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科技興農、機械強農、農民增收存在問題和對策

2021-06-07 00:00韋成好
成功營銷 2021年2期
關鍵詞:農民增收問題對策

摘要: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真正實現科技興農、機械強農、農民增收。

關鍵詞:科技興農;機械強農;農民增收;問題;對策

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各級政府都出臺了相應的惠農政策。那么以什么為抓手?才能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呢?才能實現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呢?這是擺在當前黨委政府、經營主體和農民面前的突出問題。

1存在問題

1.1農業農村基礎薄弱

1.1.1農業產業弱。突出表現為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生產單位及其農產品加工企業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少,產出率低。

1.1.2基礎設施差。突出表現為農村道路、電力設施、灌渠設施等建設配套不完備,造成運輸難、灌溉難。近幾年盡管一部分地區在積極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業發展能力,但缺口仍然很大,農民“靠天收”的想法沒有徹底改變。[1]

1.1.3產業鏈條短。突出表現為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多以初級產品向外供應,副產品綜合利用程度低,產業融合層次低,沒能很好地把一二三產業融合起來。

1.2人才支撐有缺口

1.2.1基層農技人員隊伍建設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為縣級以下基層農技人員少,整體年齡偏大,大多為45~60歲,且知識單一,更新慢,部分專業不能滿足農業、農民多元化需求,難以在新形勢下發揮應有的職能作用。

1.2.2人才不穩定。一是人才“難引進”。由于受地域、經濟的影響,對優質人才引進”缺乏吸引力。二是人才“留不住”。一些鄉村致富能手、技術骨干、管理人才等因基層工作繁忙、工作壓力大、發展空間小、工資待遇低等因素而外流。

1.2.3新型職業農民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結構不合理。2018年10月29日,網上一篇農業農村部發布《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報告》顯示:年齡在45周歲及以上的占54.35%,接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的占30.34%。

1.3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短板

1.3.1農機機械有效供給不足。目前各地區存在生產農業機械的廠家少,中高端產品更少,低端產品較多,機具的可靠性、適用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1.3.2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不配套。推進農業機械化是個系統工程,受多方面制約,目前存在農機和農藝融合不夠等情況,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種養方式、產后加工與機械化生產的適應性有待加強,集成配套的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研究有待加強。

1.3.3山區、丘陵地帶不適宜機械化。許多地方是山區、丘陵地帶,田塊比較零碎,機耕道路缺乏,加上種植經營分散,導致“有機難用”和機具使用效率低。[2]

1.4經營主體發展帶動能力不強

1.4.1缺少資金。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季節性強,農資供應時間短,投資集中,資金回收時間長,普遍存在資金周轉不足。

1.4.2缺乏技術。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負責人,擁有??埔陨蠈W歷的人數比例不足10%,生產技術不過硬,經營能力有限。

1.4.3專項活動少。經營主體參與“招商引資、招財引智”專項對接活動渠道窄,參加農交會、展覽會、推介會等各種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少。

2對策

2.1找準發展思路

2.1.1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一是做好區域規劃,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培育壯大國家級、省級、市縣級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二是實施標準化生產,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實施品牌戰略。三是政府引導,搭建平臺,加強宣傳,大力推介,“酒香不怕巷子深”。

2.1.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是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把大型灌區續建和節水改造田間工程建設管理結合起來。二是繼續加強中小河流治理。絕大多數中小河流堤壩需要加固、涵閘需要維修、河底需要清淤、河流需要疏通。三是加快耕地保護建設。積極挖掘耕地潛力,不斷提高耕地質量,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1.3延伸產業鏈條。一是改變傳統的種養殖模式,把種養農業推向現代化、規?;?、集約化、標準化生產。二是探索農業發展新業態,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圍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鄉土文化開發等,提升服務能力。三是做好農產品加工業文章,構建全產業鏈,豐富品種,提升質量,實現價值增值。

2.2大力推進科技強農

2.2.1依托科技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突出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采取“聘、選、派、育”等方式,實現行政村科技特派員選派全省全覆蓋。繼續實施全國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擇優遴選技術指導員,落實有影響、能帶動的示范戶,加強培訓和指導。加速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小范圍繼續示范、實驗,成熟后開足馬力繼續大范圍推廣,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2.2.2發掘種質資源,大力幫扶種業企業。圍繞農作物、畜禽、水產和農業微生物深入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工作,發掘優勢種質資源,為種業發展奠定基礎。圍繞優勢企業開展“四送一服”幫扶,扶優扶強種業企業,不能“一攬子挎”,撒“胡椒面”。

2.2.3調整種養結構,推進種養業提質增效。一是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種植,確保糧食穩產增效;大力發展瓜果、蔬菜、草莓、食用菌、中藥材等設施農業。二是調整畜牧水產養殖結構。保證生豬、黃牛、山羊、雞鴨鵝出欄量,發展名特優品種;打破常規養殖,注重標準化”綜合養殖。三是打造品牌。積極引導企業申報區域公用品牌認證、企業品牌認證和產品品牌認證。

2.2.4推進農業全產業鏈融合,助力質量興農。圍繞糧油、畜禽、水產、果蔬、茶葉、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開展“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創建;圍繞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建立標準化產業園生產基地,積極推動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圍繞江、浙、滬地區生活需求,做大做強農副產品和農產品加工企業。

