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吳冠中的線條藝術

2021-05-11 08:08孫雨萌韓立朝
藝術品鑒 2021年11期
關鍵詞:吳冠中物象線條

孫雨萌 韓立朝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是核心要素。線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我們要看到畫面中的線條背后所承載的精神及內容。在吳冠中的繪畫作品中,線是其外在形式的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吳冠中從漢唐壁畫線韻、八大山人線之骨力、西方現代主義等流派中吸取營養。所以為了探究吳冠中的線條藝術,筆者想先從線的發展及其所承載的意蘊進行梳理,并就吳先生的多幅作品中線條背后的內涵進行具體分析。

一、線的發展及背后的意義

線是最單純的一種元素,所以最先被人類所掌握。對于線的運用,可以從舊石器時代追溯起,最早的原始刻畫藝術品——刻紋鹿角,這一原始藝術品被定性為與原始巫術有關,可見此時的線條便具有了具體含義。新石器時代的工藝品,如仰韶文化的三面魚紋彩陶盆,以流暢完整的單線勾勒出魚的外輪廓,呈現出一種單純、概括的魚的形象,這是將具象的魚抽象化的結果,人們就已經可以熟練使用線條來表達和傳遞內容了。夏商周青銅器的紋樣也同樣具有單線刻畫的內容,戰國的人物龍鳳帛畫的線條開始有了粗細、曲直方圓的變化,勾線流利挺拔兼施渲染,體現出對于用線造型的認識。從馬王堆漢墓T 形帛畫中線條如春蠶吐絲,細勁勻稱,此時的線條起輔助造型作用,退居次要地位,到山東金雀山西漢帛畫開始采用沒骨法,二者創作時間上距離很近,這一轉折點證明,此時的創作者對于線的認識已逐漸成熟,開始有意識地對線進行運用,在逐步熟練造型技法的同時,對于線的認識也進一步加深,從此可見線逐步開始具有獨立性。

直到走入20 世紀,克萊夫貝爾提出“有意味的形式”以及隨著表現說、情感說的提出,線條抽象的形式美開始凸顯出來,人們開始借助純粹的點線面元素表情達意,書寫心情。

談到線,則不得不提書法,書法中的線條發展早于繪畫,從最初的甲骨文、銘文、篆書、隸書到行書、草書,無不彰顯著線條的魅力。隨著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書法與繪畫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早在南北朝時期,王微就在《敘畫》中論述了書法與繪畫的關系,強調用不同的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1后世逐步發展為書法用筆、骨法用筆,這說明從繪畫發展的早期,藝術家就已經看到書法中的線條背后具有的獨立審美性。吳冠中先生發現了書法中的線條具有的抽象美,他把水墨或急或徐的書寫、書法的線條融入自己的畫面。吳冠中認為線條與人的情感相關,線若是得到了自由,那么自我感情也可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吳冠中在《關于抽象美》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書法,依憑的是線組織的結構美,它往往背離象形文字的遠祖,成為作者抒寫情懷的手段,可以說是抽象美的大本營?!?吳冠中的線有速寫的線,如作品《高昌遺址》中的線,有慢寫滴灑的線,如作品《交河故城》中的線,面對不同的景物抱有不同的心情,用以表現的線也不同,吳冠中的作品是抽象的,但不是無形象的,他的畫是“不斷線的風箏”,永遠離不開觀察自然,是從自然物象中抽出的某些形式,吳冠中的風箏線永遠緊握在他的手里,無論他如何向現代化邁進,他也不會脫離他身上流淌著的自然的血脈。吳冠中的線背后是具象的,是對自然的反映,是積極的、直面的。吳冠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也是因為他一直追尋的是“不斷線的風箏”,不是為了抽象而抽象,而是對于自然的高度提煉和概括。筆者認為在現代社會,藝術應該立足現實,反映現實的藝術才能與大眾緊密相連,這也是吳冠中的“風箏”一直不斷線的原因所在,他的作品雖然是抽象的,但卻漫溢著對于祖國的深情,我想這就是吳老的藝術能夠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吳冠中在《望盡天涯路》中這樣說:“我曾長期采用在一幅畫中根據構思到幾個不同地點寫生的方式組織畫面,我稱之為邊選礦邊煉鋼,目的是想憑生動的形象來揭示意境?!?吳冠中一貫采取對景寫生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使得他作品中的線條始終是生動的,貼合現實的。每每駐足吳老的畫前總覺得有種感動從心中噴薄而出,他的畫像詩更像曲,他有種強于常人的洞察力和感受力,面對紹興的水鄉小鎮,他捕捉到水紋的瞬息變化,水紋復雜的曲線、弧線與三座橋的不同拱線和石橋縫隙鉆出的青藤的垂線是他敏感的藝術細胞提煉呈現在他眼前的形式美。

