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云陽地區沙溪廟組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及其地質意義

2021-04-12 08:18朱利東楊文光周羽漩李德亮張洪亮
關鍵詞:沙溪廟礫巖鈣質

鐘 搖,朱利東,楊文光,周羽漩,,熊 璨,肖 明,李德亮,3,張洪亮

(1.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成都 610059;2.重慶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院),重慶市地質遺跡保護與研究實驗室,重慶 400700;3.重慶地質調查院,重慶 401122)

軟沉積物變形是在沉積物沉積之后、固結之前,由于差異壓實、液化、滑移、滑塌等形成的變形構造[1],包括液化砂脈、液化砂席、液化卷曲變形與混滑層、負載構造及球枕構造等[2-7]。因能量注入,孔隙流體克服顆粒重量,進而自身強度完全喪失形成的液化現象,是軟沉積物變形的前提之一[5,8-9]。液化現象多發生在碎屑巖和碳酸鹽巖中[10],其中又以粗粉砂和細砂為最[11],可由地震、火山噴發、海嘯、沉積物負載、底辟等作用觸發[12-13]。大量研究者將液化沉積物變形構造作為識別構造事件的標志,是分析沉積盆地大地構造背景及構造活動的重要基礎[14-15]。此外,有研究人員認為液化軟變形構造可能與生物相關[16],特別是與甲烷以及油氣釋放密切相關[3,17-20],是深部物質活躍的反映[21]。因此,正確認識軟沉積物形成與變形過程,對盆地充填樣式、巖相以及地層序列的研究,乃至油氣勘探等方面都具有指導意義[22]。

2016年,重慶云陽普安鄉沙溪廟組下段發現大規??铸埢?以下簡稱“化石墻”),為四川恐龍化石研究提供了新資料的同時,也提出了大量古生物學、埋藏學等方面的科學問題。野外地質調查過程中,筆者于化石墻附近識別出大量作為構造事件標志的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及管狀鈣質結核,這可能暗示恐龍化石埋藏與這些軟沉積物變形構造、構造事件有密切關系。正確認識研究區內軟沉積物變形形成過程對解釋恐龍化石的埋藏機理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野外資料為基礎,結合鏡下微觀特征,詳細描述了區內各地質構造特征,探討其形成機制、地質意義以及與恐龍化石埋藏的關系。

1 區域地質概況

四川盆地位于揚子板塊西部,北接秦嶺造山帶,西鄰羌塘-三江造山系,東南部以欽杭對接帶與華夏造山系相接,是多方位上沖推覆構造背景下的擠壓性構造盆地[23]。晚三疊世末期以來,四川盆地海相沉積背景結束,進入陸相盆地演化階段。研究區位于重慶市云陽縣,區內主要出露中生代地層,以褶皺構造為主[24](圖1)??铸埢癫赜谥匈_統新田溝組(J2xt)及沙溪廟組下段(J2s1)。新田溝組主要為一套河流-濱淺湖相沉積,底部為青灰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夾紫色粉砂質泥巖,下中部為灰色頁巖,上部為暗紫紅色泥巖。沙溪廟組下段為典型的河流-三角洲相沉積,主要為紫紅色厚塊狀泥巖、鈣質泥巖夾黃灰色粗中粒至細粒長石石英砂巖、長石砂巖及粉砂巖;沙溪廟組上段(J2s2)由灰、黃灰色厚層至塊狀中粗粒長石石英雜砂巖與紫紅色泥巖組成多個韻律,泥巖中普遍含鈣質或鈣質結核[25]。

圖1 四川盆地地質簡圖Fig.1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Sichuan Basin(據Li等[24]修改)

2 軟沉積物變形構造類型與特征

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可表現為沿裂隙侵入形成砂脈構造、砂侵蘑菇構造、丘槽構造等[21,26-27]。

