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上游生態水權內涵、特征及其生態產品屬性研究

2021-06-17 01:05沈茂英
中國西部 2021年2期
關鍵詞:水權水量河流

沈茂英

一、研究緣起與概念辨析

水是生命之源,生態之基,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和生態資源,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人類在水資源利用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歷經兩千多年的都江堰灌溉工程充分兼顧了豐水期的泄洪、枯水期的生態與生產生活用水,讓天府之國“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城鎮化帶來生活用水強度的增加,據測算,我國城鎮化率每提高1%,城鎮生活用水增加16.7億m3。伴隨著用水量增加和水資源開發強度不斷提高,我國水量、水質、水生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出現了河道局部斷流、河床裸露、城市黑臭水體、庫湖水體富營養化、河道水質劣化等問題?,F階段人民群眾對水的需要已從安全有保障的飲用水轉向優質飲用水乃至直飲水、安全管理的衛生服務、優美的水環境和水生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水環境壓力與人民群眾對優質水環境需求并存的背景下,生態水則是解決水資源不足與水環境惡化問題的關鍵要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1〕。在山水林田湖草有機體中,生態水則是關鍵和命脈所在。生態水在分水、用水和治水中的關鍵作用不容忽視,分水決定河道生態流量,治水讓污染水和棄水符合標準而排入河道,用水效率提升可減少取水量并讓更多水回流河道,從而與河道、庫湖、渠系、堰塘等構成優質河流濕地生態系統,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親水生態空間。

生態水是人類對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后出現的概念,是針對河流排污量超越水環境自凈能力后,造成河道水生態環境惡化繼而改變河道原本生態系統結構,影響河道生態系統功能而提出的。生態水屬于非消費性用水,是滿足河流生態系統的健康需求而保持的水量和水質,也是滿足中下游消費性用水的重要保障。在農耕時代,人類對水的利用有限,自然水體猶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饋贈。飲用、浣洗、灌溉等是最典型的用水形態,浣洗作為最原始的排污形式,利用了水體的自凈能力,正所謂“水流三尺自然凈”,上游洗衣,下游取水飲用、灌溉、浣洗。盡管包括灌溉用水在內的農業用水占全球淡水用水量的70%,但灌溉用水并不能消耗掉全部水資源,除滿足植物生長這部分的灌溉水外,部分灌溉水實際上又回流河道和補充土壤含水量。工業化時代以及后工業化時代,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從飲用、灌溉、浣洗擴大到安全的衛生服務、發電、工礦用水、航運以及污水排放的環境納污。資源水與環境水同時出現緊缺,資源水稀缺而使水成為可交易的資源,環境水稀缺使排污權交易成為可能,污水治理以及污水資源化利用有利于提升水環境質量。攔河筑壩蓄水以發電、調蓄、灌溉等原本是可兼顧的,但市場化的水電無序開發和河流高強度開發,導致減水段河道斷流、河床裸露、魚類洄游受阻、河道生態環境退化、河道景觀破碎等。資源水、環境水等擠占生態水造成的后果是水小、水臟、水臭,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河湖、河庫等水生生物多樣性減少,水生生態系統功能弱化退化,從而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水或環境流概念(1)國際河流基金會在2007年提出環境流概念,環境流是指維護淡水和河口生態系統以及有賴于這些生態系統的人類生計和福祉所需要的水流的質、量和時機。便應運而生。

生態補水是近年來出現頻度比較高的詞匯。通常情況下,生態補水是當河道水量減少過多且對水底生物和河道生態系統造成影響時,采用跨流域調水或水庫放水以增加河道水流量。三峽水庫自蓄水發電以來,枯水期已累計為下游補水2127億m3;南水北調補水華北庫湖,2020年就實施生態補水37億m3。黑臭水體治理和突發性污染事件處理同樣需要生態補水。利用汛期洪水資源引流形成新的濕地生態系統也是生態補水的一種形態,如庫布齊沙漠2015年開始將黃河凌汛期有害洪水引入腹地形成100km2的生態濕地,20多種植物依靠濕地自然生長,10多種水鳥長期在濕地棲息,2020年8月再次引水補水600.9萬m3,農牧民依托沙漠生態濕地景觀發展旅游經濟。生態補水可有效緩解生態水資源不足問題,促進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

