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大學生網絡人設的思政教育引導策略

2021-06-29 00:08蔡炫
教育周報·教育論壇 2021年33期
關鍵詞:現實思政社交

蔡炫

本文系2020年度廣東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一般項目 “大學生網絡人設的雙重效應及其網絡思政策略”(GDWL20YB30)的成果。

摘要:網絡人設在大學生群體中被廣泛運用,其產生有社交需求和利益驅動的外部誘因,也是補償心理和自尊心理作用的產物,其反映了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等多方面狀況,有針對性地采取從“防”到“疏”、從“引”到“用”的網絡思政教育策略,有效幫助大學生完善人格和健康發展。

關鍵字:大學生網絡人設;網絡思政;思政教育

人設,從最初的二次元作品中誕生,到后期成為大眾較為常用的網絡行為產物。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和社交軟件的普及,網絡人設在大學生群體中被廣泛運用,它不僅表達了大學生對自己的期待,也隱藏了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思想、心理等多方面狀態,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也帶來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對于大學生網絡人設的網絡思政教育引導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也將是關心關懷青年大學生的重要突破口。

一.大學生網絡人設產生的動機

(一)大學生網絡人設產生的外部誘因

一是社交的要求。人對社會贊許的需要和控制交往結果的期望是促使人設形成的重要原因??萍几淖兞松缃惠d體,人們的交流互動模式從以往的面對面社交走向指尖社交,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對對方的了解絕大部分從其在網絡上的自我呈現而來的。作為線上社交重要參與者的青年大學生為自身設定網絡人設來提升形象,增加吸引力,滿足其社交需求。與此同時,大學生除了是校園里的學生,同時具有子女、朋友等多重社會身份,為自己設定網絡人設,滿足其扮演各種社會角色的需要,有效幫助自己對遠在他鄉的親朋好友架設溝通渠道。二是利益的驅動。明星人設的運用為其本人及團隊帶來顯而易見的可觀效益,使得平民大眾也為此心動,仿效該模式追求和獲取利益,大學生雖難以如明星一樣獲得超高的經濟收益,但也為自己的兼職和創業積攢人氣。

(二)大學生網絡人設產生的內在動機

一是補償心理的促成。補償心理是個體挫折后的心理防御和心理適應機制,虛擬的網絡人設展示使用主體自身所期待的美好事物和形象,其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是補償心理起了作用。大學生是富有朝氣,好勝心較強的群體,在嘗試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存在一些求而不得的偏差,強烈的好勝內驅力促使他們轉戰虛擬環境,設立和維護準入門檻低的網絡人設,在當中尋求實現,補償其在現實中的缺陷和緩和挫折感。換言之,網絡人設幫助大學生變相地滿足求成欲。二是自尊心理的激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尊重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尊重包括對自我價值的肯定,也包含他人對自己的認可。大學生將主要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學習成績和校園生活上的成就在同齡人中同質化程度較高,難以在眾多人中脫穎而出獲得更多的尊重。強烈的尊重需求促使大學生打造個性化的網絡人設,并用積極的行動努力維護,試圖管理和控制別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提升自信心,從別人的關注中達到滿足自尊心理的目的。

二.關于大學生網絡人設的教育引導策略

大學生網絡人設具有雙重效應,深挖和“揚長”網絡人設的有利因素,找準思政教育的關鍵切入點,延伸和放大網絡人設的正面功能;對于不利的影響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引導方法,在網絡思政工作中構建良性互動機制,提前控制其發展方向和抑制網絡人設的負面效應的發揮。建議采取從“防”到“疏”、從“引”到“用”的網絡思政教育策略,有效幫助大學生完善人格和健康發展。

(一)從“防”到“疏”

