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隸書的風格發展研究

2021-06-28 01:17聶國強
書畫世界 2021年5期
關鍵詞:吳門文徵明方正

聶國強

關鍵詞:隸書;方正;文徵明;吳門

明代是吳門書家隊伍空前壯大并形成流派的時期。明初宋克被譽為吳門書派的始祖,然后又有徐有貞、沈周、李應禎、吳寬、王鏊等人,而真正將吳門書法推向高峰的是祝允明和文徵明,此后又有文徵明后人及其門人,由此形成了王世貞所謂“天下法書歸吾吳”的局面。吳門書家大都修養全面,詩、書、畫無所不能。在書法方面,他們也各體兼工。就隸書而言,他們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面貌。就風格發展來講,吳門隸書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吳門前期的隸書,第二階段為文徵明的隸書,第三個階段為文徵明后人及其門人的隸書。

一、吳門前期的隸書

宋克(1327—1387),字仲溫,一字克溫,自號南宮生,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是明代初期聞名于書壇的書法家。宋克的書法成就主要在于他的章草,而其隸書我們并不多見。其傳世的主要隸書作品是《郭畀〈幽篁枯木圖〉卷引首》(圖1),“青云直上”四字用筆厚重,起收筆含蓄飽滿,并不刻意追求蠶頭雁尾,結構平實,字形方整。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等,長洲人,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為“吳門四家”。沈周傳世的主要隸書作品有《題〈茶磨嶼圖〉》和《題〈新敦圖〉》。其隸書用筆輕松,略顯瘦硬,與畫面筆調一致。

王鏊(1450—1524),字濟之,別號守溪,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王鏊是祝枝山的老師,文徵明的長輩,對吳門書派的影響很大。王鏊傳世的主要隸書作品有《題明沈周〈壑舟圖〉》(圖2),每個字都打破了界格的局限,方切入筆,波挑極為明顯,但有些筆畫稍顯輕浮,個別字出現了行書筆意。

以上三人的隸書作品流傳很少,也并沒有形成強烈的個人風格,但是他們作為吳門書派的前輩,為后世隸書的發展樹立了榜樣,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文徵明的隸書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42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詔,長洲人。文徵明是吳門書派的領袖人物。其流傳的隸書特別多,以引首、跋尾為最,還有少量獨幅作品,如《康里子山書李白詩卷隸書跋》《〈清明上河圖〉記》《隸書〈千字文〉》《自題〈金山圖〉軸》《〈永賜難老圖〉(并詩)引首》《自書〈赤壁勝游圖〉引首》《真賞齋銘(并序)》(圖3)等。

(一)文徵明隸書取法的多種觀點

關于文徵明隸書的取法,一直眾說紛紜。首先文徵明對漢碑下過功夫是無疑的。如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漢隸韻要》,這是文徵明集漢隸所成,也是他在隸書上的用功體現。當然曹魏時期的《受禪碑》《勸進表》是其受益最多的,王世貞不止一次提到這點。

《弇州四部稿》云:

衍又曰:“隸書,人謂宜扁,殊不知妙不在扁,挑拔平硬如折刀頭,方是漢隸?!毖艽苏Z尤合作,正《受禪》《勸進》之所以妙也,近代文徵仲得之。

又《弇州續稿》之《古隸風雅》云:

余九友齋偶與談古隸,自文待詔父子歿,幾遂絕弦,而二君子頗抉《許昌》《孔廟》之秘,因采詩之半以授簡,而二君子又懶于筆,所書者僅得十二耳。

金冬心認為文徵明隸書取法蔡邕和顧戒奢。而王澍反對這一觀點,他認為文徵明主要取法《受禪碑》《勸進表》,還取法唐代歐陽詢:

文待詔隸書,金壽門謂其源出自蔡邕而效法顧戒奢。顧戒奢書,寡陋者未之或見,中郎《鴻都石經》未嘗見,數百字未見有一毫似處。余謂待詔此書,專師鐘繇《勸進》《受禪》二表,而兼取歐陽詢《房彥謙碑》。[1]

除此之外,對文徵明隸書有重要影響的是元代隸書,比如元代虞集的隸書。盛時泰在《蒼潤軒玄牘記》中云:

