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勢”:作品《白水》《微塵》的生命美學探究

2021-03-15 05:31葉鳴
美與時代·下 2021年1期
關鍵詞:微塵白水身體語言

摘? 要:《白水》《微塵》是林懷民退休前最后一次帶領云門舞集在大陸演出的作品。兩個本各自獨立的現代舞作品,同場演出,呈現出強烈的戲劇效果。無與倫比的舞臺效果,深刻的內涵,將云門舞蹈的精魂又一次淋漓盡致地展現于舞臺之上?!皠荨笔侵袊缹W中的重要概念,拓展出了研究身體語言的新思路,更為中國藝術創作及鑒賞提供了極富價值的探討方向。而《白水》《微塵》這兩部絕美之作,處處體現“勢”的審美內涵,飽含作者對于人性的思考和對生命的悲憫之情。

關鍵詞:勢;白水 微塵;身體語言

《白水》與《微塵》原本是兩個獨立的舞蹈,安排在同場演出,一個靈動飄逸,一個剛烈強悍,兩種風格的交融與碰撞營造出極具張力的畫面。作品飽含著云門之作的獨特屬性,將“勢”的奧義展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元素與現代寫意共同撐起舞蹈本身的美賦予舞蹈背后的深刻含義,體現出林懷民對于人性的甄別和對生命的思考。

一、“勢”為何解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一章提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意思為萬事由道而生,道賦予萬物以生命,萬物因遵循規律得以繁殖。有形物質的聚集造就其具體的形態,而勢使得萬物最終成熟。這里所暗含的“勢成”之意,是藝術創作之所求,也是中國藝術和美學中極為重要的觀念。

何謂“勢”?“勢”字究竟有什么獨到之處?我們不妨從字形構造的角度看起?!皠荨睆摹傲Α睆摹啊??!皥獭惫抛肿鳌啊?,字形從“”從“丸”,“”為土墩,“丸”指圓球,字面之意是形容圓球正處于高土墩的斜面,呈現即將滾落的狀態?!皠荨钡漠a生是由于土堆斜面產生的凌厲的傾向感,將使圓球以加速度滾落而下。在某種意義上,球體的物質屬性是內部環境,土堆是外部環境,加速度就是內外部環境作用下產生的影響力,“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便是取此意象加以深化。與之相關的“形勢”、“姿勢”等詞匯其實就是一種關于靜態的“形”、“姿”的被“加速”情況的判斷。

古時戰爭十分講究“勢”的應用,“勢”為人造,人是“勢”的關鍵,“勢”又是制勝的關鍵。其中較為經典的“擇人任勢”的思想,取自《孫子兵法·勢篇》:“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盵1]這里強調了“勢”的二層空間:一是“求勢”,即遵循客觀規律,在規律中善于尋求有利的態勢;二是“造勢”,即善用人才去創造有利的態勢。實際就是使內外部環境做到有機統一,在“加速度”中形成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最后戰而勝之。

同時“勢”是會意字,本意指權力,《說文解字》大徐本:“勢:盛力,權也”?!皠荨弊质家娪谧?,為一人跪坐著栽植樹木,表示握有權力之意,也暗含著一種生命之力的趨向性。對于“勢”之力,《孫子兵法·勢篇》中以“激水之疾”作比,可“至于漂石者”,即急流的迅疾,能夠漂走沉重石頭,就是因為勢中的力。

“勢”之力與“氣”息息相關?!皠荨钡漠a生是源于系統內在的張力及外界環境的影響力,而“氣”則代表生命的存在,連結內外部空間。它們共同的內在特征都指向一種“流動感”?!皠荨敝κ亲髌匪N蓄的一種引而不發的力,賦予了作品以特定的風格。中國藝術中對此的討論研究古已有之。東漢的著名學者蔡邕所寫《九勢》,“藏頭護尾,力在字中”,揭示中國書法之所以能成為藝術,便是因為在書寫創作過程中力的表達,呈現出“勢”的哲理和生命意趣。北宋郭熙提出“遠觀其勢,近觀其質”的觀點,“勢”的攝取和創造,體現了作者的情緒和意圖,近處山石的輪廓、質地,則使其意態更為細膩和完善。由此可見,在中國藝術中“勢”的審美表達,既是對于天命道義的遵循,對周遭世界的敏銳感知,也包含了個人的格局胸襟,為主觀意識與客觀現象找到了契合點?!皠荨钡膶蛐院陀绊懥Τ蔀樽髡吆陀^者的意識交流的橋梁。

