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潮汕地區傳統聚落中的生態審美文化解析

2021-04-12 08:29唐孝祥李沃東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1年2期

唐孝祥 李沃東

摘 要:潮汕地區地處粵閩贛交界沿海地區,河網密布,傳統聚落分布其中,資源豐富,在聚落環境理想、規劃布局、人居技術三個層面都顯現了明顯的生態審美文化特征,是嶺南傳統文化傳承延續的代表性區域。文章基于傳統建筑學與美學交叉視角,探究潮汕地區的傳統民居藝術,推進建筑美學在傳統聚落民居方面的研究。

關鍵詞:潮汕傳統聚落;生態審美文化;環境理想;規劃布局;人居藝術

生態審美文化觀念深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各個尺度生態景觀空間的“象”與天人一體觀念的“理”融為一體。潮汕地區傳統聚落所蘊含的生態審美文化體現在象、理一體的環境理想,人地兩宜的規劃布局,靈活細致的人居技術三個方面,相互融合,形成有機整體。生態審美文化是基于價值論美學與生態哲學觀念的衍生文化。精神觀念層面,生態審美文化綜合了社會人文歷史傳統,突出中國傳統宇宙觀,順應自然的整體世界觀,形成與整體生態和諧共處的有機生產、生活文化意識;技術對策層面,在客觀的氣候、地理條件下,生態審美文化強調主體在實踐中應采取措施,使環境資源充分為人所用,并在時間維度上動態保持環境的良性生存,維持可持續性發展。

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礎上觀察總結潮汕傳統聚落在環境理想、規劃布局、人居技術三個層面中生態性與審美文化相結合的特征。關于潮汕地區聚落民居生態審美文化研究,有學者從總結民居形制、搜集歸納庭園景觀兩大角度整理出版了大量潮汕民居、庭園資料,夯實了研究建筑學的背景資料基礎;有學者從僑鄉、僑民、僑匯等角度對近代歷史條件下潮汕傳統民居面對外來文化沖擊的堅守、融合與調適的審美文化變遷過程進行了系列化研究。通過分析總結潮汕地區傳統聚落案例,首先,深化了潮汕地區傳統聚落民居建筑歷史研究,潮汕民系主體源自歷代南遷躲避戰亂、開發南疆的中原人口,至今仍保留大量中原文化傳統,所反映的生態審美趣味對中國傳統聚落研究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借助分析,系統性總結了技術措施、社會秩序、人文藝術三個維度的生態審美文化,以自然科學交叉人文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總結,為今日鄉村振興、村落活化等復雜課題提供借鑒;最后,通過分析所提煉的審美智慧,呼應當代構建文化自信的時代主題,展示了對環境、生態安全等重點議題具有恒久價值的優秀傳統文化智慧。

一、象、理一體的環境理想

潮汕人歷來在營造自己的居住環境時,將可續性發展生態思維、當地建造技術特色、家族個性文化傳承等多層面影響融為一體,既追求技術水平的發揮,又滿足地域環境、宗族倫理、風俗文化以及鄉鄰情感等體現本地傳統的精神所需。

(一)累世同居的生息-生態一體觀念

潮汕傳統聚落千年以來形制穩定,傳承千年的永恒性時間觀念必然要求其推崇與生態和諧相處的審美文化,構建穩定長久的和諧自然、社會關系。具體表現在:聚落單元以宗族祭祀建筑為核心,居住空間緊鄰祭祀場所,追求家族同居同心,民風家訓普遍講求血脈傳承。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睆墓δ芤暯欠治?,慎終追遠的品質孕育了潮汕人累世同居的恒久意識。始建于宋代的潮州象埔寨彷佛縮小的中國古城,而清代所建潮陽區東里寨格局幾乎與象埔寨無異。自宋代開始,以許駙馬府為代表的三座落多開間“府第式”民居的基本形制在潮汕地區直至20世紀初依舊是大型建筑的首選方案模板??缍惹甑姆€定傳承離不開生態審美文化所影響的可持續性發展模式的支撐。

