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云和其他云|創新大視野

2021-03-25 08:51剛剛好
財經 2021年5期
關鍵詞:上云阿里基礎設施

剛剛好

時間回到2019年夏天,上海世博中心,我受邀參加那一年的阿里云峰會,依稀記得,我出差到上海,在某個建筑物外面看到了阿里云最新的廣告橫幅,深藍色背景下,寫著“拐點已至,誰是抓住未來的人”,一個西裝男人的背影印在幕布上,看不見眼神是不是深邃。

遙想一年多以前,2018年3月28日,阿里云的2018年第一場峰會,在深圳拉幕。前一天下午,我下飛機的時候就看到,“上云就上阿里云”的廣告,鋪滿了深圳機場。

日后想起來,一北一南,這兩張廣告、兩句slogan,像是映射著阿里云的兩個時代。

前一個時代,阿里云吶喊了十年,打開了云計算的市場,成功地叫醒了中國企業的上云意識。上云就上阿里云——記得在當年的深圳云棲大會,PPT上寫著:“上云不再是一個問題;上哪個云:也不再是一個問題?!笔陼r間,我能看到的是,云計算從噱頭走到“基礎設施”,從質疑到備受追捧,從幾十億的市場規模走到了數千億。

是時候走到下一個時代了??萍际澜缋?,只有不斷創新和自我顛覆才能生存,比如用Windows顛覆DoS的微軟,用iPhone顛覆功能機的蘋果。停留在原地,只有沉淪和消亡,在這個世界里,我們已經見證了太多類似的故事。

“拐點已至”,隱隱暗示著,這家云計算的開創者已經看向了未來。拐點是什么?阿里云看到了什么?

大概在那個時候,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在大會上說過一句讓人匪夷所思之語:“阿里云跟別的云不一樣,別的云叫云,阿里云就叫阿里云?!蔽液团赃叺挠^眾默契的嗤笑了一聲,之后,一個大大的問號像鬼魂一樣時不時在我頭腦里游蕩:如果這不是個病句,那他究竟想說什么?

如今回想起來,這些問題,當時已經隱隱有了答案。

一、云,還有什么?

對云計算的質疑已經成為一段歷史。2006年3月14日,AWS發布了S3,這款產品被稱之為“點燃了云的圣火”。它比當時的數據中心冗余存儲便宜了兩位數,而且只需要一張信用卡,不需要供應商談判,不需要招投標,甚至也不需要財務審批,就可以擁有IT基礎設施了——這對硅谷三五人的創業公司而言,簡直就是送上門的禮物。

2006年8月,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硅谷圣荷西的搜索引擎大會上首次提出“云計算”的概念。

2008年,國際的云計算悄然出現變局:1.谷歌嗅到了變化的趨勢,推出Google App Engine(GAE)。2.IBM成立了云計算事業部。3.Salesforce發布財報,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收入超過10億美元。

同年,云計算,從海外傳到中國,成為當年的技術熱詞。然而,熱詞隱含的意思就是“噱頭”,一種新技術究竟有沒有商業場景、有沒有商業模式,甚至是不是曇花一現的資本騙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009年9月,Larry Ellison在丘吉爾俱樂部(Churchill Club)發表言論:“現在所有的人都說自己是云計算,所有的東西都在云上了。云計算,是什么鬼東西?水蒸氣嗎?不過是用網絡連在一起的一堆電腦而已?!?/p>

十年之前的那個時刻,爭論不休,內外糾結;而在十年之后,像是魔法失靈一樣,爭論灰飛煙滅,各地英雄豪杰沖上云計算的高地,唱著同樣的歌謠:云的彈性、可擴展性、穩定性。

然而,作為云的客戶,估計很多人懷有和我同樣的疑問:云計算就是這樣嗎?除了這些優點,還有其他的優勢嗎?換句話說,如果我不是技術企業,而是一家偏傳統的行業,“上云”能帶來什么好處?

