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立省視域下青海省農田建設潛力和布局研究

2021-04-25 03:16楊常軍
關鍵詞:高標準潛力青海省

楊常軍

(青海省農田建設和土地整治中心,青海 西寧 810016)

農田建設潛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生產力水平下,采取工程、生物、化學等措施進行綜合整治,從而完善基礎設施、提高耕地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產能等方面的幅度[1].農田建設潛力研究是農田建設規劃編制和農田建設管理工作的基礎,指導農田建設空間布局,為農田建設規劃和農田建設管理工作提供依據支撐.本研究通過農田建設潛力分析,掌握農田的規模和特點,劃定農田建設重點區域,在此基礎上通過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地改造,全力建設高產穩產、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而推進高效農業、節水農業、循環農業和集約化農業發展,為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創造條件[2,3].截至目前,在機構改革新形勢下省域農田建設潛力和布局研究尚未見報道.本文以青海省農田建設現狀為依據,對生態立省視域下青海省農田建設潛力進行系統分析研究,劃分和提出合理的農田建設潛力與重點建設區域及布局安排.

1 研究區概況

青海省位于我國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北部,地處31°36′~39°19′N,89°35′~103°04′E之間,總面積69萬km2.研究區地勢總體呈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態勢,西部海拔高峻,向東傾斜,呈梯型下降,各大山脈構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最高點海拔6851m,最低點海拔1644m.研究區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間長,降水量少,年平均氣溫-5.1~9.0℃,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根據青海省2018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青海省農田面積約為58.97萬hm2,其分布見圖1[4],全省永久性基本農田面積約為44.43萬hm2,全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面積約為16.79萬hm2.土壤類型主要為栗鈣土、黑鈣土,其次是潮土、灌淤土、棕鈣土、灰棕鈣土、山地草甸土,土地利用類型為旱地和水澆地,主要種植作物為春小麥、青稞、油菜、馬鈴薯豌豆和蠶豆,春種秋收,一年一熟.干旱、風沙、冰雹、霜凍、塌陷等自然災害頻發,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

圖1 研究區農田分布圖

2 研究區現狀分析

2.1 耕地利用現狀分析

青海省水資源總量相對缺乏,地域分布不均、時空分布不合理,且用水量受黃河流域用水總量指標限制,農業用水供需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目前青海省耕地以旱地為主,全省旱地面積40.2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68.32%,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性轉變.水澆地面積為18.64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31.68%,遠低于全國40%的水平.目前全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69,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0.52).農田基礎設施老化失修現象依然存在,且灌溉方式多為大水漫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耕地分布區域性明顯。從分布地域看,耕地集中分布在日月山以東的湟水流域和黃河流域,柴達木盆地和共和盆地,祁連山北部邊緣海拔較低的河谷地也有小面積分布.其中西寧市和海東市耕地較為集中,耕地面積分別為22.2萬hm2和14.53萬hm2,分別占全省耕地面積的37.75%和24.69%;果洛藏族自治州耕地最少,耕地規模為0.13萬hm2,僅占全省耕地面積的0.22%.從縣級行政區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湟中縣、大通縣、化隆縣、民和縣和互助縣等縣(市、區),其中湟中縣和互助縣的耕地最多,耕地面積分別為6.44萬hm2和6.92萬hm2.

2.2 耕地質量現狀分析

青海省耕地質量呈現“中間大兩頭小”的態勢,整體而言,青海省中低產田面積比重大,占全省耕地的70%左右.2018年底我省高等地3.67萬hm2,僅占總耕地面積的6%,中低等地占總耕地面積的94%.同時,青海省水土流失量大面廣,類型復雜,區域差異明顯.水土流失不僅減少耕地數量,而且降低耕地質量.據調查,青海省坡耕地平均每年每公頃流失表土45t,按每噸土壤含氮1.06kg、磷0.72kg、鉀24.4kg計算,平均每年流失氮、磷、鉀約23萬t以上,相當于2009年全省農田化肥施用量的1.09倍.

