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調劑水資源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2021-04-03 00:35朱法君
中國水利 2021年11期
關鍵詞:水網經濟社會浙江

5 月1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水利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遵循,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一、通過水資源合理調配拓展缺水地區發展空間、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進入新發展階段水利的時代使命

我國是世界范圍內水資源匱乏的國家,不僅體現在人均水資源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更反映在南北、西東差異顯著,年際間變化大,開發利用條件差、成本高。 幾千年來,古代先賢和勤勞的中國人民譜寫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治水史,修建了大運河、都江堰、紅旗渠等一大批水資源利用工程,為民族繁榮、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基礎保障。 隨著我國人口不斷增長, 保障糧食生產的傳統農耕用水同步擴大,城鄉生活用水總量和品質成倍級增長,特別是近幾十年工業化進程加快,產業用水上升為又一用水大戶且仍呈增長趨勢,這些無不加劇了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特別是北方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呈現系統性缺水,其他地區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資源瓶頸約束。

黨中央高度重視我國水資源保障工作。新中囯成立以來,以水庫和引水工程為代表的一批水利工程相繼建成,水資源利用的基本水源框架逐步形成,人民群眾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的需求不斷滿足。但受制于地形、移民淹沒、投資等因素,進一步大規模建設水庫條件受限。水庫水源具有水質優良、保障程度好等優點,但由于呈點狀分布,受來水空間和水量局限,受益范圍同樣受限,從水量保障上,抗風險能力也相對較差。

人口和經濟要素的集聚, 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在這一規律作用下,水資源分布與社會生產力不匹配的矛盾程度會逐步加深,影響水資源短缺地區的進一步發展。 特別是北方地區和沿海地區,因資源瓶頸制約和城市化加快推進帶來的用水需求大幅度增長,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甚至影響到生態環境總體質量。 面對我國可能出現的水資源全局性問題,黨中央審時度勢,在各地水源加快建設的同時,決策建設了南水北調等一批跨流域跨區域的引調水工程,有效緩解了嚴重缺水地區的燃眉之急。 21 世紀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保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水資源問題若不有效突破,則難以在自然條件與經濟社會發展間形成平穩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歷史高度全面審視了我國國情和水資源形勢,于2014 年3 月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 這就要求全社會厲行節水,用好存量,同時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框架下,立足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統籌自然、生態、發展需求等各要素,通過水利工程建設特別是水資源空間上的調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資源短缺地區謀求必要的水資源增量,這是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的根本出路。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水資源保障的思路和解決途徑,以綠色、開放思維實現水資源共享,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水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時代使命。

二、通過水資源空間均衡,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齊步同行

水資源的空間均衡,其重要意義不僅僅是保障受水區各類用水需求, 更在于可以促進受水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共建生態文明新格局。 由于水資源分布受自然地理條件制約,與人口、經濟要素的不協調、不匹配問題普遍存在,我國水資源總體上南豐北枯、東多西少,山區水資源相對豐沛, 而平原地區特別是沿海平原可利用水資源相對匱乏。由于全社會用水需求不斷增加,部分流域中下游突破了水資源承載能力,一度出現水體污染、水環境惡化、地下水嚴重超采甚至河流季節性斷流等問題, 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也受到制約。

審視水資源形勢,既要著眼于水資源承載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將水資源剛性約束落地;同時也要從實際出發,對確有需求、又有條件的嚴重缺水地區,有限度地實施外調水,謀求協同發展。 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不僅緩解了華北地區的用水壓力,長期困擾華北的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也得到有效遏制,地下水呈現逐步回升的態勢,改善修復了生態環境。 水資源空間均衡具有保障供水和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的雙重功效, 對嚴重缺水、生態脆弱地區實現協同發展作用不可替代,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意義重大。

三、堅守節水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遵循自然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實現水資源生態價值有效轉換

水資源屬于最重要的自然資源, 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性,對維護整體生態穩定起到決定性作用。 因此水資源的空間均衡,必然是有限度的空間騰挪。 受水區的強化節水和調出區的生態環境底線是實施水資源空間均衡的兩個基本條件。 對缺水地區而言,必須先節水再調水,只有確為發展所需,又無法通過節水挖潛解決,才能作為地區謀求引調水的前提。

調出區必然是水資源相對豐沛地區, 應遵循有余度、有潛力、能實現的原則,科學核定調出水量和調度方式,力求做到對調出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生態環境保護少影響、零影響。 實施空間均衡,謀求的是自然屬性與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平衡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南水北調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實施經驗時強調,要尊重客觀規律,做好規劃引領。 這既是南水北調工程順利實施、發揮不可替代作用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國以水資源空間調配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遵循,治水思路的具體實踐。

客觀規律既有自然界的定律,也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水利工作正是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通過水利工程最大可能協調好人類生存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需求與矛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齊步推進。在這一過程中,科學的規劃是指引,衡量好發展與保護的大局,協同好人與自然的各類需求,既定好框架又劃定底線。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新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思想在我國水資源工作上的基本思路,也是對新時期水利工作的基本要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協調好調出區與受水區的權益關系,正是體現水資源生態價值最直接的渠道。 豐水地區在水資源總體規劃的框架下,通過節約保護措施,向缺水地區提供可靠的水資源,應該有所獲得、體現回報。 浙江省在新昌欽寸水庫向寧波供水的建設運行中做過有益的探索,在工程建設運行機制、投資分攤、水價形成機制、生態保護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 可以借鑒的經驗做法,工程建成后良性運行、穩定發揮效益,對2020 年應對寧波地區嚴重旱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建設國家水網是實現水資源全國一盤棋的系統思維,也是實現水資源空間均衡的根本途徑

