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仫佬族民歌研究綜述與思考

2021-04-02 10:15萬紅霞
藝術評鑒 2021年4期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研究綜述反思

萬紅霞

摘要:仫佬族民歌的搜集、整理、研究起步晚,成果主要集中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已有的仫佬族民歌研究,以文本資料作為研究的基礎,然而對其搜集的文本資料所用的相關研究方法及理論未進一步分析,如何看待仫佬族民歌以往的研究是未來仫佬族民歌研究的基礎。本文對仫佬族民歌研究進行梳理,回顧仫佬族民歌研究史,認識其遺漏和不足之處,并提出今后仫佬族民歌研究的方向,包括回歸田野、歷時性與共時性結合研究、主客位結合研究和跨學科研究。

關鍵詞:仫佬族民歌? 研究綜述? 反思? 少數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04-0018-05

仫佬族民歌是仫佬族用本民族語言和漢方言(土拐話)吟唱的民間歌曲,其進入學者的視野于20世紀50年代,國家為落實民族政策,派遣大批學者進入民族地區,對少數民族的社會歷史文化進行調查,從而識別民族成分。在這次對仫佬族地區調查的基礎上形成了《羅城仫佬人情況調查》報告及之后出版的《民族問題五套叢書》。這些資料中,仫佬族民歌作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被介紹。這個時期所搜集的歌謠文本為后面的學者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鑒的資料,但這個時期的仫佬族民歌并沒有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只是在民俗中被提及,搜集的文本資料并不多,所以這些文本資料并沒有被后面對仫佬族民歌研究的學者所關注。仫佬族民歌的搜集、整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回顧新時期仫佬族民歌研究史,梳理其研究成果,認識其遺漏和不足,為仫佬族民歌的深入研究思考出路,是仫佬族民歌研究的當務之急。為此,本文擬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仫佬族民歌研究做一綜述。

一、仫佬族民歌研究現狀

(一)仫佬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出版

民間歌謠的搜集、整理和出版是研究工作的基礎,其成果為科學研究提供可行的文本資料,其信度和效度直接關系著后面科學研究的質量。仫佬族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出版為后面仫佬族民歌專題研究工作提供了可參考的資料,其文本搜集、整理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全國大規模的民間文學普查工作,出版了《羅城歌謠集》。該歌集對生活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中的仫佬族、漢族、壯族、侗族、苗族、瑤族等民族的歌謠都進行了收集整理,并從“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口風歌”“歷史傳說歌”“兒歌”和其他歌謠對仫佬族民歌進行了分類,從文化的角度展示仫佬族民歌,囊括了仫佬族民歌歌腔的所有種類,對仫佬族民歌的保存、整理具有重要作用,但該歌集是從地區收集歌謠,并非只是針對仫佬族,且民間文學普查所收集的仫佬族民歌多從文學的角度,注重歌詞的搜集、整理。與此不同,由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文化局發起,何宜、唐克政搜集、整理,最終出版了《仫佬族民間音樂》(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文化局編印1988年),書中收錄了民間歌曲50首、依飯音樂19首、道場音樂19首、舞獅音樂3首、師公音樂打擊樂4首和獅舞《獨角秀》打擊樂1首。該書搜集整理的音樂使用簡譜記錄,大部分都是作者在民家搜集并記錄其譜曲,各種音樂的記錄全部保持采風原貌,較為系統、全面地呈現了仫佬族所有的民間音樂形式。至20世紀90年代,學者在全國各省市進行采風,搜集、整理民間歌謠,出版了側重歌詞整理的《中國歌謠集成廣西卷·仫佬族歌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和側重音樂研究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西卷·仫佬族》(中國ISBN中心1995年版),其所用資料除了采風所得,部分選錄了已經編著好的地方資料。但從《羅城歌謠集成》到《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所收集的歌謠文本大多抽離具體的語境,注重歌詞、曲譜的收集,忽略了民歌背后的文化。

民歌總是嵌入當地社會生活中,與民間節慶習俗相互聯系在一起。我們不光需要了解仫佬族民歌的歌詞及其曲譜,更需要通過民歌了解仫佬族的文化。對仫佬族民歌背后的文化做出注釋的文集中,我們不得不提及2007年由龍殿寶、黃桂秋、吳代群主編,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仫佬族古歌》一書,該書是一本專屬仫佬族民歌的書籍類文獻。其搜集的作品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仫佬族民間歌師世代傳抄的歌書手抄本,二是仫佬族民間歌師歌手通過口碑世代傳唱的傳統古歌。所有民歌傳唱的時間下限均為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該書最突出的特點是把不同語言演唱的民歌歸為一類,并對仫佬語和壯語演唱的歌謠用國際音標標出。同時,該書不光是收集歌詞,還在重要的古歌作品前寫與作品相關的內容、形式、特色、特定的演唱場所、風俗禮儀等,對涉及方言土語、重要地名、人名、歷史事件、特有習俗信仰禁忌等方面做了注釋。每首歌末尾附上該歌的來源、演唱者、搜集者、收集時間和地點。這本書籍較為全面的記錄仫佬族地區所唱民歌種類,但該書重點收集歌詞,記錄民歌背后的文化,忽略了對民歌本體的關注。