予幼時聞橫涇顧師言,文徵仲隸書是學虞道園者,曩見虞公題畫上十數字,今以此本印之,可翩翩見其筆意矣。

其實對文徵明影響最大的元代書家當數趙孟。文嘉《先君行略》云:“公平生雅慕元趙文敏公,每事多師之?!壁w孟多種書體的能力也直接影響了文徵明。一前一后,兩者隸書分別代表了兩個時代隸書的最高水平。

當代傅申先生認為文徵明可能受到前人姚綬的影響[2]。文徵明是否真的受姚綬的影響,很難下結論。但明代書家的隸書的確有相似性的一面,這也說明文徵明的隸書受到同時代書家影響是必然的。

以上關于文徵明隸書取法的記載各不相同,但結合具體作品來看,文徵明的隸書主要取法魏晉并傳承元代風格。當然大字和小字兩種隸書風格也是有所差異的,大字隸書方整端莊,受到《受禪碑》《勸進表》的影響更加明顯。小字隸書用筆勁挺,結構謹嚴,顯然更加接近趙孟等元代書家的隸書,也符合吾丘衍“挑拔平硬如折刀頭”的藝術主張。此外,我們會發現文徵明乃至整個明代隸書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很多字法結構已經超出了隸書的范疇,大量摻雜篆書結構,這一點也說明文徵明受到元代隸書的影響。

(二)明清兩朝對文徵明隸書評價的差異

明代對文徵明隸書評價普遍很高,如文嘉《先君行略》云:“隸書法鐘繇,獨步一世?!蓖跏镭憽稄m州四部稿》跋《文太史四體〈千文〉》云:“文待詔以小楷名海內,其所沾沾者隸耳?!庇衷疲骸搬缰俸阕载撾`法,則不讓古人?!必S坊《童學書程》云:

本朝無能分書者,沈度、程南云、金湜輩皆肥濁, 而徐蘭之杜撰, 予固已論之矣, 唯近時文仲子始以漢碑為準。[3]項元汴《蕉窗九錄》云:

隸古,在明世殊寥寥,聞惟陳文東、文徵明、文彭數人而已。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云:

今世人共稱唐隸,觀史惟則諸人之筆,拳局蠖縮,行筆太滯,殊不足觀。至元則吳叡孟思、褚奐士文,皆宗梁鵠,而吾松陳文東為最工。至衡山先生出,遂迥出諸人之上矣。[4]

黃道周撰《石齋書論》云:

八分以文徵君第一。[5]

清代對文徵明隸書的評價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周亮工《賴古堂集》云:

漢隸至唐已卑弱,至宋元而漢隸絕矣。

明文衡山諸君稍振之,然方板可厭,何嘗夢見漢人一筆?

王弘撰《砥齋集》云:

漢隸之失久矣,衡山尚不辨,自余可知。[6]940

漢隸古雅雄逸,有自然韻度,魏稍變以方整,乏其蘊藉,唐人規模之,而結體運筆失之矜滯,去漢人不衫不履之致已遠。降至宋元,古法益亡……粗俗不入格,太可笑。

獨怪衡山宏博之學,精邃之識,而亦不辨此,何也?[6]942-943錢泳撰《履園叢話》云:

至文待詔祖孫父子及王百穀、趙凡夫之流,猶剿襲元人之言,而為鐘法,似生平未見漢隸者,是猶執曾玄而問其高曾以上之言,自茫然不知本末矣,曷足怪乎?[7]

明清兩朝對文徵明隸書的不同觀點,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明清兩朝隸書觀的差別。明代人推崇《受禪碑》《勸進表》等曹魏碑刻,并將曹魏隸書和漢隸統稱為漢隸,并贊同吾丘衍的隸書觀。王世貞總結:“漢法方而瘦,勁而整,寡情而多骨?!倍宕苏J為吾丘衍“方整寡情”的隸書觀說的是魏碑,并非漢碑。這是明清兩朝隸書觀最主要的差異。但是對我們今天的書法研究和書法創作而言,不能因為清代人的觀點就完全否定文徵明的隸書,就像不能因為米芾說“柳與歐為丑怪惡札之祖”,我們就否定柳公權和歐陽詢一樣。書法固然有高低之分,但是未必清人隸書就完全超越了明人,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特殊的審美,書法風格自然不同。以文徵明隸書為代表的明代隸書實際走的是一條統一化道路,大字整體趨向方正謹嚴,小字走向方勁古拙。尤其是小字隸書題跋是明代隸書一大特色,充滿了文人的典雅之美和書卷氣息,也是前代隸書沒有的風格。這種風格或許可以為今天的隸書創作指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三、文徵明后人及其門人的隸書

