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公共文化服務創新

2021-06-17 11:26萬小艷
參花(上) 2021年6期
關鍵詞:保護與傳承公共文化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要:作為文化大國,和“非遺”大國,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一直較為重視,發展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新時期,服務型政府的新理念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即政府應當在這其中起到實質性的主導作用。應當看到目前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尚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物質文化遺產數目、種類較多,但影響不大;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財政保護出現中央與地方的失衡;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固化,方式單一?;诖朔N問題,本文從目前公共文化服務創新角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進建議,以期完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與傳承 公共文化服務 創新

在努力踐行文化自信的道路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仍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在公共文化服務的視角下,在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進程中,這也是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主體即政府,所需要提升和改進之處。我國作為文化大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推進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關乎華夏民族文化的保護,也是對全人類的文化貢獻,是我國作為文化大國所應擔當的使命與責任。當前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面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在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視角下,如何對這些問題加以改進和完善,是當下文化領域的重點工作內容。

一、公共文化服務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現狀

公共服務體系由20世紀70年代基于“經紀人”假說理論而提出,其主要思路來自經濟學和管理學。此種理論框架下,大多數公共管理理論認為,公共文化服務作為一種政府所應當直接提供的公共產品,需要政府在公民文化服務需求范疇之內予以滿足。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公共服務體系的一部分,具有公共產品的共有屬性,典型特征表現為非排他性以及弱競爭性。為此,在該屬性下,應當由政府主導,積極發揮宏觀指導的作用。我國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理念,在實踐推行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時代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是國家在推進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需要著重關注的方面,主要針對公民的文化需求以及文化生活方面的權利。公共文化服務包括硬件資源、設施的保障,同時也需要人力、政策等軟件措施。一方面,國家以公共文化服務為出發點,圍繞憲法以及各種法律規定的公民在公共文化方面的權利以及需求,切實做好保障工作,完善我國法律體系,實現法律設定的權利保護目標,加速我國對人民群眾各項權利的保障,使人民群眾增加獲得感與幸福感;另一方面,這也是現代化國家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需要圍繞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需求為中心予以展開,切實做好相關的服務內容,進而以此視角來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便在政府職能以及義務上下功夫。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民族綿延至今的寶貴精神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也飽含著民族對世界的思考以及對生存的體驗。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關乎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果,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借助保護和傳承,來發揚和繼承其中的優良品質,更好地實現民族的進步。

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現實問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面的工作也是民族繁榮的體現。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都予以了高度重視。而今看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在國際方面,我國文化輸出不斷加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這些過往的成就都需要予以肯定。但是在回顧成就的同時,依然需要看到過去存在的較多問題,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這些問題在認識以及解決方面都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予以更新。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目、種類較多,但影響不大

根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共計40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儼然已成為“非遺”大國。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應當看到背后的問題,從世界各地對于我國文化的印象而言,古代文化依然是以孔子的思想為主,現代文化則少有影響,除了我國的春節產生了一定影響,其他的如昆曲、蒙古族長調民歌以及新疆維吾爾族木卡姆藝術等的影響力并不大。各級政府都較為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與評選,而在申報階段,由于宣傳需要會對大眾予以一定的普及,但是在申報成功之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也就逐漸削弱,人們對其保護和傳承的力度也會降低,這是表現之一。與此同時,在我國農村地區以及經濟和交通不發達地區,一些非物質文化缺乏當地的平臺支持以及民眾的廣泛參與,進而在影響面上更顯不足,這是表現之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在傳承與實踐中不斷保有其生機與活力,僅僅依靠數量上的申報以及內容記載不能對保護起到實質上的作用。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財政保護出現中央與地方的失衡