“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是潮汕尖銳人地矛盾下主流社會精神的寫照,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潮汕人民依然以積極心態造林植綠,堅持一邊改善自然生態,一邊漁樵耕讀提高自身精神道德修養,以求進一步改變社會地位。潮汕生態文化整體觀傳承自儒家“山水比德”思想,保持著尊重生態環境的態度,將改善環境與提升自我視作人生應當追求的要務。唐朝韓愈在被貶謫潮州的短短8個月間,一是組織清除危害船家的江中鱷魚;二是興修水利,推廣北方先進耕作技術;三是贖放奴婢,改善不公正社會結構;四是興辦教育,請先生建學校。韓愈的政策改善了潮州當地生活、生產的生態環境,改善了生產關系,提高了人民的精神素養,對潮汕文化影響頗深,時至今日潮州人依然尊稱韓愈為韓文公,城中山水改名為韓山、韓江,這種紀念也印證了潮汕人千年來認可并主動傳承的生息-生態一體的審美文化觀念。

(二)精耕細作的生產-生態一體觀念

由于人均可耕種土地較少,生存壓力促使潮汕人在開發資源與保護環境間追求長久的平衡,形成精細化的生產模式,同時潮汕聚落以中為尊的向心性氏族合居布局展現了強大的社會凝聚力,集約化的聚落明確限定了活動邊界,保留了盡可能多的耕地以供生產,減少了無序發展帶來的資源浪費。技術措施層面,精細文化具體表現在活動舉辦過程中。此外,亦有形象生動的潮汕嵌瓷裝飾、通透靈巧的潮汕木雕,生活中潮汕女紅與美食也是以精細文化聞名于世。

潮汕傳統民居為適應當地有限的用地資源,在水平縱橫與垂直方向發展中均有各自的生態審美文化智慧表達??傮w而言,城鎮相對于鄉村,山地相對于平原,耕作用地越緊張越傾向于垂直方向組合發展,防御需求越高越需要完善的高墻邊界,以便防御。圍樓與圍寨作為代表性的兩種防御性民居類型,分別適應了山地與平原地形地貌。潮汕地區最大的八角圍樓道韻樓地處潮州市北部山區三饒鎮南聯村,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樓、寨二字顯明了空間特征,治安較差的山地區域需要修筑較高的封閉圍墻,高度集中家族力量后形成了屋頂外圍高、中心低的漏斗式向心造型。樓寨圍墻的主要建材是石料與合土,節約了大量的燒磚燃料,保護了山體林木。上饒鎮的著名圍樓鎮福樓選址在西邊山林與東邊水塘之間,以橢圓短軸適應場地,限制長軸,增加了建設用地。為適應各種高差、水體限制,圍樓還有八邊形、馬蹄、龜甲等造型。

(三)藏風匯水的生活-生態一體觀念

潮汕地處閩贛交匯處,形勢派和理氣派兩派學說南傳在此匯集合流,自明清開始,潮汕堪輿從業者傾向“形勢為體,理氣為用”?!帮L水”字面上是 “藏風聚氣”和“得水為上”,內里反映了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重整體環境、辯證看待內外因的生態審美追求。形勢派較為注重外因,其發源于江西丘陵地帶,將山水化為意境符號,建筑布局形態依符號走勢而定,主要體現在潮汕聚落選址上追求靠山、環水、面屏的環境意象。理氣派較為重內因,興于福建,重視九星八卦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以兩儀定時間命理走向,以此決定建筑朝向布局,例如潮州吳厝祠堂、柳衙巷民居均左高右低凝氣。隨著人口向潮汕平原地帶遷徙與民居的集中化,大部分潮汕民居周邊環境無山無水,只能以象形作山塘、水渠模擬形勢派理想格局,如普寧德安里位于山地與平原交界區,以座后一里外普寧學宮所倚土丘為山、前涌為水,再以理氣派思想提煉山勢為基準,配合房主的生辰八字確定五行山墻屬性。

以宏觀地理層面分析藏風匯水的環境意象,潮汕地區邊界處東北-西南走向的蓮花山脈和從它兩側伸出的大南山和南陽山脈,正好形成一個面朝南海的“匚”形,圍住潮汕平原,三面遮擋住北方的冷空氣,留下東南開口匯入來自臺灣海峽和南海溫暖的水氣,印證了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的理想風水審美圖景;中觀環境層面,民居組團偏愛倚山面水,后植竹林,院中置水缸養荷花,門前栽榕樹,竹與荷花代表潮汕人堅守清正氣節的道德追求,潮汕話中榕樹亦稱“成樹”,寓意“成就”,代表世俗實踐追求;微觀建造層面,民居按周邊山勢龍脈,設五行山墻呼應,大門角度微調,避開直沖道路,或朝向遠山龍脈吸納景觀?!笆a地脈,養真氣”,選址追求與營建理想是結合了技術選擇、生態文化、審美想象的綜合考量。