與生態水密切相關的生態基流則是指維持河床基本形態,保障河道輸水能力,防止河道斷流、保持水體一定的自凈能力的最小流量,是維系河流的最基本環境功能不受破壞、必須在河道中常年流動著的最小水量閾值。生態基流類似于環境流。生態下泄流量是當前流域分水的重點指標,在沱江流域水量分配中,沱江干流富順控制節點的生態環境下泄水量為23.3億m3,占多年平均徑流量的31.8%(2)資料來源:《水利部關于沱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批復(水資源[2016]259號)》。;岷江干流高場控制節點生態環境下泄水量為296億m3,占多年平均徑流量的34.4%(3)資料來源:《水利部關于岷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批復(水資源[2016]260號)》。。河道生態水量是針對枯水期而言的,也是針對河流水電開發和攔河蓄水營造水景觀而造成枯水期河道水流量小甚至裸露而言的。在小水電大干快上以及“跑馬圈水”年代,水電開發用盡河道水而忽視減水段河面生態健康與河道景觀問題,但隨著發展觀念的改變和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河道生態流量成為約束水電開發的最基本條件,河流生態水量從制度上得到保障。河流生態水資源與河道、左右岸、農田、社區、城鎮等,共同構成了獨特的藍道廊道景觀,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

二、生態水權及其內涵特征

1.生態水權文獻回顧

本文通過中國知網(CNKI)檢索發現,自2004年生態水權〔2〕概念出現以來,陸續有學者開始涉足生態水權理論研究〔3〕,并逐漸深入到生態水權的細分領域,如對綠洲生態水權〔4〕、濕地生態水權〔5〕、灌區生態水權〔6〕、河道生態水權〔7〕等相關問題的研究。也有學者探討生態水權分配〔8〕、生態水權流域分配〔9〕、生態水權縣團分配〔10〕等問題,還有學者關注生態水權的侵蝕問題〔11〕,以及從生態流量視角研究生態水權、界定生態水權概念,將生態水權視為初始水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水權已經成為水權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熱點問題。

2.生態水權的制度界定

生態水權是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系統健康協調的水量需求,是水資源多功能性表現,是資源水、環境水和生態水的有機結合。長期以來,人類一直認為自然水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認為自然水體的自凈能力無限大。實際上,經濟快速發展、人類居住方式變遷、用水量增加、排污量增大、生活品質提升等,造成河流湖泊等自然水體變臟變臭,全球每年約有140萬人因飲用水污染和衛生設施不足感染病原體死亡,還帶來生物多樣性減少和生態系統功能下降等問題〔12〕。生態水、環境水不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要素了,而是需要加以保護的水環境和水生態。我們需要在生態系統的范圍內將其農業、林業、工業、家庭和商業用途結合起來〔13〕,需要“全面統籌左右岸、上下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態水資源、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14〕。

我國生態水權的相關制度不斷完善?!吨腥A人民共和國水法》(1988年發布,2002年修訂,2009年修正,2016年修正)明確“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顧農業、工業、生態環境用水以及航運等需要?!鄙鷳B環境用水在此中被明確界定?!端畽嘀贫冉ㄔO框架》(水政法[2005]12號)強調,“水權分配首先要遵循優先原則,保障人的基本生活用水,優先權的確定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水情變化而有所變化,同時在不同地區要根據當地特殊需要,確定優先次序?!薄氨Wo水環境,加強提高水環境承載能力的制度建設。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水功能區劃管理及保護制度,建立并實施生態用水和河道基流保障制度以及區域水環境容量分配制度?!薄秶鴦赵宏P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國發[2012]3號)提出,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維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庫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充分考慮基本生態用水需求,維護河湖健康生態……研究建立生態用水及河流生態評價指標體系,定期組織開展全國重要河湖健康評估,建立健全水生態補償機制?!蛾P于深化落實水電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通知》(環發[2014]65號)指出,“應根據電站壩址下游河道水生生態、水環境、景觀等生態用水需求,結合水力學、水文學等方法,按生態流量設計技術規范及有關導則規定,編制生態流量泄放方案”……“當天然來流量小于規定下泄最小生態流量時,電站下泄生態流量按壩址處天然實際來流量進行下放?!薄端廴痉乐涡袆佑媱潯?國發[2015]17號)提出“完善水量調度方案。采取閘壩聯合調度、生態補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閘壩下泄水量和泄流時段,維持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需求,重點保障枯水期生態基流?!?/p>