2018年中央財政專項補助在公共文化支出的經費中,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金額接近60億元人民幣。然而從地方財政支出來看,第一,省、市、縣級的資金配套失衡。專項經費未能科學配套,進而影響了其實質上的保護力度。第二,“非遺”內容尚未完全被劃入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之中,直接導致了文化事業的經費失衡,大多集中于圖書館、文化站等場所的建設。此種問題在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尤為突出。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以獨特文化為傳承的欠發達地區或者少數民族地區具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但是這些地區一方面由于地理或者交通等客觀情況的阻礙,與外界的聯系不夠暢通,進而影響了當地具有明顯人文特色的非物質文化未能被廣大民眾所知曉,也限制其保護和傳承。另一方面,有的地區由于人們觀念、語言溝通或者風俗習慣的因素,影響了當地人們對非物質文化的進一步保護。文化需要在交流以及傳遞中保持其生機與活力,我國部分地區的較為狹窄的傳播及保護難以維系此類文化的不斷進步。這一方面不僅和習俗有關,也與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政府的執政理念有關,需要多方位予以考慮,多層次地加以改進。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固化,方式單一

在以往我國以農業為主的模式之下,口傳心授的模式得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較難出現文化的斷層。對于一些經濟與文化欠發達的地區來說,這類方式也是最為便捷、成本最低的。但是隨著我國逐漸邁入國際市場,網絡與技術的飛速發展,過去相對而言較為固化和單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傳承效果,也弱化了其影響力。最為重要的是一些較為嚴苛的傳承規定在抗風險方面能力較弱,一旦有關人員出現意外,該項文化遺產也面臨著絕跡的可能。盡管目前我國在申請方面的確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應當看到,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申請之前便由于現代生活節奏或者人為、自然災害等因素而出現逐漸滯后與消失的問題。典型的例子便是在局部少數民族聚居區域,如果該地區遭遇意外災害,便會嚴重損害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四川省北川縣是羌族人民的聚居地,當地的羌繡富有民族特色與藝術價值,但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自然災害奪取了北川縣許多百姓的生命,其中也包括羌繡技藝精湛的老人,這無疑是民族藝術的一項重大損失。從此類事件中我們也應當認識到,為了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以更為全面的視角出發,去思考如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實質上的保護與傳承。

三、公共文化服務創新助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路徑

(一)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有效措施,借助硬性的規定和全面宏觀的規劃能夠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為此,一方面需要思考該項體系規劃所面向的范圍,需要盡可能予以擴大,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盡可能面向大眾;另一方面,從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角度來看,需要為其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打造融入更多的生機與活力,例如融入品牌與經濟產業鏈的打造,優化整合資源,以達到使其持續保有生機與活力的目的。

(二)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加強推廣力度

在公共文化產品方面,我國近幾年在圖書館的建設與維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極大提升了城市與鄉村的文化氛圍,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成就。從以往的收費到現在大多數的免費或者象征性收費,以及財政預算中加大建設和維護投入,城市圖書館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成效。為此,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同樣可以思考借助公共文化產品的視角,利用目前的網絡技術以及優良的互聯網平臺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共展出率,借助媒體的推廣宣傳,加大與公眾接觸的廣度與深度,以此來打造更為優秀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

(三)引入市場因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增添活力

盡管前文所述,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導是政府,并且其內在屬性表現為較弱的競爭性,鮮有市場因素的體現。但目前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市場經濟的規律趨于成熟與完善,其調節機制也在趨于穩定。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考慮引入市場因素,通過鼓勵公眾消費,來帶動保護方式的創新與活力。市場因素具有自發的革新驅動作用,有利于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眾化、均等化,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這種做法的另一個好處是能夠快速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經濟的發展又會持續在當地的產業鏈、交通資源等方面予以優化配置,起到良性循環的效果。

四、結語

國家的發展需要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并重,尤其是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擁有極為豐富與寶貴的非物質文化財富,也有義務為人類文化體系構建來做好其保護與傳承工作。而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服務的重點工作之一,在樹立文化自信的當下,需要有效利用科技與網絡因素,借助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來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劉立英,湯立許.我國體育“非遺”保護標準化:內涵厘清及體系構建[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0,35(04):491-496.

[2]俞以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市場,2020(18):13+21.

[3]余興.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優質環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6-22(006).

[4]王文章.堅定文化自信 推進非遺保護[N].文藝報,2020-05-29(005).

[5]仇兵奎,許子嬋.政策視角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J].文化遺產,2020(03):19-26.

(作者簡介:萬小艷,女,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

(責任編輯 劉月嬌)

猜你喜歡
保護與傳承公共文化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洛體育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
搞好公共文化服務,推動藝術普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