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對凍融侵蝕研究的文獻分析
——以1985—2020年為例

2021-06-17 08:41黃莎琳楊東升喻武潘剛丁宇浩王君惠
農業與技術 2021年11期
關鍵詞:凍融發文水土保持

黃莎琳楊東升喻武潘剛丁宇浩王君惠

(1.西藏農牧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高寒水土保持研究中心,西藏 林芝 860000;2.西藏高原生態研究所,西藏 林芝 860000)

國內外學者對于凍融侵蝕的定義與研究范疇,尚無全面、統一的認識,大部分學者傾向于其是由于溫度的頻繁變化造成的凍融交替所引起的土壤、巖石性質發生變化,進而造成的侵蝕作用,定義為凍融侵蝕[1-3]。地球上中緯度大部分地區經受季節性凍融過程[4]。據第二次全國土壤侵蝕遙感調查資料統計,在我國可發生凍融侵蝕的面積超過126.98×104km2,約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3.4%。絕大部分的凍融侵蝕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高山和東北大、小興安嶺[5],其它為季節凍融侵蝕作用區[6]。凍融侵蝕作用對陸地生態系統的演替和變異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生態系統狀況[7,8]。近年來,我國對凍融侵蝕的研究越來越多,但有關凍融侵蝕研究文獻分析的文章未見報道,這不利于大眾和學者們了解凍融、土壤、侵蝕等問題的研究現狀[9,10]。對此,本文以中國知網為數據源,運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1985—2020年發表在國內期刊上有關凍融侵蝕的文獻進行了統計分析,明確了我國凍融侵蝕方面的作者、作者機構分布和研究內容等方面的狀況,以期為今后凍融侵蝕研究人員確定研究課題、利用和探討相關文獻提供參考與借鑒。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有關凍融侵蝕的文獻在1985年之前未見報道,故本文以中國知網為數據源,檢索1985—2020年26a間發表在國內期刊上有關凍融侵蝕的文獻(含出版著作、論文集、學術論文、文獻綜述以及研究簡報等),最終統計出文獻共489篇。

運用Excel軟件及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所有凍融侵蝕研究文獻的作者、作者單位、研究機構、發表年份、研究領域等進行統計分析和討論,探討近年來凍融侵蝕研究的重點、主要和重要研究人員、研究機構等內容。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期刊的載文分布

統計有關凍融侵蝕研究的文獻中,發表12篇以上(包含12篇)的期刊有中國水土保持、水土保持通報、水土保持研究、山地學報、水土保持應用技術、水土保持學報、中國水土保持科學7種,占搜集文獻總數的55.99%。尤以中國水土保持具明顯優勢,達88篇,占總數的18.04%,為水土保持研究的3倍,說明我國的凍融侵蝕文獻在各期刊上的分布極不平衡。

2.2 不同年份及作者的發文量

2.2.1 不同年份發文量

從圖1看出,1985年、1993年發表凍融侵蝕方面的文獻最少,僅1篇;2017年、2020年最多,分別為40、41篇。這36a中,發表該類文獻最少與最多年份間差距較大。相對來說,我國凍融侵蝕研究總體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雖然各年發文量有所波動,但總體呈現明顯上升趨勢。表明我國對凍融侵蝕的研究逐步增多,特別是2010年以來,我國對凍融侵蝕研究的重視程度加大。

2.2.2 不同作者發文量

在統計中發現接近50%的第一作者發文量少于6篇,占47.12%;發文量為6篇的有11人,共計66篇,占13.48%;發文量為8~10篇的有14人,共計166篇,占33.70%;發文量為10篇以上的僅2人,共計28篇,占5.70%,其中發文量最多的是張增祥,為15篇;其次是劉淑珍,為13篇??傮w來看,我國凍融侵蝕方面的研究具有明顯分散的特點,研究區域分布在東北、西北以及青藏高原;作者所在的科研院所分布在成都、沈陽、北京、青海、黑龍江等地。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國獨特的地理條件,凍融侵蝕研究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對研究造成困難;我國早期對凍融侵蝕的重視程度欠缺,研究起步較晚。這也是我國到目前為止凍融侵蝕方面的文章較少的原因。