區內沙溪廟組中發現大量軟沉積物變形構造,根據液化沉積物侵位關系、規模及形態特征,大致可分為液化變形(負荷構造、火焰構造)、液化砂巖脈等。

2.1 液化變形

研究區內液化變形現象多發育于上下未變形巖層之間(圖2),顯示為地質事件控制的變形[27]。變形層內部青灰色砂質與紫紅色(粉砂質)泥巖均不顯示層理,在液化背景下混雜交融呈雜色(圖2)。個別地方發育階梯狀小型斷裂,斷裂未錯斷上下層(圖2-A)。圖2-C顯示紫紅色泥質巖沿砂質巖裂隙灌入,呈彌散狀分布,說明區域內的液化現象不僅發生在砂質層,泥質巖也發生了高度液化。液化砂泥由于自身比重特性,出現負荷構造以及火焰構造(圖2-D,圖3-B)。

圖2 沙溪廟組下段的液化變形構造Fig.2 Pictures showing liquefied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J2s1(A)液化變形與小型層間斷裂;(B)液化變形構造示意圖;(C、D)彌散狀混雜砂泥巖

液化泥質巖一方面形成火焰構造,同時伴生泥拱(圖3-A)、液化底劈構造(圖3-B)。液化泥質巖具有較強流動性,在上覆不規則砂巖的邊界處發生底侵及底蝕,泥巖呈脈狀、楔狀侵入,并常伴隨底蝕砂巖形成的砂質角礫(圖3-C、D)。

圖3 沙溪廟組下段的液化泥質巖底劈Fig.3 Diapir of liquefied mud in J2s1(A)液化泥拱現象;(B)液化泥巖底劈;(C、D)液化泥巖底侵及捕獲砂質角礫

2.2 液化砂巖脈

砂巖脈是發育在砂泥巖互層沉積物中的砂質巖脈或巖墻,常沿著地層薄弱處不規則延伸[3,5,7,17]。液化砂巖脈多呈現復雜的空間幾何形態,如直板狀、墻狀或不規則狀等[17,27]。在本研究區內,上述幾種形態均有出現,各類型特征簡述如下。

板狀液化脈廣泛發育在沙溪廟組下段紫紅色(泥質)粉砂巖中(圖4),產狀與層面基本平行,個別夾于泥質巖層之間的平行脈體可由垂直脈連通(圖4-D)。脈體本身礦物成分均一,主要為中-粗粒石英砂以及少量鈣質膠結物。脈體呈灰白色直板狀,大多數砂脈體寬度為1 cm左右,個別可達5 cm;側向延伸長度不定,較短者約10 cm,長者達40~50 cm(圖4-C、D)。個別板條狀砂巖脈體中包含大量泥質角礫,顏色、成分與圍巖相同。礫石無明顯棱角,礫石長軸方向與脈體延伸方向近一致(圖4-A、B)。

圖4 沙溪廟組下段的板狀砂巖脈Fig.4 Slatted sandstone veins in J2s1(A)板狀液化脈;(B)液化砂巖脈中富含泥質角礫;(C)細板條狀砂脈;(D)板條狀砂脈,其間以垂直脈相通

圖5所示的墻狀砂巖脈與巖層面垂直,脈體寬度不大,多數在1~2 cm,該類充填砂脈體可能為液化砂沿裂隙灌入充填形成。不同脈體垂向延伸長度各異,或數厘米,或數米,但大多數未穿透上下巖層,發育于某一巖層內部。局部地方可見液化母巖層,脈體及母巖層主要為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巖,脈體與圍巖界線明顯。液化的砂巖脈在垂向擠入過程中如遇脆弱部位,可發生順層橫向擠入(圖5-E),但延伸性較差。

圖5 沙溪廟組下段的墻狀砂巖脈Fig.5 Wall-like sandstone veins in J2s1(A)墻狀砂巖脈侵入紫紅色圍巖;(B)墻狀砂巖脈與巖層垂直關系;(C)砂巖脈沿裂隙發育;(D)液化母巖層;(E)砂巖脈順層橫向擠入

不規則砂巖脈多呈枝狀、腸狀,砂脈與圍巖接觸邊界明顯但極不規則,脈寬約數厘米,側向延伸較差,基本不可見液化母巖層(圖6)。砂質脈體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少量長石、巖屑。礦物之間膠結程度較差。同時,灰白色砂質脈中含有少量紫紅色泥質圍巖成分(圖6-A),這可能是液化砂質從深部捕獲的泥質角礫或是侵位過程中對圍巖的捕虜。

