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奇的有機色素(續一)

2021-06-07 10:05陳榮圻
染整技術 2021年5期
關鍵詞:液晶染料色素

陳榮圻

2.2 彩色液晶顯示器用二色性色素

2.2.1 彩色液晶顯示器概述[10-12]

彩色液晶顯示器用途廣泛。影像產品如數碼相機,由于拍攝后可以立即檢查,影像可以輸入電腦進行自由修改,存儲器可以反復使用等傳統照相機所不具備的優點,現在已經進入大眾生活中。大部分數碼照相機的顯示器就是液晶顯示器,液晶顯示器還用于便攜式電視機、投影電視、電子游戲機等,以及資訊工業產品如筆記本電腦、臺式計算機、智能手機等。通信產品如汽車導航系統以及其他電子產品及儀器儀表產品中都會用到液晶顯示器,發展最快的是智能手機。液晶顯示器輻射低,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小,其平面薄型、質量輕、耗電低等優點也是傳統顯像管顯示器無可比擬的,但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價格不斷下降。盡管比起顯像管顯示器,液晶顯示器的價格還是高許多,但由于上述優點,液晶顯示器仍然是顯示器市場的主流。

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大致可以分為3類,即旋轉向列型(twisted newatic,TN)、超旋轉向列型(super twisted newatic,STN)和薄膜晶體管型(thin-film transistor,TFT)。TN型液晶顯示器是最早的產品,20世紀80年代已用于鐘表、電子計算器和傳真機等數字顯示。STN型液晶顯示器以單純矩陣方式在兩塊玻璃之間封入液晶,分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設置透明電極,在透明電極的交點上顯示像素。由于TN型液晶顯示器便宜,許多顯示器應用這種技術。STN型液晶顯示器的成品合格率不容易控制,遠比TFT低,但成本低廉,大部分應用于小型產品。TFT顯示屏的每個顯像點上都有一個晶體管,這些晶體管可以控制光的通過,產生各種色彩,因此直接將TFT-LCD稱為彩色薄膜型液晶顯示器更直觀。TFT液晶顯示器的優點是圖像清晰、色彩鮮明、亮度高、視角大,適用于多媒體筆記本電腦、電視機、智能手機等,但價格要比TN型和STN型高得多。本文以下所述都是TFT-LCD,因為進入21世紀后,TFT液晶顯示器占領了市場,TN型液晶顯示器已被淘汰。

2.2.2 彩色液晶顯示器用二色性色素及液晶

20世紀70年代,液晶在技術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早在1888年,奧地利植物學家Friedrich Reinitzer就發現了第一個液晶即苯甲酸膽甾醇酯,但直到1960年一直認為這僅僅是一種奇怪的特殊現象。當前LCD所用的液晶是有一定剛性的有機化合物偶極分子,能形成液晶相又稱中間相(meso),可分為近晶相(smectic)、向列相(nematic)、膽甾相(cholesteric)和碟相(deseotic)。向列相統觀呈平行排列。膽甾相由光學活性化合物組成,是一組片狀物的堆結構,其中每一片分子在統觀上呈平行排列,就像向列相一樣,但在片與片之間的棒狀分子顯示一個小角度。用于LCD的理想液晶在40~80℃時應為向列相,對化學物質及熱必須穩定,并有良好的耐光牢度。商品化混合液晶主要組分是含氰基或環己烷基取代的二聯苯或三聯苯,分子式[13]如下:

彩色液晶顯示法是在液晶中加入二色性色素。染料晶體或吸附在薄膜上的染料在偏振光下的UV/Vis光譜,常??捎^察到因在偏平面上的平行和垂直方向上不同的消光值而產生二色性。液晶和色素常構成主-賓(guest-host,GH)體系,“賓”的色素混入“主”的液晶,在電場下色素隨著液晶發生定向排列,產生彩色顯示[14]。隨著二色性色素分子軸方向的不同,光的吸收在色素分子長軸方向上的躍遷偶極矩和短軸方向上的躍遷偶極矩不同。色素溶解于液晶中,電流斷開時,形成和電極面平行的排列,吸收和入射光平行的偏振光;接通電流時,形成和電極面垂直的排列,與入射光平行的偏振光幾乎沒有吸收,因此,在ON和OFF情況下,能顯示出無色和有色的變化。經典TFT-LCD是在兩個偏振片中夾一薄層混合液晶,在偏振片內表面涂有作為電極的透明氧化錫(SnO2)、氧化銦(In2O3)或氧化銦錫涂層(見圖2[15])。染料分子π電子體系的長軸方向有躍遷矩的為p型,短軸方向有躍遷矩的為n型。

