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贛南廢棄稀土礦采礦跡地土壤有機質?氮和磷分布特征

2021-06-17 14:56李奕宋墩福張付遠羅旺
安徽農業科學 2021年2期
關鍵詞:土壤養分稀土礦

李奕 宋墩福 張付遠 羅旺

摘要 為探究贛南廢棄稀土礦土壤養分含量特征,對其采礦跡地的土壤有機質、氮和磷含量分布特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采礦跡地0~3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氮和磷含量均表現為天然林地>堆積地>挖礦地。天然林地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其值為20.9 g/kg,有機質含量隨土壤深度增加呈逐漸降低趨勢;土壤全氮含量為0.062~1.473? mg/g,均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水解氮含量為13.36~120.39? mg/kg;土壤全磷含量為0.076~0.524 g/kg;土壤有效磷含量為0.691~4.560? mg/kg,其含量大小有隨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趨勢。土壤有機質與全氮、水解氮和全磷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有效磷呈顯著正相關(P<0.05)。

關鍵詞 稀土礦;土壤養分;贛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1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02-0032-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2.010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Matter,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t the Mining Site in Abandoned Rare Earth Ore,Southern Jiangxi

LI Yi1,SONG Dunfu2,ZHANG Fuyuan2 et al (1.College of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Pingxiang University,Pingxiang,Jiangxi 337000;2.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Jiangxi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Ganzhou,Jiangxi 341000)

Abstrac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at the

mining site in rare earth ore,Jiangxi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0-30 cm soil layer in different mining areas were as follows:natural forest land>accumulation area> mining land.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surface soil of natural forest land was the highest, with a value of 20.9 g/kg and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The variation range of total nitrogen content in soil was 0.062-1.473 mg/g, which all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The variation range of soil hydrolyzed nitrogen content was 13.36-120.39? mg/kg. The variation range of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in soil was 0.076-0.524 g/kg. The range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content in soil was 0.691-4.560? mg/kg, and the content tended to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 Soil organic matter show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otal nitrogen, hydrolyzed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P<0.01), and showe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vailable phosphorus (P<0.05).

Key words Rare earth ore;Soil nutrient;Southern Jiangxi

基金項目 江西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GJJ181241);萍鄉學院人才引進科研啟動項目。

作者簡介 李奕(1986—),男,江西萍鄉人,講師,博士,從事恢復生態和森林水文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6-03

稀土礦是世界急需的不可再生資源,在各國的軍事、國防工業、航空、陶瓷、石油、鋼鐵等方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但不合理的開采與落后的開采工藝不僅使稀土礦資源嚴重浪費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且還威脅到人類的生活安全。素有“稀土王國”之稱的贛南地區,擁有我國30%以上的離子型稀土資源,是我國第二大稀土礦資源集中地[1-2],過于粗放的開采方式嚴重破壞了礦區生態環境,使礦區生態系統退化,造成礦區土壤砂化,植被覆蓋率低[3],水土流失嚴重[4],給當地農林業的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困擾。選擇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龍舌鄉廢棄稀土礦區,對不同采礦跡地土壤有機質、氮和磷的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研究,旨在為該區土壤肥力的研究提供依據,為贛南廢棄稀土礦區生態恢復與重建提供基礎數據,同時也為林地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提供參考。

1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信豐縣位于江西省南部,居貢水支流——桃江中游,地理位置為114°34′~115°19′E、24°59′~25°33′N,境內東西長76 km,南北寬63 km,有林地面積為18.41萬hm2。該區處于中亞熱帶南緣,屬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該區草本層主要植被有鐵芒箕(Dicranopteris dichotoma)、芒(Miscanthus sinensis)、蕨類等;喬灌木層主要有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青岡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 Oerst.]、栲樹(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山蒼子[Litsea cubeba (Lour) Pers.]、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 (Munro) Keng f.]、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 Beauv.]等。試驗地位于該縣龍舌鄉內,礦區的挖礦區地上基本無植被生存,堆積地上僅長有零星草本植物。

1.2 研究方法

1.2.1 標準地設置。

于2018年10月選擇該礦區范圍內的挖礦地、堆積地和未被破壞的天然林地為3塊試驗樣地。在每個樣地挖3個土壤剖面,根據土層情況把土壤剖面分成0~10、10~20和20~30 cm共3層,用100 cm3體積環刀取原狀土和土壤鋁盒,同時分層取1 kg左右的土樣裝入樣品袋,做好記錄,室內風干后研磨、過篩,用于土壤有機質、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等指標的測定。在每個樣地中心設置30 m×20 m樣方,進行植被調查,分樹種測定林木胸徑、年齡、樹高等指標。根據試驗現場調查發現,天然林地喬木樹種較少,僅有馬尾松、杉木和木荷分布;挖礦地基本無植被生存;堆積地上有零星草本植被生存,樣地基本特征見表1。

