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語用失誤及其對策探究

2021-06-02 06:30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西方人跨文化交際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7)

非語言交際是指語言交際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非語言交際的產生和發展比語言交際要早得多,應用也廣泛得多,并且在交際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敖^大多數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言語行為,其他都是通過非言語行為傳遞的?!盵1]在跨文化交際中,運用非語言行為進行信息傳遞時,由于文化差異勢必會產生語用失誤現象,對成功交際造成障礙,影響有效溝通。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語言學家Jenny Thomas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一文提出了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這一概念,其含義是指的是“聽話人與說話人之間傳輸的信息不是一致的?!?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2]。語用語言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是被Thomas將語用失誤分成的兩個類別,前者是違反了語言習慣將本族習性帶到了交際對方,而后者是錯誤地選擇了語言表達形式,忽視文化差異的背景。關于語言交際語用失誤研究在最近20年的時間里,國內外學者及語言學家已經有很多的成果。大部分都是圍繞語用語言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分析和社會語用失誤(sociapragmatic failure)討論的。對于非語言交際的語用失誤研究,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事實上,很多的非語言交際語用失誤也同時存在,都被稱為行為語用失誤(pragma-behavioral failure)。

交際是通過多種手段來互動完成的,涉及交際雙方采用的手段形式多種多樣。由于各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道德層面等方面的背景不同,人們的認知存在很大的差異。在非語言交際中出現的障礙雖表現在行為上,其本質卻是來源于文化之中。

一、跨文化與非語言交際的關系分析

非語言交際行為是指除了語言之外進行的,為社會所共識的屬性或者行為。這些行為和屬性可以是主觀產生的,也可以是客觀環境造就的。非語言交際是語言交際的補充和強調,和語言交際相輔相成才可以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由于語言與文化相互作用使得大多數非語言行為自然地都成為文化的產物,留有文化的烙印,同時也是語言習得帶來的結果,被大眾所接受和使用的非語言行為也就隨著文化的特殊性而形成了獨特的使用范疇。

在交際中,由于說話者和聽話者使用語言類別的不同,非語言交際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維持、代替甚至是挽救整個交際行為。因此,所有的非語言行為無疑都是不同文化的反映,都具備一定的文化色彩,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使命??缥幕浑H中如果忽視了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勢必會帶來文化誤解和文化沖突。

非語言交際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某種文化群體的表層結構。這里面包括了價值觀、道德觀、思維方式、宗教信仰、語言規范、風土民情等多種意識形態。在跨文化交際行為發生時,不同文化的碰撞勢必會造成非語言交際的行為失誤,一種文化行為的動作表達與另一種文化行為動作表達沖突時就會造成交際失敗。所以,理解和掌握非語言交際和文化的關系就顯得至關重要。

二、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語用失誤分析

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通常被稱作體態語(body language communication),是指交際中用除語言之外的其他傳遞信息的過程。主要包括身勢語(body language)、時間與空間安排(spatial and temporal arrangements)和商務禮儀(business manners)等。身勢語中包含了眼神(oculesics)、接觸(contact)、表情(facial expression)、手勢(gesture)、姿態 (posture)等。不僅如此,非語言交際還涵蓋了空間、時間、語音、語調,甚至于顏色、數字,以及參與人所處的環境和穿著、言語和表情等。因此,非語言交際又被劃分為以下四種:

類別表現形式體態語(bodylanguage)姿勢、手勢、臉部表情、觸摸、眼神等客體語(objectlanguage)聲音、衣物、飾品、妝容、氣質、燈光、設計、室內整潔度等副語言(paralanguage)嘆氣、沉默、呻吟、打哈欠、大笑、音質、音量、語速、語調等環境語(environmentallanguage)空間信息、時間信息

(一)體態語語用失誤

體態語(body language)又叫作身勢語,是指通過人的各種姿態、禮節動作以及身體各部分所傳遞的交際信息,是美國心理學家R.Birdwhistell在1970年提出的。他認為,在表達意義和情感的手段中,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體態語的使用能達到65%以上。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的體態語表現形式會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不同的文化中同樣的表現形式也會有不同的表達意思。所以,體態語語用失誤主要是表現在交際中的雙方由于動作或者姿態不合時宜而導致交際失敗。

