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服飾“褙子”的形制及其功能考釋

2021-07-09 13:57卿源梁惠娥
絲綢 2021年5期

卿源 梁惠娥

摘要: 褙子是宋代極具時代特色和代表性的服飾,不分貴賤,均可服之。文章以墓葬出土實物為基礎,結合圖像資料、古籍文獻等多重證據進行互證,針對宋代服飾褙子形制及分類、其形制蘊含的功能進行闡釋分析。研究表明:宋代褙子樣式多元,女款褙子形制可分為禮服式、常服式、便服式三種,多在袖式與衣身長度做變化;男款褙子形制可分為常服式、便服式兩種,主要在領型上存在差異;其形制注重日常的實用、審美的表達和文化的延伸三方面的功能體現。

關鍵詞: 宋代服飾;褙子;傳統服飾;常服;公服;便服

中圖分類號: TS941.12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1-7003(2021)05-0086-08

引用頁碼: 051201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5.013(篇序)

Abstract: Beizi, a representative costum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ng dynasty, is suitable for people irrespective of high or low birth. Based on the unearthed physical objects from tombs, through the verification of a variety of evidences such as image data and ancient books, this paper explained and analyzed the shape,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stumes in So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functions therein.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Beizi in Song dynasty was in diversified styles. The shape of femal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formal dress, regular dress and casual dress, which mostly varied in sleeve style and body length; the shape of male Beizi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regular dress and casual dress, mostly different in the collar type; its shape and structure were focused on daily utility, aesthetic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extension.

Key words: costume of Song dynasty; Beizi; regular clothing; public uniform; traditional clothes; casual wear

宋代商品經濟繁茂,理學盛行,服飾文化緊跟當時社會環境倡導平凡、樸實、節儉的態度,宋人對藝術的審美觀念較唐代之富麗堂皇,逐漸走向細膩儒雅。褙子作為最能表達宋朝時代風貌與審美觀念的服飾,備受學者關注?,F關于宋代服飾褙子相關內容的研究領域涵蓋考古學、藝術學、設計學、文學等,給予不同視角觀照,研究主要集中在名稱考辨[1]、穿用內涵[2]、服飾造型[3]。

宋代服飾褙子總體形制特征雖然較為簡約恒定,但簡單的構成方式并不意味著千篇一律的單調造型[4]。因此,目前學界對宋代服飾褙子具體形制構型的研究仍需加強,尤其是男、女款褙子的造型分類尚未明晰,有進一步探究的必要;另外,對其形制所蘊含功能價值的探討尚需開拓與細化。本文針對女款褙子與男款褙子,根據不同穿用功能與形制特點進行分類,利用考古實物、圖像資料(繪畫、壁畫、磚雕等)及歷史文獻等多重證據,側重其形制樣貌的具體分類討論及其背后功能價值的深入剖析,以期研究結論更趨真實并獲得較全面的洞見,希望能對宋代服飾文化研究的進一步完善與縱深發展給予參考價值。

1 宋代服飾褙子形制概述

褙子亦作“背子”或簡稱“背”,是宋代帝王百姓、男女老少皆可穿用的一種服飾。關于褙子的形制起源,眾說紛紜。宋代高承《事物紀原》載“唐高祖減其袖,謂之半臂,今背子也”,半臂是一種對襟、長及腰際的寬短袖上衣,始于唐代,其一般罩在長袖之外或襯于衣里,不可單獨著此。后晉劉昫《舊唐書》云:“(玄宗)令皇甫詢于益州織半臂背子?!睆闹锌梢钥闯霭氡叟c褙子存在淵源關系,周錫保[5]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亦談到宋代的褙子是承前期的半臂發展而成的??梢娽槍︸刈拥挠蓙?,比較認可的說法是其源于半臂,初步定型于隋唐時期,后逐漸演化為宋代不分男女、貴賤普遍穿著的服飾。

對宋代服飾褙子形制特征的考證,要特別關注古籍史料、繪畫圖像和考古報告的閱讀、整理,尤需充分利用宋代墓葬出土的服飾實物,將其加以對比互證,以得到更可靠且具有說服力的結論。北宋《夢溪筆談》《續世說》中可以看出“形制”一詞已為宋人所習用[6],指的是服裝款型及式樣,因此本文關于宋代褙子形制的討論同樣圍繞褙子的款式結構、著裝功能展開??偟膩碚f,宋代服飾褙子的樣式本同末異,領、袖、衣長等局部形制因性別、人群、穿著功用與場合的差異而變化甚多,這種細微變化對一個時代的服裝風格建構具有顯著影響,對其背后的功能文化內涵同樣具有時代標尺性意義。