圖2 彩色液晶顯示器的工作狀態

二色性染料溶解在膽甾相液晶中作為顯示體系,其分子結構都呈直線棒狀,對液晶有良好的溶解度,純度高,對光、熱、電流穩定。二色性用專用術語有序參數(optical-order parameter,S)來表達,是指在平行偏振光和垂直偏振光照射下,均勻溶解在液晶介質中平行整齊排列的染料薄膜的光密度,依次為A平行、A垂直。S按下式計算:

S隨不同液晶介質變化??腕w染料可看作主體相中的雜質,S不僅是染料二色性的量度,同時也與主體染料的類型有關,還隨著指定主體相中染料濃度的不同而變化。通常在一定濃度范圍(常用1~10 mmol/L)內,S值有正值(A平行大于A垂直)和負值(A平行小于A垂直)之分,所用的液晶二色性染料大多是正值。此外還有二色性比CR(CR=A平行/A垂直)。二色性染料必須滿足CR大于8、S小于0.7的條件。

二色性染料的特點是呈直線棒狀結構,染料分子的芳香環具有同平面性,有較長的共軛雙鍵等。最早LCD技術采用的二色性染料是靛酚(indophenol),即4-[(4-羥基苯基)亞氨基]環己基-2,5-二烯-1-酮,此后主要是偶氮型分散染料,它們與液晶分子的定向排列非常一致,而且S值高,但多數分散染料耐光牢度很差。

Saunders等[16]成功地合成了除溶解度稍低外,都能符合顯示性能要求的蒽醌染料,包括黃、紅、藍三原色品種,拼混后可以得到可見光色譜的所有顏色,包括黑色。蒽醌染料按常規染料分類屬于分散染料,但耐光牢度及摩爾消光系數較偶氮分散染料更勝一籌。分子結構式如下:

Saundero等[16]還總結了二色性染料和LCD應用性能間的關系,并提出了某一染料分子直徑和長度的比例與有序參數之間的幾何構型相關性。

田禾、陳孔常等[17-18]提出了一些主客體彩色顯示用二色性色素,舉例如下:

“今天和風絮日,真是好天氣”!我和他把一只蝴蝶風箏緩緩升高,說到放風箏,我的經驗可豐富了,從小爸爸就帶我玩風箏,都是他親手做的,風箏的骨要直,兩邊得對稱,厚薄要相當,稍微有點差池,風箏就歪歪扭扭飛不起來。

蒽醌型二色性色素以藍到綠色為主,色光鮮艷,黃到紅色的二色性性能較差。舉例如下:

有人提出如果引入一個氟原子將能顯著改善液晶的性能。偶氮型二色性色素隨著共軛雙鍵的加長,色澤由黃、橙至紅色,正好補充了蒽醌型二色性色素缺少的色澤。有人把色素與液晶用柔性長碳鏈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大分子,可以顯著提高賓主體系液晶的有序性,而色素在液晶中的溶解度和吸收性保持不變,甚至某些情況下還可以提高色素在液晶中的溶解度。[19]

其中柔性鏈是含有4~12個碳原子的直鏈

3 色素的光、熱、電致變色及其應用

3.1 光致變色(p hotochromism)

某種有機化合物在固態或在溶液中,暴露在光(可見光或紫外光)下能自動改變顏色,而在光消失時又能復原的化學過程被稱為光致變色。這種有機化合物起初用于變色眼鏡片和變色衣,早在1867年就有報道;直至1956年,Hirshferg Y J在J.Am.Chem.Soc.(1956,78:2304)上提出光致變色應用于光記錄儲存的可能。目前研究的是利用不同波長的光照射使兩種顏色來回變化的性質,用于大容量的寫、讀、擦除、重寫的光記錄材料。在2000年出版的Chemical Reviews中,有10篇文章是此領域中具有領先水平的專論,也就是于20世紀90年代起,光致變色才引起很大關注,特別是應用于光學開關、光記憶和光顯示系統。3類最有前途的光致變色化合物為:螺吡喃(spiro pyram)或 螺 嗪惡嗪(spiro oxazine)、俘 精 酸 酐(fulgideo)和二雜芳乙烯衍生物。

3.1.1 螺吡喃、螺嗪惡嗪

1952年,Fisher E和Hirshferg Y在J.Am.Chem.Soc.上發表文章,首先發現了螺吡喃的光致變色性。以后的40年中,光致變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這類化合物上。經典的代表性化合物為2,3-二氫-1′,3′,3′-三甲基-6-硝基螺[1-苯并吡喃-2,2′-1H-吲哚],是由Fisher堿(2,3-二氫-1,3,3-三甲基-2-次甲基-1H-吲哚)與2-羥基-5-硝基苯甲醛縮合制得。在光照時該化合物的螺C—O會發生異裂得到有色的份菁染料。反應式如下:

