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民詩人陳啟相詩文初探*

2021-03-16 12:48
大眾文藝 2021年3期
關鍵詞:遺民歸隱詩歌

曾 潔

(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陳啟相,字枚庵,號晡谷,四川富順貢生,永明年間出仕為官,官至河南道御史,《明季南略》記載當時孫可望到貴州跋扈張揚,自封為秦王,設置官屬。1653年,其自封翰林院編修方于宣勸進,孫可望擔憂人心不附,方于宣分析到“朝內相左者止吳貞毓、徐極等數人,川、黔兩省止錢邦芑、陳啟相數人,除此數人,其余不足慮矣?!笨赏唬骸柏懾沟纫滋幏?,但邦芑等在外,人望所歸,殺之,恐士民解體?!币蜿悊⑾嗟热说赂咄?,民心所向,被孫可望看視難對付之人,隨后,便逼迫錢邦芑、陳啟相數人入朝就職,用盡方法仍束不歸從。甲午1654年錢邦芑遂落發為僧,陳啟相亦在其時出家為僧,更名為圣符,號大友。棄家結伴僧侶有:大冶、敏樹、丈雪等人,遍走吳楚、湘黔滇各地。直至康熙壬寅1662年,陳啟相最終落足遵義隱居掌臺山寺,自稱“掌臺老人”,自此未涉足塵世三十余載,生活躬耕自足,安然自得。其門人羅兆甡曰“先師力學好修,至老不倦,隱身玩世,全節以歸,近無耆舊之編,遠缺遺逸之紀。乃猶樵蘇不禁,懷土無依,請飭府縣,樹碑表墓?!标悊⑾嘤幸蛔?,取名陳名世,字又尚,遵義歲貢,能傳習其父詩文。

陳啟相在明末,實為文章巨手,在張為政的《遵郡紀事》中稱贊陳啟相“行文如烈馬馭空,游龍戲水,不知其來?!痹凇肚尽芬粫姓f道陳啟相有《平水集》百余卷。在另一部《蜀經籍志》有稱他的詩集多至數百卷。趙明經商齡為余言:“枚庵沒后,著述存數大甕,今散逸殆盡矣?!娢恫パ拧窊愔萃稇讶仕槭啊范迨?。友芝復汰其誤收羅兆甡者,存十九首,益《南路》所載一首?!睆倪@段話的描述可以看出,陳啟相著述百余卷,數量驚人,成果豐厚,《文稿》三冊、《法語》一冊、《紫云休暇集》《摩詰詩評》。但遺憾的是所有詩集均已失傳,僅存詩歌20余首,文稿數篇?!斑@批文稿中,還有《掌臺記》《西坪寺記》《大冶方外集序》《上范閣部書》《與朱教官書》《與古零官父書》《記瀝膽遺事》《代遵義五屬送兵備道序》《代吳總戎贈劉副使序》?!?/p>

南明亡后,羅兆甡及談亮等隨陳啟相隱居掌臺寺,得枚庵傳習詩文,成就卓然,成為明清時期黔北一代文化薪火傳承人,鄭珍稱贊羅兆甡詩文“為文雄峭,不規矩前人,詞亦入蘇辛之室”,被譽為“遵義詩人之冠冕”。莫友芝贊陳啟相“遵義人才之開,掌山功最臣”。鄭珍和莫友芝合寫的《遵義府志》專門為陳啟相做了長篇傳記,說道“啟相在明末實一大作家。逃名遵義時,談亮、羅兆甡諸子并從之游,得詩文傳授。人才之開,當知所始?!币陨戏N種足以證明陳啟相在明清之際對貴州文化的深遠影響。

枚庵留世詩作存數僅二十余首?,F存詩作來看,大多為歸隱后作,富含禪宗之韻,山水田園之美,有揭示時世之艱難,亦有述寫生活之窘迫。著述百卷、文化開山之人,得到后人高度的贊評,不能否認陳啟相的文學地位及影響。其中保留下的《平水集自序》盡顯陳啟相對詩歌寫作的獨到見解:

人生最無用者須眉,而處必不可去之位;人世最無干者金銀,而操必不可無之權。靜言思之,不覺失笑!例斯言也,不有制科之文乎!國家政治無關,士子品業無涉,而上以是求,下以是應,遂為天壤必不容已之事,不更可笑乎!然猶曰:業之者之蒙其利也,非是則無以進也,至聲律之學誠屬贅矣。乃自達卿巨公以及山人游客,例無不詩者,而坎壈抑塞如予,憂從中來,格格欲吐,亦遂不能無言?!室栽姙槊c利者,其詩工否可勿論,有時或不出于詩,亦如富人之須眉,原可或有無也。予之有是集也,則窶者之須眉,予又烏能已哉!