1.2.2 測定與計算方法。土壤有機質測定采用重鉻酸鉀滴定法;全氮采用凱氏定氮儀測定;水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全磷采用堿熔-鉬銻抗比色法測定;有效磷采用鹽酸-硫酸浸提法測定[5]。所獲數據的統計分析用SPSS13. 0軟件完成,數據計算和作圖由Excel軟件完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采礦跡地土壤有機質分布特征 從圖1可以看出,天然林地各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均高于挖礦地和堆積地相應土層,且其土壤有機質含量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少,10~20 cm土層比0~1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了17.7%,20~30 cm土層的有機質含量只有11.1 g/kg,比10~20 cm 土層減少了35.5%,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0~30 cm土層中,隨著土層深度增加,其所含生物種類及數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從而使得轉化出的有機質含量減少且地表部分的土壤有機質由于枯枝落葉存在能更快得到歸還。堆積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也隨土層深度增加而減少,但其下降幅度小于天然林地,10~20 cm土層相比0~10 cm土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23.2%,而20~30 cm土層較10~20 cm土層只下降了11.8%,且20~3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僅比天然林同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低0.6 g/kg,堆積地土壤并未經過開采,其整體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于天然林地的原因可能是土壤表面堆積過多的稀土礦,而過量的稀土元素會對土壤微生物產生抑制作用或將其毒害[1],而隨著土層的深入,稀土元素對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越來越小,微生物單體對有機質的轉換或釋放量增加,但隨土壤深度增加,其生物總量減少,所以在堆積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整體仍隨土壤深度增加呈減少趨勢。挖礦地中有機質與其他2塊區域相比含量最低,因為浸礦劑[6]會對土壤中生物造成危害并能分解土壤中原有的有機物[7]。挖礦地土層有機質含量較為特殊,10~20 cm土層較0~10 cm土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25.7%,而20~30 cm土層較10~20 cm 土層卻增加了4.9%,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在0~20 cm 土層,浸礦劑濃度雖然越來越低,但是對土壤中生物及有機質的作用依然存在,可到20~30 cm土層時,浸礦劑濃度微乎其微,對土壤的作用大幅度減小,微生物回歸正常的轉化并釋放有機質,但因浸礦劑微小的影響,20~30 cm土層有機質含量略低于其他2個樣地同層含量。根據所得數據表明,挖礦地和堆積地由于采礦作業,對土壤有機質存在較大程度的影響,從而影響植物生長,其中挖礦地經過原地浸礦[8]后對土壤有機質的影響尤為顯著。

2.2 不同采礦跡地土壤全氮分布特征 從圖2可以看出,3個樣地中土壤全氮含量均隨著土層加深而降低。同一土層深度的土壤全氮含量大小表現為天然林地>堆積地>挖礦地。

在天然林地中,10~20 cm土層土壤全氮含量相較于0~10 cm土層下降了0.201 mg/g,其含量分別為1.111、1.312 mg/g。20~30 cm土層的土壤全氮含量為1.017 mg/g,相較于10~20 cm 土層只下降了0.094 mg/g。堆積地土壤全氮含量也是隨著土壤深度增加有減少的趨勢,但減少的幅度逐漸變小,10~20 cm土層相較于0~10 cm土層全氮含量下降了0.422 mg/g,其值分別為0.653、1.075 mg/g。而20~30 cm土層相比于10~20 cm的全氮含量只下降了0.146 mg/g,其值為0.507 mg/g。但是在挖礦地,不同層次土壤全氮含量顯著低于天然林地和堆積地,其土壤全氮含量隨土壤深度增加而減少的幅度比天然林地和挖礦地大,10~20 cm土層比0~10 cm土層的土壤全氮含量低,其值分別為0.191、0.257 mg/g。而20~30 cm土層土壤全氮含量僅為0.111 mg/g,比10~20 cm土層的低了0.080 mg/g。相關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氮素95%以上以有機氮的形式存在于土壤表層[9],所以表層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下層。氮素主要來源于動植物殘骸和生物固氮,大氣中的氮是最終來源,但大氣中的氮素必須通過土壤中固氮微生物的活動才能進入生物體,所以氮素主要分布于生物活動區,尤其是植物根系分布區,但土層越深,氮含量越少,所以一般土壤全氮含量隨土層加深而降低的幅度越來越小。該研究中的挖礦地,由于其土壤遭到嚴重破壞,其不同層次土壤全氮含量均顯著低于天然林地和堆積地,可見挖礦作業對于土壤全氮的影響也較大。