二、“體勢”:對舞臺時空的詮釋

作畫其實是作者用線條將紙張進行空間的分割,將自己的觀點和情感作用于景物,進行再創造的過程。舞蹈亦是如此。編舞將自己的理解帶入創作中,將腦海中的抽象變為舞臺的具象,也將生活中的真實轉換成舞蹈中的虛,這個過程是編者在“釋舞”的過程。而舞者亦是循著編者的思路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對舞臺空間進行劃分,不同的是,這些身體構成的線是動態的,對于舞臺的劃分不會局限于一個平面,不會停留在一個瞬間,舞臺就是一個縮小的世界,在舞者的演繹中,“整個世界都在動,舞蹈就是人的一個動態,一個劇場的動態”,林懷民如是說。

水是中國文化中的經典意象,從古到今千千萬萬次被創作者當作創作對象進行藝術的演繹?;叵朐谧匀唤?,何時會見“白水”?河流遇到巖石翻滾起的水花是白色的,水流相互碰撞涌起的水浪是白色的,水翻起來的浪花是白色的,浪花拍打在岸邊時是白色的……林懷民先生舍棄清泉、舍棄碧海,獨獨選擇了白水,便是看中了水為白色時的力與美,看中白水的柔中隱藏的鋒芒。林懷民表示,《白水》的創作靈感來自于花蓮地區的立霧溪,“當時我被河水中的浪花和泡泡所吸引,停下來觀察了很久,回來之后編了這支舞,表現河水的流動狀態?!盵2]回到舞臺,背景模擬出奔流不息的流水,身著白色舞衣的舞者,翻躍起落,儼然化作一朵朵白色浪花,瞬間即逝又連綿不息。

林懷民先生對于舞臺的把握每一次都近乎極致。他將舞臺視為畫紙,自己置身于舞臺之外又沉浸在舞蹈之中,解構這幅“畫作”,從大局中把握舞蹈情節和情感的走向。林懷民打破傳統對道具的刻板運用,同時用東方的思維去研習西方的現代舞身體語言,因此在他的舞蹈中,舞者的身體似乎包羅萬象而充滿能量,既能看到東方的緩慢含蓄也看到了西方的自由松弛。林懷民擅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用得又是那樣的巧妙,把所有的“是”都化作“似”,然后應運而生了“勢”。例如在舞蹈動作中常常出現馬步,扎馬步是中國武術的精髓之一,在舞臺之上,它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內斂的美。無論舞蹈形式再復雜多變,無論舞蹈身體處在幾度空間,舞者一直把身體的內旋、身體的裹擰作為舞蹈的主要動勢。于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錯落有致,行云流水,正如宗白華所說的“有空間,有蕩漾”[3]。

同時,林懷民將投影技術融入到舞蹈中,通過改變《白水》的投影,其與舞者的舞姿交相輝映。虛實相生的意境在舞臺上直觀地展現出來。此時演員的身體化作一根根線條,在舞臺上奔流宣泄,舞者的身體語言與影像中的白水意象相輔相成,深邃的黑暗與滔滔的白水相互擁繞著呈現于舞臺之上。林懷民運用影像把大自然中的景象移到舞臺之上,每個舞者都進入到這一場景中,每個人進入的點又各不相同,或許是一個小水花,或許是浪花拍在石頭上,或許是水花集聚成湍流,分流而下……整個舞臺一眼望不盡。舞者有時是一個水滴,有時是一朵水花、有時是一條小河、有時是一片汪洋。形態隨形隨意,流淌奔涌,自然靈動。舞臺不再是一個靜態的空間,而是一個無限放大的動態的自然空間,舞者和觀眾在這樣的空間中模糊了界限,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與《白水》的純澈不同,《微塵》則代表著一種悲憫。隨著舞臺上的煙霧彌漫開,一束側光自舞臺一側打過來,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幾個舞者畏畏縮縮、茫然望天。側光如凌厲的光線,直穿過舞臺的一度、二度、三度空間,整體的格局便被打開了。隨著光線的加強,舞者們聚集在一起,慢慢倒下又慢慢起來,像受驚的雛燕,無所適從。在愈漸濃厚的煙霧中,舞者們四處流竄,驚恐不安,繼而奮力掙扎,攜手共進。在前行的路上,有人奮力而行,有人猶豫不決,有人精疲力竭,有人前赴后繼,各種情感情緒輪流激發,在這種前進后退的循環往復中,平面的舞臺變得立體而豐厚,抽絲剝繭又層層堆疊?!耙蚯榱Ⅲw 即體成勢”,林懷民巧用這一觀念,在表演中注入編者和舞者對于作品相同也各異的闡釋,然后再將這種思維的碰撞用肢體進行表達,時、空、人在舞臺之上達到一種和諧的互通,造就了作品的生命力。