圖6 沙溪廟組下段的不規則狀砂巖脈Fig.6 Irregular sandstone veins in J2s1(A)含泥屑不規則狀砂巖脈;(B)不規則灰白色液化粉-細砂的液化砂脈

2.3 泥屑礫巖

前人研究認為,液化砂向上逃逸過程必然伴隨對低滲透黏土圍巖的侵蝕作用,形成泥質角礫,泥質角礫常隨砂體一起上涌、噴出并沉積[10,28]。在研究區識別出大量泥屑礫巖,從新田溝組到沙溪廟組上段均有發現,但新田溝組相對較少,發育層位主要在沙溪廟組。新田溝組泥屑礫巖礫石成分相對沙溪廟組而言較為復雜,泥屑主要包括青灰色以及紫紅色泥質巖兩類,泥屑粒徑從數毫米到數厘米,泥屑形態多為橢球形,多數泥屑呈現明顯“拖尾”現象(圖7-A),且橢球體長軸方向具有定向性,反映泥屑受到應力拉長。沙溪廟組泥屑礫巖(圖7)中泥屑成分相對單一,主要為紫紅色泥質巖。沙溪廟組下段泥屑多呈橢球狀、長條狀以及鉤狀,粒徑大小不等,泥屑排列具有定向性(圖7-B、C),多為半塑性角礫和具軟變形特征的塑性角礫。沙溪廟組上段泥屑礫巖大規模產出,與上下層位產狀一致,呈面狀分布。圖7-D可見2層泥屑礫巖,每層寬度大約1.5 m,夾于正常沉積厚砂體中,因覆蓋嚴重,橫向延續性未知。該處泥屑成分為紫紅色泥質巖,粒徑小者約數厘米,而大者可達40~50 cm。泥屑礫石形態各異,鉤狀、撕裂狀、球狀、板狀以及其他不規則形態均有發育。與新田溝組以及沙溪廟下段泥屑相比,沙溪廟組上段中泥屑礫基本未見定向性(圖7-E、F)。上述泥屑礫巖與普通棱角分明的脆性角礫組成的構造角礫巖不同,泥屑礫巖礫石成分單一,大小懸殊,塑性變形特征更加顯著,這可能暗示泥屑礫巖的非構造成因[27]。

圖7 泥屑礫巖Fig.7 Pelitomorphic conglomerates(A)新田溝組泥屑礫巖;(B、C)沙溪廟組下段泥屑礫巖;(D、E、F)沙溪廟組上段泥屑礫巖

3 鈣質結核

本次研究涉及的鈣質結核顏色主體呈淺紫紅色,形態多呈圓柱狀或串珠狀(圖8)。除形態規則的柱狀外,個別柱體膨大狹縮現象明顯,形成下粗上窄的囊狀(圖8-B)。不同鈣質結核大小不等,短者在20 cm左右,長者可達1~2 m,直徑3~25 cm。各鈣質結核均與巖層面垂直,或與水平砂質層連接相通,或獨立分布。個別鈣質結核內部巖性均一、致密、無紋理,但大多結核中心出現青灰色鈣質膠結砂(圖8-F),呈貫通形式出現在整個柱體核部,具有管狀結構。