在交際中,英語國家人喜歡用“聳肩”來表達“我沒辦法,我不知道”含義,而中國人習慣于用“擺擺手”或“搖搖頭”來表達這一含義。體態語在不同文化中有共同之處,同時也有大相徑庭之處。比如說中西方人都會用“點頭”表示同意;用“握手”表示友好;用“鼓掌”表達“歡迎、致謝”。另外,中國人和美國人都習慣用大拇指和食指連在一起成一個圓圈來表示“OK,行、很好、好極了、很棒”等。但是,這給個手勢在其他文化中就表示了完全不同的含義:在法國表示“零或毫無價值”;在日本指的是“錢”;阿拉伯人有“敵對”之意;在突尼斯則含有“仇恨,要殺人”的意思。中國人習慣用“跺腳”表達“生氣、厭煩、悔恨”等情緒,早在古代就有“跺腳”“手舞足蹈”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而英語國家則表示“不耐煩”。中國人用長久的“注視,行注目禮”來表達尊重和重視,而西方人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常見的“微笑”動作在美國單純的表示“高興、友好”,在中國除了有褒義的“友好,心情好”之外,有時還帶有貶義“輕蔑的不屑”和“尷尬”之意。但是對于“豎大拇指”這個手勢,中國人表示“贊賞”,而美國人和歐洲人是在路邊搭順車時才會豎起大拇指,澳大利亞人和尼日利亞人把手勢當作是帶有侮辱性的行為;同樣,在德國和日本,這個手勢分別表示數字“1”和“5’。

不同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賦予了體態語特殊的含義,在交際中只有清楚準確地把握身勢語所表達的含義,了解其承載的中西方文化,才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使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二)副語言語用失誤

副語言也就是輔助語,也叫作類語言,就比如交際中的聲音修飾、音速、語速、音量和音調、沉默和各種非語義聲音等。在交際中通過對修飾聲音比如拖長語音、加重語氣、提高音量,升高語調等傳達要表達的內容。副語言是美國語言學家George Leonard Trager在1958年提出的,Samovar和Knapp兩位語言學家又對此做出一致的判斷,他們認為副語言是一種有聲行為,可以伴隨、打斷或者臨時替代言語。它在廣義方面是可以通過調整音調、音量、加快或者放慢語速、改變音質、增強清晰度和拉長語音、語調等發揮作用,它所涉及的只是語言表達的方式,并不是表達的實際內容。在狹義方面指的是語音語調等的輔助手段。副語言表現出的語用失誤其實大多數指向了“沉默”——這一中西文化形成強烈對比的非語言習慣。

“沉默”的表達其實是最為典型的非語言傳遞信息的方式,它表達的是交談中沒有明確的聲音表述,做出無聲的反應。不同的文化對于“沉默”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中國文化對于此認為是積極的,包含著豐富的內涵,可以表達“贊許”,也可以表達“抗議”,也可能是含有“保留意見”之意。因此,中國文化中就有“沉默是金”的諺語;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沉默”有無言贊許,也有無聲抗議;還可以有欣然默認,甚至是堅持自己的看法;可以是表達和附和,也有下定決心之意。適當的停頓和留白有時候也會讓人產生遐想,留下思考的空間,尤其是在商務談判中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然而,“沉默”在西方國家是“消極的,沒有信心”的代名詞。在日常交際中,中國人習慣用沉默來表達不知所措,或者尷尬情緒且拒絕回答;而在西方人的認知里,“不說話”表示“蔑視或者不愿交往”,他們在交際中,希望得到立即的回應。在商務談判中,中國人在拿不準時往往沉默不言,只是坐在那里安靜地傾聽。在這種狀況下,西方人會認為中方代表對談判的項目沒有興趣。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人認為西方人表達太直接,沒有留有余地,而西方人則認為東方人的沉默是不禮貌。

(三)客體語語用失誤

客體語通常是指靜態的交際行為,是通過衣著、外貌、顏色、氣味和飾物,家具和車輛等靜態實物傳遞信息。運用客體語所表現的實用性和交際性能夠體現出交際者的性格特征、學識水平、社會地位以及興趣愛好等特征。在客體語使用方面經常出現的語用失誤,最突出的反映在對”顏色詞匯“的認知和使用方面。