三、“氣象”:對作品創作意象的靈魂解讀

《白水》和《微塵》虛實相生,林懷民將舞蹈藝術引入了一種全新的境界。

《白水》是由一張立霧溪的照片引發的舞蹈組曲,獨舞、雙人舞、四人舞與群舞接連不斷,舞者白衣白裙飄逸回旋,呼應影像中的水花和投射到身上的黑白色塊,動作與音樂暢然和諧,詩意與科技碰撞交融?!栋姿肥且粓隽钊擞鋹偟募兾璧副硌?。

《微塵》則是林懷民直面天災、人禍、戰爭、疾病而編導的作品。舞題《微塵》似乎意味著人類的脆弱、無助。舞臺上,舞者在肖斯塔科維奇《第八號弦樂四重奏》摧枯拉朽的音樂中起舞。它們不是盲目追求空間的張力,而是在追求美的同時實現了舞蹈藝術的本質, 達到舞蹈藝術的“理想狀態”,體現了林懷民對于自然、社會的悲憫之心。

先論《白水》。水,是生命之源,中國人對水的理解可謂是相當透徹。一方面由于我們的祖先傍水而居,生活跟水有不可分割的聯系。進而,作為中國代表思想之一的道家哲學思想具體的象征就是“水”,認為“天下之柔莫過于水,而善攻堅者又莫勝于水”,從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到莊子的《秋水》,借河伯與海神來比喻人心見識之小大境界,再到《漁父》,都呈現了水這一意象在民族精神中的表征作用。

水作為藝術作品的核心意象,蘊含著深厚的中國哲學思想的韻味。舞者的表現印證了吉爾伯特的說法,他們在舞臺上全都成為了“生機盎然的筆觸”。水的流動具有無限的可能性,《白水》則是窮盡舞者身體的可能性,在動作上制造盡可能多的變化,他們將自己化身成為水的一部分,展示出水這一意象的博大精深。水不停流動,遇到山石則分流,繞過阻礙再匯合,源源不斷地奔跑,也悄無聲息地蒸發,沒有固定的形狀,倒映出樹林草木的模樣,倒映出天的蔚藍、山的翠綠,可化身萬物,也可包羅萬象。

林懷民直言,他自己喜歡水的變化莫測,不落規矩。他的作品中也不止一次地運用水意象,舞者如水的動作與隊形,呈現出了水的精神和力量。作品一再涌動著水之魅力與內涵。與之前的《水月》不同,《白水》更勾勒出水的力道。翻騰的浪花,拍岸的驚濤,四濺的水花,“白”之中暗含著林懷民對于水更深刻的理解,看似最溫柔的色彩卻擁有最深的包容性,這種極致的力量正是生命活力和生命呼求最為貼切的表達。

到《微塵》,仿佛一切都安靜下來,安靜之中卻暗藏著涌動。

《微塵》取自《金剛經》里的“微塵眾”。何為“微塵眾”?顧名思義,指的是多到像塵沙微粒一樣的萬千眾生。何為微塵?佛家說的微塵即是“其小無內”,亦是“其大無外”,它在六道中沉淪流轉。世間萬物,小到極微之微,廣至浩瀚無垠,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循環往復,無始無終。