《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明確規定,要“有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態用水,并統籌農業、工業用水以及航運等需要”,強調“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用水保障”“提出長江干流、重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控制斷面的生態流量管控指標”,以及“生態水量納入年度水量調度計劃,保證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需求,保障枯水期和魚類產卵期生態流量、重要湖泊的水量和水位,保障長江河口咸淡水平衡?!笨梢?,規制層面在不斷加強生態用水的制度規定,生態水權被置于僅次于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的第二位序。

《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2017)強調,“水量分配和調度,實行保障生活、生產、生態環境用水并兼顧其他的原則?!焙拥纼壬鷳B環境需水是為了維持河流生態系統一定形態和一定功能、平衡河流開發利用和保護的關系,所需保留在河道內的水量。為滿足河流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要求,生態基流、生態環境下泄水量分別用來表示各控制節點不同情況下應該保留在河道內的水量。水權分配制度讓河道水和天然降水更多以生態的或可持續的方式發揮水資源的生態功能。河道生態水與河道、庫湖形成水景觀,與垂釣等休閑娛樂構成一個整體。

3.生態水權的內涵特征

生態水權是初始水權分配的重要內容,以確保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和水體環境自凈能力為核心,兼顧水生態景觀價值。生態水權的基礎是河道生態基流或河道生態流量或環境流,既有量的概念同時還有質的要求。生態流量是設定概念,是因人類對資源水的開發改變了天然河道水量、水質、水文等,造成河道水量減少并改變河道生態系統結構和影響生態系統功能,為恢復水生態功能和滿足環境需水要求而確保的基本水量。生態水是水資源開發不能超越的基本水量,生態水權是用制度形式確立的水量,包括生態基流、生態補水量以及預留生態水權。

(1)生態水權的位序趨前特征。水權位序根據一定原則來規定不同用水主體的取水順序。水資源的稀缺性、流動性、時空分布不均性以及多功能性,使“三生”(生活、生產、生態)用水極難嚴格區分,生態水、環境水、生產水、生活水進行空間分割難度很大。在水資源充沛且水環境容量充足的時段和區域,生態用水往往處于末位或未加考慮;在水資源稀缺且枯水時段,生態水可能讓位于生活用水以及生產用水?!吨腥A人民共和國水法》第21條規定,開發、利用水資源應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顧農業、工業、生態環境用水以及航運等需要。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開發、利用水資源,應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用水需要?!吨腥A人民共和國水法》第26條規定,建設水力發電站,應保護生態和環境,兼顧防洪、供水、灌溉、航運、竹木流放和漁業等方面需要?!吨腥A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明確“有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基本生態用水”,生態用水位序第二。

(2)生態水權的行政配置特征。通常情況下,水權分配一般有行政配水、市場配水和協商配水等三種基本類型。我國初始水權分配是預留生態水權基礎上的行政配水。2007年出臺的《水量分配暫行辦法》(水利部令第32號)界定,“可分配的水量是指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已經很高或者水資源豐富的流域和行政區域或者水流條件復雜的河網地區以及其他不適合以水資源可利用總量進行水量分配的流域和行政區域,按照方便管理、便于操作和水資源節約與保護、供需協調的原則,統籌考慮生活、生產和生態與環境用水,確定的用水分配的水量?!痹摗掇k法》明確了生態和環境用水需求?!秶鴦赵宏P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國發[2012]3號),則以生態用水和環境需水為核心,以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確保生態水權。在流域水權分配的編制方案中,以確保生態水量為基本前提進行流域分水。而且,預留生態水權是在滿足河流生態基流前提下,以生態補水為核心,重點是城市生態環境改善的需水。據四川省水資源公報(2003-2019年)的數據分析,四川省生態用水2003年為1.69億m3,2019年增加到5.88億m3(詳見圖1)。其中,2013年出現較大增幅(4)2013年,由于蘆山“4·20”地震發生,生態用水量增加相對較多。,在2012年的基礎上增加2.19億m3,達到4.69億m3。

