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山書院的前世今生

2021-03-28 15:01劉文生唐春芳
學理論·下 2021年1期
關鍵詞:教育

劉文生 唐春芳

摘 要:清朝晚期,筆山書院三次重建,文脈不斷,并在最后一次重建中煥發出勃勃生機。時至今日,筆山書院精神依然影響著興義人民。筆山書院的文脈也一直在這里流傳,特別是在筆山書院舊址上興旺起來的教育組織——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興義一中等學校,更是從不間斷地為地方教育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作為黔西南地區唯一的一所本科院?!d義民族師范學院是筆山書院精神、文脈的繼承者,雖然名字已不再以書院相稱,但仍然繼承、光大著書院的優良傳統?!扒趯W、尚美、求實、創新”的校訓,“師范性、民族性、地方性”精準務實的辦學定位,為筆山書院(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的前身)再次創造輝煌定下了符合自身發展的基調。

關鍵詞:筆山書院;高等小學堂;教育;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書院是為一方熱土培養人才之地,是一個地方文明與否的象征之一,在這里集居著一些知名的學者,他們把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相結合,努力振興地方教育,為地方培養有用之才。清朝中晚期,興義地區筆山書院的出現同樣為當地文化發展、文明的傳承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筆山書院創建之初,開局不凡,為興義地區培養出了王贊武、王武兄弟兩位舉人,使偏僻的興義地區的人們開始注重文化的建設、文明的傳承。由于興義地區地處滇黔桂三省交界處,加之該地區在清朝晚期農民起義、戰爭不斷,筆山書院歷經三次重建又三次毀于戰火,但當地的人們特別是一些開明士紳已經深知教育興盛、文化崛起對當地發展的重要性。

今天的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就是第四座筆山書院文脈的承繼者,它正在以建設“地方性、民族性、師范性,特色鮮明的區域一流應用型大學”為自己的發展總目標,引領黔西南地區的教育崛起,為興義地區的教育在西南地區贏得一席之地,再創興義地方教育的輝煌。

一、筆山書院的創立與變遷

筆山書院是黔西南地區在清乾隆至同治年間先后興起的十座書院之一,位于當時的黃草壩。黃草壩地區是那時整個貴州較為發達的商貿中心,興義地區設縣后,黃草壩被選定為興義縣城所在地,而筆山書院的創立早于興義縣城的設立。第一座筆山書院興建于清乾隆年間,位置在黃草壩老城西南隅的水井坡,確切年月已不可考,書院開局不凡,曾培育出王贊武、王武兩個舉人,但由于年久失修,書院逐漸荒廢,于嘉慶初年毀于戰亂。第二座筆山書院興建于1813年,1818、1832年兩次擴建,位置在今八一公園附近(一說在今興義師院市內校區北側),此書院為興義縣地方教育事業做出了較大貢獻,至清咸同年間,回民起義軍三次攻陷興義縣城,戰火頻繁,毀于兵燹。第三座筆山書院主要是在原筆山書院齋長李輝垣大力提倡和努力下恢復建成的。1875年前后李輝恒慨然捐出老城大街宅基地,在文廟右側興修文昌宮,作為書院師生教習之所;教學內容為八股文及試貼詩,培養了一批秀才、貢生,此時書院雖文脈不斷,但光景形制大不如從前。

第四座筆山書院的修建開始于1883年,為期兩年修建而成,無論從辦學規模還是從辦學成就各方面來看,這座書院較前三座書院均高出不少。這一書院修建于清廷鎮壓了興義地區回民起義后。社會環境趨于穩定,興義地方以劉官禮為代表的鄉紳有感于興義置縣(1798年)以來,只有胡爾昌一人中舉,深以為恥。在當時重文輕武的大環境下,振興地方文教事業迫在眉睫。從自身的功名來看,劉官禮通過鎮壓回民起義已成為當時“盤江八屬”的至尊權威,但這些權威的取得主要依靠于劉氏家族的武功,在有機會接觸朝廷高級官員的過程中,劉官禮總感覺自己有些粗鄙與孤陋寡聞,談吐總是不夠文雅。