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別號漁陽子、三橋居士、國子先生,明湖廣衡山人,系籍長洲。文徵明長子。以明經廷試第一,官國子監博士。文彭流傳的隸書作品很多,主要有《跋唐寅行書律詩》《跋宋馬和之〈詩經·周頌〉十篇圖》《前后〈出師表〉》《跋顧從義刻〈淳化閣帖〉》《隸書〈有美堂記〉》《陳道復〈墨花圖〉引首》(圖4)、《跋陸治〈琵琶行圖〉》《跋唐寅〈睡女圖〉卷》等。

王世貞于《弇州續稿》評文彭云:“先生少承家學,善正行草書,尤工古隸,咄咄逼其父?!?許谷撰《文國博墓志銘》評云:“先生字學鐘、王,后效懷素,晚年則全學過庭,而尤精于篆隸,索書者接踵不斷?!倍擞谩坝裙ぁ焙汀坝染眮硗怀鑫呐碓谧`上的成就。文彭的篆書作品并不多見,著名的如《〈溪山雨意〉引首》,按照葛鴻楨先生的說法:“這四個字已經擺脫了李東陽的傳統和其父文徵明的風格,與陳淳的篆書作品相比,其審美取向較為一致—略帶草意,因而更具瀟散之氣?!盵8]217這種“略帶草意”的“瀟散之氣”在文彭的隸書中也同樣體現了出來,展現了文彭敢于擺脫父親束縛的勇氣。正如詹景鳳所說:“文彭篆分真行草并佳,體體有法,并自成家,不蹈父跡?!?/p>

文伯仁(1502—1575),明代畫家,字德承,號五峰、攝山老農,湖廣衡山人,系籍長洲,文徵明侄子。文伯仁傳世的主要隸書作品有《題朱氏〈七景圖〉》《題〈秋巖觀瀑圖〉》《題〈溪山仙館圖〉》《題〈蘭亭修禊圖〉》等。僅從字法來看,其隸書與文徵明的處理方式非常相似。但是或許是文伯仁自身性格原因,其隸書并不像文徵明那樣嚴謹,書寫更加輕松隨意,分割空間也不是完全對稱,頗有稚拙之趣。這一特點在吳門隸書中并不多見。

文震孟(1574—1636),初名從鼎,字文起,號湘南,別號湛持,長洲人。文徵明曾孫。年五十始成進士,崇禎初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文震孟傳世的主要隸書作品有《明崔子忠〈長白仙蹤圖〉引首》《明張宏等〈蘇州太守寇慎去任圖〉引首》《馮禎卿〈竹石圖〉卷引首》等。

文震孟這三件隸書中以《馮禎卿〈竹石圖〉卷引首》“清風分節”四字水平最高,打破了類似吳門隸書方正的感覺,追求字形新奇的同時又不失合理性。如“風”字頗有趣味;“蟲”部甚至出現行草書的筆意;而“節”字最后一豎向右轉,跟“分”有很好的呼應,同時也能保持自身結構的平衡。而《明崔子忠〈長白仙蹤圖〉引首》又極具文彭隸書的氣息。

陳道復(1483—1544),初名淳,字道復,后以字行,改字復甫,號白陽山人,長洲人。曾從文徵明學書畫。擅畫花卉,筆致放逸,自成面目。山水亦佳,工書法,善詩文。陳道復傳世的主要隸書作品有《〈采蓮圖〉引首》《題〈桃花塢圖〉》《題〈紫薇村圖〉》《〈丙舍圖〉卷引首》。