1. 提高認識,規范網絡使用行為

作為網絡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大學生處于心理發展的“斷乳期”,難以抵擋網絡負面效應的沖擊,可能會出現自我價值迷失、雙重人格等不穩定的心理狀態,甚至出現欺騙行為等網絡道德失范行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關注到網絡人設在大學生中普遍使用的現象,以及預判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加大網絡安全的宣傳力度,幫助大學生規范網絡使用行為,一是要提高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不輕易泄露個人信息,以及要理性和慎重看待他人的網絡人設;二是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金錢觀,避免網絡貸、校園貸;三是要規范自身的網絡社交行為,不僅要教育學生保護自己,而且要教育他們不傷害他人,網絡人設雖是虛擬的,但不能借此肆意宣泄,要讓大學生知法懂法,避免違反網絡道德,甚至做出網絡犯罪行為。

2. 及時調整,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

網絡人設是帶有虛擬性質的行為,人在現實與虛擬中角色切換。虛擬自我所帶來的滿足感,容易使人滋生逃避現實的消極心理,沉浸于虛擬自我中難以自拔,甚至現實與虛擬中角色混亂。在大學生中開展心理輔導十分必要,可進行團體輔導,引導大學生理性看待現實自我與虛擬自我的差距,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現實自我,培養現實的人際交往能力。對個別難以把控好現實與虛擬的大學生要及時提供必要的個體心理輔導,幫助其從虛擬自我中脫離,認識現實,調整個人期待,在需求中找到平衡點,接受現實的自我。與此同時,同類型的網絡人設之間有相互吸引的作用,部分也存在特定的圈子文化,那么抓住同一類型的網絡人設使用人群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心理疏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尋找根源,關注大學生的真實需求

了解教育對象是教育的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視現實中大學生的群體發展需求,也要注重具體的大學生個體的發展差異。所有現象都有其原因,每一種人設都蘊含著人設主體的意圖和動機,透過現象看本質,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大學生網絡人設,深入了解和解讀大學生網絡人設背后所表達的情感或需求,更加快速和準確地判斷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或使用主體的心理動機,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和重視其反映出來的真實需求,尊重他們的合理需求,在適當的范圍內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或給予補償,對于不合理的需求則要及時指出來,并做好疏導解釋工作,以問題為導向推進思想政治教育。

(二) 從“引”到“用”

1. 思想引導,培育正確的價值觀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價值觀的確定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從一開始就要扣好,抓好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十分重要。一方面,善于以青年的話語方式來開展交流,活用網絡評論與互動,以點贊和贊美評論的方式鼓勵正能量的網絡人設或網絡文化繼續發揚,而及時果斷地對負能量的人設或不正確的價值觀進行揭示和批評。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對當事人的思想引導有效果,也讓更多的青年聽到正確的聲音。另一方面,用好線下社會實踐教育,讓大學生將更多的精力從網絡轉移到社會實踐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有利于大學生克服虛擬社交所帶來的心理障礙,并且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知識和豐富體驗,擴展自己的視野和提高社會責任意識。

2. 目標激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輔導

一個積極、正面的網絡人設,是個人為自身設定的較現實高質量的人物形象。為了符合不同“人設”定位,人設使用者意味著要主動承擔相應的責任、義務。[1]在這過程中,其實可以視為自我提升和自我規范的開始,如果能夠正確使用網絡人設的目標效能,對于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學生來說,不至于迷茫,且能夠起到較大指引作用。網絡人設可以作為一個方向,再通過生涯規劃輔導,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澄清價值觀,以及進一步對所向往的人設的現實情況進行深入探索和認識,排除與自身不相適應的人設特質,保留與自身匹配或值得發揚的人設特質,結合實際重新設定明確的目標,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同時發揮網絡人設的監督作用,培養自我規范、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能力,及時監督和規范自我行為,在行動中不斷地實現自我形象、生活品質、個人素養等方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洋.人設:自我提升和自我規范的開始[N].人民日報,2020-05-01(8)

[2]李孔文.“95后”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自我呈現的特點分析[J].改革與開放,2018,(21)

[3]李欣陽.傳播心理學視角下“人設社交”現象研究[J].中國報業,2020,(3)CE337459-26A2-4009-97E7-742FD7A02FB1

猜你喜歡
現實思政社交
評價賦能: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必然向度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社交媒體中的影響者
社交距離
漫畫:現實背后(上)
漫畫:現實背后(下)
借力大數據分析 創新“三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
比起社交媒體,我更在意逝去的時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