“顏色詞匯”作為人們表達思想、情緒、情感和喜好的一種手段,不同的顏色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由此帶來的不同的人對顏色的喜好也是不同的。如日本人不喜歡黃色,巴西人不喜歡綠色,泰國人不接受紅色,比利時人覺得藍色寓意不好,美國人不喜歡紅色等。另外,從古至今中國人都非常喜歡紅色、黃色,代表國家的運動員們的服裝通常是紅黃色的圖案,認為紅色、黃色能夠帶來好運氣,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褒義詞。賦予政治色彩有“紅軍、紅色政權、紅色根據地”等、表達“喜慶、成功”時喜歡用紅色裝飾,商標“紅旗、滿堂紅、紅雙喜、紅塔山”也都被大眾所喜愛和接受;相反,在英美國家“紅色”是“暴力和血腥”的象征,語用含義完全是貶義。對于“白色”,中國古代是列為禁忌色的,只有在辦理喪事時才穿著白色衣物,這個習慣至今在大部分農村地區仍在沿用。但是在西方國家,人們往往習慣穿著黑色來表示對死者的紀念。如今對于這一文化現象,隨著中西文化的融合,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接受,尤其在城市地區;“白色”象征“純潔、美好”的含義也被廣泛地用于結婚慶典穿著的婚紗顏色。中國人喜歡“白皙的皮膚”,有“一白遮百丑”的說法,而西方人卻因在沙灘上曬成“小麥色”而自豪。由此可見,在跨文化交際活動發生時,盡量選擇雙方可以接受的情感表達色彩,避免產生歧義現象。如果在交際中衣物、飾品的穿搭不合適,商務活動中出口產品商標的顏色不符合目的語國家的文化習俗,都會阻礙交際的順利進行。

(四)環境語語用失誤

環境語與客體語不同,它主要是通過時間、空間、聲音、距離、建筑等體現交際雙方在所處文化情境下展示的品味和特征?!碍h境是交流中的第一要素,對環境的操縱會改變我們交流的其他方面?!盵4]環境語所表現出最明顯的特點是可以激發情緒的反應程度。西方人在圣誕節到來之際,無論家庭,還是商場,到處都裝飾圣誕樹,播放著特定的節日圣歌,這樣的環境語給人一種祥和、安寧和幸福的感受;同樣,中國的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戶戶貼春聯,穿新衣等,所有這些環境語都可以激發起人們歡快的情緒。因此,充分利用環境語可以幫助說話人向他人傳遞思想,傳達情緒,引起共鳴,這樣交際對方就會改變對所處環境的認知和感悟。其實環境語的語用失誤現象就是由于對時間信息和空間信息的不正確處理引起的??缥幕浑H中,如果不能正確理解環境語所傳達的不同真實含義,就會帶來語用失誤。

時間信息普遍被認為是在時間方面的計算和對時間的態度。心理學家波亞托斯(Poyatos)認為時間信息具有社會性(Socialtime)、觀念性(Conceptualtime)和相互作用性(interactivetime)。耶魯大學的語言學教授霍爾Hall曾認為時間具有單一性和多樣性。單一性時間觀是大多數西方國家所認同的,是指必須嚴格遵守約定,珍惜時間,并且做到守時,提高工作效率等。這與中國人習慣于采用多樣化、靈活的時間管理是完全不同的。這是由于中國人一直以來奉行禮儀之交,崇尚謙遜造成的,比較容易寬容和原諒對方,也造成了人們通常不提前做好安排,隨意使用時間,更不愿意受時間限制。這種行為是西方人完全不能接受的,他們甚至認為是不禮貌的,更是傷害合作關系的。

空間信息也就是指近體距離。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Hall通過分析人們對于空間的需求,在他的著作《隱藏的維度》(The Hidden Dimension)一書中首創了“近體學”原理,意思是合理的空間使用可以和語言交際一樣傳遞信息,同時指出了人們發生交際時的四種空間距離:個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親密距離(intimate distance),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和公共距離(public distance)。但是,這四類距離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體距的多少依據傳統習俗而不同,被不同文化所接受。比如在中國,同性的青年勾肩搭背是友好的象征,似乎并無他意,但在西方,如果同性之間的體距過于親密,會讓人產生不良遐想,甚至有同性戀之嫌疑。[5]西方人重視隱私,強調私人空間,但是在阿拉伯,人們喜歡近距離接觸來進行交際,這樣顯示友好。因此,交際中需要重視目的語的體距文化,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三、引起語用失誤的根源分析