2.3 文獻作者的隸屬機構分布

所搜集的489篇文獻中,有12個機構在此期間發表的論文≥10篇,占43.58%。其中,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發文量最多,有44篇,占9.06%。表明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在凍融侵蝕研究方面具有較雄厚的研究實力和人才優勢;其次是北京師范大學,為33篇,占6.97%。發文量在10篇以下的機構有30個,共發表227篇文章,占總發文量的46.42%。全國科研院所分布的不均勻性,表明凍融侵蝕研究處于相對較弱的層次。今后需要全面培養凍融侵蝕方面的研究人才,同時平衡地區間、院所間的差距,使得凍融侵蝕研究較均勻分布,得到較快較均衡的發展勢頭。

2.4 研究領域分析

2.4.1 文獻中涉及學科的分析

從圖3看出,凍融侵蝕研究方面的文獻所涉及的學科比較廣泛,所發表的489篇文獻主要集中在農業基礎科學、農藝學、建筑科學與工程、公路與水路運輸等學科,還涉及一些其它學科。其中,最多的是農業基礎學科,有165篇,占所有學科的33.74%;其次是農藝學,有164篇,占所有學科的33.54%;建筑科學與工程有29篇,占所有學科的5.93%;公路與水路運輸有23篇,占所有學科的4.70%;其它類(包括工程類、地質類、自然地理學和測繪學等學科)的文獻有108篇,占所有學科的22.09%。說明我國凍融侵蝕的研究較偏重于農業基礎學科和農藝學方面,而對建筑科學與工程及其它類別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凍融侵蝕研究的熱點問題是農業應用方面,總體仍然處于一個發展水平較低的層次。同時,也表現出凍融侵蝕研究中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薄弱,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4.2 文獻中相關主題統計分析

根據凍融侵蝕相關主題進行統計分析,從圖4可以看出,在整個文獻統計中有關青藏高原的發文量相對較少,只有20篇,占4.07%;其次是有關GIS、防治對策和凍融侵蝕的文獻,分別有32、33、74篇,各占總發文量的6.50%、6.78%、15.18%;有關土壤侵蝕的文獻數量最多,有110篇,占22.49%;其它相關研究主題的文獻有224篇,占總發文量的44.98%,包括水土保持監測、凍融循環等方面。說明土壤侵蝕是當前凍融侵蝕研究的熱點。

3 結語

研究結果表明,凍融侵蝕的研究文獻集中在農業基礎科學和農藝學這2個方面,其中農業基礎科學比例雖然占到33.74%,但由于文獻基數總體相對較少,研究對象廣泛性不足。這表明研究基礎依然相對較薄弱,不利于凍融侵蝕研究的健康發展。同時研究區域過于散亂,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發文最多,但僅44篇,占9.06%;而發文量在10篇以下的30個機構,共發227篇文章,占總發文量的46.42%。研究人員相對分散及研究周期較短,多數學者對于凍融侵蝕的研究并不深入,沒有形成系統持續的研究,不利于其持續發展。因此,凍融侵蝕方面的基礎研究較為匱乏,相關研究存在相對較大的空白區。

隨著人們對凍融侵蝕認識的加深,其危害逐漸引起關注。有學者引入國外的預測模型并對其進行修改,但由于凍融侵蝕發生的空間差異性及我國復雜的地理條件,對于凍融侵蝕預報模型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依然存在漏洞,模型并不能完全適應我國凍融侵蝕的研究現狀。研究過程受客觀條件影響較大,且學者間研究方法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導致凍融侵蝕研究進展緩慢。同時,現有的研究大部分都在室內完成,忽略了自然條件下的客觀因素,短時間內凍融侵蝕預報模型未應用到實際的防治中。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進行凍融侵蝕機理和模型預測的研究,加大凍融侵蝕方面人才的培養,進而提高我國凍融侵蝕方面的研究水平。

猜你喜歡
凍融發文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寫春秋
《水土保持通報》征稿簡則
10條具體舉措! 山東發文做好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水土保持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以牙還牙
間苯三酚在凍融胚胎移植中的應用
水土保持
反復凍融作用下巖橋破壞的試驗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