正如文中陳啟相描述的“而坎壈抑塞如予,憂從中來,格格欲吐,亦遂不能無言”像他這樣坎坷困頓不得志的人,當憂思感慨從心中涌上來時,千思萬緒的情感也要通過寫詩才得以抒發。而追求名利而寫出來的東西就如同人的眉毛和胡須本無價值。此文中能看出陳啟相將詩歌寫作的樂趣和生活中人們常見之事物以及科舉考試相比較,闡述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主張,他認為真正好的詩歌不應是迎合科考,而非刻意追求雅正聲律,而應在心為志,才能發言為詩,好的詩歌是注重情感的傾注,抒發真實喜怒哀樂的情感。想來陳啟相的《平水集》中的百余首詩,應多為情動于中的有感之作,書寫生活,反映現實,情志統一,也不難看出陳啟相的詩學精神,亦有可能出于自身前朝遺民的特殊身份,想要逃離確又無法逃離的現實,持有一顆超然物外的心,卻又心系現實的矛盾內心,情感是矛盾的,“坎壈抑塞”便是真實的寫照。

現存詩作中有大膽反映動蕩時代的黑暗時事,其中《吳相國(貞毓)夫人裴、子戩谷,鄭武安伯(允元)夫人鄧,移吳、鄭二公柩合葬于安龍城西海源寺后,吊之以詩》為代表,當時南明朝廷反對孫可望跋扈稱王的文臣如吳貞毓、徐極等人遭到孫可望的暗殺,雖陳啟相、錢邦芑躲過一劫,但也遭受逼迫歸順,遂后才有出家為僧一事,一是內心真正向往歸隱,二是為躲避亂世以及孫可望的逼勒。為此陳啟相寫下了

燼灰冷作一瓶收,送上荒原源海頭。

天府星殘埋二曲,遼東鶴返泣千秋。

雨中昏夜催人去,夜里空山付鬼愁。

眼底須眉今略盡,更將忠義向誰籌!

孫可望的跋扈,讓那些忠于南明王朝的志士憤慨反擊,誓死效忠南明,因而被孫等人逼迫拷打,英勇就義,葬于海源寺。陳啟相、錢邦芑等人雖逃脫厄運,也就此棄官隱居,當聽聞昔日同僚殉難,內心難掩憤懣。書寫含蓄卻難掩沉重的悲傷,隱含深沉的冤屈,對已逝友人對家國的忠誠之心無處囑托的抱憾心情,以及對家國對朝廷前景的堪憂,哀嘆國家忠義之士人才命運的摧殘,國事難為的悲痛之情。

另一首通過書寫日常之事反應動亂社會的生活之艱?!镀叩軄硭鹘鹳I田》

使汝憂生計,由余困數奇。

各爭雞鶩食,久愧鹡鸰詩。

季子田難問,少游言可思。

猶勝杜陵叟,離亂淚空垂。

整首詩通過胞弟借錢買田之事展開書寫,寫出動亂的社會百姓飽受戰爭摧殘,捉襟見肘生活無依的窘境,已自身難保又談何照拂兄弟,作為哥哥的真是慚愧難當。最后借用白居易的《杜陵叟》的典故,對農民生活困苦的同情,官僚制度的黑暗和對百姓的壓榨。而今陳啟相的處境可比杜陵叟凄慘多了。整首詩直抒胸臆,自帶悲泣憤慨的語氣。另一首《得大兄楚雄信》寫道“痛哭今無淚,團圓夢久虛??蓱z生死別,只盼往來書?!币餐抖帕贳拧废嗨?,從詩歌中都能看出陳啟相凄涼的晚年生活,無奈的隱居,與家人的分別,生活的艱辛。驗證書中所說“足不越戶者將三十年。有時饑寒,嘯歌自得,一編一缽,蕭然人外?!?/p>

在冊詩歌多為隱居黔北平水里之作,因此少不了以田園生活入詩的內容,如《九日二首》“霜葭送白菊飛黃,令節愁中去自忙。不解東坡偏好事,嶺南十月作重陽”。此詩算是枚庵田園詩中的一股清流,書寫純粹自然的歸隱生活,給人一種洗盡鉛華后的清新純潔之感,令人心曠神怡。陳啟相有隱居寺廟的經歷,因此也寫了關于寺廟生活的詩歌,如《回龍寺》“僧房落照懸,無事看炊煙?!睅в性娨獾亩U宗色彩,往往這種帶有禪宗意味的詩歌也很能突顯遺民詩人的特點,身逢亂世的遭遇,坎坷波瀾的經歷,最終回歸一方凈土,過著隨緣逸適的生活。其他首詩歌多將田園詩風和佛理禪宗糅合到一起。如《山居雜詩六首》