這樣飄渺的主題,看似是純粹的境界之談,林懷民給出了自己的理解。舞蹈壓抑了舞者“具體的個性”,演員們沒有獲得任何可以進行內心傾訴和情感表現的機會,舞者不再是以個人為單位自居的個體,他們將自我和個人完全奉獻給了舞蹈作品,將個體的特征都融進了舞蹈作品之中,從而以小見大,將這個舞蹈推向人類的高度。作品濃墨重彩地進行渲染,竭盡全力地去呈現出眾生在生死路途中披荊斬棘以求解脫的場面。林懷民在談到創作動機時說,面對接連不斷的戰爭、痢疾等天災人禍,感慨良多,以作此舞,以“微塵”命名,引用《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作為舞蹈的注腳。如今社會飛速發展,經濟繁榮的現象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類的思想,而這種影響的核心就在于,在現代生活中,一切存在,包括美好與善良的存在都很難具有永恒性,都只成為瞬時的存在,換言之,善的存在,在現代性世界中已經變得脆弱不堪,在生存與發展的選擇中不堪一擊。

林懷民作為一名杰出的舞蹈家,看見了那個常被隱藏的本源的世界,聽見了藏匿在世界各處的微弱的聲音,通過自己的解構與建構,運用舞蹈藝術將它展示給我們。在《微塵》的結尾處,忽然的定格,像雕塑般靜止,又像是即將出發的浴血再戰。沒有結尾的結尾,像中國畫中的留白,滲透并延續著墨濃之處的力道與意蘊,讓所有的觀眾的心都懸在那一瞬間,但是思緒卻飄忽到很遠。戛然而止的收尾是殘缺的,也是美的,像極了真實的人生的寫照,世間萬物,天道輪回,我們不知道何時會開始,也不知道何時會結束。

面對《微塵》,人們看到了平常不愿意看到的、不忍心看到的或者無法親眼看到的慘烈景象??吹搅嗽趹馉幒蜌⒙局心鞘瑱M遍野的悲鳴;看到了戕害、戰爭、掠奪的殘忍,看到了人性中的陰暗;看到了在天災人禍面前人的掙扎與無助;看到了個體與群體、家庭或社會在天地間的渺小……我們在無數個意象中仿佛看到了別人的故事,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經歷。皎然曾就“勢”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高手述作,如登荊巫,覿三湘鄢郢之盛?!绷謶衙裼米约荷羁痰捏w會解構了現實世界時空,將自然與生命搬上舞臺,用可見的形體,傳達了共同的生命體驗。

四、結語

在《白水》和《微塵》中,林懷民讓人們看到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看到人與社會的關系,看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到時間與空間的關系,舞蹈是源于生活的,但藝術本身又是遠遠超出生活的。舞蹈落幕,思緒再次升起。

在舞蹈作品創作中,“勢”無疑是一切的基礎,如衛夫人《筆陣圖》所說:“橫、點、劃都有可縱橫?!蔽璧竸幼髦械暮粑?、伸展、騰躍、臥伏亦是如此,在動作之“勢”的基礎上,大象、氣韻等概念才有了依托和分量。林懷民在解讀舞蹈的同時也很好地弘揚了這門博大精深的藝術,既驗證著舞蹈藝術的獨特性,也凸顯了舞蹈藝術所具有的包容性。

林懷民借助“勢”,奠定作品的基調,建立起與觀眾的聯系,在潛移默化中通過舞蹈藝術達到對自我的深刻剖析,喚醒了人類內心共有的感動與沖動。這是藝術能帶給我們的,也是我們所需要的。

參考文獻:

[1]方建勛.考釋古代書論中的“勢” [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05.

[2]殷茵.林懷民攜云門舞集短篇雙舞作來滬因《白水》激動為《微塵》啜泣[EB/OL].[2019-3-29].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3-29/doc-ihsxncvh6407323.shtml

[3]黃婉蓄.抽離“鏡花水月”林懷民還剩什么——論林懷民作品中舞蹈身體語言的呈現方式[J].大眾文藝(舞蹈研究),2018(4):155.

作者簡介:葉鳴,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研究生。

猜你喜歡
微塵白水身體語言
模仿天才
身體語言
模仿天才
微塵
夢想微塵用力發聲
身體語言對中學生的影響研究
白水煮生活,笑料跑不掉
The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 Teaching
白水煮生活
何不“忽略”微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