基于此,劉官禮于1883年在興義創設了培文局,主管盤江八屬的教育事業,與此同時,劉官禮還利用其地方團練首領的身份,動用團防局巨資聯合鄉紳趙天如、林子亨在興義知府孫清彥的支持下創建了第四座筆山書院。院址在興義老城東之“老鸛墳”(今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本部)。

書院建成后,興義府以剩余銀庫為基金,并劃撥卷田、學田、匪產、絕產的收入及斗息、稱捐、屠宰捐等捐稅作為書院常年的辦學經費,保證了書院辦學經費充裕。為保證書院辦學質量,劉官禮不惜重金聘請省內外學界名流執教,山長、堂長均為進士、舉人、留學生出身,教師年俸高者高于知府年俸,對于學生設立獎學金制度,形成了教者認真、學者勤奮的良好校風、學風。一時間省內外名士聚集于筆山書院,諸如雷廷珍、姚華、熊范輿、徐天敘等當時知名于貴州省乃至全國的大家來到筆山書院執教,執掌筆山書院。名師出高徒,這一時期,由于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具有經世治國才干的學子。

1902年,清政府學習國外學制辦新學,第一次以法令的形式頒“壬寅學制”,但由于清廷內部矛盾,未能實施。1903年清廷頒布“癸卯學制”,在全國推行。為順應潮流,在劉官禮、劉顯世父子推動下,筆山書院于1905年改建為興義縣立高等小學堂。第四座筆山書院的創辦使興義地區的教育徹底崛起于貴州大地,筆山書院也因此成為與貴陽貴山書院、遵義湘川書院齊名的貴州三大書院之一。其成功的經驗既與孫清彥、劉官禮、趙天如等地方官員、士紳竭盡全力籌措資金,動用一切人脈,高薪(教師年俸白銀200兩,高者達300-400兩,高于知府年俸)遍請省內外知名學者來校掌管學校、執教有關,又與興義地區的人們渴求知識、希望出人頭地,了解外面世界的求知欲密切相關,更是筆山書院歷屆山長、齋長、學堂堂長開放辦學、創新辦學,求真務實的辦學理念執行到位所致。同時筆山書院的師生有著接受新風尚、新思想,渴望走出大山,改變自己人生,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愿望。1905年筆山書院改建為興義縣立高等小學堂,但筆山書院的文脈依然延續不斷。

二、由高等小學堂發展為興義中學

從筆山書院到高等小學堂,完成了由培養傳統的“士”階層向培養近代知識分子的轉變。興義高等小學堂是由它的前身筆山書院更名而來,但仍沿用其校址、校舍,連小學堂的大門門匾都是做了些微小的調整,橫幅仍然是筆山書院,只是在兩旁掛了興義縣立高等小學堂的牌子。教師大部分仍然是筆山書院的教師,學生半數以上直接由筆山書院學生組成,首任堂長是貴陽人張協陸,不到一年之后,第二任堂長更是由筆山書院最后一任山長徐天敘出任,并在其擔任堂長期間出現了高等小學堂的辦學高潮。徐天敘擔任小學堂堂長當年曾帶領學堂王文華、魏正楷等13名學生赴貴陽報考通省公立中學,在入學考試中囊括了前13名,消息傳開,名聲大震。筆山書院成為與貴陽貴山書院、遵義湘川書院齊名的貴州三大書院之一。

高等小學堂寫下了黔西南教育史上輝煌的一頁,在1905至1926年20年間,就有40余人公費或自費留學海外,興義縣境“文人蔚起,自光復,而護國、護法、革命軍北伐,以至抗日戰爭,功在國家,名聞國內外者均有人在”?!杜d義縣志·學?!酚涊d:“我縣留學生之多,聲譽之隆,甲于全省?!边@些留學生中,不乏政界、軍界、工商界、教育界、醫學界佼佼者,辛亥革命前后,這些留學生回國,大多來到貴州參加了劉顯世在貴州建立的軍閥政權,但在建設貴州的過程中,他們與劉顯世在政見上產生了沖突,紛紛投靠王文華,并形成了貴州政壇一支新生力量——新派勢力。由于這股力量的存在,貴州在護國、護法及之后的國民革命軍北伐時都積極參與了進去,大大推動了貴州乃至全國的近代化進程。

