鉆孔參數表

2)注漿材料及配比。

注漿主要材料有水、粘土、水泥、粉煤灰及速凝劑等。漿液固水比為1∶1~1∶5;粘土漿質量比:m粘土∶m水=1∶3~1∶5;水泥粘土混合漿質量比:m水泥∶m粘土∶m水=6∶4∶30;復合漿液質量比:m水泥∶m粉煤灰∶m水= 2∶8∶20,3∶7∶10,4∶6∶10。

3)注漿參數及結束標準。

注漿壓力取0.9 MPa~2.5 MPa之間。在給定的條件下,注漿1 h后,漿液的滲透范圍為4.02 m;注漿3 h后,漿液的滲透范圍為5.8 m。單孔段注漿壓力達到2.5 MPa情況下,單位灌注量小于50 L/min堅持灌注15 min以上;或地面出現冒漿,即可結束注漿。

3 治理效果檢測

3.1 檢測內容及方法

注漿工程效果檢測方法以鉆探檢查為主,同時進行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孔內波速測試、注漿結石體室內試驗、變形觀測及邊坡穩定性評價等方法,對矸石山注漿加固治理效果進行綜合評定。

3.2 檢測成果分析

1)檢測孔鉆探情況。

本次檢測工作中,六個治理區域內共布置22個檢測孔,所有檢測孔全程取芯,取芯率均達到89%以上,注漿液體充填情況較好,巖芯較完整,大部分巖芯為碎塊注漿后的結合體,占到全部巖芯長度的60%~65%,局部呈短柱狀,短柱長度為1 cm~7 cm,占到全部巖芯長度的25%~30%,局部巖芯呈碎塊狀,占到全部巖芯長度的25%~30%。鉆進過程中進尺平穩,沖洗液部分漏失,局部漏失嚴重,孔壁較穩定,無卡鉆、埋鉆現象,局部存在塌孔現象,鉆桿溫度正常,孔口無煙氣外冒。

2)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

本次檢測對各區檢測孔進行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試驗成果統計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成果統計表

注漿治理后,六個治理區域內矸石層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修正擊數平均值在20.6~25.3之間,修正擊實數平均值達到20次以上,矸石層密實度為密實。

3)孔內波速測試。

檢測孔成孔后,對每個檢測孔的全孔深進行波速測試,測點間距1.0 m。注漿治理后,六個治理區域煤矸石層位的剪切波速在243.7 m/s~559.12 m/s之間,六個治理區域煤矸石層位平均剪切波速分別為473.19 m/s,484.43 m/s,473.56 m/s,417.78 m/s,448.50 m/s,434.87 m/s,平均剪切波速在300 m/s以上,根據相關規范,場地地層類型屬于中硬土。

4)室內試驗。

本次檢測工作中,檢測孔成孔后,對達到試驗要求的巖芯進行室內試驗,共采取注漿結石體試樣82組,每組試驗試件數量為3件,對注漿結石體進行密度試驗、單軸抗壓強度試驗、直剪試驗,得到的試驗數據如表4所示。

表4 治理前后物理力學參數對比

注漿治理后,矸石體密度提高了,粘聚力及內摩擦角也有明顯提高。注漿結石體強度均大于一般工程要求(一般工程要求為注漿結石體抗壓強度大于0.6 MPa)。

5)邊坡裂縫觀測。

根據對邊坡裂縫發展情況進行監測后發現,從施工開始到竣工3個月之間,各區域矸石山邊坡未出現明顯的裂縫,僅在坡頂部分鉆孔周圍出現些許細裂縫,寬度均小于1 mm。此外,矸石山邊坡未出現崩塌、滑移、隆起等其他破壞。

6)邊坡豎向位移。

從圖1可以看出,注漿治理后矸石山邊坡豎向位移很小,坡頂和坡中豎向最大位移分別為17.0 mm和12.8 mm。監測期間,盡管該區域經歷了三次強降雨(7月~9月該區域出現3次300 mm/d的強降雨),但是邊坡變形量未出現明顯的增大,進一步證明了邊坡治理效果良好。

7)邊坡穩定性計算。

根據室內試驗結果,整理出邊坡穩定性分析所需計算參數,并通過采用理正基坑7.0軟件對邊坡穩定性計算對各區域治理后的矸石山穩定性進行評價,判定結果見表5。

表5 各治理區穩定性驗算結果

對Ⅰ區~Ⅵ區矸石山邊坡穩定性進行驗算,滿足設計文件及相關規范要求,注漿后邊坡整體穩定性較好。

4 結論

1)矸石山注漿加固方案為:在斜坡坡頂平臺位置施工鉆孔、注漿加固治理。具體方式為在治理區域內打孔注漿,采用水泥粉煤灰復合漿液對邊坡松散煤矸石堆積區域進行加固,形成似重力式擋墻結構,加固后對治理區域邊坡進行坡表綠化。

2)以現場原位測試為主,采用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孔內波速測試、注漿結石體室內試驗、變形觀測及邊坡穩定性評價等方法對注漿效果進行檢測,對注漿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3)本治理區內鉆探巖芯完整度較好,強度較高,矸石層剪切波速提高顯著,矸石山邊坡安全系數達到設計要求,在強降雨影響下,治理后的某煤矸石山邊坡位移很小,未出現明顯裂縫、滑移、崩塌現象。綜合評定該矸石山治理注漿工程質量為合格,治理后整體穩定性較好。

猜你喜歡
波速煤矸石矸石
行波效應對連續剛構橋地震響應的研究
2013-12-16巴東MS5.1地震前后波速比異常特征
淺談煤矸石在固廢混凝土中的應用
煤矸石在高等級公路路基工程中的應用研究
礦井矸石山環境危害與防治措施分析
基于溫度場分布規律的矸石山注漿鉆孔布置方案研究
鋅改性煤矸石的制備及其對廢水中磷酸鹽的吸附去除
礦山矸石綠色充填系統設計及參數研究*
基于實測波速探討地震反射波法超前預報解譯標志
粗矸石回收系統改造的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