二、人地兩宜的規劃布局

潮汕聚落規劃布局的生態審美文化在觀念層面注重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天”可視為天地萬物背后陰陽二氣激蕩交感而成的自然規律合集,代表永續與至高的道德,人應立志通過自身修養的提升在精神層面趨向于“天”,提升修養的途徑之一便是合理改造環境為我所用,為修養的提升創造更便捷的外部空間;在技術層面,因地制宜地處理平面形制組團,對外適應從山地到平原、從城市到鄉村的多種條件,對內適應規模不一的家庭結構使用需求:以單間厝屋、“下山虎”、“四點金”為基型,通過面闊間數、縱深進數、從厝配置、出入口方向、內巷天井的位置形狀等方面的“一生二,二生三”組合變化,局部能適應屋主個性化藝術喜好,“三生萬物”衍生豐富多樣的造型,給人廣闊的審美聯想空間。

(一)因地制宜的聚落選址

潮汕地區由南至北從山地丘陵逐步過渡到河谷平原、河海灘涂,三大水系練江、韓江、榕江附近水網密布。為了方便取水、勞動,亦為了利用水路運力,潮汕聚落多為擇水而建。在生態審美文化的影響下,多樣的地形及其相對集中的規劃布局為潮汕地區傳統聚落的選址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一是山麓地帶聚落,多為背山而建,以減少冬季北方冷空氣的侵襲,大體面朝南方,便于采光、引入東南風,接近“枕山、環水、面屏”的理想傳統聚落環境審美模式。如揭陽烏美村,坐北朝南,背靠桑浦山,面朝榕江,隔江遙望石樓山,在與山體銜接處地形起伏較大,區域建筑軸線順應山勢變換,離山體較遠的區域所有建筑成規則網格坐北朝南集中布置,辯證處理地形與集中的關系,節約了耕地,形成江-田-居-山的生態空間序列。

二是平原聚落,土地資源相對豐富,所以規模較大,可達百余戶,多為密集布置,街巷規整。如汕頭前美村,地處韓江下游支流蓮陽河北岸,北向河涌環繞南向農田連綿至蓮陽河。前美村作為南方稻米產區水田與魚塘交錯分部,為了保證耕作生產穩定,分割水陸的圩田與堤壩閘竇,成為平原水網地帶的特色生態景觀元素,圍與泄相結合完成防御洪峰,引水灌溉、排出積水,劃分產權的生產-生態任務。

三是山谷山坳聚落,為節約寶貴的耕地,靠近水源,所以聚落多以長條帶狀占據山坳平地或點狀散布于山谷中,如潮州東北饒平縣三饒鎮,著名的道韻樓位于此山坳。饒平縣地形多為山地,聚落散布于連通潮州與龍巖、漳州之間山谷中較為平整的地塊。山地中生存競爭更加殘酷,圍寨、圍樓以防御性為第一要務,因此多選址于整塊完整平地,采用規整幾何平面造型,便于防守。耕種依節氣與作物特性,靈活配置平地水田與山地林場、梯田生產,聚落在不同季節、不同海拔展現出了山-林-樓-田-道的山谷特色生態景觀審美序列。

四是河岸旁聚落,生產除了傳統耕作也有漁鹽航運,但水勢無常,為減少洪水破壞,方便航運,聚落選址重地勢,重凸岸。潮汕文化始于揭陽,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的揭陽縣城建于榕江南北河環繞水洲之上,地勢較榕江普遍高出數米,且四周地形凸出,河道不易淤積,水流平穩,水航運便利。清代潮州知府藍鼎元稱它:“四郊皆洪流斷岸,環城內外胥澤國也,平疇無際,綠稼如云,依稀三吳風景,潮屬十一邑推最勝焉?!背鞘腥∷憷?,防衛安全,水道秀美,文風興盛,有江南秀美之風,盡顯生態審美文化。