筆山書院勤學、求實、創新的文脈一直在筆山書院學子的血液中流淌,影響著他們的人生理想。黔軍總司令王文華就是他們中最為典型的一例。身為后來貴州省督軍兼省長劉顯世的外甥,本應是守舊勢力的積極擁護者,但求學、執教、掌管過筆山書院的他,無論是在貴州辛亥革命時期勸劉投身革命的表現,還是護國戰爭時期力主貴州討袁自立的主張,抑或是護法運動時極力擁護孫中山先生護法的表現,都充分說明了筆山書院的精神、文脈對一代青年好進者的強大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1926年高等小學堂在原有基礎上增設興義初級中學,趙伯俊任第一任校長,學生全部來源于高等小學堂成績優秀者。1940年,又增設高中部,并更名為興義縣立中學,次年,省教育廳將興義縣立中學改名為貴州省立興義中學。1944年經省教育廳批準,興義另增建興義縣立初級中學,校址在原第三座筆山書院所在地文廟(今興義一中校址)。1950年3月興義縣立初級中學與貴州省立興義中學合并稱貴州省立興義中學(位于第四座筆山書院原址即今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市內校區)。由于辦學規模的擴大,貴州省興義中學于1952年整體遷往文廟。

興義縣立高等小學堂在創辦初期繼承筆山書院文脈,開局不凡,創造了興義地區辦教育的高潮,成績的取得與以劉官禮為代表的劉氏家族和地方開明士紳的鼎力籌辦分不開,劉氏家族憑借著家族在盤江八屬的至尊權威和自身的遠見卓識,銳意改革,由劉顯世主持勸學,支持動員縣上及各鄉村創辦各級各類學校,為黔西南地區的教育走向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是從校址、校舍、師資、生源等哪個方面來看,興義縣立高等小學堂都是筆山書院辦學理念的延伸與再生。隨著時代的發展,興義縣立高等小學堂不僅為近代貴州乃至近代中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而且更加擔負起為黔西南地方培養人才的重任。高等小學堂在時代的發展中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升,由興義縣立初級中學至貴州省立興義中學,再到興義師范學校的開辦,為興義地方源源不斷地輸送著人才。

三、筆山書院致力于師范教育,為地方培養大批師資骨干

筆山書院的師范教育始于清朝末年,1905年興義縣立高等小學堂剛剛開辦就開設了師范講習班,招收秀才和私塾教師為初等小學堂培養師資。次年,師范講習班改稱師范傳習所,1908年改名初級簡易師范學堂,繼續培養師資,以上班、所、堂共開辦五期,培養師資百余人,為黔西南地方的基礎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1919年開設興義簡易師范學校招收高等小學堂的畢業生,進修2年,兩期畢業生80人。其后,陸續興辦鄉村師范學校、女子師范學校均附屬于興義縣中學或省立興義中學。

1936年貴州省政府為培養師資,在全省確定八個師范學區,興義地區師范教育歸屬省立盤縣師范學校。1952年2月,盤師所有師范生和部分教師在校長劉惺帶領下遷往興義筆山書院舊址(今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市內校區),與貴州省立興義中學簡易師范合并,改稱興義師范學校。但由于學生的大量增加,校舍無法容納這么多的學生,1952年10月,貴州省興義中學遷往文廟(今興義一中校址)。興義師范學校致力于師范教學,為地方培養大批師資,之后,一直到1978年,興義師范學校幾經更名,甚至停辦,但培養師資的任務和初心不變,為興義地區培訓中小學教師4000多人。興義師范學校為期26年的建設、發展和校園文化的進步,積累了寶貴的辦學經驗,為黔西南民族師專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無論如何更名,在筆山書院舊址上建設起來的各級各類學校一直在延續著筆山書院的文脈,特別是到了興義師范學校時期,學校專注于為興義地區培養地方師資、干部,為興義地區的發展培養了動力之源。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筆山書院人一直在做著改變黔西南面貌的工作,筆山書院是黔西南人民的榮耀與希望。