圖1 2003-2019年四川省生態用水量變化態勢

(3)生態水權的季節性特征。在枯水期,天上無降雨或降雨很少,河道水依靠融雪補水,河道水量少、流量??;在洪水期或汛期,天上降雨與上游融雪匯集成滔滔洪水,河道水大、水滿甚至形成洪災,河道水是多了而不是少了,并無生態基流或生態水權之需。因此,生態基流是針對枯水期而言的,也是針對有水工程的河道而言的;一條天然河道沒有任何的水利設施、水電設施、水庫設施,完全依靠天上雨、地上水而形成,這個河道并不需要生態水或生態基流。天然河道其生態系統也是天然的,天然生態河道的生態系統是無人干預之下的。水庫大壩等水利工程的興建和運行改變了天然的河流水文情勢,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河流生態系統結構繼而影響生態系統功能乃至造成河流生物多樣性降低。利用大壩等水利工程的調蓄作用而確保河道生態水量,有利于降低水工程對河道生態系統的影響。

(4)生態水權的生態紅線特征。淡水對人類、動物、植物以及水生和陸地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福祉至關重要,生態水具有了紅線特征。水生態紅線是生態紅線在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方面的細化與拓展。水生態紅線的保護對象并不局限于水體,以江河湖泊為主,但同時外延到濕地、地下水以及周邊的相關陸地。有學者認為,水生態紅線是為保障水生態系統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劃定的保護底線。水生態紅線是一個綜合的管理體系,從水生生物、棲息地、水文情勢、水質等多個方面實現從結構到功能的全過程生態保障,包括水量紅線、空間紅線和水質紅線。水量紅線,是為保護水生態系統地貌和生態過程所需的水量保障。水量紅線的任務是在了解水生態系統水文作用機制的基礎上,提供滿足保護水生態系統安全所需的流量過程〔15〕。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吧鷳B水”生態功能的實現實質上是對人類生態利益需求的滿足,是當下生態環境問題頻發大背景下的必然選擇,生態流量恰是其適當表達。

(5)生態水權的不可交易特征。生態水權是流域初始水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河流生態需水量計算是流域生態水權分配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依據。因而,生態水權用以滿足河流、湖泊、濕地等地基本生態功能,其大小以生態基流為閾值,具有不可交易性特點?!端筷P于水權轉讓的若干意見》(水政法[2005]11號)強調,“為生態環境分配的水權不得轉讓”和“對公共利益、生態環境或第三者利益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不得轉讓?!鄙鷳B用水不僅決定河流生態系統發展,對河流其他功能發揮也具有外部效應。如生態用水充足時,河流充分發揮其納污自凈功能,社會用水水質改善,生態水權對社會水權產生正外部效應。河流生態用水有效供給可維持和改善流域自然生態平衡,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生態水權產權質量較低,易受其他水權擠占侵蝕,根源在于水權制度建設滯后,生態水權保障制度供給不足,具體表現為生態水權產權主客體界定不清、水權排序制度不明、水權分配機制不完善〔16〕。