五是海岸聚落,如濠江區鳳崗村(圖1),聚落東臨濠江入??诎哆吷角?,以山丘與海岸線阻隔,降低海風直接侵襲的危害,聚落中民居坐東向西但細致朝向不一,亦體現理氣派與形勢派對聚落選址的影響,聚落順應山勢地形擇高地建屋,不占周邊以水田灘涂為主便于生產的平坦地帶,智慧靈活地處理了漁鹽與耕種、海運與防衛、生產與生態的關系。山丘上設媽祖廟,表達了先民祈愿風調雨順、生態優良的美好愿望。

(二)因時制宜的功能秩序

潮汕聚落高度的集中性體現了明顯的禮制性漢族聚落特征,《禮記·中庸》中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敝袊鴤鹘y聚落審美文化本源之一是對天地自然規律的抽象與模仿重構。人建立真正主體性的基礎在于了解事物運行規律,積極參與天地化育。在聚落與外部環境發展的不同階段,聚落的功能秩序也會相應發生變化。

道韻樓地處饒平縣,饒平縣社會發展水平較平原地區相對落后,圍樓功能也較為單一,采用正八邊形布局代表八卦象,內中外三層排屋代表三爻,呼應了易學思想根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抽象生態觀。在這些數字背后是對契合天道的追求,是抽象道德生態整體觀念在營建活動中的實踐。道韻樓八邊形形狀中的每一邊長41米,每區9間呼應,《考工記》中載:“內有九室……外有九室……”中央陽埕左右挖兩井象征太極中的兩儀陰陽魚眼,特意設大門與旁門,規定族人入行大門,出行旁門,呼應諸葛八卦生門入,休門出。道韻樓的總體規劃與尺度關系中反復出現的數字三與二,說明了潮汕民居遵循天陽地陰、奇陽偶陰的太極兩儀思想,呼應《易經·說卦傳》中的“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掛”,《考工記》中載:“其崇三尺,墻厚三尺,崇三之?!比噍o相成,即成倚數。在平原地區大型三壁連民居形制中,正座與兩次座寬度之比規定為三比二,基本單元“四點金”三間,兩廊,兩進亦暗含三二倚數。

隨著時代變遷,個別生存條件更為寬松的寨堡可借助河道、湖泊等水體較為自由地劃定防御邊界,防衛功能讓位于景觀生態體驗,更利于引入新風改善內部濕熱問題。如潮州龍湖古寨順應地形條件,沿河塘發展,呈帶狀沿河分布,寬裕的建設用地承載了過百間府邸、祠堂、書齋,人稱“小潮州城”;潮南區峽山街道桃溪村選址在三面環水陸洲,邊界依洲岸自然形狀劃定;完全由近圓形河涌環繞的汕頭潮南區兩英鎮高堂社區有百余戶,圍墻依水而筑,中央廣場保留了潮劇古戲臺,至今仍是節慶期間周邊聚落的娛樂活動中心,穿越石橋進入圍合的寨堡戲臺,仿佛進入潮劇中的藝術世界,自然河涌的圍閉與傳統堡寨共同構建了獨具特色的生態審美文化。

(三)因人制宜的藝術選擇

潮汕民居普遍密集聚居,血緣和地緣結合下體現著守望相助、累世合居的生活模式。為了表現這種生活模式,部分地區使用象征的藝術手法設定民居造型,如湘橋區尚書寨(圖2),平面猶如龜甲,南望北溪河,猶如巨龜伏于山前,寨堡最外圍一圈采用圍樓形制,內部七進五縱院落仿龜甲橫紋,以龜的長壽、喜水的特性表達了祈愿寨堡平安、居于其中福壽綿長的精神寄托,藝術性地闡釋了生態審美文化。

潮汕聚落生態審美文化不僅體現在造型審美層面,也體現在意境與環境審美層面。前美村陳慈黌故居正廳門兩側懸“三槐”“五柳”門匾,院中并無喬木實景,引《周禮·秋官·朝上》中“面三槐,三公位焉”寄托家族后代成為大官的祈愿,引《相宅經纂(清)》中“中門有槐,富貴三世,宅后有槐,百鬼不近”寄托吉祥,引《五柳先生傳》中“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寄托淡泊情懷,以點題手法描繪了家中有槐樹、柳樹,營造了辯證看待進取向往與淡泊情懷的審美意境。潮州龍湖古寨原為強調防御性的組團,而時代發展加之水陸通達鼎盛時期內部經濟發達豐富,人稱“小潮州城”,四周水體環繞,內部文化興盛,人才輩出,設立大量書齋會館。乾隆《潮州府志》載:“家有千金,必構書齋,雕梁畫棟,綴以池臺竹樹?!薄敖嬷蹠S”名字引自《逍遙游》中的“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既表達主人謙虛面對學海廣博與自身渺小的強烈對比,略帶幽默地自嘲,又呼應了龍湖古寨四水環繞,日常泛舟自然之景,體現了主人逍遙豁達的審美態度;“卯橋詩莊”門前楹聯“夜談常至卯,溪漲欲平橋”使人仿佛置身于詩友們忘我討論至深夜,韓江水漲潮倒灌至幾乎漫過寨中小橋的畫面之中,時間的動態、空間的光影、人物的風雅一應俱全。典故與龍湖古寨優美水景生態環境結合,留給人廣闊的審美想象空間。

