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慎終追遠”章

2021-04-13 04:18楊沂河
參花(上) 2021年4期
關鍵詞:論語孔子

摘要:歷代學者對“慎終追遠”章基本含義的解讀大致相同,認為“慎終”即以慎重的態度對待喪事,“追遠”即虔誠恭敬地祭祀先祖,只有通過統治階層上行下效,才能使民化之,達到“民德歸厚矣”的結果。但對于字詞句義的解釋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語境,經過推敲查證,這種通行的解釋存在邏輯欠妥之處?!吧鹘K”應指孝悌等德行善舉,要一以貫之;“追遠”應指實行仁道,“死而后已”;“民德歸厚”指統治階層和百姓都能多舉善行,實現“慎終追遠”,回歸人性根本的淳樸寬厚。

關鍵詞:《論語·學而》 慎終追遠 孔子

《論語·學而》有言:“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壁w杏根教授在《論語教讀》一書中認為,這一章關于孝道,講的是喪事和懷念祖先的行為。祭祀、修祠堂、修家譜等都要盡禮盡誠,這樣百姓就會被感化,爭著孝敬親人、敬重祖先、敦睦同族,推而廣之,就會愛及整個社會。這樣社會整體的道德水平就會大大提高。

關于這一章,漢代孔安國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于厚也?!彼未蠒m也注:“此章言民化君德也。終,謂父母之喪也。以死者人之終,故謂之終。執親之喪,禮須謹慎盡其哀也。遠,謂親終既葬,日月已遠也,孝子感時念親,追而祭之,盡其敬也。言君能行此慎終、追遠二者,民化其德,皆歸厚矣?!?/p>

邢昺的注解是在孔安國的基礎上更為詳盡地擴展,明確了“喪”為“父母之喪”,操辦“執親之喪”。后世學者也大多沿襲這種解釋。宋代朱熹《論語集注》注曰:“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民德歸厚,謂下民化之,其德亦歸于厚?!痹撟⒔馀c孔安國的注解相比,僅把“哀”換成了“禮”,“敬”換成了“誠”,從本質上來說并無突破創新。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注》中談道:“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遠代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歸于忠厚老實了?!笨梢哉f是孔安國、朱熹注解的白話翻譯。

總的來說,從古至今對這一章的解釋大體上為:謹慎對待父母喪事,追念先祖,自然會使得百姓忠厚老實。但查閱資料后發現,這句話其實有可能包含其他的意思。

一、慎終

首先來談“慎終”?!墩撜Z教讀》將“終”解釋為父母等長輩的喪事,筆者認為“慎終”可能還有自始至終的意味。

翻閱相關書籍發現,《尚書》有言:“慎厥終,惟其始”“慎終于始”?!蹲髠鳌芬舱f:“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薄犊鬃蛹艺Z》中說:“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薄独献印芬惭裕骸吧鹘K如始,則無敗事?!薄盾髯印吩疲骸皯]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終如始,終始如一,夫是之謂大吉?!薄肮示泳词级鹘K,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边@些先秦典籍中所記載的“慎終”大多為自始至終、一以貫之的意思。那么探究“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慎終”一詞的含義就不能完全脫離時代的背景。

這些典籍中出現的“慎終”并沒有和喪事聯系起來,將時代語境和具體句子語境結合,筆者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慎終”一詞指的是人們要自始至終地孝敬父母,敬重兄弟姐妹。當父母等長輩在世時要盡孝侍奉,去世后也要慎重地舉辦喪事,做到有始有終。

二、追遠

接著再談“追遠”。因為先秦典籍中對于“追遠”的記載極少且難考,所以對“追遠”的理解難度也比較大。漢代孔安國用“祭盡其敬”來注解“追遠”,宋代邢昺也說:“追遠者,遠謂親終既葬,日月已遠也,孝子感時念親,追而祭之,盡其敬也?!敝祆溲赜每装矅恼f法,以“祭盡其誠”注解“追遠”。這些注解里的“追遠”都與祭祀有極大關系。仔細推敲,祭祀的本質又與鬼神之說有一定的關系。但這和孔子一向主張的鬼神態度又有所矛盾,《論語》有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薄胺t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笨梢娍鬃痈匾暋笆氯恕?,對于鬼神是敬而遠之的態度。

由于“追遠”一詞在先秦典籍中出現極少,所以可以參考類似含義的句子?!墩撜Z》有言:“來者猶可追”,這句話強調要把握未來,但結合“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來看,并不符合這一章的語境?!墩撜Z》還記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這一章曾子將“遠”具體解釋為“死而后已”。這樣,通過實施“仁道”“死而后已”,則可以看作是“追遠”。放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具體語境來看是合理的,這里還可以根據“慎終追遠”與“民德歸厚矣”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如果我們把“慎終追遠”簡單地理解成“謹慎地置辦父母長輩的喪事,追念先祖,虔誠祭祀”,這種流于形式的“慎終追遠”并不能達到“民德歸厚矣”的程度。有些人父母在世時并不孝順父母長輩,等到父母長輩去世后才追悔莫及隆重舉辦喪禮,經常懷念追憶亡故的父母長輩,這種情況并不會達到“民德歸厚”。但如果努力堅持施行仁道到“死而后已”的程度,那么就可以算得上是“民德歸厚”。

