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貫通培養的普通高中與高職院校職業技術類課程銜接研究
——以化工類專業為例

2021-04-06 10:22賀志強周靜楊艷玲
就業與保障 2021年24期
關鍵詞:技術類普通高中課程內容

文/賀志強 周靜 楊艷玲

2021年10月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我國人才多樣性、傳承專業技能、促進就業和創新,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職業教育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補充或低于高等教育,它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職業教育作為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為各產業發展輸送更多的高素質的科學技術專業和知識技能型人才。

教育部《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提出,推動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本科轉變,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和行業特征,適度擴大專業學位碩士、博士培養規模,推動各地職業教育改革,堅持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研用結合為途徑的發展方向。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職業教育自身的升學渠道得以突破,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斷聯狀態,但與普通教育體系的銜接還仍然夠流暢,普通教育體系與職業教育體系之間聯系還不夠緊密,職業教育依然受到某些不公平的對待[1]。

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是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而職業技術類課程是實現目標的重要載體。山東省教育廳《關于高等學校與高中聯合育人的指導意見》(魯教基字〔2017〕1號)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與高中可以聯合育人,開展合作開發課程、共建共享教育教學資源,被職業院校錄取的高中生可按一定比例認定學分。

一、課程銜接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一)糾正高中階段職業意識偏差的問題

《普通高中學校等級評價標準》作為普通高中學校管理機制、辦學目標、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指導標準,并沒有體現職業意識的培養,導致課程開設、課程內容中缺乏職業教育的融入。另外,受社會、家庭中的傳統觀念影響,作為教育主體的高中生,被灌輸以“鯉魚躍龍門”“敲門磚”等思想,將考入大學作為統一且唯一的目標,極大地限制了畢業生的全面發展。

高中階段是學生開始職業生涯規劃、決定未來人生道路的關鍵時期,甚至是決定未來的人生道路。為了給各行業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要以分類培養、因材施教為出發點,使學生結合自身優勢,以興趣為導向,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勾勒職業發展方向。普通高中和職業院校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課程銜接的方式,直觀地向社會、家長、學生展示出職業教育的重要性[2]。

(二)解決課程內容側適應性的問題

當前我國普通高中教育在傳統高考的影響下,不斷地影響著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知。普通高中在課程設置上主要以理論基礎教育為主。經調查,在普通高中課程設置上,主要有語言類、數學類、文化基礎類、科學類、信息技術及通用技術類、藝術類、體育與健康類和綜合實踐類,但職業技術類、職業發展規劃類等課程并沒有出現在高中課程設置中,與此同時,普通高中缺乏對學生有針對性的實踐性教學以及職業精神的培養。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教育的課程內容具有先進性、實用性。以此為導向,高職課程設置側重于職業技術與技能,對接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技術升級,制定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培養生產、服務第一線的職業技術技能人才。在普通高中教育中,由于對理論知識的側重,導致從普通高中升入職業院校的學生對職業教育的適應性較差。在中高職貫通培養大力發展的背景下,普通高中生進入職業院校后在技術技能和職業精神方面呈現出劣勢狀態,不符合職業教育提升生源質量的標準。為此,普通高中需要開設職業技術類課程,增加技術應用的教學內容,融入職業精神與技能教育,以增強普通高中學生對職業教育的感知能力[3]。

(三)是新時期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

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隨著高科技成果轉化速度的加快,各行各業對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根據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統計,2015年至2020年,石油和化工行業對高素質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高達38萬人,且平均每年需求同比增長7.6萬人,但從行業全日制教育人才的供給數量來看,每年有近5萬人缺口。高中起點的職業院校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展現出較大的優勢,是創新型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來源。從職業技術類課程銜接入手,加快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推動普通高中課程多樣化發展,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四)適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在于生源質量,《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有必要促進不同類型教育的橫向融通。因此,要加強普通高中與職業教育課程滲透融通,前置職業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興趣愛好和職業意識。

為適應高考制度的改革發展,普通高中學生的學術型本科錄取率將有所下降,會有越來越多的普通高中學生加入職業教育隊伍,拓寬了普通高中畢業生發展方向,職業技術類課程作為技術技能培養的核心,必然要做好銜接。為此,需要探索發展融入職業技能培養的特色綜合高中,通過與職業院校開展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等方式,在普通高中教育中提前融入一定比例的職業教育課程。

二、課程銜接的實施策略

(一)建立統籌課程銜接的體制機制

現存職業教育體系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具體表現為普通高中階段學生職業教育缺失、職業教育的銜接機制不健全;職業教育畢業生升學困難;專業化發展程度不高;職業教育學歷提升困難等方面。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主要是解決培養目標不統一、課程設置不合理、教育成長不連貫等問題。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基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充分發揮職業院校的主體性,與普通高中聯合成立職業教育育人領導小組,全面領導聯合育人工作實施。聯合育人領導小組整體規劃聯合育人工作目標、育人內容、工作進度,加強對各項工作任務的指導和質量監控,為聯合育人工作順利實施提供了組織保障。建立聯合育人項目的教學評估委員會,確保學校之間聯系的常態化與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實用性[4]。