2.3 不同采礦跡地土壤水解氮分布特征

由圖3可知,在天然林地和挖礦地,土壤水解氮含量均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少。天然林地中10~20 cm處水解氮含量比0~10 cm土層低,其值分別為63.63、93.13 mk/kg。20~30 cm土層水解氮含量為28.27 mg/kg,比10~20 cm土層下降了35.36 mg/kg。挖礦地中10~20 cm土層水解氮含量相較于0~10 cm土層下降了11.82 mg/kg,其值分別為38.89、50.71 mg/kg。20~30 cm 土層水解氮含量為21.21 mg/kg,比10~20 cm土層水解氮含量下降了17.68 mg/kg。分析原因可能為土壤越深其通氣條件越苛刻,由于表層土壤通氣條件比下層土壤好,土壤有機氮通過氨化作用轉化為氨態氮,氨態氮又通過氨化作用轉為硝態氮,因此土壤表層中的水解性氮含量高于下層土壤。

而堆積地卻與其他2地不同,10~20 cm處水解氮含量相比于0~10 cm土層更低,其值分別為35.71、42.42 mg/kg。但其20~30 cm土層水解氮含量為49.45 mg/kg,較10~20 cm土層水解氮含量增加了13.74 mg/g,甚至比0~10 cm土層水解氮含量還要高6.03 mg/kg。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采礦過程的堆積作用和浸礦化學物質作用不僅使得土壤表面通氣受阻,而且使得土壤化學性質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原本土壤表面的有機氮不能良好地轉化為氨態氮從而降低了表層水解氮的含量,隨著土層深度增加,影響程度降低,從而使20~30 cm土層所含水解氮比0~10 cm土層更高,其他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安徽農業科學2021年

2.4 不同采礦跡地土壤全磷分布特征

由圖4可知,天然林地和堆積地中10~20 cm土層的土壤全磷含量遠高于0~10 cm和20~30 cm的土層。在天然林地中,10~20 cm土層土壤全磷含量高于0~10 cm土層,其值分別為0.483、0.295 g/kg。而20~30 cm土壤全磷含量為0.195 g/kg,比10~20 cm土層減少了0.288 g/kg。在堆積地,10~20 cm土層土壤全磷含量比0~10 cm土層增加了0.057 g/kg,其值分別為0.367、0.310 g/kg。而20~30 cm土壤全磷含量為0.289 g/kg,比10~20 cm土層減少了0.078 g/kg。但在挖礦地,10~20 cm土層的土壤全磷含量低于0~10 cm和20~30 cm土層,其值分別為0.117、0.172和0.163 g/kg。分析原因可能是該稀土礦區停止作業年限較長,堆積地破壞程度較挖礦地輕,經過多年恢復后,當地農民重新在堆積地上進行作物種植,南方土壤普遍缺磷,為了給作物提供足夠的營養而施肥,導致堆積地表層土壤的全磷含量比天然林地還高。而挖礦地破壞較嚴重,目前仍處于荒廢中,根據現場調查可見其土壤基本為沙子,因此其土壤全磷含量在3塊樣地中最低。

2.5 不同采礦跡地土壤有效磷分布特征 有效磷即土壤中水溶性磷,可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一般為無機磷,其補給主要依賴于磷酸鹽礦物的溶解和被土壤吸附固定的磷的釋放[10]。影響其含量的因素較多,如溫度、水分、土壤氧化還原狀況、土壤酸堿度和土壤有機質含量等[11]。

從圖5可以看出,在天然林地中,0~10 cm土層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最低,其值為1.763 mg/kg,而10~20、20~30 cm土層

的有效磷含量分別為3.788、3.799mg/kg,兩者含量幾乎相等。挖礦地0~10 cm土層的土壤有效磷含量為1.012 mg/kg,

10~20 cm土層有效磷含量略高,為1.111 mg/kg,20~30 cm土層有效磷含量最高,為1.374 mg/kg。堆積地土壤有效磷變化趨勢與前者不同,其0~10 cm土層的土壤有效磷含量為