三、生態水權的生態產品價值屬性

生態產品是人類從生態系統中的獲益,由實物產品(食物、原料、淡水)與服務產品(生命支撐性服務、舒適性服務等)構成。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生態產品是指“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產品,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茂盛的森林、適宜的氣候等?!边@里界定的生態產品,更多是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在《千年生態系統評估》中,生態系統服務一般分為4類:一是直接供給物質的服務,主要提供食物(農作物、家畜、捕魚、水產養殖、野生生物等),纖維(原木、棉花、大麻、蠶絲、薪柴等),遺傳資源,生物化學品,淡水等。二是調節自然要素的服務,主要包括調節大氣質量,調節氣候(如全球尺度、區域和局地尺度的二氧化碳吸收),抵御自然災害(包括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等),凈化水質,控制疾病,控制病蟲害等。三是提供精神、消遣等方面的文化服務,主要是提供精神與宗教價值,傳統知識系統與社區聯系,教育價值(如自然課堂),藝術創造靈感,審美價值,休閑與生態旅游等。四是維持地球生命條件的支持服務,主要是維持養分循環,產生生物量、氧氣,形成和保持土壤,維持水循環和棲息地等〔17〕。水是生態系統服務的核心,生態水更是生態系統四大服務的關鍵要素,屬典型的生態產品,符合生態產品的一般屬性〔18〕。

1.生態水權內嵌于河流生態

水量、水質與河湖、岸線,共同構成流域生態系統。通常情況下,河道水調出量一般不超過河流總水量的20%,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不超過40%就不會影響河流以及河流兩岸的生態環境。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嘉陵江,干流1132km,流域面積15.9萬km2,多年平均地表水總量698.8億m3,可分配給川甘渝的水量占流域地表水總水量的比例為16.5%(2020)和17.9%(2030);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岷江,干流735km,流域面積13.5萬km2,地表水資源總量953.0億m3,可分配給川青兩省的水量占流域地表水總水量的比例為9.1%(2020)和9.9%(2030);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沱江,干流640km,流域面積2.76萬km2,地表水資源112億m3,可分配給川渝的水資源量占流域地表水總水量的比例為61.1%(2020)和62.9%(2030)(5)資料來源:《水利部關于岷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批復(水資源[2016]260號)》《水利部關于沱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批復(水資源[2016]259號)》《水利部關于嘉陵江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批復(水資源[2016]261號)》。。從上述三條河流的水量分配比例來看,岷江流域未分配的地表水資源占該流域地表水資源總量的比例為90.1%(2030),沱江流域未分配的地表水占流域地表水資源的比例為37.1%(2030),嘉陵江流域未分配的地表水資源占流域地表水資源的82.1%(2030)。未分配流域地表水就是河道的生態水、航運水以及發電用水,與河道及其兩岸構成流域生態系統,提供流域生態服務功能,支撐流域經濟社會發展。

2.生態水權內嵌于湖泊濕地

盡管有人稱“長江有水不在上游”,但上游水的生態屬性更明顯,尤其表現在湖庫生態系統上。長江上游天然湖泊數量多,僅四川省境內就有湖泊1000多個、濕地面積達174.78萬hm2(其中自然濕地面積達166.56萬hm2),有邛海、瀘沽湖、馬湖、卡莎湖、新路海、木格措等高原湖泊,還有若爾蓋高原濕地、岷江源濕地、南莫且濕地、拉龍措濕地、蝦拉沱濕地、那溪措濕地和金珠濕地等?!端拇ㄊ∪嗣裾P于四川省生態紅線保護方案的通知》(川府發[2018]24號)提出的13個生態保護紅線就有7個直接含“水源”二字,其余6個雖未含“水源”但內容也包括主要河流以及飲用水源地保護,以確保健康的水生生態系統、穩定的水源與水質。生態紅線區內湖泊濕地的生態水權位序第一(自然的優先序)。生態產品的核心是水源涵養服務、飲用水保障、生物多樣性服務、氣候調節等。正是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紅線區保護了岷江、沱江、涪江、白水江等水源地,才有成都平原的“水旱從人不知饑饉”,也才確保了岷江、沱江流域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九寨溝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海子與青山、藏房、藍天白云構成九寨天堂景觀;黃龍層層疊疊、大小不一的鈣化巖層構成雍容華貴的瑤池自然美景。水是湖泊之魂,湖泊沒有水或水量不足或水質劣化自然缺少生態價值。

