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類文本閱讀題型點擊之概念理解

2021-06-17 09:44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1年7期
關鍵詞:韌性事物疫情

閱讀指要

解答實用類文本閱讀概念理解題的基本思路是“采集對位信息——比照題干要求——判斷選項正誤”。

1.采集對位信息,比照題干要求。

作答的基本思路是“審讀題意,把握指向——掃描文本,搜集信息——梳理要點”??忌趯徸x題意之后,需要循著答題的指向掃讀文本,將有效信息篩選出來。按照答題指向的要求,對兩個乃至多個事物的相關信息分別進行篩選,并將篩選出的信息加以比照,以探求其相同、相通或相異之處,為作答提供依據,其答題的基本模式是“篩選→比照→探求”。

2.判斷選項正誤。

概念理解題常設錯誤如下:(1)言此與言彼。即在表述對象上進行干擾,將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將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2)部分與全部。即在事物的范圍上進行干擾,將對部分事物的判斷作為對全部事物的判斷,或將對事物部分情況的判斷作為對事物全部情況的判斷。(3)肯定與否定。即在事物的性質上設計干擾,將閱讀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將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4)客觀與夸大。即不尊重閱讀材料中事物的客觀性,夸大事物實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5)有據與憑空。即閱讀材料中本無此意,而選項憑空臆造出某種說法。

【姜有榮/供稿】

考場文本

材料一:

“韌性城市”出現在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4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什么是韌性城市?按照國際組織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定義,“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御災害,減輕災害損失,并合理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在當前學術和社會語境下,災害可以涵蓋自然災害、社會重大影響的事件(如戰爭)和健康(如疫情)等維度。城市韌性已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論點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應對各種變化或沖擊,減少發展過程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危機,讓我們對“城市韌性”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對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長且變幻莫測的風險和挑戰中正常運行并保持韌性這一議題,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一方面,突發疫情的出現,給當下城市空間的定義與使用帶來巨大沖擊與影響。歷史上,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不斷重塑城市和社會,并間接促進了現代城市規劃的誕生及其演進。疫情期間,城市服務與供給模式發生了全面線上化轉變,城市居住、就業、游憩與交通等空間的功能形態與使用模式均面臨重新定義。另一方面,新興技術對于疫情防控期間城市空間的正常運維使用起關鍵性作用,實質地支持了政府和城市的正常運行、社區層面的管理、個人層面的適應性生活與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對一系列泛智慧城市技術的檢驗。其最終為各級治理者的高效精準治理、醫療工作者的藥物研發和病情診斷、公司企業的遠程運維以及公眾群體的積極參與和反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大幅減少了城市各方面所受到的負面影響,進而在平災結合、城市空間的彈性與健康使用、脆弱地區或人群的監測預警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從多維度提升城市(空間)的韌性。

在當前技術塑造的“新”城市背景下,多方應對疫情的手段相比17年前的非典時期有著千差萬別。比如,大數據不僅是對海量數據的應用,更是對應著思維方式或城市與社會運行方式的改變。從疫情整個應對中,可以看到大數據已經成為居民生活、城市運行的重要參與媒介。比如,人工智能算法實現了醫療資源、社會資源與城市空間很高的匹配,大大提升了醫療工作的效率,自助咨詢服務等則體現了其“科技向善”、人性化關懷的一面。再比如,移動通信技術的迭代使得大量日常事務得以線上運行,通過虛擬連接與空間隔離大幅提高了疫情時期公眾居家生活的“耐力”。

韌性城市下,不同的城市子系統、不同的研究視角必然導向不同的關注點和側重點,不過就未來城市空間的創造而言,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傳感網與物聯網、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智能建造等泛智慧城市技術應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和關注,讓我們的城市更有韌性,也讓我們在風險和挑戰應對中更有信心。當然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如何讓泛智慧城市技術趨利避害,讓科技向善,也是每一個社會主體應該留意的。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0年11月6日,《建設“韌性城市”,提升應對風險挑戰能力》)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讓越來越多的城市深切體會到“韌性”的重要性。面對風險,城市要像彈簧一樣,能伸能縮,富有彈性和韌勁。做到這一點,必須為城市披上一件高強度、高韌性的現代化“金絲軟甲”。提升城市韌性,不僅是個熱門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