(二)仫佬族民歌不同領域的研究現狀

1.仫佬族民歌概況的研究

概要介紹仫佬族民歌的文章,是了解仫佬族民歌大致情況的窗口。它比較全面、真實地敘述了廣泛意義上的仫佬族民歌,尤其是對仫佬族傳統民歌的類別、形態特征、表現手法、音樂與生活的關系進行敘述,并具體例證。過偉的《仫佬族民歌初探》、鄧如金的《仫佬族民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西卷)》中馮明洋撰寫的《仫佬族民歌述略》《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仫佬族傳統音樂》、龍殿寶的《一蓬艷麗的民族之花——仫佬族民歌研究》、唐代俊的《仫佬族民間音樂研究》等,是對仫佬族民歌概況介紹的力作。在這些概述的論文專著中,都涉及到民歌的演唱語言、演唱形式、民歌分類、民歌與社會生活等內容,力圖展現仫佬族民歌的整體風貌。其中《仫佬族民間音樂研究》一書,是當前唯一一本仫佬族民間音樂研究的學術專著,其書在介紹仫佬族歷史文化、生活環境和風情習俗的基礎上,概括梳理了仫佬族民間音樂的歷史發展概況,全面介紹了仫佬族民間音樂的種類,包括民歌、信仰儀式音樂、娛樂性樂舞、仫佬劇音樂。

2.仫佬族民歌的專項研究狀況

(1)民歌探源研究

歌謠源頭的探析問題甚為復雜、重要,它關乎到歌謠孕育、成形、發展、衰竭的諸種因素及流變脈絡等。蘇莎寧的《仫佬族多聲部民歌源流考》一文根據民族史和音樂史的資料,把仫佬族多聲部民歌與群聚性的民俗活動相結合進行考察,推斷出:仫佬族多聲部民歌萌芽于西漢時期,成形于唐代,成熟于明朝仫佬族成為單一民族后。在這三個時期,仫佬族多聲部民歌從雜亂的大混唱衍變為節奏性持續低音襯托式織體的重唱,其音樂形態、結構、規模經歷了從無序向有序、不規范到規范、龐雜到簡練的發展過程。演唱語言在明代也發生了變化,使用漢語土拐話而不用本民族語言。

(2)民歌音樂形態研究

音樂形態是民歌研究的重要方面。樊祖蔭的《廣西仫佬族民歌的風格特點》是作者于1980年和1983年兩次到仫佬族地區生活,對采風所搜集的仫佬族民歌(三句腔、四句腔、五句腔、三十字腔)進行分析,指出仫佬族的民歌只有多聲(二聲)部民歌,沒有單聲部類型,沒有混聲重唱,也很少有合唱。其民歌織體屬于持續音式的襯腔,高音部是主旋律,低音部是節奏性的持續音。調式為單一的徵調式,歌腔形式富有獨特性,詞曲關系配合特殊而巧妙,在結構上存在歌詞的分句與旋律的樂句、詞曲的起訖不盡一致。李娜的《仫佬族民歌的結構》一文將幾首常用的仫佬族歌腔(三句腔、四句腔、十一字式)進行曲式結構的分析,得出:不僅音樂基本單位(即樂句)的內部構成體現出長短型的特性,即基因是“3”,音樂的發展(各樂句的形式)、音樂的高潮(結構中的“轉”點)也無不在有意無意之中,受控于“3”。曾海平的《仫佬族民歌縱橫向五度框架結構論》引用何宜、唐克政主編的《仫佬族民間音樂》的資料文本,對仫佬族民歌兩個聲部的關系進行分析,得出低音聲部是基礎,高音聲部是派生,高聲部的展開只能依附低音聲部的進行而進行,兩者形成“縱生橫、橫倚縱”的關系。王克永的《淺析仫佬族民歌音樂特征》和江帆的《仫佬族傳統民歌的音樂形態特征》從演唱語言、民歌種類、演唱形式等方面對仫佬族民歌音樂特征進行梳理,得出前人一樣的結論:仫佬族民歌只有二聲部的形式,采用徵調式,結構按字腔劃分。

