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覆蓋件拉延模拉延筋作用及其同材再造

2021-03-29 07:24田卓華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鍛造與沖壓 2021年6期
關鍵詞:堆焊凹槽波紋

文/田卓華·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馬超,曹翔宇,黃晶晶·北汽福田奧鈴汽車廠

自2013 年以來,國內汽車產量一直保持在2000 萬輛以上,無論車身設計還是制造質量均已接近發達國家汽車制造水平。但是,一些復雜車身覆蓋件拉延模設計與開發仍需進一步提高。車身覆蓋件拉延模對于合格拉延工序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常言道成也拉延,敗也拉延。

覆蓋件拉延破裂或皺紋是工藝補充和壓料面聯合作用的結果。常常受制于開發經驗的不足及CAE 分析軟件的局限性,復雜拉延工序件工藝設計有時不盡完美,困擾著汽車模具制造水平的提升,即使在現代計算機虛擬分析已經十分普及的今天。因為,再先進的分析軟件,都是設計師的工具和助手,借助分析系統能夠快速虛擬顯示、證明設計師的匠心獨具,助力造型設計極致完美。

主要有三個要素迫使拉延模工藝造型設計急待變革。首先,復雜覆蓋件模具制造調試階段,產品表現癟塘或波紋,需要局部增添或加高拉延筋;其次,總有一些調試鉗工急于求成,倉促打磨,毀掉拉延筋或其一部分,但是根本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甚至出現新的缺陷,往往需要恢復拉延筋;再次,服役模具經過數十萬次沖壓,拉延筋磨損,也需要再造拉延筋。

上述增添、恢復、再造拉延筋三種模態,本質是壓料面凸筋需要堆積材料,另一側去除材料。堆積拉延筋,大多采用比較節約的焊接工藝。堆焊筋常常有焊接氣孔和裂紋,二者都是破壞拉延表面及增阻的罪魁禍首。盡管有先進的工藝,諸如激光燒結、凝結粉材工藝,迫于多種原因始終沒有普及。改變拉延筋方向,可以容易重構拉延筋。改變拉延筋方向設計,勢在必行,功在設計之變革,利在當下與未來。

拉延筋傳統再造

拉深力主要由拉延筋產生,拉延筋的阻力可達到拉深力的98.5%,如圖1 所示。車身地板拉延工藝設計,CAE 分析壓料力120t、拉深力1000t,摩擦系數0.15,拉延行程400mm,材質DC06-0.8。

圖1 車身地板拉延工藝設計

無論是新制作模具還是服役多年的模具,拉延筋難免需要重構。圖2 為某車型發罩外板,拉深工序件側部波紋,經過修邊、翻邊工序后的產品波紋趨勢和拉延完全一致,如圖3 所示,檢測型面誤差用紅色數字表示,約500mm長的范圍內,波紋在-2.8~1.3mm之間波動,面差最大波動4.1mm,發罩左右兩側波紋基本對稱。

圖2 拉延工序件

圖3 發罩外板側部波紋

借助于CAE 分析軟件,在設計階段,許多拉延造型能夠虛擬顯示破裂與吸頸、起皺與波紋,設計師會把拉延筋及工藝補充造型做到盡善盡美,在產品及模具合格的前提下,實體驗證與虛擬分析基本一致。但是,現實中總有一些在虛擬世界難以精準把握的產品,一旦在模具驗證階段表現不良,經常需要增加一條拉延筋。再造凸筋,最簡易的辦法是堆焊。堆焊凸筋常見弊病是氣孔和裂紋,且很難徹底杜絕,最致命的是堆焊材質與基體不同,由于熱應變,模具表面強化處理往往出現二次裂紋。

造成拉延筋重構的原因有以下兩點,導致新開發模具增添拉延筋的概率升高。

⑴CAE 分析軟件本身有局限性,即虛擬拉延過程認為模具是剛體,即受力狀態不變形。實際是覆蓋件拉延模在力的作用下發生形變及位移。有人曾經用數控銑床檢測卡車門板模具在重力作用下的變形。在數控銑床工作臺面,模具基本夾持長度的一半,另一半懸空,檢測出Z 向下垂0.07mm,一般模具結構尺寸越大,下垂越大。因為沖壓件結構不同,模具結構也不同。即使產品結構類似,各模具廠設計標準不統一。所以,CAE 軟件系統無法定義模具結構力學模型,受力變形無法計算。這是分析軟件系統最大的局限性。

⑵復雜覆蓋件建型及分析取決于設計經驗。經驗不足,有時難以發現風險所在。如圖4 所示的發罩拉延工序件,調試階段產品左右兩側波紋較大,局部流料過快是造成側壁波紋的原因。模具出廠前,壓料面堆焊增添一條筋,局部變為雙筋,波紋范圍內紅色線條表示增添的筋。

圖4 發罩拉延工序件

拉延筋便捷再造

打破傳統設計理念,改變拉延筋方向,凸筋在下,凹槽在上,使重構拉延筋變得非常簡潔又可靠。最重要的是拉延筋在基體上生成,與模具同材。圖5 為改變方向的拉延筋結構。無論是新模具還是舊模具重構拉延筋十分便捷,從源頭規避了堆焊缺陷。