明朱謀垔撰《續〈書史會要〉》評云:“善草隸?!惫P者并不清楚朱謀垔說的“草隸”指章草還是其他,但是陳道復的隸書的確具有當代所謂的“草隸”筆意。王世貞評其篆書:“不甚經心,而自有天趣?!?隸書也如此,如《〈采蓮圖〉引首》“若邪溪”三字(圖5)是陳道復隸書的代表作,雖然方切入筆,如“折刀頭”,字形方正,但是筆勢上已經跟吳門大多數人的隸書有很大的區別,明顯有行草書那種奔放的感覺。又如《〈丙舍圖〉卷引首》“丙舍圖”三字行草筆意就更為明顯了。這件作品的筆意在篆隸之間,在風格上與后來趙宧光的“草篆”非常相似。傅申先生有《從陳淳到趙宧光的草篆》一文,其觀點也不無道理。

朱朗,生卒年不詳,字子朗,號青(一作清)溪,明蘇州府(今江蘇蘇州)人。師文徵明,稱入室。朱朗仿文筆畢肖,凡有所作多托徵明名,而世知之者少。朱朗傳世的主要隸書作品有《題〈芝仙祝壽圖〉》,此作書寫輕松活潑,不失吳門隸書的法度。

陸師道(1510—1573),字子傳,號元洲,更號五湖。長洲(今蘇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授工部主事,改就職于禮部。師從文徵明。陸師道傳世的主要隸書作品有《題王穀祥〈玉蘭花圖〉》《文徵明四體〈千字文〉引首》。明馮時可撰《馮元成集》評云:“師道工小楷及古隸?!泵髦熘\垔撰《畫史會要》云:“晚歲尤工隸書?!本推滹L格而言,陸師道完全傳承了文徵明的隸書面貌,并沒太多新意,小字用筆輕快,大字筆法精到、結構嚴謹。

陸士仁,生卒年不詳,字文近,號澄湖,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陸師道之子。約活動于萬歷年間。山水畫風雅潔,頗有文徵明遺風。陸士仁傳世的主要隸書作品有《隸書〈千字文〉》《〈溪山集勝圖〉引首》《題明李士達〈三駝圖〉》。

陸士仁隸書最好的作品當數《隸書〈千字文〉》,趙宧光撰《金石林緒論》評云:“陸士仁《四體》效文?!标憦V明跋《四體〈千文〉》云:“先君子幼習太史公書,片楮只字無不臨摹,幾于入室,即千文之備四體者,生平不下數十本?!盵9]的確,我們將陸士仁《隸書〈千字文〉》跟文徵明的相比較,不管用筆還是結字,都是吳門中最像文徵明的。肖燕翼先生在那篇《陸士仁偽作文徵明書法的鑒考》中,即認為包括文徵明《四體〈千文〉》在內的許多作品是陸士仁偽作。

許初,生卒年不詳,曾任南京太仆寺主簿、漢陽府通判等職。工篆,莊整而秀,兼善楷、草,法“二王”。亦工大書,又能刻印,為吳門名家。許初傳世的主要隸書作品有《陳道復書畫引首》。篆書是許初的主要成就,如著名的《杜甫〈秋興〉八首篆書冊》是其代表作。同時,他受文彭的影響,是一名重要的文人篆刻家。因為其善篆書,故隸書用筆游刃有余,以圓筆為主,書寫輕松,更顯溫婉、流美。

王穉登(1535—1612),字伯穀、百穀,號半偈長者、青羊君、廣長庵主、解嘲客卿等,江陰(今江蘇江陰)人,移居吳門。王穉登傳世的主要隸書作品有許多,如《錢穀〈丹霞圖〉引首》《莫是龍書畫引首》《宋寫生四段引首》《元鮮于樞行書韓昌黎〈送李愿歸盤谷序〉引首》《陳道復〈牡丹圖〉引首》《陳道復〈曲港春燕圖〉卷引首》《陳道復〈荷花圖〉卷引首》《文嘉〈江南春圖〉卷引首》《題沈周〈吳中山水十六景〉》等。