2 宋代女款褙子袖式形制多變

女款褙子滲入宋代社會各階層的衣裝生活,根據不同功用可分為禮服式、常服式和便服式,三者主要在袖型、衣身長度的造型上存在差異,具有應用等級的分化。主體形制突出特點是腋下兩側開衩,外輪廓呈趨于小“A”的直筒形。

2.1 晚唐遺韻:禮服穿用大袖褙子

宋初因五代之舊,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前朝的延續性,在服裝方面的具體表現為北宋初期部分服裝形制承襲了晚唐五代,上流社會女性著裝風格仍以褒博之風為美,禮服式褙子則是在這種廣博穿衣的風尚背景下產生的。禮服式褙子被列為官服之例,可作正式禮服所用,其具體形制表現為袖口廣博,直領對襟,兩腋缺胯開衩。因此,也可將禮服式褙子稱作“大袖褙子”。

許多古籍文獻中有關于大袖褙子的記載?!端问贰ぽ浄尽穼⑹看蠓蚣抑匈F族婦女的盛服定為“假髻、大衣、長裙,女子在室者冠子、背子”;宋代朱熹描述地位稍低的妾室“則以背子代大袖”;《武林舊事》皇后歸謁家廟:“次本閣官奏請皇后服團冠背兒,乘小車入詣家廟?!贝巳幍摹氨匙印苯灾复笮漶刈?。宋代喪葬文化是對既有傳統的繼承,從殮服亦能窺探當時生活實用衣裝情況,《朱子全書·喪禮》中記述規定葬禮上“謂有官則公服……婦人大袖背子”。綜上可知,大袖褙子系宋時女性在正式禮儀場合所著的服裝。因史料限制,暫未發現宋代大袖褙子實物圖像作證,不過根據筆者對考古報告的考察可知,早期研究學者一般將較長的褙子稱作袍,較短的稱為襦、衫或襖。廣袖袍同樣為宋代貴族女性在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穿,大袖褙子與廣袖袍兩者并非同一種服裝,但大袖褙子的形制與廣袖袍基本相似[7],因此可以出土的廣袖袍實物作為大袖褙子的形制參考。

以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的褐黃色羅鑲花邊廣袖袍為例(圖1(a)),其整體呈褐黃色,羅制織物,衣長120 cm,至膝下;通袖長182 cm;袖寬69 cm,超過衣長一半;袖口寬68 cm,袖型上下基本平行;腰寬55 cm,下擺寬61 cm,比腰圍略寬??梢?,廣袖袍的形制特點為大袖寬衣,直領對襟;衣長過膝,兩側開衩;衣襟、領口、接袖緣邊處有裝飾,與大袖褙子形制基本吻合。大袖褙子與廣袖袍存在2處差異:1)大袖褙子可作宋代女性禮服,但其禮儀性不及廣袖袍。從墓主黃昇衣裝搭配順序可以看出該搭配原則,“黃昇入殮時身穿大袖,大袖的里面,就襯有一件背子,盡管深埋于地下七百余年,但保存甚好,不減當年?!盵7]2)廣袖袍背后有一“三角兜”(圖1(b)),用來與霞帔搭配(霞帔的使用也是為了彰顯穿著者優渥的身份地位),以固定和隱藏霞帔末端。

2.2 峭窄時尚:常服穿用窄袖長褙子

前文所說宋代女性著大袖褙子的時間相對有限,北宋初期以后,由于程朱理學思想的束縛,封建倫理綱常的影響,以及審美風尚的熏陶,宋代服飾纖柔洗練的審美風格越趨明顯,女款褙子總體開始偏于狹長窄瘦[8],至南宋衣身也逐漸加長。通過考察出土實物、圖像資料、文獻資料可知,常服式褙子也就是人們平時最常說的窄袖褙子,是所有褙子類別中的最典型形制,被宋代女性廣泛穿著。常服式褙子的形制特征:瘦身窄袖,腋下開胯,對襟直領不施衿紐,衣身長度大多過膝(圖2)。此類褙子樣式有出土實物可供參考。