引起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對認知語境的錯誤判斷。在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關聯原則中,認為如果交際一方所設想的語境與另一方實際接收到的語境存在實際的不協調、不匹配(mismatch)狀況,這樣就會發生嚴重誤解[6]。其次,聯想方面的意義在不同文化下也存在很大區別。Goyer在談到有效成功交際時提到的公式:R/S=receiver’s meaning/sender’s meaning=1[7],所討論的是信息的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比,如果是1,說明他們相互之間可以完全地理解對方的含義;不管是大于1還是小于1都不可能正確傳遞所有的信息。這樣,交際的結果就會有誤差,甚至也會有偏離。另外,文化偏見和文化定式,還有民族中心主義等心理認知因素,也會使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產生語用失誤現象。人們在揣度和衡量其他人的行為時,習慣于以自己的文化為標準,完全用本民族的思維方式、社會語言規則、價值觀和行為規范來衡量,于是就出現了文化偏見現象,交際中出現的文化定式同樣也能造成語用失誤現象發生,它是把其他某種文化的實施者都當作了該文化定式的代表(a stereotypical representative),也可以說是一種整體式文化的取向。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外籍教師來到中國,為了顯示他入鄉隨俗,特意找了件長袍穿在身上,奇怪的是他并沒有看到有人像他一樣的穿戴。他的這種行為就是一種典型的文化定式造成的,他對中國人的認知還停留在清代的打扮??傊?不管是心理認知還是聯想意義,只要存在不同就體現出了文化差異,都會存在于非語言交際行為中而表現出來。

四、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語用失誤對策

首先,要遵循順應理論。Verschueren于1999年在他的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從社會、文化和認知三個方面提出了順應理論(AdaptationTheory)。順應理論認為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語言交際者在交際時為了達到交際目的不斷選擇語言的過程。在選擇的過程中,語言是具有變異性(variability)、商討性(negotiability)和順應性(adaptability)的。

語言結構順應和語境關系順應構成了交際中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的總和。非語言交際的語用失誤常常表現為交際的一方忽視對方的文化習俗、社會背景等差異,以本族的文化定式思維選擇活動,以至于不能動態順應跨文化交際的語境。所以,只有動態順應語境,才有可能成功實現跨文化交際。雖然非語言交際不會像語言交際那么直接,但也是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非語言交際從很多層面上體現了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在潛移默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運用非語言行為進行交際時,交際雙方所呈現出來的活動都是各自文化的體現,與當時的語境存在密切聯系,交際雙方的行為動態選擇也是根據當時的語境判斷做出的。這種動態選擇應該順應對方深層的文化因素,以免引起誤解。比如說西方人對于身體的接觸十分敏感,再加上西方人少地多,空間距離比較大。而在中國,人們自古以來就習慣群居生活,直到現在仍然喜歡幾代人同住一起,經常聚餐、聚會,餐桌上人們推杯換盞,互相敬酒,并不介意肢體的碰撞與接觸,甚至主動“勾肩搭背”來表示親密關系。如果西方人不能順應當地的情境,在中國餐桌吃飯、購物或者旅游時就會表現得非常窘迫;對不斷的“擦肩而過”表示無奈甚至憤怒。但是,如果能夠順應中國的文化語境,那么就會表現得很坦然。

五、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行為是兩種極為重要的交際手段和方式。大多數交際行為的發生都是這兩種手段同時或者交替使用的結果。語言是區別于動物的高級行為,語言交際行為是高級的交際方式,同時,非語言行為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它可以輔助語言交際起到強調、調節、替代、補充甚至否定的作用,來達到傳遞復雜信息、表達豐富而細膩的情感、實現有效交際的目的。

非語言交際語用失誤現象在跨文化交際中是必然存在的,在交際中利用順應理論是避免語用失誤發生的最佳對策。同時,交際雙方應適當了解非語言交際特征,了解交際雙方的文化差異,培養移情能力,積累文化底蘊,還要提高文化認知水平,在交際中盡量減少語用失誤,這樣才會實現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性和成功性。

猜你喜歡
西方人跨文化交際
情景交際
跨文化的兒童服飾課程初探
交際羊
兩塊磁的交際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淺析中西方英語交際失誤
淺談西方人繪畫中的東方人物形象變遷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亭臺樓閣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