(二)明確學分轉換制度

學分互換制度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向學分制改革的一種拓展與擴大延伸,為健全服務于全民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體系,促進資源共享、學生多元流動的教育發展理念,推動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精神指引。職業院校與普通高中之間的學分互認體系的建立,對加強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之間的銜接,進一步深化職普融通具有重要意義。

依據國家對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的建設機制,職業院校要求學生建立明確的學分轉化管理意識,制定具體的專業學習成果的轉化管理辦法,按程序接收受理學分的兌換申請,符合條件的??圃盒W生也可以免修一些部分的課程或模塊。同時,開發精品銜接課程,提高課程含金量,也是完善學分轉換制度的重點。轉換制度需要確立兩階段學分轉換的標準和具體形式,建立常態化的一整套制度。

(三)課程設置連貫對接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直接影響“教師應該教什么”“學生應該學什么”等問題。課程的選擇應符合特定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特點,結合學生未來的多樣化發展,充分開發以基礎知識為主,技術技能為輔的各學科課程。各專業職業技術類課程可與不同高中課程有效銜接,以化工類專業為例,將職業教育能力培養目標所對應的化工核心課程與普通高中課程相互融合、合理銜接,以達到提前適應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目的(見表1)。

表1 化工類職業技術類課程銜接

普通高中應掌握自身和職業院校在職業技術類課程方面體現出的不同層次的課程目標、計劃和任務,加強各學段課程內容、結構的邏輯性與合理性,遵循普通高中學生發展的規律,使之既能適應現代教育的整體改革趨勢,又能展現個體需求。以化工類專業為例,職業技術類課程可采取整合滲透的思路,將技術技能等特色教育融入普通高中課程中,實現課程功能最大化。

(四)課程內容橫向融通

課程內容作為普通高中與高職院校課程銜接的重要載體,是培養職業素養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學內容銜接方式可借鑒中高職課程銜接方式中的“知行合一”法,即基于整體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標準構建普通高中和高職院校課程內容銜接的途徑。

文化基礎課程是建立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要渠道,在成長過程中,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理想信念的形成、道德和行為素質的標準建立,還可以通過精神領域的正確引導,促進學生形成技能修養和職業認識,并構建職業價值觀。在職業教育沒有得到全社會的全面重視的前提下,在普通高中課程內容中融入對學生職業觀的引導,是遵循因材施教原則、遵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基本表現,能進一步推進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等良好環境的建立[5]。

專業技能內容在理論課程中的合理設置,可以增強學生對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理解。當前的普通高中學生由于缺乏對職業教育的正確認識,無法積極響應職業教育的號召。職業教育理念不能以文化基礎課的內容獨立存在,需要在理論課程中以專業知識為載體,以技術技能為內涵,形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橫向融通效果。

(五)探索高中教育“教學養”一體化培養模式

普通高中與高職院校銜接的重點在于高中培養模式中融入與職業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內容。因此,需要改變目前高中階段教育中以理論學習為主要課程內容的現狀?;谖覈逃母锏陌l展,將有50%的高中畢業生需要接受職業教育,成為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技術人才支撐。目前的高中培養模式與職業教育差別太大,使這部分高中畢業生無法融入職業教育的“崗賽訓”一體模式。

探索建立高中教育“教學養”一體化的培養模式,即將職業素養與教育、教學作為同等重要的內容,融入高中教育的課程開發、教學改革中。例如,在石油和化工行業,基于工作過程、工作標準、工作環境等建立“教學養”一體化課程體系,實現立德樹人、理論學習、職業素養的三重目標。在普通高中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必須堅持以職業活動為導向、基于理論知識學習,將教學主體內容向職業教育橫向融通。保證學生在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了綠色化工、安全生產等職業意識。

三、研究展望

隨著國家和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接受程度和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對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待遇越來越好,職業教育終將得到大眾認可。普通高中生源學生在高職院校學習中所展現的不適應性卻越來越嚴重,促使普通高中與高職院校貫通培養成為必然趨勢。

從長遠看,在為高中畢業生提供雙向選擇時,將職業意識、職業理念前置,是幫助學生有效掌握職業能力,開啟職業思考,更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所以,高中階段的課程作為教學改革、貫通培養的重要載體,如何實現課程的有效銜接、知識點的有效融合,是值得我們深入探索和積極實踐的。因此,必須努力建立和實施有效的普通高中與高職院校課程銜接的模式,實現高中、高職兩個教育階段的有效銜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職業院校人才質量。

猜你喜歡
技術類普通高中課程內容
基于“課程內容六要素”的繪本文本解讀路徑探析
少先隊科普技術類陣地
兼具市場與技術類課程 CEDA培訓(廣州站)圓滿結束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與實踐
從翻譯行為理論視角探究德語土工技術類文本漢譯策略
《植物研究》榮獲“2015年中國高校技術類優秀期刊”獎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擇校生
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內容的構建
依標明辨 巧用萃取——談如何將文本內容萃取成課程內容
《風電場規劃與設計》課程內容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