實物研究是服飾歷史研究中最具說服力和實證性的范式[9]。先看實物,考古出土常服式女款褙子初步統計共18件。根據發掘報告記錄進行數據整理,梳理其中相關信息,如表1所示。三座墓葬所出褙子在整體尺寸上表現出恒定的程式化特征:1)德安周氏墓與福州黃昇墓的10件褙子衣身長與墓主身高的比值在0.61~0.82,衣長均過膝;2)18件褙子袖寬值在18~25 cm,均值22.2 cm,為窄袖;3)德安周氏墓5件褙子衣側開衩高與衣長比值在0.44~0.52,均由腋下開衩;4)18件褙子前襟處都有兩條長花邊由領而下以作裝飾,時稱“領抹”,袖口、兩裾邊緣同樣鑲有花邊,南宋岳珂《桯史》中稱這種褙子的款式為“不制衿”。通袖長、腰寬、下擺寬、袖口寬取值波動較明顯:1)通袖長取值在130~174 cm;2)黃昇墓褙子袖寬至袖口寬變化由窄微寬,周氏墓褙子是由寬變窄;3)18件褙子下擺寬皆比腰寬略寬,兩者差值在6.0~20.5 cm,呈趨于小“A”式造型。以上異變特征或許是由氣候、地理環境、審美習慣等不同因素所致。

從圖像記載來看,宋代繪畫講求寫實逼真,借助宋畫考證服飾具有一定的參考性。從大量的宋代人物畫及墓葬壁畫中,都能看到常服式褙子的身影,將這些畫作進行梳理,如表2所示。選取繪畫及壁畫共計8幅,場景分別為賞月、嬰戲、玩耍、乘涼、宴會等,都是上層女性在休閑時穿用。由表2可發現,常服式褙子在穿著時兩襟敞開,里衣也略微外露,下擺衣片隨穿著者行走肆意擺動,顯得灑脫閑適、悠然自在,符合常服式褙子的形制特點。服裝整體貼合宋代“峭窄”的審美風格,凸顯宋代女子纖細窈窕的體態。

2.3 輕便世俗:便服穿用窄袖短褙子

前文提到宋代上層社會女性,不管是在宮廷禮儀場合穿著的禮服式褙子,還是一般外出或休閑時刻穿著的常服式褙子,都屬于衣身過膝的長褙子。據歷史圖像和文獻古籍的考量發現,褙子在宋代并非貴婦專屬,市井婦女也穿褙子。為了方便勞作和行動,她們穿著的是更為輕便、實用的窄袖短褙子,形制特征為衣長及腰或過腰,瘦身窄袖,開領對襟,腋下開長衩。鮮有墓葬出土社會下層人民的服飾,因此研究便服式褙子的形制,主要考究可以搜集到的宋畫圖像和史料記載。

廚娘是宋代待遇較高的職業,清代潘永因《宋稗類鈔》載:“京師中下之戶,不重生男。每育女,則愛護之如擎珠捧璧。稍長則隨其資質,教以藝業,用備士大夫采擇娛侍。名目不一,有所謂身邊人、本事人……廚娘等稱?!泵鞔锶瓿擅枋瞿纤沃畯N師宋五嫂“汴酒家婦,善作魚羹……人競市之,遂成富媼”,除了手藝俱佳,因為要被富貴之家聘請,所以年輕廚娘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廚娘們身穿對襟窄袖短褙子,袖子或扎緊或高高挽起,腰間系有佩飾、梳高髻、戴元寶冠,整體透出一種華貴又精明干練的氣質。從圖3河南偃師酒流溝出土的廚娘磚(中國歷史博物館館藏)和圖4登封高村出土的《烙餅圖》(洛陽古墓博物館館藏)可以看出,宋代的女廚師在烹飪工作時穿著此類短衣窄袖的便服式褙子。如圖5所示,南宋梁楷繪制的《蠶織圖卷》(黑龍江省博物館館藏),描繪了普通家庭婦女在養蠶織絲時的場景,圖中人物穿的也是便服式褙子,她們或將兩襟敞開,或用帛帶系住腰間。岳珂《桯史》也有關于“束身短制”款褙子的描述,說的就是這類腰間有布帛綁帶的便服式短褙子。

綜上可以發現,勞動婦女著褙子的方式有兩種:1)將衣襟敞開,便于散熱;2)用腰帶系扎,為了滿足“便事利身”、適于勞作的需求。此外,女款褙子的衣身長度也可從側面對著裝者的身份進行初步的判斷,即上層女性穿長褙子,一般勞動女性穿短褙子。