3.生態水權內嵌于生態空間

水是生態空間的核心要素。生態空間是指具有自然屬性,以提供生態服務或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包括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灘涂、岸線、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凍原、無居民海島等。除戈壁外的生態空間都與水相連,水質水量決定生態空間質量。自然生態空間的生態水權是先賦水權,與森林、草原、岸線、荒地融為一體。如果說自然生態空間的水體功能更多為水源涵養與水生態保護,那么城鎮生態空間的水體功能更多是生態與環境兼顧,不僅吸納城鎮生活生產的廢水(或污水),還是城鎮極其重要的藍道景觀。盡管人類早已擺脫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形態,但河流湖泊卻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條件。大大小小的城鎮總有或大或小的河流湖泊相伴。在現代科技條件下,地下水可解決城鎮生產生活用水,但生產生活的廢水、污水以及汛期洪水則需借助城鎮河道和湖泊最終歸入大海。沒有河流、湖泊的城鎮,難言城鎮的生態環境質量。

4.生態水權內嵌于水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水則是文明之母。人類文明總與江河結伴而行,發源于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發源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發源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發源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都與江河流域有著密切的聯系。都江古堰的治水文化成就了世界文化遺產,在治水、用水、管水、親水、戲水、觀水、近水等活動中,形成了物質水文化、制度水文化以及精神水文化。水還具有較強的宗教文化寓意,神山圣湖文化在少數民族地區根深蒂固。青藏高原的藏族高度重視水資源的保護,視湖泊為圣湖,將湖視為神的眼淚。湖泊是維系自然生命的源泉,老百姓像轉山一樣在重大節日轉湖,體現對湖的崇拜。湖泊崇拜、圣水信仰、圣湖禁忌、水生動物保護、水資源利用方面的生態智慧與傳統知識,構成了藏族群眾的宗教文化。少數民族地區群眾通過對江河水資源的認知和利用,亦積累了有效維護當地由河岸生態、水生生態及沼澤生態等內容構成的復合型河流生態系統的安全性及可持續性等方面的經驗知識。

四、生態水權價值實現的路徑拓展

生態水權是生態產品的表征形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通過多種政策工具的干預真實反映生態產品的價值,通過已有或新建的交易機制進行交易,實現外部性的內部化,建立“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長效機制〔19〕。曾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自然饋贈正在變得日益稀缺,水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最主要短板,不僅要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和以水定人,更要提供優質水生態環境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態環境質量的需求。作為典型的生態產品,生態水權價值實現已有著廣泛的實踐基礎,既有傳統的生態補償制度,也有市場化的垂釣休閑娛樂,還有依托碧道/藍道的價值提升,以及多樣化的生態價值開發。

1.依托碧道/藍道的生態水權價值實現路徑

從成都府南河整治形成濱河廊道,提升城市河流岸線生態環境,到濱河沿岸地產價值不斷增加,造成環水地產資源的不斷稀缺,到擴展板的“藍道”連通工程,實現城市河道水系與鄉村河道水系岸線的連通,構筑藍道經濟文化與社會發展帶,需要對河道生態水的價值實施多方位開發。生態水權價值內化在地產、垂釣、觀光、健身等之中,有的轉化為地產價格、有的轉化為門票、有的轉化為市民的休閑舒適。在廣東,環水而建的碧道已成為全省的“三好”(美好生活的好去處、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好紐帶和生態文明思想的好窗口)展示區。所謂碧道,就是依托水體而形成的河湖庫岸線,將河道庫湖水體與廊道棲息地的生態美景,與岸線兩岸經濟社會發展結合,發展高質量濱水經濟帶。即以水為主線、融自然要素和經濟社會屬性于一體的綜合性系統性治理工程,具有休閑、娛樂、旅游、文化等功能與內涵。碧道既是棲息地、過濾屏障,又是生產生活取排水點,將自然屬性與經濟社會屬性融合。廣東的碧道有城市型、郊野型、鄉村型、大江大河型、中小河流型、水庫湖泊型等多種類型。碧道和藍道保障了枯水期的生態水量,讓枯水期依然呈現出健康安全的河流水生態環境。