其一:

僭著寒山譜,奇名古路編。果余留飼鳥,花落自香泉。

私雨無官稅,忘交省問箋。但慚僧行短,不解執牛鞭。

其二:

山事真無倦,波瀾造物薇。竹時開口笑,鶴不為糧肥。

偈現他生果,人驚昨日非。偶然憑眺處 ,無數白云飛。

其四:

獨契終難變,行年老益堅。淡期求水味,靜例以山編。

時有巢前鵲,全無社里蓮。古人不可面,空處的堪傳。

陳啟相的詩歌言語質樸,在樸素平易間勾勒出富有意境的自然景象,還有生動鮮活的農村生活畫面,觀云望月,談笑桑麻,如“果余留飼鳥,花落自香泉”“山事真無倦,波瀾造物薇”等,極富畫面感,飄逸悠然,自然淳真,暫時擺脫亂世的苦惱,盡享靜謐自然生活帶來的恬淡自由。就像他所寫的“偶然憑眺處 ,無數白云飛”也應該是詩人所向往的超然生活。然而“坎壈抑塞,憂從中來”才是枚庵內心真實的寫照,詩歌中也流露出難以擺脫的黍離之悲和憂患意識,如詩句所寫“但慚僧行短,不解執牛鞭?!薄百尸F他生果,人驚昨日非”將情感轉寄山林,與世無爭,誦禪詠詩,也難掩淡淡的憂傷。另一首《石上坐》也有相同的情感描述:

偶值平臺片石間,日西不去去猶還。

高吟松籟翻流水,淡掃蛾眉出遠山。

云里入衣原不礙,世中無夢可相關。

本非語必供人解,候鳥時蟲亦只閑。

看似優雅嫻靜但也讀出孤寂落寞之感。詩中夾敘夾議,田園詩風中夾雜一絲對現實的無奈感慨。詩歌《言山》“是籟泠泠盡有聲,一朝僻地得收名?;ê尚?,月入空山亦傍行?!?,《山居》“幅巾拄杖委山樵,野俗安人歲月遙”仿佛一片歲月靜好,醉心山林的逍遙詩風,但悠閑自得中還是潛藏著揮之不去空虛落寞和對故國的懷想。在《告友》“挾此無名石上苔,一尊惟對故人開。得詩且破神龕寂,避世何因匹馬回?!睂懗銎渲械某羁鄳阉?,內心的困頓坎坷不平靜。正如《平水集自序》中說到的“憂從中來,格格欲吐?!彪[居之聊賴生活以及苦楚難解的心情,通過寫詩抒發內心之不快,矛盾抑郁的心路歷程,尤其是《夜》《冬夜不寐》最能看出焦灼煎熬的內心世界,“敗筆縱書時對帖,眾山有響欲輸桐。衰甕二十年前夢,一倍幽懷現未融”?!凹庇觌S風過枕寒,風聲客意兩難安。不知明月愁何似,欲起披云仔細看?!鄙硖幰粋€動亂的時代,想要真正的置身事外,擺脫現實的束縛,對于前朝遺民太難。選擇回避歸隱,著述講學,躬耕自足,都是作為前朝遺民最后的抵抗和堅守。接受歷史不可變的現實之后,改變自己的心態,看淡塵世,保持一顆安貧守志,淡泊高雅之心。

陳啟相除留存詩歌外,還保留部分散文,載于《遵義府志》及《黔詩紀略》中。書信3篇,雜記4篇,贈序2篇,書序2篇。創作量大,但保存下來的極少。張為政在《遵郡紀事》稱其行文如烈馬馭空,游龍戲水,不知其來。但遺憾著述存數大多散失殆盡。只能從現存詩文中觀其一二。其中的《上范閣部書》

客秋曾具啟,附謝王兩君上達。嗣后別緣因循至九月廿九始得陛辭。其時圣蹕江干,傾動震搖,已非世界。寸寸荊棘,日日紆回,竟不免于苦劫。老母殞沒,抱恨終天。君命草莽,戾干大憲。侄豈復有生之愿望哉?自帶重傷,困于六毛山中,數日不死,乃為白山忠興諸人憐而收之。詎意風聲所及,捷于飛鳥,瞬息而黑波萬尺,不復見黍離矣!如韋、如王兩者,終能閉關自守,故吾不失,殆真晦冥日月不若諸夏之亡是可感也?!?/p>