二、吳冠中作品中的線的內涵

吳冠中一生都在追求將中國畫與西方繪畫相結合,經過不斷的探索,使二者達到和諧。吳冠中的老師林風眠探索出一條西方構成與中國韻味相結合的路,創出西方現代藝術晚期追求的節奏感與東方韻律感結合的新品種,他的線有時如舞綢、如裂帛、如急雨,有時又極盡纏綿,絕去傳統的屋漏痕、折釵股,他的線像音樂的游走,帶有抒情意味。吳冠中接過林風眠的中西結合的接力棒,將中西結合繪畫進一步發展,在西畫教學中總摻雜中國傳統繪畫的因素,借西方的解剖刀來剖析中國傳統,用傳統的綜合觀來概括西方的繁瑣鋪陳。他通過研究發現中國古代藝術和西方現代藝術有異曲同工之處,他把他們比作啞巴夫妻,雖然語言不通,卻深深相愛。如石濤的一畫法的提出,其實是發表了表現主義的宣言。

吳冠中在書中這樣論述:“繪畫從描摹物象而進入造型審美領域,這在東西方雖進程和狀貌各異,但整體傾向仍具共性?!?吳冠中一直致力于為線擴充內涵和意義,吳冠中的線不只是對自然中線的總結和提煉,對于物象生動的捕捉,還包含著作畫時作者的心情傳達。這也是吳冠中一生追求的——強調自我感受。

中國傳統繪畫幾乎都是用筆墨來構成畫面,必將涉及筆墨,然而隨著南宋以來逐步陷入了以筆墨評價畫作好壞優劣的標準,舍本逐末,筆墨此時不再是為了情感和物象服務,而是成了創作者的枷鎖,為了筆墨而筆墨,埋頭筆墨技法,陷入陳陳相因的局面。所以吳冠中提出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回歸畫面構成本身,點、線、面,黑、白、五彩等等各種手段都可以加以運用,只要是能夠用以造型并真實表達作者情感的便可成為佳作。吳冠中對于美的定義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容美,一種是形式美,內容美是依附于繪畫對象本身和材質的美,而形式美則是由線條和色彩構成的世界的美。吳冠中在創作《松魂》這幅作品時,運用了大量粗獷的慢寫的墨線來表現泰山五大夫松松魂的特質,倔強而頑強,酷似《加萊義民》之意境,運動的黑密厚重的線條與其后峭壁的灰色的寧靜的直線相交織,寧靜的直線襯托出墨線的曲折奔騰。一次在新疆牧場寫生時,吳冠中始終畫不出遼闊牧場的柔軟波狀感,但是睡過的毯子上形成了和緩的起伏,統一在富有韻律的皺紋中給了他靈感,他突然意識到要用線來表現這樣的變化,此時的線承載著音樂的旋律與形式美感,它是經過提煉后的對于物象的抽象表達,這樣的對于自然的加工,使得畫面靈動可感,線更能表達牧場的波動和柔軟,線色相配合,相得益彰。我想這次的經歷可能給了吳冠中很大啟發,他找到了一種能夠恰當表達對象的形式語言,在之后的繪畫中更加注重用線來表現。吳冠中在幾年后用水墨重畫之前用油彩表現的鼓浪嶼的榕樹,舍其色而強其線,榕樹虬曲的氣根構成密集的垂線與海浪的橫臥波狀線對應成趣。在黃山寫生時,他感受到自然的抽象之美,云層柔和的嫵媚的波狀線、山石剛勁的垂線,抽象出具象世界中的形式之美。作畫《黃山松》高高低低石隙中生出虬松,屈曲的鐵線嵌入峰巒奔瀉的直線間構成一種曲與直、方與圓的對比和諧,這是風格獨特的線之樂曲。

吳冠中 《雙燕》布面油畫 69 x 140 cm 1994年作

吳冠中將自然中的點線面形式美呈現在世人面前,用靈活多變的線來表現不同的物象帶來的感受,他在客觀物象中分析其構成美的因素,將濃重的生活氣息融入其中,他的藝術是不斷線的風箏,是其藝術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他以一種改革者的姿態、無畏的膽識、絕世的才情,創造出一種獨特風格,為中華民族文化內涵增加了更多樣的詮釋。他將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熱情都投入到了繪畫創作中,將多彩的藝術呈獻給這個世界。

三、結語

吳冠中對于中國現代繪畫的貢獻是巨大的,他探索出一條中西結合之路,油畫與水墨互用,點線面并用,打破中西藝術的壁壘,將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境之美與西方現代繪畫的抽象形式美融匯。他始終堅持“風箏不斷線”的原則,從自然中提煉美,從社會中學習和積淀,心系祖國、心系人民,堅持和捍衛中華文化,在西方現代藝術沖擊下,仍能堅守初心,他“橫站”在中西文化之間,抓住中西文化的“共通性”并追求創新與情感的表達,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為中國畫的現代化積累了寶貴經驗。

注釋

1 《中國美術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李福順主編,115頁。

2 《生命的畫卷——吳冠中自述》北京大學出版社,吳冠中著,責任主編:王煒燁,314頁。

3 《望盡天涯路》選自《生命的畫卷——吳冠中自述》北京大學出版社,吳冠中著,責任主編:王煒燁,235頁。

4 《生命的畫卷——吳冠中自述》北京大學出版社,吳冠中著,責任主編:王煒燁,102頁。

猜你喜歡
吳冠中物象線條
春江水暖
物象幾何——新藝美固整木展廳
如何與物象相處
記敘文構思之“物象法”
吳冠中追畫
線條之美
吳冠中追畫
吳冠中追畫
武術文化中“物象與興象”的博弈
精致線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