實際上,裂解發色過程要比上式復雜得多,閃光光解和時間關聯的UV/Vis光譜表明,在引發C—O斷裂后,份菁的生成經歷了迅速形成不同立體異構體的過程,而且除了生成份菁,還有不同的立體異構體。1985年,日本Sony公司的sets及其合作者用γ-噻喃取代了原先的γ-呋喃,也就是后者的雜原子氧被硫取代后形成的螺噻喃(spiro thiopyran),很容易發生光致裂解而形成份菁,在700~850 nm處有強吸收,如下所示:

3.1.2 俘精酸酐

第二大類光致變色化合物是俘精酸酐,這類化合物必要的最小單元結構是3-烷烯基呋喃-2,5-二酮(結構式如下所示),可以進一步連接共軛體,也可以不接。

1905年,Stobbe發現了俘精酸酐并加以命名,他研究發現俘精酸酐在光照、碘催化下得到一個二酮呋喃化合物,而光致變色的卻是這個反應的中間物,當時沒有發現,直到1968年才搞清楚。反應式如下:

最早開發的是Heller于1967年合成的一種四烴基順己二烯二酸酐衍生物,分子結構內含有兩個呋喃環,其中一個是二酮,另一個含有兩個甲基;本身是淡黃色,被光誘導而發生順旋閉環,生成深紅色的呋喃二酮衍生物,如下所示:

如果雙呋喃環化合物中的一個非二酮呋喃雜環采用噻吩或吡咯的同系物(即用S或NH來替代O),最大吸收波長可以提高,NH對應的波長為584 nm,S—CH3為600 nm,OCH3為625 nm,N+(CH3)3為672 nm。

在俘精酸酐中,開環化合物都含有穩定的6個π電子的芳雜環。1981年,Heller及其合作者發表了一項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的關于2,5-二甲基呋喃-3-俘精酸酐的研究,上式的俘精酸酐顯示了一個完整的光變色過程,因為中間沒有形成一個閉環后的衍生物(λmax=491 nm,因熱副反應而生成的產物),這樣就可將淺黃色俘精酸酐用于可擦寫光盤記錄介質。

截至2000年,已經發表了許多有關俘精酸酐的綜述,包括其合成方法[17-18];且已有俘精酸酐商品投放市場,牌號為Aberchromes。

3.1.3 1,2-二(雜芳基)乙烯衍生物

光致變色化合物1,2-二(雜芳基)乙烯衍生物首次發現是在1967年,當時Kellog與合作者發現1,2-二(噻吩-3-基)乙烯的二氫(diH)中間體在有空氣的黑暗條件下能穩定存在12~15 h。因為早就知道二苯乙烯類化合物在光照下會重排成二氫菲,在有氧條件下脫氫芳構化轉化成菲。

但在以后的20多年間,此領域毫無進展。直到1988年,Irei和Mohri偶爾發現了Kellog的論文,出于好奇,對這一現象再次進行研究,合成了多種1,2-二(雜芳基)乙烯衍生物,芳基包括苯環、噻吩(含S)、呋喃(含O)、吲哚(含N)、硒酚(含Se)、噻唑(含S)。在光照射時發生光轉變后的產物在黑暗中至少能穩定存在3個月,但用Vis(λ大于450 nm)光照時就分解,又恢復到原料。對各種芳基相應的衍生物,它們大多數具有較高的熱穩定性和良好的耐疲勞性。

這些化合物和光照下的產物如下:

如兩邊均為苯環,R=R′=H,則為二苯二烯。在光照、有氧狀態下,二苯二烯脫氫而成菲。反應如下:

相應的以雜環取代苯環,同樣在光照、有氧狀態下可生成下式各種化合物。

多氟環烯是這類化合物中最常用的光致變色物,氟代光閉環化合物得到不同顏色。反應如下:

二(雜芳基)乙烯類及其閉環產物的光譜仍在繼續研發,其λmax的范圍為230~460 nm(開環體)到425~830 nm(閉環體),典型代表為1,2-二氰基-1,2-雙(2-甲基苯并噻吩-3-基)乙烯,開環體在UV/Vis下發生開環得到的化合物如下:

在苯溶液中開環及閉環光致變色體的吸收光譜如圖3所示。

圖3 在苯溶液中開環及閉環光致變色體的吸收光譜

猜你喜歡
液晶染料色素
食用色素安全嗎
新染料可提高電動汽車安全性
炫彩熔巖燈
中國染料作物栽培史
水廠液晶幕墻系統建立和應用
從五種天然色素提取廢渣中分離果膠的初步研究
歡度佳節,芝加哥河又“綠”啦!
染料、油和水
液晶組合物和包括其的液晶顯示器
O+Omm無縫液晶拼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