三、靈活細致的人居技術

潮汕地區炎熱潮濕,夏季常受臺風侵擾,雨水受海洋影響腐蝕性較強,夏季陽光強度高,這樣的環境條件要求生態性的營造技術措施應兼顧遮陽隔熱與通風降溫排濕。因此,潮汕聚落建筑平面強調開放性,圍合手段靈活方便,在炎熱氣候時開敞通風,寒冷季節圍閉保溫;祠堂建筑前保留水面,正對冷巷,形成氣壓差制造風動,改善微氣候;建材多使用沿海碳酸鈣類產品與周邊山地花崗巖,就地取材,節約能耗,有利于抵抗侵蝕性降雨。

(一)嵌入式天井小院

見縫插針地嵌入天井小院是潮汕地區用地緊張、保護耕地生態限制下,以精細化生態手段提升人居品質的重要手段。潮汕傳統“竹竿厝”“單佩劍”等形制的小型民居以硬山墻支撐,難以開側窗通風采光,進深大,缺乏空氣對流通道,設置小天井能獲得較好的引風效果,改善悶熱問題,提高人居舒適度;其他較大形制如“下山虎”“四點金”均是以合院為組織生活、采光通風的核心區域。小院墻壁中常嵌入各類景觀小品,鏤雕、通雕作品光影層次,豐富拉伸了視覺進深感,充滿趣味感,水景花木增添空間生機,體現了深厚的生態審美文化底蘊。潮州辜厝巷王宅是一座以三座落住宅、書齋、偏廳組合的城市民居,書齋庭園中有花木竹石,三座落后座山墻配倚墻半亭,仿佛另一半亭嵌入墻中,在節約土地的限制下以審美想象擴大了空間感受,汕頭西園面積緊湊,當時書齋與旁疊石假山下嵌“水晶宮”,以窗戶內嵌進口彩色玻璃聞名,有效改善了室內采光,增強了冬季保溫隔熱的功效,體現了在傳承園林為載體的生態審美文化基礎上,不斷創新求變的積極態度。

(二)靈活的圍合邊界

嶺南地區大都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下半年若無主動降溫手段,室內就會較為悶熱,潮汕民居在居園一體的氣候生態適應性策略指引下,將居室邊界柔性處理,把大面積可拆卸通雕扇門、可移動折疊屏風作為軟隔斷,以便通風,提高夏季室內舒適性。中座明堂扇門平時只開兩扇,當舉行祭祀、紅白大事時會將其全部拆下,形成廳院貫通大空間,活動場地更加寬敞,在節省建筑土地與建材的前提下提高了空間承載力。院落之間使用雕花隔窗,在保證私密與通風降溫之間取得平衡。

在外圍邊界處理上,較大型民居入口會采用凹肚門樓,留有門前避雨遮陽的半公共空間,提高訪客門前等待、鄰里串門閑談的舒適性。特色的五行山墻,高低錯落等級分明的屋頂,可增加陰影面積,減少夏季強烈的太陽輻射。墻體材料?;烊氡镜匮睾3霎a的貝殼石灰,貝殼燒制的石灰成分較一般礦石燒制更純凈,運輸損耗小;夯土墻、合土墻中亦會混入貝殼類產品,以增強防潮防蟲性能。潮州周邊盛產花崗巖,有能力的家庭會在外墻基底鋪設石條防止地面返潮,防止雨季汛期街道淤塞時泡爛墻基,高效利用了石材耐久特性。