2.依托生態補償制度的生態水權價值實現路徑

河源區、高原湖泊等典型區域生態水權價值實現,更多是補償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以中央政府的財政補償或轉移支付為主。在四川省13個生態保護紅線區中,有7個是典型的河源區水源涵養,還有6個雖然未包括水源卻保護的重點也涵蓋了水源地特別是城市飲用水源地。河源區水源是典型的公共產品,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優質水資源,對中下游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關鍵性和控制性作用,其價值實現是以上級政府提供的財政轉移資金為主,按水質水量以及水生態環境給予補償。實際上,越是河源區和生態紅線保護區,水資源利用占地表水總量的比重就越低。以四川省為例,2019年僅有成都、德陽、遂寧用水總量占地表水總量的比重超過50%,廣元、樂山、雅安、巴中、阿壩、涼山、甘孜等7個市州占比不足10%,其中甘孜和阿壩兩州占比僅為0.5%(詳見圖2)。阿壩、甘孜全域是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之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和若爾蓋高原濕地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廣元、樂山、雅安、巴中、涼山等市州亦有部分區域為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這些區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優質生態產品,水是優質生態產品的關鍵載體。

圖2 2019年四川省各市州用水量占地表水總量的比重

3.依托自然公園門票收入的生態水權價值實現路徑

生態水權是河流湖泊濕地的先賦權,湖泊河流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美學價值,是人類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垂釣、泛舟、攝影、戲水還是綠道環游,山水生態一體的價值都可通過門票、垂釣特許、船票等得到體現。以瀘沽湖為例,游客到瀘沽湖的重要目的是看水、水生態以及依托水資源而生的摩梭文化。環湖而聚的世居人口原本以打魚為生,逐漸演變為以旅游為主,偶爾下網捕魚也僅僅是一種簡單儀式。游客購買門票、食宿湖區岸上人家、環湖驅車或騎車而行、乘船戲水、早觀日出晚觀夕陽西下的美景等等都是瀘沽湖水生態水權價值的實現。水在湖里,人在岸上,近觀遠眺,美不勝收背后是水景觀與水生態。走進岷江源濕地公園,了解濕地物種與生物多樣性,同樣體現了岷江源濕地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向家壩水電站在發電、灌溉、調蓄防洪的同時,同樣兼顧天然的水生態功能,如觀庫區水面、看飛沙泄洪。

4.依托水生資源商品化開發的市場化路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逐水草而居,意味著人類對水生資源的利用。河道地貌景觀格局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河流、河漫灘、湖泊、水塘與濕地之間保持良好的連通性,為物資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暢通提供保障。河流是信息流和物種流的通道,每一套河流都攜帶著生物的生命節律信息,一些河漫灘植物的種子傳播與發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洪水脈沖,即高水位時種子得以傳播,低水位時種子萌芽。魚類和其他一些水生生物依據水溫情勢的豐枯變化,完成產卵、孵化、生長、避難和遷徙等生命活動。如長江鱘主要在宜昌段干流和金沙江等處活動,長江鱘春季產卵,產卵場在金沙江下游至長江上游。在汛期,長江鱘則進入水質較好的支流活動。因而,除傳統魚類外,更有各種水生蔬菜、水生藥材等需要被合理和持續開發,如馬湖的莼菜、邛海的銀魚、渡江古堰的古井礦泉水、新津河鮮等。水生資源以及生態水的市場化開發同樣是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一條途徑。

猜你喜歡
水權水量河流
小水量超純水制備系統的最佳工藝選擇
論建立水權登記制度
灌區農業水權的界定與分配問題探討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基于水力壓裂鉆孔的注水量及壓裂半徑的應用研究
當河流遇見海
分散藥包千噸注水量的水壓爆破
可交易水權分析與水權交易風險防范
壓縮機級間冷卻冷凝析水量計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