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州窯釉下彩繪瓷風格流變考

2021-04-12 03:39史明立
收藏·拍賣 2021年2期
關鍵詞:彩繪紋飾瓷器

史明立

江西吉州窯是宋元時期著名的綜合性民間窯場,燒造的產品有青白瓷、黑釉瓷、綠釉瓷、彩繪瓷、瓷塑等。其中,彩繪瓷是吉州窯極具地方特色的一類產品,被認為“突破了歷史局限,將單色釉瓷發展到彩瓷裝飾階段,為元代景德鎮成功燒造青花瓷做好了技術上的準備”。然而,它的發展過程尚不清晰,器物斷代也處于較為混亂的狀態,時代風格變化不明晰。這里擬對吉州窯彩繪瓷進行歸類整理,以紀年瓷為基礎,通過器形、紋飾等方面的對比,總結不同階段彩繪瓷的風格變遷,以期為讀者在宋元時期吉州窯釉下彩繪瓷器的斷代與風格分析提供一些借鑒。

從紀年瓷看斷代

吉州窯釉下彩瓷能夠確定出土地點和年代的較少,這是造成這類瓷器不同時代風格研究困難的主要原因。目前考古發現的吉州窯彩繪紀年瓷年代大致從北宋到元代。其中最早的是1980年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的卷草紋瓷瓶(圖1)。墓中同出16枚“明道元寶”銅錢,該銅錢為北宋仁宗明道年問(1032-1033)鑄造的行用錢,因此該墓年代應不早于1032年,卷草紋瓷瓶年代應在北宋時期。最晚的是1975年韓國新安沉船出水的釉下褐彩波濤山茶紋瓶(圖2)。新安沉船被推定為“至治三年(1323)從浙江省慶元(今寧波)出發駛向日本京都”,因此該瓶的年代應不晚于1323年。另外,還有1996年安徽潛山羅漢萬嶺元墓出土的奔鹿紋梅瓶,根據墓中發現的壙記,墓主下葬年代為至治三年(1323),因此該梅瓶的年代不晚于1323年。

造型與紋飾之變遷

北宋紀年瓷目前僅見于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的卷草紋瓷瓶(不早于1032年),瓶身滿飾卷草紋,肩部微豐,長圓腹,瓶口較小。這種“小口瓶”的造型一直延續至元代,如湖北鄂州汀祖鎮丁家坳村馬家垮南宋咸淳十年呂文顯墓出土的白釉黑褐彩畫花梅竹蝴蝶紋梅瓶(不晚于1274年)(圖3)和安徽潛山羅漢萬嶺元墓出土的奔鹿紋梅瓶(不晚于1323年)。南宋時期,又出現了蓋罐、三足爐等器類。至元代,彩繪瓷得到充分發展,不但數量增多,而且器類變得多樣,既有宋代的小口瓶、三足爐等器物,又盛行長頸瓶、枕等,還有模仿青銅器造型的鬲式爐、琮式瓶、雙耳瓶、鼎式爐等。

北宋時期

北宋時期的吉州窯彩繪瓷上即已出現了滿繪單種紋樣,如周身滿飾卷草紋的裝飾手法。這種做法不但常見,而且從北宋延續至元代,如江西新干出土的南宋卷草紋長頸瓶,通體滿繪卷草紋以及1967年南昌出土的元代水波紋長頸扁腹瓶(圖4),器身滿飾水波紋。

南宋時期

南宋吉州窯瓷器出現了開光、橫向分區等裝飾手法,常見的紋飾有奔鹿、白地或褐地白花蓮荷紋等主題紋飾,卷草紋、蔓草紋、回紋帶及開光外的纏枝牡丹紋等邊飾。

1開光裝飾與奔鹿紋

南宋時期的吉州窯彩繪紀年瓷見于江西新干界埠公社南宋淳熙十年(1183)曾照遠墓和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墓出土的奔鹿紋蓋罐(圖5),這兩件器物除頸部裝飾略有不同,一為簡筆卷草紋,一為蔓草紋外,其余從造型到裝飾都極為相似,均使用了“開光”裝飾手法。奔鹿紋此時已成為較具特色的開光內裝飾,并延續至元代,如安徽潛山羅漢萬嶺元墓出土的奔鹿紋梅瓶(不晚于1323年)以及江蘇常州紡織機械廠元墓出土的長頸瓶。有研究者認為,至元代,奔鹿紋較之宋代變得更為抽象和粗糙。對比上述宋元瓷器上的奔鹿紋形象可知,抽象與否不能作為宋元年代區分的標志。

2分區裝飾與黑褐地白彩蓮荷紋

江西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墓出土的蓮荷紋三足爐(圖6),除爐口沿沿面裝飾卷草紋外,爐身裝飾分成橫向的三區,其中上下兩區即口部、下腹各繪一周回紋作為邊飾,中區即爐身為黑色地釉上以二方連續的纏枝手法繪一周白色荷蓮紋作為主題紋飾。這種橫向分區裝飾出現于各種器類的彩繪瓷中。蓮荷紋精美、繁復,與白地黑彩不同的是,這是一種黑褐地白彩的裝飾技法。這種裝飾除見于嘉定二年(1209)墓蓮荷紋三足爐外,還見于1955年安徽巢縣出土的黑褐地白花蓮花紋梅瓶(圖7)上。兩件均為黑地或褐地白花,且蓮荷的繪畫方式極為相似。