四、精準定位,深耕師范教育,筆山書院浴火重生

1978年4月28日,國務院正式下文批準建立興義師范??茖W校,1982年興義地區改建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師專改名為黔西南民族師專。1993年改名為黔西南民族高等師范??茖W校。2002年與貴州師范大學聯合,設貴州師范大學興義學院。至此,即恢復高考以來,無論校名如何更改和升格,筆山書院(興義師范??茖W校前身)一直致力于黔西南地方師范教育,培養地方師資,默默地改善著黔西南基礎教育面貌。

黔西南民族師專從1982年至2002年,走過了一條改革發展的道路。在此期間,學校占地面積、校舍、圖書館建設不斷升級,教職工素質不斷提升,學科范圍不斷拓展,在校學生不斷增加,辦學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入。1986年,胡耀邦同志視察黔西南民族師專時做了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學改革的指示,學校遂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短期內學校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5年,興義師范學校、安龍民族師范學校并入黔西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辦學規模再次擴大。2009年3月,學校經教育部批準正式升格為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成為黔西南州唯一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本科院校。2016年12月,學校通過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經貴州省學位委員會批準,新增為“十三五”碩士學位立項建設單位。2017年,列為貴州省第二批應用型發展轉型試點高校,2019年,與寧波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并招生。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在繼承和弘揚筆山書院文脈和精神的基礎上,興義民族師范學院依托省、州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別是在黔西南州提出教育立州口號的大背景下,學校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學校黨委領導班子充分調研、科學規劃,不失時機地明確了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即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學校建設成為“地方性、民族性、師范性,特色鮮明的區域一流應用型大學”。在這一總體目標的統領下,學校還明確了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發展指標體系,為實現總體目標提供了可以量化的衡量標準。除此之外,學校還在學科、專業、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全方位提出了為實現總體目標的具體規劃。目前,這些規劃都已基本完成,為學校發展成為區域一流應用型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兩百年來,學校持續辦學、未斷文緒,而今,更是秉承“勤學、尚美、求實、創新”的校訓,將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為國家培養各級各類人才近3萬人,為黔西南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五、結語

1813年重建的筆山書院,歷經高等小學堂、興義縣立中學、貴州省興義中學等歷史時期。1952年改為貴州省興義師范學校,開始了現代師范教育的歷史。從此以師范教育為主,繼承了筆山書院文脈的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致力于為黔西南地區培養地方性人才,特別是師資力量,為改變黔西南基礎教育薄弱現狀、文盲率高等現象做出了卓越貢獻。

筆山書院曾經為黔西南地區培養出建設地方的一批批人才,培養出影響貴州近代走向乃至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精英人才。繼承了筆山書院文脈和精神的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正在經歷著華麗的轉身。

在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提出教育立州口號的大背景下,在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新一屆學校黨委班子成員的科學規劃和領導下,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立足黔西南,正在書寫著新時代筆山書院的新篇章,在貴州地方高等教育、西南地區高等教育中必將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1]黔西南州教育志編纂小組.黔西南州教育志[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7.

[2]熊洪斌.劉官禮與筆山書院[N].黔西南日報,2011-12-07.

[3]吳迪.筆山書院[J].貴州文史叢刊,2001(01).

[4]張羽瓊.略論貴州早期留學教育的興起[J].貴州社會科學,2007(2).

[5]熊洪斌.貴州教育先驅劉官禮興辦文教的原因分析[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4).

[6]梁中美.清末貴州留日學生與貴州教育近代化[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7).

[7]毛建軍.筆山書院簡志[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9(5).

猜你喜歡
教育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區域教育大掃描
“探求·明理”生本教育的探索實踐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節儉教育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教育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