2.526 mg/kg,10~20 cm土層其含量增加到3.094 mg/kg,而在20~30? cm土層有效磷含量降低到2.346 mg/kg。天然林地和挖礦地表層土壤的有效磷明顯低于下層土壤,分析原因可能為天然林地地表植物較多,植物根系分布較淺,其生長過程會吸收較多的有效磷,從而使表層土壤的有效磷含量低于下層土壤。挖礦地由于遭受較大程度的破壞,其土壤呈砂質化,其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較弱,在雨水作用下,大部分的磷從土壤中被淋溶流失。而在堆積地因浸礦殘留部分稀土元素,稀土元素的存在會抑制表層土壤對磷的吸收,抑制有效磷的生成[12],所以其表層土壤有效磷含量較低,且其0~30 cm土層的有效磷含量相比天然林地都有所下降。

2.6 相關性分析

利用SPSS 軟件對土壤有機質、全氮、水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進行相關性分析,相關矩陣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土壤有機質與土壤全氮、水解氮和全磷呈極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較好,有機質與全氮相關系數最大(r=0.820),與有效磷相關性較?。╮=0.484)。土壤有機質與

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之間的擬合方程均滿足二次曲線關系 (圖6)。土壤全氮除與有機碳呈極顯著相關外,還與有效磷呈極顯著正相關;全氮與水解氮和全磷呈顯著正相關,與速效磷呈極顯著正相關。水解氮與全磷和有效磷雖均呈正相關,但其相關性均較低。全磷與速效磷呈顯著正相關。

3 結論與討論

早期不合理的開采及落后的開采技術,導致贛南地區稀土礦區土壤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退化。研究發現,未受破壞的天然林地土壤有機質、氮和磷含量均顯著大于受到采礦影響的堆積地和挖礦地土壤,且挖礦地土壤各指標含量在3塊試驗地中均最少,實地踏查也發現采礦地的土壤基本呈砂質化,說明采礦地受到采礦作業的影響最為嚴重,其植被恢復最為困難。堆積地土壤各項指標居中,僅從養分含量的情況來看,其地上植被恢復較挖礦地相對容易,但采礦的酸溶作用和堆積擠壓作用,可能導致土壤的酸度較大以及土壤物理性質受到破壞,因此其植被恢復將遇到另外的新問題??梢?,每進行一次稀土資源的開采就意味著將有大片土壤受到破壞,而要使這片土壤自然恢復卻要等上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落后不合理的開采方式給自然生態系統以及周邊的居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因此在今后采礦作業中最關鍵的還是通過對開采工藝的改進與完善,減少開采過程對礦區土壤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梁惕平,陳韜.贛南某稀土礦礦山恢復治理措施[J].中國科技博覽, 2013(27):555.

[2] 鄒國良,陳富生.贛南礦產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研究[J].采礦技術, 2006,6(4):13-15.

[3] 宋祥蘭,王蘭英,鄺先松,等.贛南廢棄稀土礦區植被恢復模式試驗[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5,35(6):58-62.

[4] 彭冬水.贛南稀土礦水土流失特點及防治技術[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5,17(3):14-15.

[5]

張萬儒,許本彤.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6.

[6] 鄭先坤,馮秀娟,陳哲,等.離子型稀土礦開采環境問題及廢棄地修復治理研究進展[J].應用化工,2019,48(3):681-684.

[7] 劉劍,姚康,黃健.贛南某地離子型稀土礦體邊坡穩定性研究[J].世界有色金屬,2017(9):172,174.

[8] 湯洵忠,李茂楠,楊殿.原地浸析采礦在龍南稀土礦區的應用和推廣[C]//中國黃金學會,中國金屬學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等.第六屆全國采礦學術會議文集.北京:《中國礦業》雜志社,1999:96-98.

[9] 黃瑞農.環境土壤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45-146.

[10] 向萬勝,黃敏,李學垣.土壤磷素的化學組分及其植物有效性[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4,10(6):663-670.

[11] 李壽田,周健民,王火焰,等.不同土壤磷的固定特征及磷釋放量和釋放率的研究[J].土壤學報,2003,40(6):908-914.

[12] 魯鵬,劉定芳,馬梅,等.外源稀土微肥對土壤氮磷養分的影響[J].環境科學學報,1999,19(5):532-535.

猜你喜歡
土壤養分稀土礦
稀土礦化探異常特征及找礦方向
贛南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發現與勘查開發研究
滇西臨滄花崗巖中段離子吸附型稀土礦成礦特征研究
稻蟹共作模式下稻蟹產出與土壤理化性質的研究
龍南離子型稀土礦生態環境及綜合整治對策
離子型稀土礦浸出過程優化與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