(3)民歌文學研究

當前,對仫佬族民歌格律予以專門探討的論文只有包玉堂的《仫佬族民歌的格式和韻律》一篇,該文以字數和句式劃分民歌,根據不同的句式和字數探討其中的章法結構、節奏和聲韻規則,所舉歌例部分注以國際音標。黃絲雨的《論仫佬族民歌的多重意蘊》一文從“古條”“隨口答”“口風”等民歌類型去探討其背后所蘊含的意義和功能,認為“古條”蘊藏著仫佬族雜糅的歷史觀念、成熟的倫理觀念和樸素的自然觀念;“隨口答”反映了仫佬族豐富的民俗禮儀和真實的情感思緒;“口風”折射了仫佬族鮮明的褒貶觀念和積極的民族性格。陽崇波的《從仫佬族民歌看仫佬族文化特征》把仫佬族民歌作為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民歌中看到仫佬族崇德尚智的民族品格、重情感恩的民族性格、質樸的自然審美觀、多元的宗教信仰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態。唐代俊的《仫佬族民歌的審美及教育價值》一文,對仫佬族民歌的審美和教育價值進行了研究,仫佬族民歌體現了自然樸實的生態美、歌唱語言的文學藝術美、民族風情美,民歌中所含的這些美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以上文章選取仫佬族民歌內容中的積極一面進行研究。蘇佳寧、吳靜的《論仫佬族民歌的黑暗意識及其文化價值》則反其道而行之,對仫佬族民歌中存在的黑暗意識進行研究,認為仫佬族民歌的黑暗意識具體表現為對黑暗事物尤其是對死亡的憂懼,對光明的崇拜與向往以及將黑暗視為具有生命屬性的時空。

(4)民歌文化學研究

歌謠的文化學研究,著眼于歌謠事象與其它相關事象生成與反饋的互動關系。蘇沙寧的《仫佬族“走坡”習俗及其歌謠研究》不僅講仫佬族音樂本身,而且還運用比較的方法論證仫佬族音樂與漢族音樂的關系,認為仫佬族音樂受漢族音樂文化的影響較深,個性獨特、鮮明,是仫佬族傳統音樂文化與漢族音樂文化相互滲透、高度融合的結果。謝美琳的《仫佬族走坡音樂的研究》對仫佬族走坡習俗中所演唱的民歌進行研究,得出民歌在走坡習俗中起到傳情、交友的作用。韋偉的《仫佬族民歌與民族社會關系初探》一文從仫佬族民歌的外在形式、習俗儀式和歌曲內容等方面對民歌與民族社會關系進行研究,認為民歌在民族社會人際交往中起著重要作用。謝恩臨、吳盛枝的《仫佬族的歌體變革與文學自覺》把仫佬族字句歌的產生、體式與宋詞元曲之間進行比較,了解到兩者在形式、韻味、風格上有諸多相似之處,這種相似之處反映了仫佬族民間口傳主動學習、接受外來文化,將外來文化整合進本民族文化,從而促使本民族文化朝多樣化發展。

(5)民歌傳承研究

仫佬族民歌濃縮著仫佬族諸多的精神文化形態,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黃敏珍的《羅城仫佬族歌詠文化的傳承及嬗變——以羅城大梧村調查為例》以羅城大梧村為田野點,從歌俗、歌者、歌作品等三方面分析羅城仫佬族歌詠文化的傳承現狀及其嬗變的地方,最終得出羅城縣的歌詠文化還是保存較好,但民歌難以再興盛起來。對于仫佬族民歌的現狀,吳頡在《論仫佬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一文中表達出不同的看法,認為近幾十年來,由于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年輕人不會講仫佬語,從而導致了本民族語言能力的失去,民族習俗文化的消失,民歌面臨衰落消亡的境地,因此保護和傳承仫佬族民歌迫在眉睫,提出提高保護民族文化的認識,加大仫佬族民族文化教育、培養創作隊伍等措施。對于如何傳承仫佬族民歌,有學者提出更具體的方案,李琳、騰志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從靜態走向活態》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和傳承方式對仫佬族民歌保護傳承進行了討論,認為現收集整理的仫佬族民歌,基本上是紙質版文本,以歌詞為主,少量曲譜,建議加大仫佬族民歌音響資料采錄力度和完善民歌傳承人資料,以此建設仫佬族民歌檔案多媒體數據庫,使得仫佬族民歌從靜態走向活態傳承。石寧的《當代教育背景下仫佬族民歌傳承現狀和策略研究》從教育角度對仫佬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提出相關策略,認為學校是仫佬族民歌傳承的重要場域與場所,可以通過學校教育的形式傳承民歌文化,但需要注重優化課程設置、培育優秀師資力量,豐富教學模式。

猜你喜歡
少數民族文化研究綜述反思
中國共產黨傳承發展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實踐述論
新媒體傳播環境下貴州黔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研究
武陵山區少數民族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研究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元素在網頁設計中的運用探討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學生早戀案例分析及反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