(三)教化性空間裝飾

潮汕聚落人居空間裝飾審美傾向于細而不膩,重點表現部位多用鏤雕、通雕技法(圖3),工藝精細,利于空間之間的相互滲透,促進空氣交換帶走濕熱,同時主題重教化性,提倡傳達樂山愛水、勤儉仁愛等積極思想,而非沉浸于華麗的享樂裝飾。以木雕裝飾門為例,為了達到內容與形式、建筑與裝飾的統一,門板以人體工程使用高度、視線集中度、結構受力程度等區分工藝精細度,既不盲目消耗材料工時,又產生繁簡比對。門所在墻面被分為頂橫肚、枋欄、門窗、企肚、中橫肚、大肚、下橫肚等裝飾部位。頂橫肚以大面積線條、簡潔花鳥元素為主;門窗作為主要通風設施與教化故事內容表達重點,以通雕手法展現宏偉場面;中橫肚雕面雖小卻最為精美講究;下橫肚施以簡單花鳥元素或博古紋。宋代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說:“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背鄙蔷勐浣ㄖ囆g在基礎教育尚未普及的漫長時期,通過裝飾承擔起教化大眾、持續培養樂而不淫的生態審美趣味的重責。

潮汕雕刻故事性強,表現尺度適宜,易于理解,所以受眾廣泛,通過高于生活的藝術故事將教化性的主題精神與其追求良好生態環境的志向一并傳達給觀者。以潮汕代表性的木雕石雕 “勻勻、雜雜、通通”的特征為例?!皠騽颉碧卣黧w現雕塑追求構圖飽滿均衡,所有題材均大量使用自然藤蔓、花卉等植物元素,與主體背景形成平衡的搭配,在視覺造型層面傳達了以自然生態為基礎背景的審美文化;“雜雜”特性體現廣泛的題材,如梅蘭竹菊君子氣節,桃樹桃花長壽興旺,荷花水鳥自由高潔,喜鵲麋鹿福祿雙全,神仙志異逍遙自在,耕種編織捕魚出海等;“通通”特性除了體現潮汕民居構建精細靈巧、便于通風透氣、提高圍合空間舒適度外,內容也以自然花木藤蔓穿插主題暗含生態審美情趣。

嵌瓷藝術是潮汕民居發揮創造性組合使用陶瓷的技法,常設于門樓或主座屋脊,造型栩栩如生,色彩鮮艷,材質歷久彌新,解決了其他雕塑在本地區因日照強度大、降雨腐蝕性強、夏季臺風侵襲下耐久度差的難題。潮汕先民通過對傳統彩陶裝飾技藝的解構創新,改為低溫燒制小塊彩瓷,方便剪裁拼嵌出復雜仿真的造型,解決了傳統大塊陶瓷燒制技術局限下造型、釉彩方面的難題,大大降低了廢品率,實現了兼顧生態與實用的裝飾創新。嵌瓷作品以天空為背景,配合神仙祥獸主題,給觀者以“神游太空”的審美想象空間,展現使人逍遙暢游的浪漫文化元素。

四、結語

生態審美文化是保證中國傳統聚落千年延續的重要成因,也可從解讀這種文化中總結應對當下復雜城市可持續性發展、鄉村振興等關鍵緊迫課題的智慧?!痘茨献印び[冥訓》:“譬若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何則?不知不死之藥所由生也?!?若求“長生”,必知“藥所由生”。在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目標的今天,必須超越單純以科技解決生態問題的思維局限,站在美學與生態哲學的層面系統總結傳統聚落生態審美文化,推動社會綠色、全面發展,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1]陸琦.廣東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郭煥宇,唐孝祥.近代潮汕僑鄉民居文化“生產型”特征探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01-105.

[3]吳慶洲.揭陽古城營建的歷史與文化[J].中國建筑史論匯刊,2017(1):259-302.

[4]陳荊準.陳慈黌故居建筑藝術[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11.

[5]莊少龐.由潮汕庭園形態特征析其對現代嶺南建筑庭園的影響[J].建筑與文化,2015(10):129-132.

[6]劉付強,鄭莉茵,黃家平.珠三角圍田區傳統聚落景觀的生態智慧分析[J].南方建筑,2020(10):1-9.

[7]薛穎,程建軍.屋脊的藝術:地域性的潮汕嵌瓷裝飾[J].裝飾,2012(9):119-120.

[8]楊堅平.潮州木雕[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唐孝祥,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建筑美學、風景園林美學、中國傳統聚落與民居。

李沃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理論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美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