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實影像的青年形象傳播研究

2021-04-06 19:35華金香華金鋼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21年8期
關鍵詞:紀實時代

華金香華金鋼

(1.山東藝術學院 傳媒學院,山東 濟南250300;2.山東博物館,山東 濟南25000)

一、前言

“青年形象”的展現一直是紀實影像制作與傳播者關注的話題,隨著紀實影像“公民新聞”時代的到來,創作主體日趨多元,越來越多的青年也成為紀實影像創作主力軍和形象傳播的重要主題。21世紀后的中國紀實影像不再只關注“邊緣”和“底層”,而是承載了更多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力圖展現個體所代表的群體在時代下的困難與選擇、機遇與挑戰,從而更客觀、全面地呈現當代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與價值。

二、國家傳播場域中塑造中國青年形象的歷史沿革

在中國紀實影像的發展過程中,定格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形象,通過青年形象的記錄與傳播,反映了中國近70多年來中國歷史與社會變遷以及青年一代在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與價值,成為國家傳播場域中塑造中國青年形象的重要媒介形式。

三、新時代紀實影像的青年形象傳播呈現多元特點

新時代國家傳播場域中對于中國青年形象的傳播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意義,特別是在紀實影像發展過程中關于青年形象的傳播呈現出與新時代和國家傳播特點密切相關聯的多元特點。

首先,青年紀實影像的生產和傳播已成為年輕人觀察社會、表達態度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由于當代青年人的群體特征和文化心理特點,使有關于他們的紀實影像更多地以昂揚的青春激情去關注現實和社會,比如留守兒童、貨車司機、城市候鳥、環境污染、教育問題等,充分體現出當今青年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具有一定的理性和責任感。同時,青年紀實影像中所呈現出的時代主題,對于增強社會示范效應,促進青年普遍觀念、行為模式、道德水準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媒介傳播、向導作用。

其次,紀實影像的傳播凸顯了青年形象從批判到盛贊的轉變模式,成為宣揚青年形象的媒介人格。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對于青年形象的傳播呈現出多元化的方式,特別是網絡自媒體的各種炒作,時常將青年中的負面新聞通過自曝或者他爆的形式加以宣言,引起網絡部分媒體對于青年形象的批判。而紀實影像通過運用“議程設置”理論發揮媒體傳播“把關人”的作用,將對能夠反映新時代特點的青年形象進行傳播,例如對奧運會、救災、抗疫中呈現出的青年一代的積極正面形象進行構建和凸顯,改變了部分網絡媒介低俗化、市場化傳播青年負面形象的現象。

再次,紀實影像就像是反映社會的一面鏡子,能夠記錄新時代的各種感動故事,以青年形象主流意識的塑造以及對青年題材的編碼解碼,效果強化。

最后,當代青年借助互聯網將世界鏈接,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和工具,向世界展現我國青年一代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文化,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力。影像傳播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宣傳手段,也是構建國家和民族文化形象的有效途徑。2019年8月,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北京紀實形象周”所展出的部分以青年形象為主題的影像作品,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對于傳播過程中主流文化的主導,增強青年形象塑造的價值觀體現。

四、新時代紀實影像通過多元構建模式凸顯青年形象的正能量典范

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青年形象隨著跨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更需要發揮好媒介的傳播作用,向世界展現中國青年的正能量典范,而紀實影像作為社會歷史記錄及其表達的重要形式,在新時代通過多元構建模式凸顯了當下青年形象的塑造和傳播。

第一,要不斷促進紀實影像產業的發展,完善和升級紀實產業鏈,將紀實影像的發展引導為產品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特別是在融媒體時代,渠道為王的時代正在遠去,作品內容為王的新時代已經來臨。正如麥克盧漢所稱,“媒介作為人的延伸,在信息爆炸時代,媒介成為突破物理與身體的向導?!痹诩o實影像構建過程中,要著重打造以內容為主的品牌與IP結合觀念,找尋在影像紀實過程中能夠打動受眾,能夠經久傳播,代表中國精神的青年形象。

第二,要不斷促進紀實影像類產品外延的繼續擴大,促進“紀實+”理念的形成及其產品的深度發展與傳播。為適應新媒體的發展和商業化運作,吸引更多受眾的眼球,以青年形象為主題內容的紀實影像在實踐中越來越泛化,“紀實+”的理念逐漸打破傳統的、學術的紀錄片概念,呈現出與其他影像藝術形態相融合的新形式,如“紀實+真人秀”“紀實+演講”“紀實+旅游”“紀實+美食”等,多邊界模糊跨界節目的形成與發展,促進了紀實影像展現青年形象的渠道的多元化。

第三,要不斷創新紀實影像的表達方式,探索能夠反映新時代主旋律、價值理念的傳播主題。紀實影像的記錄與創作,既要重視紀實影像的真實性、貼近生活情感,也要展現出影像作品的藝術性,促使觀眾在相信紀實影像中的故事中投入更多的情感,理解影像中的青年形象所展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渲染。同時,要更重視紀實影像作品的教育功能,理清紀實影像作為媒介的功能特點,在不斷的對照發展中,創新紀實影像的發展路徑及其主題內容,凸顯青年形象傳播的品質,增強對新時代國家的情感歸屬。