孔安國、邢昺、朱熹等人所說的“盡哀”“執親之喪,禮須謹慎,盡其哀也”“盡禮治喪”“祭盡其敬”“孝子感時念親,追而祭之,盡其敬也”等等,都只是行孝的方式,只能當作評判德行的一個因素,僅僅憑借置辦喪事的好壞、祭祀是否虔誠并不能準確地推斷一個人是否確實孝順有德行。荀子云:“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本答B父母長輩是長久的重大事情,貴在堅持、始終如一,故“久,為難”,很少有人能做到一直孝順父母長輩。所以奸人會厚其死而薄其生,既欺騙泉下父母長輩,也借此欺世盜名。一些“奸人”經常對父母長輩的喪禮大操大辦,仿佛是大孝子,但在父母長輩活著的時候,并沒有真正地盡孝,隆重的喪禮僅僅是他表演欺世盜名的戲臺。如果將“慎終追遠”狹隘地理解為“慎重地對待父母長輩喪事,懷念祖先”,這句話就會成為替厚其死而薄其生的“偽孝子”開脫的有力證據。這種情況下遠不能稱為“民德歸厚”。朱熹在研究時關注到了這一細節,并在《論語集注》中進行了完善的補充:“蓋終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謹之;遠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边@樣的解釋說明有一定作用,但并不能使孔安國的解釋變得完全符合邏輯。

這一章南懷瑾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這章應該解釋為“一個人要想有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逼淅碚摳鶕恰胺鸺艺Z‘菩薩畏因,凡人畏果,圣人非常重視動機,與其要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西方俗語‘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钡P者認為,這種解釋略顯脫離中國延續千年的傳統孝道,沒有完全結合這一章的所在篇目,有望文生義之嫌。

三、民德歸厚矣

最后再談“民德歸厚矣”。傳統理解上,國君要慎重對待父母長輩的喪事,要有懷念祖先的行為,要盡禮盡誠,如此百姓才能受到感化,競敬其祖、敦睦同族,推而廣之愛及整個社會。這是一種君主帶頭感化百姓,自上化下的結果。在這種理解下,“慎終追遠”的執行主體主要為統治者和上層大夫,其目的是讓普通百姓“下效”,從而達到“民德歸厚”的結果。但仔細推敲,有些注本中的這種理解略顯牽強,“慎終追遠”與“民德歸厚”之間上行下效的邏輯連接關系并不牢固。其實曾子本義上是希望每一個人都做到這些事,“民德歸厚”并非君主的功勞,而是每一個人共同要求自己而達到的結果。

朱熹將“民德歸厚矣”解釋為“下民化之,其德亦歸于厚”。這里朱熹將“德”視為君主先有,而非圣賢者的品質。歷代學家有這種觀點是因為他們認為“慎終追遠”的承擔者只有君主,而非百姓。

雖然“民德歸厚”是“慎終追遠”的結果,但慎終追遠的邏輯主體并不僅僅是統治階層,還包括普羅大眾。與之對應的,慎終追遠過程中的“德行”也并非單一被動的上行下效外化,也包括百姓主動的內化。

此外,要理解“民德歸厚矣”,還要抓住其中的動詞“歸”來探究。如果改為“民德厚矣”又有什么差別?首先要理解“歸”字的含義?!墩f文解字》有言:“歸,女嫁也。從止,從婦省,自聲?!薄皻w”的本義為女子出嫁,找到自己的歸宿,后引申為返回、回歸的意思?!稄V雅·釋言》中,“歸”字就被解釋為“返”?!墩撜Z》云:“子在陳,曰:‘歸與!歸與!”“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边@些句中的“歸”都有回歸的意思。結合曾子這句話的具體語境,可以判斷“民德歸厚矣”中的“歸”大致為“返、回歸”的意思?!墩撜Z》記載,曾子曾經感嘆道:“上失其道,民散久矣?!笨梢娫谠涌磥砣缃窬魇У?,也暗含先前有對君主的追思懷念之情。此外,孔子“信而好古”,有明顯的復古傾向,可想而知,曾子也或多或少會繼承這種復古的情結,故而會期望此時社會民風能回歸當初的淳樸寬厚,所以用了“歸厚”一詞。

理解完“歸”一詞外,還要具體理解“厚”一詞。何為“厚”?《易傳》云:“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庇泄儏s無自大之情,有功勞卻不認為自己的德行高,這是仁厚到極點。受“上失其道”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人們的淳厚德行也逐漸消失,但通過不懈地“慎終追遠”,人的德行有可能再次回歸人性根本意義上的淳樸寬厚。

《論語》中的每一句話在閱讀過程中都不能一掠而過,值得我們探討研究深挖的地方很多,對于《論語》的理解也許沒有最標準的正確答案,但在理解探究過程中,要考慮到特定時代背景的影響,脫離背景地理解終會有所偏頗。

參考文獻:

[1]邢昺.論語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朱熹.四書集注:論語集注[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5]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6]左丘明.左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7]王世舜,譯注.尚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8]方勇,李波,譯注.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1.

[9]趙杏根.論語教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楊沂河,女,本科,蘇州大學,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

猜你喜歡
論語孔子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孔子的一生
如何讀懂《論語》?
孔子的一生
半部《論語》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