圖5 改變方向的拉延筋結構

凸筋在下,即在壓邊圈上,凹槽在上,拉延筋增阻效應并未改變。模具調試階段若需要增加筋,只要數銑降型,凸筋浮出,無需補焊,同時壓料面調整墊安裝面同等降低;凹槽在凹模壓料面銑出。如此改造,模具閉合高度依然不變。如果在服役模具需要同材恢復筋,只需要數銑壓料面,上模無需做任何改動。對于嚴重磨損的模具,若考慮凹槽口兩條棱線的磨損,也無需補焊,只要凸筋適當增高,比模具初始設計筋高,或改變圓筋為梯形筋,能夠抵消凹槽磨損的不利因素。當然,凹槽也要做相應變更,僅僅是凹槽。

傳統設計理念,凸筋在上,若模具使用方不接受補焊,壓料面及整個凹模型面都要降型,數銑量是壓邊圈壓料面的幾倍到數十倍,且模具閉高發生變化。

超級模具調試,在CAE 分析基礎上,筋的重構再造及其他任何型面變更,全部依靠數銑完成。拉延模壓料面和筋的微調,不再手工打磨。打磨不僅不精準、不一致,讓交付后的模具維修沒有數字模型,無法傳承。

也許有人擔心凸筋在下,影響板料定位。實際大可不必有此擔憂,因為,板坯定位依靠四周定位板已經十分穩定,理論上定位板有效定位增加一個凸筋的高度,約4.0 ~6.0mm。只是板料接觸壓料面面積較小,筋的頂面撐起板坯與壓料面有間隙,拉延增阻和筋在上模完全一樣。無論凸筋在上或在下,壓邊圈升起,滑塊下降接料,都是在底缸壓力作用下板料先生成筋,滑塊繼續下降,板料流過筋產生阻力,即拉伸力。

深拉延模具和高強度板拉延模具,筋的磨損較快,每當沖壓一定量,磨損致使拉延作用降低或失效,為便于恢復,凸筋在下,容易數銑降型再造。由于是本體材質,徹底規避焊接裂紋、氣孔等缺陷,更不會有日后表面強化處理導致焊接部位出現二次裂紋。通常壓邊圈壓料面厚度為50mm,降型恢復凸筋,極限情況最大減薄一個筋的高度。開發設計壓料面和調整墊座面時,厚度預留5 ~8mm,即壓料面厚度為55 ~58mm。

覆蓋件拉延模幾乎全部采用倒裝結構,工作時凹模在上,凸模及壓邊圈在下。拉延筋的傳統設計概念,起源于開發經驗不足和數控銑床資源稀缺。在上模壓料面設計凸筋,下模壓邊圈設置凹槽,之所以如此設計,是假設凸筋正確,只動下模凹槽,便于人工打磨。圖6 為拉延模壓料面傳統筋布局。形成傳統拉延筋的原因有以下三個。

圖6 拉延模壓邊面傳統筋的布局

⑴調試方便。20 世紀80、90 年代,拉延模凸筋在上,凹槽在下,認為便于鉗工調試打磨。相反,凹槽在上,仰打不方便,沙灰侵染面積較大。這個習慣,貌似簡約,其實不然。簡單的前提是假設凸筋不改,需要加速進料,只好打磨、放大下模凹槽口部棱線R以降低阻力。若需要增阻,絕對不簡單。增補凸筋,或增高凸筋,調試依然是先堆焊,再仰打。鉗工勞動強度大,環境污染嚴重。從大概率事件來看,舊的設計模50%打磨下模凹槽,50%打磨上模堆焊凸筋。

⑵資源稀缺。那時,數控銑床剛剛起步,人工調試打磨十分普遍。能夠手工改造的,絕不用數控銑床;但是,絲毫顧及不到手工變更型面是不可傳承和復制的。

⑶標準較低。那個年代,CAE 分析基本處于初級階段,精準度較低。筋的再造全部采用補焊工藝,堆焊氣孔和裂紋較普遍,主機廠不得不讓步接收。

結束語

本文論述拉延模拉延筋增阻原理。車身模具開發過程及在用拉延模功能恢復,拉延筋免不了重構,改變拉延筋方向使其再造更容易,拉延效應同材恢復更便捷。如果沿用過去的設計結構,拉延筋堆焊工藝出現大量氣孔和裂縫,導致拉延拉毛、拉裂、摩擦力增大;也因為焊材與母材的差別,模具表面強化處理受限。

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國內汽車模具飛速發展,質量水平不斷提高,模具制造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變革設計標準,才能滿足主機廠日益增長的模具及覆蓋件的質量要求。變革拉延筋設計方向簡單易行,同材質的拉延筋重構必定深受主機廠青睞。

小年·掃塵

猜你喜歡
堆焊凹槽波紋
膜式水冷壁表面堆焊Inconel625合金成形工藝研究
再制造大型熱軋支承輥的堆焊層開裂失效分析
基于NACA0030的波紋狀翼型氣動特性探索
小波紋的童話
氣化爐Inconel625耐蝕堆焊工藝評定及應用
黑板下面的凹槽
數字量勺
“凹槽形”相似圖形的應用
國產多功能機械堆焊設備調試及研究
凹糟墨水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