我在等待一個答案。

2019年“雙11”夜晚,我再次受邀進入阿里巴巴“光明頂”的作戰室。清楚地記得,張建鋒本該作為第一個出場的演講者為在場的媒體記者解讀“雙11背后的技術”,卻不知為何在慌亂之中作為第二個演講者出現在光明頂的記者招待會上。

當時背著三個重要title的演講者——“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巴巴集團CTO、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上臺之后就拋出來八個月前一模一樣的、極具殺傷力的話:“中國只有兩種云,一種是阿里云,還有一種是其他云——不是所有的云都可以扛住雙11這樣的流量洪峰?!?/p>

這句困擾了我八個月的話,再次出現——這次,我可以確定,他不可能是說了病句。

他是深思熟慮的。

而且這次無法辯駁:不是所有的云都能扛得住“雙11”。

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是無法還嘴的,比如,硬生生地把一個事實丟在你面前,告訴你“我可以”。

別人只能說:那有什么了不起?!卻無法說出我更牛。因為證明需要行動和結果。

但是這仍然只是既成事實,我仍然猜不透這位阿里云的總裁,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他的戰略是什么?

二、撥云見釘:從“四化”到“云操作系統”

2020年6月,很榮幸受邀作為主持人采訪張建鋒,錄制阿里云2020年疫情之后開年的第一次云峰會,讓我近距離地和他深談了一次。

錄制還沒有開始,我和張建鋒就坐在會議室的小桌子前,拿著提綱紙的背面畫了一張圖。

就是那張圖,讓我明白了,他“賣的是什么藥”。

疫情期間,釘釘突然殺出來,成為政府、企業、學校、公司協同辦公的平臺,其區別于其他社交工具弱化“溝通連接”、強化“協同辦公、管理流程”的屬性,使之在疫情這個物理世界的連接全部阻斷而不得不求諸于數字世界的時期,瞬間發軔。也讓我再次見證了阿里巴巴這種“伏延千里、草蛇灰線”的戰略布局模式,上一個這樣的案例是支付寶(下一個我猜測是高德)。

其實,如果仔細回想張建鋒上任后的動作,釘釘的異軍突起并不突兀:2019年9月,他曾展示過一張“全面上云”的技術產品分類:云化、數據智能化、IoT化和移動協同化。前三個技術似乎顯而易見:云不言而喻;數據智能,是張建鋒上任后合并進入阿里云的達摩院、數據中臺;IoT從2018年3月阿里云就開始布局。只有移動協同,顯得特別突兀,感覺既不是阿里巴巴的強項,也不是長期的技術儲備。同一場會議上,釘釘亮相阿里云的云峰會,打聽了幾個內部人士,得知釘釘已被合并到張建鋒的麾下。

但是這似乎仍然是阿里云大盤里一小塊產品和業務,談不上業務主力,也談不上Killer產品。

然而,半年之后,疫情期間,為了服務釘釘的用戶,阿里云拉起了數十萬臺服務器,才使得釘釘可以支持中國1500萬企業的數字化運行(最新的數據是1700萬)。

對話中,張建鋒打了一個比方:云基礎設施如果是硬件資源,就像PC,那么PC的使用需要一個操作系統,才能滿足人和物理機之間的交互。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云上面加一層操作系統,讓它能夠更簡單地被調度、運維。而這層操作系統里面可能有數據中臺、業務中臺,而且有一個非常關鍵的組建——釘釘。云釘一體,就是云時代的“Wintel”。

至此,張建鋒的“藥”才露出冰山一角,讓我恍然大悟。

從上世紀80年代PC機的出現,人類利用機器這種工具的歷程,就是一層一層的抽象:從010101的機器語言,抽象稱為匯編語言,從匯編語言抽象稱為更加容易交互的系統語言C、C++;從物理機抽象稱為封裝好計算、存儲、網絡、數據庫的云計算;然而,阿里云或者張建鋒要下的這一盤大棋是讓云的運維抽象稱為直接可以服務企業業務的工具界面。