2.3 農田建設現狀分析

據不完全統計,2011—2018年全省五部門共實施582個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約26.67萬hm2.機構改革后,2019—2020年農業農村部門共實施100個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約6.67萬hm2.盡管從數字來看,2011—2020年全省建成了高標準農田33.33萬hm2左右,但是因機構改革前高標準農田建設由多部門實施,安排項目各自為政,相互銜接不到位,存在部分項目地塊重疊,造成數據統計不準,底數不清的局面.同時,因我省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加之以往年度已對有一定規模集中連片的農田實施了高標準建設,現階段我省有一定規模集中連片特別是在東部農業區未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資源不多,未建設區域坡耕地偏多,主要限制條件是地塊破碎、水土流失嚴重、建設難度大.

2.4 農田建設發展方向分析

我國獨特的基本國情農情,決定了持續推進農田建設、改善耕地質量將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迫切的任務.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明確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這為今后農田建設明確了發展方向.根據青海省農業農村相關規劃及農田建設發展空間預測,未來十年青海省可建設高標準農田13.33萬hm2左右,高效節水1.33萬hm2左右,提質改造10萬hm2左右.這與國家和青海省優先將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建成高標準農田的政策要求基本相符.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綜合分析和空間數據疊加的方法,在對青海省耕地利用、耕地質量、農田建設現狀和農田建設發展方向等全面綜合分析的基礎上,以縣(市、區)為單位,利用Arcgis、MapGIS等軟件將青海省2018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遙感影像和2010—2020年各部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成果數據進行疊加處理,扣除“十二五”以來各部門已經實施的687個農田建設項目和坡度大于25°的耕地圖斑,然后從剩余的526039個圖斑中選取耕地集中的區域,通過分析疊加處理成果,形成初步的農田建設潛力.然后通過對初步潛力區內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耕地利用、耕地質量和農田建設限制因素等進行系統分析,并借助相關的技術手段將初步確定的農田建設潛力區與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3個數據庫進行套核疊加分析,全面分析研究青海省農田建設潛力.最后借助分析研究確定的農田建設潛力成果31萬hm2,結合青海省農田建設發展方向和要求,以縣為單位,研究確定今后青海省農田建設的重點區域及布局安排.

4 結果與分析

4.1 農田建設潛力及空間分布

經分析測算,青海省農田建設潛力規模為31萬hm2,其中水澆地面積為5.67萬hm2,占比為18%,旱地面積25.33萬hm2,占比為82%,見表1.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潛力面積為8.33萬hm2,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潛力面積為22.47萬hm2,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三區)重疊的潛力面積為6.87萬hm2,見表2.

表1 青海省農田建設潛力匯總表 單位:萬公頃

表2 青海省農田建設兩區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潛力匯總表 單位:萬公頃

農田建設潛力空間分布情況為:西寧市的湟中區、大通縣、湟源縣,海東市的互助縣、化隆縣、民和縣、樂都區、平安區,海北州的門源縣、祁連縣、海晏縣、剛察縣,海南州的貴南縣、同德縣、共和縣、貴德縣、興??h,海西州的都蘭縣、德令哈市、格爾木市,玉樹州的囊謙縣、玉樹市,其分布見圖2.

圖2 農田建設潛力空間分布圖

4.2 農田建設重點區域及布局安排

根據青海省農田現狀結合青海省農田建設發展方向和要求確定農田建設重點區域.青海省農田建設重點區域主要位于西寧市的湟中區、大通縣,海東市的互助縣、化隆縣、民和縣、樂都區,海北州的門源縣、海南州的貴南縣、同德縣、共和縣,海西州的都蘭縣、德令哈市.