國家水網的經緯兩度可以理解為自然水系與水利工程交織而成,由水源與通道共同構成。 建成這張水網,可以實現國家層面水資源的集約利用,互聯互通,互為備用,提高水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和整體穩定性。 我們曾經做過統計分析,近20 年寧波市區域范圍內通過實施域內水庫聯網,全市水資源有效利用率提高了10%以上。

國家水網建設建議采取大通道與小區間共同推進的方式進行,分級構成。 國家層面著力于跨流域跨省域的大通道建設,形成大動脈的主構架,并留出下一級水網的接入口;省級水網著眼于省域范圍內水源與調配通道的建設, 既要實現省內水資源區域互通, 還要做好與國家水網大動脈的融合,實現雙向接口功能;市、縣一級的水網,是國家水網的基本單元,類似于局域網,通過毛細血管連接至千家萬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是建設國家水網的制度保證。 南水北調這樣的偉大工程從謀劃、規劃、決策、實施、運行,正是這一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也為國家水網建設提供了經驗。 全國一盤棋的全局思維,在我國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特別是類似水資源跨流域跨區域調配的水網建設中尤為重要。 對事關國家全局的水資源,更應該在尊重自然規律基礎上,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進行全局性謀劃,通過實施必要的跨流域跨區域引調水工程,以豐補歉,緩解資源匱乏地區的發展瓶頸,實現協同發展、共同富裕,需要一定程度上打破地域壁壘,甚至犧牲局部利益保障全局利益,這正是新發展理念的水利實踐。

五、水資源空間均衡的浙江實踐

浙江省總體上屬于南方豐水地區,但是水資源時空不均衡問題非常突出。 水資源來源于本地降雨,除太湖流域外基本上無客水可用。 “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地形特性,決定了浙江水資源西部山區豐沛,而人口集聚、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 由于省內八大流域面積小,僅錢塘江流域超過5 萬km2外, 其他流域均為1 000~10 000 km2不等,流域豐枯變化大,水資源利用條件差,必須依賴水利工程調節,才能實現水資源有效利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浙江省委省政府充分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利用對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作用,克服種種困難建設了大量以水庫工程為代表的水利工程,目前全省各類水庫總量達4 300 座,總庫容超過450 億 m3,相對于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 000 億m3而言,具備了較好的調節能力。 目前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約300 億m3,相對于正常年份全省總用水量約200 億m3的用水需求, 有較大的余地。 如遭遇95%的干旱年份,出現局部地區供水緊張局面,水資源保障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仍然存在,集中體現在水資源的跨流域跨區域調配上。

如果說新中國成立至21 世紀初浙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主要集中于水源建設, 進入21 世紀后則側重于引調水工程的建設,逐步向空間均衡的目標靠攏。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 親自擘畫浙江的水資源保障工作,2004年主持省財經領導小組會專題審議《浙江省水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總體規劃》, 決策實施浙東引水工程和浙北引水工程等事關浙江長遠發展的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并親自推動浙東引水工程、曹娥江大閘等工程實施。 其中,浙東引水工程利用錢塘江較為豐沛的水源, 串起杭州、 紹興、寧波、舟山四市,將錢塘江、蕭紹平原、曹娥江流域、姚江流域、甬江流域聯為一體,輸水至浙江最缺水的寧波和舟山等沿海地區, 破解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水資源瓶頸約束。 伴隨浙東引水工程的實施運行,浙江省在全省開展了以水污染防治為重點的“五水共治”,目前全?、箢愃陨纤|斷面占比91.4%,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浙東引水工程極大改善了浙江最發達但水資源最緊缺地區的用水局面,改變了曾經一度嚴重污染的江河水體,改善了環境、修復了生態,對浙江發展意義深遠。 近年,伴隨杭州千島湖第二水源配水工程的實施通水,杭州沿線人民群眾喝上了“農夫山泉”,并將于年內供往嘉興,從而實現全省縣以上城市水庫供水全覆蓋。 通過實施引調水工程,將水庫優質水源送至千家萬戶,也是水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提升要求的一個縮影。

“十四五”規劃編制階段,我們花了2 年時間深入分析浙江面臨的新的水問題,通過不斷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治水重要論述,深刻領會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對水利的新要求,將重點放在解決水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上,提出了構建“浙江水網”的戰略構想,并納入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以水資源聯網聯調為主要特征的浙江水網, 必將進一步提升浙江的水資源保障能力,有效增強水資源韌性。實現水資源互通共享,探索挖掘水資源生態價值轉換的“兩山”通道,為共同富裕浙江示范區建設貢獻水利力量和智慧。 浙江水網還將成為全國水網重要組成部分, 在促進區域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中發揮作用。

猜你喜歡
水網經濟社會浙江
水網藻生長及鈾對其生長影響的模型構建
基于水環境的污染控制研究
掃一掃閱覽浙江“助企八條”
代表議案編織安全“水網”
●山西加快推進縣域小水網配套建設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雙下沉、兩提升”之路
奮發有為 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彎道超車
“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勞動報酬偏低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