最近,許多地方都提出要建設韌性城市,強調要重建城市“免疫系統”。此前,許多城市還提出要建設“海綿城市”“抗震城市”。這些固然讓人欣慰,但也值得提醒:建設韌性城市,要謹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注意從概念化走向實質化,從碎片化走向系統化,從應急化走向常態化,從被動、靜態、單一的“沖擊——反應”型風險應對,走向建設主動、動態、系統的城市韌性體系;要跳出簡單的防災、救災思維,確立系統、多元的風險防控理念。

為城市披上現代化“金絲軟甲”,是一篇提升城市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文章。缺乏風險意識,不注重城市韌性建設是任性的,把韌性城市建設“概念化”“口號化”“形式主義化”,同樣也是任性的。建設韌性城市,既不能搞“刻舟求劍”式的保守僵化,又要避免“葉公好龍”式的表面文章。要跳出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弘揚真實細作風,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以工作韌勁提升城市韌性。韌性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既要注重顯性工程建設,又要注重隱性內涵建設,既“急不得”,也“慢不得”,既要有繡花的功夫,又要有繡花的耐心。只有真刀真槍、實抓實干,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真心為城市披上一件現代化的“金絲軟甲”,城市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摘編自《新華日報》2020年4月13日,《為建設韌性城市添件“金絲軟甲”》)

圈點評注

材料一首先提出“韌性城市”這一概念,明確了“韌性城市”的內涵,然后從兩個方面分別分析了“韌性城市”建設的必要性和新興技術對于建設“韌性城市”的重要作用;最后展望了“韌性城市”建設的前景,并作出相關提醒。

材料二認為漠視城市韌性建設或只停留在表面的“韌性”都是不正確的,這給城市管理者帶來了新挑戰。建設“韌性城市”,應科學合理利用新興技術,多維度提升城市韌性;跳出簡單的防災、救災思維,確立系統、多元的風險防控理念;不搞形式,真正抓好“韌性城市”顯性工程建設與隱形內涵建設。

材料一條分縷析,邏輯性強;材料二比喻生動貼切,引用恰切,語言形象生動。

閱讀速解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韌性城市指能夠憑自身能力有效應對突然發生的各種變化或沖擊,并合理調配資源,從災害中快速恢復的城市。

B.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既檢驗了泛智慧城市的技術水準,又為管理者從多維度提升城市的韌性提供了樣本。

C.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移動通信技術的迭代等新興技術為韌性城市建設提供了保障,使人們能更從容迎接挑戰。

D.對于韌性城市建設,人們有不同的關注點和側重點,但泛智慧城市技術的趨利避害、讓科技向善是人類的共識。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不屬于建設“韌性城市”行為的一項是(? )

A.某市完成了48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提升工作,全面提升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未來還將制定城市安全風險電子地圖。

B.某新區從選址之初到規劃建設,開展了包括地震災害在內的自然災害應對專題研究工作,提出了符合新區特點和定位的規劃建設要求。

C.某市從確保社會公共安全出發,開啟突發事件應急教育,讓公眾懂得應急自救知識,以期面對突發事件能客觀冷靜,保持社會秩序穩定。

D.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某市動員社區基層工作人員對老舊小區進行了全方位的封閉管理,并采用各種手段堵住防控漏洞,完善了防控體系。

猜你喜歡
韌性事物疫情
強化糧食供應鏈韌性
戰疫情
抗疫情 顯擔當
疫情中的我
房地產市場韌性猶存
韌性,讓成長更美好
奇妙事物用心看
春天來啦(2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