書寫國難危及,南明王朝岌岌可危的動搖狀態,寸寸荊棘,日日紆回的艱難處境。加之老母離世,悲痛不已,萬念俱灰。因戰身負重傷,生死命懸一線,描述層層遞進,書寫目的明確,全文情理交融,達到向兵部尚書請求救援扶助的目的。

另一封《與朱教官書》:別來倏忽三秋,不孝潛處數閱月,不啻五百轉劫,終老白山,自分何之,不圖腥一洗之致有今日也!中間聞永安殿下,辟路前去,心甚美之;繼聞受陷,不孝廢食長號者數日,形諸聲詩,情不容己。至昨日始知安車過大插,慶幸不可言。又聞足下近在咫尺,私衷甚愿一晤,患難不死之身,視身世一切都如幻泡,惟知交一節倍加殷勤珍重耳!

從書信的內容來看,朱教官應是陳啟相的摯友,相比《上范閣郡書》語言自然隨意,情感偏自我化,情真意切,娓娓道出九死一生經歷,“不啻五百轉劫,終老白山,”陳啟相在戰亂動蕩時代下的艱難輾轉。清軍的血腥屠戮,寫出心中之憤慨,得知永安殿下辟路前去,寫出心中的喜悅,得知又被圍困,詩人又跟著落寞哀愁起來??此粕罨?,情感化的描述,顯而易見一個身處易代之際的遺民內心矛盾糾結的情感起伏變化,是隨著這個國家的命運在變化。對岌岌衰危的明王朝的哀痛,“患難不死之身,視身世一切都如幻泡,”相比生死來說,不能光復大明更讓啟相看重,也是他畢生所愿。

又如《與古零官父書》:百折余生,晦藏丘壑,受恩深處如老盟丈,且不能通一音候。向子平云:“當如已死!”此隱人正法,不得不然。世事反覆,不圖復見今日。老盟臺與王端老輩,苦心苦術,運用深微,忠義種子,惟不孝能知之。此身不致霄墜,他日得歸見天子,尚可以泣血相明。每念大德難報,中夜憮然。不孝三,仆病奪其二。困頓窮愁,數月來,景況不堪更,仆正不必言,以重故人慨耳!弟敕印之失,曩托老盟臺察取,風波忽逼,遂不敢復問。今特申前懇,倘得合浦重還,俾弟得視為蘇武一節,不致歸死司敗,是弟徼兩生之德于臺臺者,豈尋常哉!

此封書信應寫于隱居之后,一來感恩古零官父以往的照拂,二來請求索取丟失的敕印。文中描寫歸隱之后的生活,以及對歸隱生活的看法,期盼有朝面見天子,表明赤誠之心。歸隱之后窮困潦倒的生活讓年老的陳啟相承受病痛折磨。這也是普遍遺民生存境況和心態表現,對前朝的懷念、對新朝的排斥、哪怕生活饑寒交迫,也堅定內心的信念。詩歌成為承載遺民詩人沉重情感的載體,“晦藏、苦心、深微、仆病、困頓、窮愁、泣血”,整篇詩文透露出悲涼凄冷的基調,浸透血淚,情感深沉,詩中雖凝結怨憤,但怨而不怒,表達含蓄婉轉,一系列凄清意象的背后書寫出一代遺民詩人慷慨悲壯的內心世界。

遺民是歷史更迭的特殊群體,是交替時代的遺留者也是歷史變遷的見證者。遺民詩人承載太多的感情包袱——憂患悲憤、沉郁困頓。國破家亡迫使仕人歸隱避世或皈依佛門,情感轉寄到山水田園之中,或是講學著述之中,詩歌中窺探出遺民詩人矛盾糾結的復雜心理,一方面選擇歸隱或出家尋求靜謐,另一方面又表現出難舍的故國情懷和沉痛憤慨的情感,總之,難以做到真正的置身事外和放任逍遙的心態??v觀陳啟相詩文,雖留世作品不多,但字里行間仍讀出易代遺民詩人辛酸苦楚的心路歷程,矢志不渝的堅守信念。時代的滄桑巨變,也造就了“國家不幸詩家幸”的局面,遺民文學便是歷史和文學最契合的產物,以史入詩,以情入詩,展現出易代遺民詩人的凜然風骨和堅貞氣節。

猜你喜歡
遺民歸隱詩歌
草 原
詩歌不除外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天宮院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詩歌島·八面來風
淺談中國古代文人的歸隱之路
品朱耷《安晚帖》詩畫,悟“真”情
遺民傅山的書法藝術探析
試論清初邊塞詞中的遺民情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