2.2.5強化科技支持,推進農業綠色循環發展。大力推廣有機肥施肥,測土配方施肥,實現農用化肥零增長。以規模養殖場為重點,以就地就近用于農村能源和農用有機肥為主要使用方向,持續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大力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加快建立產業化利用機制,不斷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建立縣、鄉、村三級農膜回收網格,確定回收人員,確保廢舊農膜有效回收。

2.2.6推廣數字賦農,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利用農產品電商平臺,深入推進“互聯網+”信息進村入戶,大力提升農村電商帶動能力。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領域,改變農業的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2.3進一步強化機械強農

2.3.1找短板,培育農機制造企業。全面梳理農機發展需求,編制農機裝備需求清單,支持適應大田作業的大型、智能、穩定性強的農機裝備推廣應用,支持適應特色經濟作物生產的小型、輕便、多功能農機裝備推廣應用,支持適應養殖業發展的消殺飼喂、清洗凈化、糞污處理等農機裝備推廣應用。針對當地種植品種、種植規模、種植習慣開展實地調研,摸清發展狀況和發展需求,支持本地農機企業制造適合當地生產作業的農機裝備,培育壯大農機制造企業。

2.3.2促發展,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優化農機裝備結構。通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落實,加快大型復式智能高效農業機械的應用,引導帶動大型復式智能高效機械的發展。開展農業小規模機械化生產推廣。組織開展設施農業機械化生產調研、畜牧、漁業機械化生產調研,選擇、改造農機裝備進行示范、試驗、推廣。優化糧食烘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布局。全面梳理烘干設備、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需求,進一步完善糧食烘干及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配套設施建設,提升農產品市場運行的穩定性,促進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和一體化發展。

2.3.3強服務,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農機社會化服務提升要做到五個“圍繞”:第一,圍繞優化農機裝備資源配置,積極促進多元農機服務主體融合發展;第二,圍繞助推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發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等“一站式”服務模式;第三,圍繞持續增強發展后勁,大力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制度規范建設和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第四,圍繞提升管理服務效率,加快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在農機社會化服務中的有效應用;第五,圍繞解決制約新型主體發展壯大的瓶頸問題,進一步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支持保障措施。

2.3.4重規劃,推進農業“一塊田”改革。加快土地流轉,變小田為大田,便于耕種,便于操作。加速標準化基本農田改造,達到旱能灌、澇能排,增加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圍繞優質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生產,按照項目圍著產業轉,資金跟著項目走的思路,重點打造300畝以上連片農業標準地。

2.4確保促進農民增收

2.4.1激發內生動力,增加工資性收入。落實農村居民本地就業“121”計劃,推進有勞動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勞動力在本地務工,收入2萬元以上,帶動家庭人均工資性收入達1萬元。隨著城鎮化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被解放出來,長期流走在城鄉之間就業。政府要深化改革,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重視技能水平和勞動報酬掛鉤,引導更多農民工返鄉留鄉就業,激發農民工內生動力。

2.4.2拓寬創收渠道,增加財產性收入。一是農民對承包地持有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在依法自愿有償和加強服務的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可以以轉包、出租、轉讓、股份合作等方式多渠道獲取財產性收入。二是可以以儲蓄、債券、保險、理財、股票等收益增加財產性收入。三是可以以房屋租賃、房地產、不動產抵押等收益增加財產性收入。[3]

2.4.3培育主導產業,增加經營性收入。一是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上馬農產品深加工作坊,增加農民經營性收益。二是加快鄉村旅游、農村電商、農村物流等新業態融合發展。通過電商平臺,建立線上銷售模塊,拓展農民經營性收入空間。三是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產品品牌,擴大經營性收入。

2.4.4強化社會保障,增加轉移性收入。制定現代農業扶持辦法。對優質專用原料基地、設施農業、農產品采后處理設施建設、榮譽稱號、新型經營主體開拓市場、龍頭企業人才引進和培訓進行獎補。提高“8+1”綜合救助標準。調整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養救助、臨時救助標準,最大限度實施救助。加大資金投入。涉農貸款,引導金融機構運用"裕農通”、新農直報系統、手機銀行等渠道線上融資對接,建立線上授信、隨用隨借隨還機制。

3結論

通過實施科技興農、機械強農、農民增收,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

參考文獻

[1]王海粟.淺議會計信息披露模式 [J].財政研究.2004,(11):56-58.

[2]周愛芳,李楊瑞.以農業科技創新促進新技術推廣[J].農業科技管理.2017(03):64-65.

[3]郭艷青.推進農民職業化 打造農業科技創新應用載體[J].農民科技培訓. 2018(02):12-13.

作者簡介:韋成好(1975.09.18),男,民族:漢族,職稱:高級農藝師,從事工作:農資市場監管、農產品質量監管。

猜你喜歡
農民增收問題對策
提高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質量對策探討
“深度偽造”中個人隱私的保護:風險與對策
走,找對策去!
我國貨幣錯配的現狀及對策
制約吉林省農民增收的因素
貴州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優化
貴州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優化
光山縣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助推精準脫貧方法研究
淺談靈武市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與實踐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