圖8 管狀鈣質結核特征Fig.8 Field characteristics of tubular calcareous nodules

4 鏡下微觀特征

沙溪廟組下段化石墻的巖石薄片顯示出明顯的粉砂質與泥質液化混合現象,主要呈平行板狀或彎曲變形樣式(圖9-A、B)。在微觀尺度下同樣可見液化砂質侵入泥質層形成的微小砂脈(圖9-B),這與野外宏觀現象一致。圖9-C中暗色泥質圍巖內部“包含”光性更明顯的砂質成分,呈近圓形(黃線區域),內部出現不規則孔洞,圍繞中心孔洞出現近放射狀裂隙。同時,為探究研究區內鈣質結核成因,本次選取典型樣品進行薄片磨制。薄片鑒定結果顯示大多數結核主要包括兩種成分:鈣質內核以及粉砂質邊,核部主要為方解石結晶顆粒,與周圍粉砂部分呈漸變過渡,由核部至邊部依次出現鈣質、鈣(砂)質過渡層、砂(泥)質邊(圖9-D)。圖9-E和F則表現出更明顯的同心紋層狀圈層結構,多圈層結構由不同物質體現,“管狀”通道口明顯,其中方解石呈徑向排列,所有管道結構邊緣以及管內局部發現數微米寬的暗色條帶,推測可能含大量泥質或有機質成分。

圖9 沙溪廟組下段化石墻顯微特征Fig.9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2s1 samples(A)液化變形現象,單偏光;(B)液化砂脈,單偏光;(C)孔洞及放射狀裂隙,正交偏光;(D)含碎屑鈣質結核,正交偏光;(E、F)鈣質結核核部顯微特征,正交偏光

5 討 論

5.1 軟沉積物變形構造成因

引起軟沉積物變形的機制主要分為地震與非地震兩大類[1],后者常包括冰融作用、水合物泄漏、水力破裂等。由于軟沉積物變形常常需要瞬時、突發的動力觸發,地震無疑是造成盆地內液化變形現象的優先考慮因素。國內外諸多學者論述和總結了與地震有關的軟沉積物變形特征[6-7,10,20,22,29-31]:具有固定層位[32]并發育地震同生軟沉積物變形。杜遠生等[1]認為,當地震同生軟沉積物變形(地裂縫、同沉積斷裂、同沉積褶曲以及同生角礫巖化等)與其他軟沉積物變形共生時,基本可以確定為地震引發的軟沉積物變形。地震引發的軟沉積物識別標志主要表現為液化角礫巖、液化卷曲變形、火焰構造、枕狀構造、球枕構造、負荷構造等[33-38],這些構造在研究區內均大量發育。同時,地震引發的同沉積斷裂(圖2-A,圖10-B)、地裂縫(圖8-A、B、C)等同生期軟沉積物變形也被有效識別。因此,本文認為地震是觸發區內軟沉積物變形的重要因素。中侏羅世,太平洋板塊俯沖作用及華南地塊與華北地塊碰撞拼合、秦嶺大型陸內俯沖[39]多重擠壓背景下,盆地構造活動強烈[40],本次識別出的古地震事件可能是對板塊運動的響應。地震波引起砂土、粉土結構性的喪失,發生失穩運動,沉積物孔隙結構逐步收縮,激發的超孔隙水壓力引起土骨架解體,形成液化泥流[41]。區內負荷構造、火焰構造以及液化變形現象即是化石墻圍巖的不同成分砂土泥流在液化背景下發生不均勻混合的結果。

圖10 震積巖野外典型照片Fig.10 Typical field photographs of seismites(A)砂球構造;(B)小型同沉積斷裂

研究區泥屑礫巖的礫石成分單一,以紫紅色泥屑為主,呈大小各異的不同形態“漂浮”在砂質基質內,表現出極差的分選性和磨圓度;此外,未見明顯疊瓦狀及其他構造,指示礫石基本未經搬運。礫石層發育于特定層位內部及層間,上下巖層面均未見明顯風化侵蝕和沉積間斷。新田溝組與沙溪廟組下段泥屑礫巖發育于層內,表明是在準同生期半固結狀態下經破碎、膠結形成[42],可能是地震成因的液化角礫巖。沙溪廟組上段泥屑礫巖呈溢流狀披蓋于砂巖層之上,礫石成分均為泥質巖,分選性、磨圓度均較差。前人研究提出,地震引發的液化沉積物噴發溢流相沉積中可含大量單一泥質成分礫巖[6,43-44]。結合區域上沉積物液化背景,本文認為沙溪廟組上段泥屑礫巖的成因很可能是液化砂土攜帶泥屑噴出溢流的結果。