陶宗儀撰《書史會要》評云:“十歲為詩,長而駿發,名滿吳會間,妙于書及篆隸?!敝熘\垔撰《續〈書史會要〉》云:“時作隸書,亦入妙境?!薄队尉愉洝吩疲骸巴醪Y隸書遒古,大勝真草?!比绻f陳道復的隸書在某種程度上對文氏隸書有一定“突破”,那么王穉登則是在傳承文徵明隸書風格的基礎上仍有所創新,不失新穎。王穉登在用筆上追求圓潤勁挺,很少有澀筆,結字上跟文徵明也有區別,不是一味求方正平穩,大小不作均等。如《宋寫生四段引首》“馬遠寫生”四字(圖6),“馬”的右邊靠近紙邊,所以右邊筆畫齊平,左邊用弧線,能跟“遠”字很好呼應;而“寫”字結勢奇特,“生”字最后一橫跟“寫”字在筆勢上有很好的承接。

張復(1546—1631),字元春,號苓石,江蘇太倉人,少年時從錢穀學山水畫,摹荊浩、關仝、馬遠、夏珪、黃公望、沈周畫作,博采眾長,晚年自成一家,為吳門名家。張復傳世的主要隸書作品有《題茗話齋園》,隸書“茗話齋”三字流暢遒勁,方整秀逸。

顧亨,生卒年不詳,字汝嘉,長洲人。官至中書舍人。書學王、歐、虞、趙,嘗受教于衡山之門。顧亨傳世的主要隸書作品有《文徵明〈句曲山房圖〉引首》(圖7),四字大小相等,筆筆中鋒,字形平實方正,但總體稍顯拘謹?;矢P《長洲志》評其云:“行草篆隸并入能品?!?/p>

朱治登,生卒年不詳,與胡師閔并師文徵明書法。徵明遺跡,世所珍藏,大半為二人之代筆。朱治登傳世的主要隸書作品有《題周之冕〈螳螂柳蟬圖〉》。此件隸書起筆斜勢切筆,點畫瘦硬,雁尾平出,不做向上波挑,字法多用篆字,是吳門隸書典型的風格。

總之,文徵明后人及其門人的隸書總體上繼承了文徵明的風格,偶有創新。如文彭隸書更具瀟散之氣,文伯仁隸書的書寫更加輕松隨意,許初隸書更加溫婉、流美,王穉登隸書結勢更顯奇特,他們共同形成了吳門隸書的總體風格。其中陳道復在隸書上的突破最為明顯,正如王世貞所云:“不甚經心,而自有天趣?!保ㄍ跏镭憽稄m州四部稿》)

四、結語

以上我們列舉了明代吳門書派中主要的隸書名家及其作品。吳門書派前期主要以宋克、沈周、王鏊為代表,雖然這幾位書家的隸書作品很少,作品風格并不穩定,但他們的全面性影響了文徵明。文徵明將明代隸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方勁古拙、斬釘截鐵”是這個時代隸書最顯著的特點。在文徵明的影響下,其后人及其門人書寫隸書者眾多,如文彭、文伯仁、文震孟、陳道復、朱朗、陸師道、陸士仁、許初、王穉登、張復、顧亨、朱治登等,其中以文彭水平最高,后代也往往將文彭的隸書跟其父文徵明并稱。但整個吳門書派在隸書上最具突破性的則是陳道復,其“所寫的篆隸書不再像文徵明及其更早的篆隸書家那樣謹慎規矩了,而是加入了草意”[8]10。在吳門書家之外,我們還必須談及晚明另一位隸書名家宋玨。宋玨的隸書并沒有完全擺脫明代人的筆法,他從《夏承碑》入手,卻改變了元明以來取法曹魏隸書的傳統。從隸書發展過程來看,這已經是獨立之舉了。宋玨的隸書又直接影響了清初的鄭簠、萬經等人,促進了前碑派書家隸書的革新與發展。由晚明入清的遺民中,也有許多擅長隸書的名家,如王鐸、王時敏、傅山、程邃等人,他們在隸書上的創作實踐為清代隸書的全面復興和發展開辟了道路。

猜你喜歡
吳門文徵明方正
詩文書畫四絕才子文徵明
吳門畫院師生書畫作品聯展開幕
本季推薦四方
淺析射陽大米的由來
關于鋼鐵廠車間動力自動化設備管理應統籌管理的思考
文徵明余生念念不忘的西苑之行
文徵明:清風傲骨寫江山
學詩3
明中期狹長畫幅繪畫構圖探究
文徵明:吃虧是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