宋末元初

宋末元初的吉州窯瓷器見于湖北鄂州南宋咸淳十年(1274)呂文顯墓出土的吉州窯白釉黑褐彩畫花梅竹蝴蝶紋梅瓶,瓶身上的梅竹紋常見于元代瓷器上。梅與竹交叉的題材和繪畫手法,在彩繪瓷器中較為常見,或繪于器身,或繪于開光內,如廣東省博物館藏的釉下褐彩開光花卉紋方爐,或繪于器蓋上,如1 972年江西吉安青原山出土的釉下彩繪梅竹紋蓋罐等。

元代

至元代,吉州窯釉下彩繪瓷在裝飾方面,繼承了北宋紋飾滿飾器身、南宋開光和分區裝飾的做法,發揚了卷草紋、回紋、蔓草紋等邊飾裝飾技法,吸收了奔鹿紋、梅竹紋,出現了極具特色的水波紋、席紋、錦地紋等幾何紋裝飾和鴛鴦戲水、雙鳳紋等裝飾,大大豐富了紋飾的類別。

1水波紋

舒朗或繁密水波紋成為元代吉州窯的主要紋飾之一。吉州窯永和窯址出土的丁未年款(1307)釉下彩繪水波紋殘罐腹部繪有繁密的水波紋。除器身滿飾水波紋的裝飾手法外,開光內、外裝飾水波紋的做法在元代彩繪瓷中也較為常見,如韓國新安沉船褐彩波濤山茶紋瓶(不晚于1323年)和大英博物館藏的釉下彩繪卷草開光波濤紋雙耳瓶(圖8)。

2褐彩蓮荷紋

元代彩繪紀年瓷還見于江西宜春元代窖藏出土的褐彩蓮荷紋香爐(1303年前后),爐身上的蓮荷紋與深圳南頭后海出土的素胎褐彩龜背錦開光折枝花紋梅瓶(圖9)瓶身上的蓮荷紋,花瓣十分相似,蓮葉畫法雖不同,但連弧開光內繪制荷花,開光外裝飾細密的席紋布局和結構是相同的。

3席紋、錦地紋

席紋和錦地紋亦是元代彩繪瓷的常見裝飾,如前述江西宜春元代窖藏出土的蓮荷紋香爐、江西吉安征集的釉下彩繪梅竹紋梅瓶和廣東省博物館藏的釉下彩繪鴛鴦紋長頸瓶開光外均飾席紋;深圳博物館藏的素胎褐彩龜背錦開光折枝花紋梅瓶開光外裝飾、1997年江西吉安永和窯址采集的釉下彩繪琮式瓶,瓶腹主體紋飾和1981年江西吉安征集的釉下彩繪花卉紋盂開光外紋飾均為錦地紋。除了六邊形錦地紋外,另有四邊形錦地紋見于廣東省博物館藏的釉下褐彩開光花卉紋方爐(圖10)。

4雙鳳紋

江西宜春元代窖藏出土的褐彩雙鳳花卉紋六方洗(1303年前后),其中一面裝飾雙鳳紋,同類紋飾也見于兩慶書屋藏的釉下褐彩波濤鸞蝶紋凈水缽(圖11),根據缽上文字“吉州路”推斷,疑為至元十六年(1279)。雖同為元代,但兩件器物年代相差20年有余,可能表明雙鳳紋的裝飾延續年代較長。另外,彩繪瓷上雙鳳紋的裝飾及繪畫技法與剪紙貼花雙鳳花紋盞中的雙鳳紋形態相近,表明雙鳳紋的樣式應基本定型,窯工們能夠在不同種類的瓷器中表現出類似的雙鳳紋圖案。

如上所述,北宋時期,吉州窯已能燒造出較為精美的釉下彩繪瓷。此時的小口瓶造型和通身滿飾單種紋飾的裝飾技法延續至元代。南宋時期,開光和橫向分區等裝飾手法變得常見。這些裝飾技法在同時期的磁州窯瓷器中已十分成熟,如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等。但奔鹿紋、黑或褐地白彩蓮荷紋不見于同時期其他窯口,是吉州窯獨有的紋飾。宋末元初,出現了吉州窯特色的梅竹紋。橫向分區裝飾進一步發展,除主題紋飾外,另有重瓣覆蓮紋和回紋作為邊飾。至元代,彩繪瓷種類、數量增多,幾乎包含了之前所有的裝飾技法,同時出現了水波紋、席紋等幾何紋裝飾。至此,吉州窯釉下彩繪瓷發展到鼎盛,真正形成了與其他窯口瓷器不同的裝飾風格。另外,彩繪瓷的一些裝飾特色,可作為判斷窯口、斷代的重要標志,如水波紋、席紋、錦地紋、雙鳳紋、梅竹一體紋等主要見于元代吉州窯瓷器上,奔鹿紋、褐地白花蓮荷紋則由南宋延續至元代。

(編輯/李木子)

猜你喜歡
彩繪紋飾瓷器
論漢畫像石中吉祥紋飾的意象之美
蠟染的紋飾探討
中國的名牌瓷器
快門風景
商代青銅器紋飾變化初探
高傲的瓷器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類瓷器成交TOP20
民間紋飾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新聞浮世繪
彩繪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