綜上,研究區內主要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可由如下成因模式圖解釋(圖11):地震背景下,未(半)固結沉積物在深部流體上涌背景下發生液化,液化的軟沉積物或沿地震裂隙或沿巖層軟弱處發生縱向上涌或橫向侵位,形成多種形態砂巖脈。液化沉積物侵位過程中,捕獲大量圍巖(泥質或砂質)形成泥屑礫巖。液化沉積物噴出地表,壓力的驟降讓捕獲的泥屑角礫四處溢流披蓋,產狀與下層巖層幾近一致且其中礫石不再具有定向特征。

a.液化層;b.席狀砂巖脈;c.火焰構造、負荷構造;d.碎屑巖柱;e.含泥屑板狀砂巖;f.不規則狀(蠕蟲狀)砂巖脈;g.墻狀砂巖脈;h.泥屑;i.液化沉積物流圖11 軟沉積物變形構造成因模式圖Fig.11 Structural genetic pattern of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據E.Braccini等[44]修改)

5.2 鈣質結核成因

5.3 地質意義

前人研究認為,含有大量恐龍化石的地層不可能是正常沉積,而是在短時間內快速形成的“事件沉積”[51]。對于埋藏恐龍化石的巨大“事件沉積體”,有學者將其歸于突發洪流以及泥石流沉積物快速埋藏,而古地震事件常被作為觸發機制[52-56]。本研究區大規??铸埢瘒鷰r為泥質粉砂巖,其中見大量液化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具泥流沉積特征。云陽地區沙溪廟組下段及相鄰層位的泥流沉積中泥屑成分均一,未見來自山地復成分碎屑礫石,區域上的橫向變化特征也不支持研究區位處山前影響帶的結論,這顯然缺乏山前泥石流的外環境和沉積特點[57]。前文識別出的大量液化沉積物變形構造是識別古地震事件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地下水上涌造成沉積物液化的體現,盆地內低滲層圈閉液化沉積物并形成局部超壓。管狀鈣質結核的發育暗示下伏地層有大量甲烷的生成、運移與排放。水的積聚、烴類的聚集和構造負荷的增加,致使超壓進一步加強,最終在地震觸發下,液態泥與甲烷、巖石碎屑和砂從地表噴出形成泥火山。液化泥漿對周圍物體乃至生物體會產生掩埋作用,若噴發方式為猛烈爆炸式則更甚[58]?;谏鲜鲇懻?,本文認為區內恐龍“化石墻”可能是泥火山液化沉積物噴出溢流,并快速埋藏的結果。

6 結 論

a.重慶云陽地區中侏羅統沙溪廟組中大量發育的以液化卷曲變形、液化砂巖脈、負荷構造為代表的軟沉積物變形構造,同時識別出泥屑礫巖等伴生產物,這些構造組合是古地震事件的產物。

b.管狀鈣質結核是研究區深部大量甲烷存在、運移及排放的證據,可能是深部甲烷排放過程中形成的通道。

c.恐龍化石圍巖具稀性泥流特征,而沉積物的液化與甲烷聚集是研究區泥火山發育的先決條件。在地震觸發作用下,泥火山液化沉積物溢流噴出,“化石墻”則是泥流對恐龍快速埋藏的結果。

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研究人員對野外工作給予了極大幫助和支持,室內研究工作得到解龍、麥源君、周豫、李楠、童霞等的幫助,特此致謝!

猜你喜歡
沙溪廟礫巖鈣質
川西拗陷中侏羅統沙溪廟組儲層特征及綜合評價
儲層流體特征在天然氣運移中的示蹤意義探討
——以川西坳陷中段龍門山前中侏羅統上、下沙溪廟組氣藏為例
地質探秘
Gemini表面活性劑體系下鈣質磷礦中白云石的可浮性研究
新疆油田礫巖油藏聚合物驅竄流特征及調剖對策
重慶沙溪廟組紫色土土壤基質和優先流入滲的定量測算
方形礫巖大小對地層電阻率的影響研究
聚合物分子尺寸與礫巖油藏孔喉匹配關系
中江氣田沙溪廟組氣藏高效開發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克拉瑪依油田六中區克下組礫巖儲層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