作為一個技術人,他能看到的直指未來的技術趨勢,即便今天看起來過于超前。

果然,在9月17日的云棲大會上,直接扔出了阿里云的戰略:阿里云2.0:飛天云平臺+數字原生操作系統,一種全新的云計算形態。

三、中國會不會走出不一樣的云計算道路——從“全面上云”到“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2019年9月的云棲大會,張建鋒有一頁斷言的PPT被含光800的推理芯片發布掩蓋了光芒,上面寫著11個字:構建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數據成為生產要素”,這意味著,數據將會從數字化消費互聯網,直接進入更廣泛的實體經濟深水區,參與供給側的生產、分配。

2019年12月廣州云峰會,張建鋒的演講里還引用了“數據成為生產要素”,并再次強調“構建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2020年3月疫情期間,中央級別的政府會議4次直接或間接提及“新基建”,而此時阿里云悄然把“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當作品牌定位,壓在了阿里云的logo下面。

我估計,就像上次云棲大會媒體關注的重點是芯片一樣,2020年的云棲大會,“無影”的云電腦和“小蠻驢”的物流機器人,也會掩蓋“阿里云2.0”的戰略。

從6月到9月,張建鋒的思考看起來更成熟了。在短短20多分鐘的演講中,他快速地講述了阿里云的過去和未來:過去十年,阿里云解決了“IT基礎設施云化”的問題,在算力、存儲、網絡、安全方面有了自己的成就;但這還不夠,面向廣大的中國企業,阿里云不僅要解決IT資源問題,要有更成熟、全方位的數字化技術服務。所以,下一步的目標是在云之上提供一個更完整的“數字原生操作系統”。

在6月提出的“云釘一體”之外,他又提出了“云端一體”的概念,兩個新詞,是這個“操作系統”的核心。

云釘一體的含義前文說過了,那云端一體是什么?其實也不難理解,同時發布的云電腦對云端一體是個很好的說明,想象一下,打開這臺電腦時,一切需要的云服務都已準備就緒,即取即用,再次縮短了用戶與云之間的距離,可以說是無縫銜接。以云電腦為起點,向更多終端延展,發展到“萬物皆有云的能力”這個層面,云端一體就能解決之前說了很久的云計算“IoT化”問題。

我對這件事的理解是,在云成為“新基建”的重要節點上,這個新戰略,能夠讓云在易用性上邁出一大步??赡芎芏嘁郧安恢涝趺从迷?、為什么要用云的企業,不久之后,都會逐漸踏上“上云”之路。

當下,全球琢磨云的未來的巨頭有好幾個,微軟是其中一個很優秀的典型,這幾年,用Office365這個云辦公軟件帶動云業務的“飛輪效應”很受認可,股價也漲得嗖嗖的。但這只是微軟的思考,在IT設施完善的美國市場,微軟想用辦公軟件作為切口,吸引客戶使用自己的云資源。

很多年來,中國的科技公司一直是“替代”思維,人家有技術先進的服務器、芯片、操作系統,我們也要有——這是不可能的,不只是技術上不可能,而且是生態上也不可能。你是不可能重走一遍人家走過的二三十年的道路的,也來不及。但其實我們并不需要重新走一遍。

比起微軟,張建鋒提出的2.0戰略看起來更遠一點,一個操作系統的構建,既涵蓋了辦公軟件,又覆蓋了其他需求,直接拉近了云和用戶的距離。

那些復雜的計算、存儲、數據庫,那些無數艱澀復雜的代碼,都是可以被層層抽象、層層包裝起來的,我們要關心的不是下面是什么,而是上面長什么商業——這才是中國式創新的源泉。

“拐點已至,誰是抓住未來的人?”這是一個兩年前的設問。在這兩年和阿里云的幾次接觸中,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現在,差不多算是有了答案。

2020年9月,我聽到了一個關于未來的構想。

從現在起,我開始等一個結果。

猜你喜歡
上云阿里基礎設施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望加速
高速公路視頻上云架構及視頻智能分析
高速公路視頻上云工程建設淺析
公募基礎設施REITs與股票的比較
云上阿里
辰辰帶你游阿里
自然資源應用系統“上云”研究與探討
企業上云成數字化轉型必經之路
振動攪拌,基礎設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潛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