第四,要不斷加速紀實影像各類人才的養成,加速紀實影像產業人才的流動,以產業帶動創作的發展,以創作促進產業的繁榮。近年來,紀實影像創作與產業化人才年輕化、多元化、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但是與紀實片產業發展整體態勢相比,紀實影像創作、后期、推廣等各類人才的需求依然供不應求。同時,行業內部各類人才的流入與退出速度加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介行業格局調整、紀實影像市場化運作加深,因此,對于紀實影像人才的養成,更需要與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對接,以促進新時代中國紀實影像行業的發展。

五、城市青年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影像書寫

(一)直接表述、刻畫人物

1.淡化敘事沖突,直接表現人物

在我國第六代的城市青年人影片中,導演用非傳統的表現技巧拋下了以往傳統式的藝術核心理念、敘事結構和拍攝方式,拋下了前幾代電影導演常用的宏大敘事和寓意故事化的歷史時間敘述方法,在敘事結構上則采用泛娛樂化、隔斷化、囈語式的自身沉浸式體驗描述法,不再追求完整、詳細的故事敘述。

2.人物形象的相互碰撞

在彌漫著各種現實生活標記的城市室內空間中,有恍惚之境的彩燈光、森林滿布一樣的混凝土山林、立體式交疊的道路網,依托這種室內空間原素建立了一種集熱鬧與茫然的城市綠色生態為一體的空間。城市青年電影根據對不一樣性情和特點的年青人開展影像撰寫,根據拍攝手法營造了每一個人物角色單獨而又各有特色的人物形象。這種恍惚之境的城市原素體現著角色的內心世界、情緒和精神面貌,這也是城市青年影片針對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自我反省與探尋。

(二)間接描繪與影像書寫

1.以“物”塑人

針對邊沿人群的營造,城市青年電影一般能夠根據表現個體與全身自然環境的兼容問題,或表現人群對個體的抵觸,或表現個體于存活情況和生活習慣上異于常人,等。

2.以聲塑人

在城市青年人電影中,以城市作為關鍵的敘述空間決策了不一樣地區的講話音標發音具備各不相同的特性。而聲音能夠展現出獨特又具備個性化的故事情節,這也是以家鄉話為關鍵經典對白的影片不斷涌現的緣故之一。

在新時代,我國的城市青年人影片從原來宏大敘事的基調宣傳策劃慢慢轉為對一般城市群眾日常生活的關心,這種電影中也愈來愈多地表現出地區化和個性化的特性。家鄉話簡直存于平常人日常生活的溝通交流中,這恰好是影片復原大家原始生活情況的關鍵方式,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鮮動感的故事情節。

六、中國青年紀實影像對外傳播的發展趨勢

(一)創作主體日趨多元化

如今,政治環境下的對外開放和技術性的創新促進了寫作行為主體的多樣化發展,例如GoPro、Google Glass等方便快捷的攝像機器設備及其具有拍攝編寫等作用的智能機的產生,打開了紀實影像的“公民新聞報道”(Citizen Journalism)的大門,寫作紀實影像不但是國家個人行為、新聞媒體個人行為,更能夠變成商業行為和普通個人行為。

(二)傳播觀念日益成熟化

外國媒體重視見解的均衡,因此要把“強國夢”傳至全球,最先要讓海外受眾群體接納。因而,新形勢下我國紀實影像的對外開放散播,不會再一邊倒地只展現造就而回避難題,而是不再回避難題,敢觸碰問題,顯崛起自信。

(三)傳播途徑逐步多樣化

一方面,中國積極推進國外協作新模式,除了提升本身對外開放傳播能力外,還探索與海外組織的合作方式,使用另一方完善的制播服務平臺,有利于中國小故事“出航落地”。

另一方面,互聯網將世界鏈接為“地球村”,視頻網站、社交網站、直播平臺等新媒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的話題引發能力不容小覷。在“互聯網”的大時代環境下,中國題材紀實片對外開放傳播的范圍也將擴大。

(四)日益注重傳播格局和效果

為了更好地優化青年紀實影像產生的國際性傳播實際效果,我國有關部門創立了專業的組織,從題材規劃、數量規模、藝術品質、傳播平臺等多方面進行專業化運營和管理。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積極相互配合戰略的執行,青年紀實影像的制作和傳播也愈來愈多地結合議程設置,注重目的性、實效性,優化了紀實影像傳播的布局。

七、結語

紀實影像既是歷史形象的記錄者,也是時代特征的詮釋者,它作為可視文化記憶的重要形式,具有影像史學的重要價值,也是時代和社會意識的忠實記錄者。而當代青年因其自身較為顯著的文化特點,在紀實影像傳播中凸顯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青年形象在紀實影像中的傳播歷史為主題的研究較為豐富,理清紀實影像中的青年形象傳播方式和路徑,有利于全球化語境下設置議題,發揮中國青年形象的網絡傳播力量,展現青年一代在中國特色發展過程中的價值引領作用,從而實現立足時代特點,促進中國紀實影像的對外傳播主體內容的豐富,堅定中國紀實影像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歡
紀實時代
硯邊紀實
2015年省政協工作紀實
CHINAPLAS2016采訪紀實
混亂實驗室紀實
新聞紀實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