根據農田建設潛力規模測算結果和青海省各縣(市、區)的實際情況,將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和未實施高標準項目條件相對較好的的水澆地區域作為今后農田建設重點區域的目標定位,以“先易后難”“以水定地”的原則,今后十年間青海省農田建設布局安排為西寧市的大通縣和湟中縣,海東市的互助縣和化隆縣,海南州的貴南縣和共和縣作為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二者兼顧的重點區域;海西州的都蘭縣和德令哈市作為灌溉高標準農田重點區域(高效節水);西寧市的大通縣和湟中縣,海東市的化隆縣、互助縣、民和縣、樂都縣作為旱作坡改梯重點區域;黃南州的尖扎縣和同仁縣玉樹州的玉樹市和囊謙縣作為三區三州脫貧攻堅示范縣的重點區域;海東市、海南州和海西州三地根據成效評估明確的已實施但達不到標準的水澆地作為提質改造重點區域,其分布見圖3.

圖3 農田建設重點區域分布圖

5 探討與結論

根據青海省農田建設的現狀,結合農田建設潛力和重點區域及布局的研究,可為今后青海省農田建設規劃編制和農田建設任務安排提供基礎,為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全省范圍內的農田建設工程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合理的農田建設重點區域及布局不僅為省級層面項目安排和監管等方面在宏觀上提供分區、分類指導,也可在微觀上為各縣(市、區)層面進行項目選址等提供區域性的類型要素,為農田建設各環節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術支撐.本研究是一個以全省為基礎的宏觀性結果,盡管在研究過程中考慮了可操作性,使建設潛力、重點區域和布局盡量與縣(市、區)行政區劃一致,但實際上可能存在不一致性.同時,農田建設潛力和布局研究僅限于空間構想與理論研究的基礎之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結論的合理性和使用性尚需在今后農田建設中需不斷調整和優化.

6 構想與建議

本研究題目旨在突出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為此,研究中充分認識到其生態價值,堅持以低碳和景觀為理念,根據不同情況實施相應綠色農田建設措施,加強相應的保障實施力度,預防和減少甚至杜絕各種對任何環境造成危害的建設活動,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樣性.并將國家綠色農田建設的思路和我省生態保護優先的省情貫穿研究全過程,通過分析研究特提出我省綠色發展條件下生態型友好型農田建設提出構想和建議.

(1)優化農田多功能布局,體現生態友好型農田建設

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確定不同區位條件下農田適宜功能,明確農田建設方向,發揮耕地最優效益.生產條件較好的傳統農區,要促進優質農田的集中連片,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強化耕地生產功能,使之成為高產穩產高效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城市近郊區,要加強基本菜地保護,強化農田景觀、生態和休閑功能,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和休閑農業.在生態脆弱區,要以提升耕地生態功能為主,建成集水土保持、生態涵養、特色農產品生產于一體的生態型農田.

(2)因地制宜、多措并舉,逐步推進綠色農田建設

將農田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在建設中保護,在保護中建設,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綠色農田.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放寬農田整理項目立項的連片面積規模標準,因地制宜確定新增耕地指標,強化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耕地質量.

(3)推進不同區域的農田建設,突出生態有機農田建設

在西寧市及郊區,要加強農田保護,強化農田景觀、生態和休閑功能,大力發展都市創意與休閑觀光農業,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在海東地區和黃南州的同仁、尖扎兩縣,促進優質農田的集中連片,加強耕地質量建設,以高原特色為重點,按照“生態有機、優質高效”的方向,推進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在海西柴達木地區和海北等生態脆弱地區,要以提升耕地生態功能為主,構建水土保持、生態涵養、特色農產品生產為一體的生態型農田[5].

猜你喜歡
高標準潛力青海省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監控運營管理模式探索與實踐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16.89萬公頃(253.34萬畝)
堅持高標準嚴要求 確保按時保質完工
青海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開幕
藝術的純真潛力
農田“高標準”帶來農業高效益
科比:寫給17歲的自己
圖說: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
青海省海南州詩歌作品小輯
“兩委”換屆發動攻堅——確??械簟坝补穷^”、實現“高標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