3 宋代男款褙子領式形制多元

宋代男款褙子較女款式樣復雜,根據不同的穿著場合及服用人群,可將其分為常服式褙子與便服式褙子(一般不作禮服用),兩者形制主要在領型上存在差異。

3.1 外顯內隱:常服盤領褙子與襯服交領褙子

《宋史·輿服志》云:“公服。凡朝服謂之具服,公服從省,今謂之常服?!痹谒未?,褙子可作為官兵儀衛在日常上朝、值班時所穿的具有一定正式性的常服,此類褙子的形制沿襲了唐代官服的樣式,特征為盤領交襟,衣身長度過膝,腋下開衩,南宋蕭照連環畫《中興瑞應圖》(天津博物館館藏)中的公差吏卒所穿盤領褙子便是這種(圖6)。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駕行儀衛:“天武官皆頂朱漆金裝笠子、紅上團花背子三衙并帶。御器械官皆小帽、背子或紫繡戰袍,跨馬前導?!彼未钬端纬聦崱分幸嘤泄倮糁刈拥挠涊d:“殿前諸班直、馬軍諸班、殿前左右班……皆服錦襖褙子……謂之儀注?!睘楸韮x節,男款常服式褙子在穿著與搭配方式上另有講究。據《老學庵筆記》描述,官吏兵卒穿的褙子皆垂帶,腰間需要用勒帛系住,否則“謂之不敬”。此外,還要同時佩戴帽子才合禮制,正如《朱子語類》卷九十所云:“崇觀間,莆人朱給事子入京……請解衫帶,著背子,不脫帽以終席?!庇郑骸扒拜呑拥?,平時家居,皆裹帽著背,不裹帽便為非禮。出門皆須具冠帶?!?/p>

褙子還可穿著于官員日常朝見的公服內,作為具有襯托功能的服裝,相當于現代穿在西裝里面的襯衫。有關襯服式褙子的形制記載,宋代程大昌《演繁露》云:“今人服公服必裹以背子……狀如單襦?!笨梢园l現,其形制類似中單,是斜領交襟、長袖長衣的式樣,穿時用勒帛在腰間系扎。宋代陳元靚《事林廣記》載“衫袖不得露背子袖”,意思是可以把褙子穿在衫子內,且注意不能將褙子之袖露在衫子之袖外。筆者根據文獻描述,結合中單款式形制(圖7(a)),大致概繪出這類作襯托用的褙子形制(圖7(b)),并推斷其著于朝服內的效果圖(圖7(c))。

3.2 寬適利落:便服穿用的斜領或合領褙子

作為宋代男性便服的褙子用于“私室”和“燕居”,類似深衣,其形制可以領型為主要分類依據分為斜領和合領兩式。

3.2.1 斜領交襟褙子

其衣身長至腳踝,腋下開胯,腰間束有帛帶。斜領交襟式褙子又存在兩種袖型:一是長至肘部的寬短袖,如北宋趙佶《文會圖》(圖8),可見官員文人在社交休閑時將寬短袖褙子罩穿在里衣之外;二是長窄袖,如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汴京城大街上的居民和小販穿著的褙子樣式(圖9)。由此可知,不管是文官士人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穿斜領交襟褙子作為便服。

3.2.2 合領對襟褙子

其形制特征大闊長袖,有領緣、袖緣裝飾,襟懷舒垂一對系帶(圖10)?!洞笏涡瓦z事》一書中描述:膏粱子弟“衣窣地長褙子”,秀才儒生“把一領皂褙穿著”。由此可見,合領對襟的便服式褙子對著裝者的身份沒有過多的限制與要求。江蘇金壇周瑀是南宋時期的太學生,其墓葬出土了7件合領對襟褙子,具體實物尺寸數據參照表3[13]。周瑀身高152 cm,屬中小身材,7件褙子衣身長取值120~127 cm,長度至膝以下;通袖長在260~276 cm,袖寬46~54 cm,袖口寬59~64 cm,為寬袖口長袖;腰款與下擺寬的比值較趨同,均在0.7左右,印證了合領對襟式褙子的形制特征。關于表3“系帶長”一欄中記述的關于褙子腋下兩側垂的腰帶,據《文獻通考》載:“縫兩帶綴背子腋下垂而不用,蓋仿中單之交帶也,雖不以束衣而遂舒垂之,欲存古也?!笨梢?,合領對襟式的褙子通常綴有衣帶,本是用來系住衣襟的雙帶不系結,而任它自然垂掛作裝飾,其意圖是對中單形制的模仿,用來尚古懷舊。

除了文人和百姓,宋代皇帝也以褙子易以便服。例如,《宋史·輿服志》載:“后殿早講,皇帝服帽子、紅袍、玉束帶,講讀官公服系鞵。晚講,皇帝服頭巾、背子,講官易便服?!彼沃苊堋段淞峙f事》亦云:“太上邀官里便背兒至冷泉堂進早膳訖?!被实鬯┍惴刈拥木唧w形制是斜領交襟或是合領對襟暫無從考證,不過根據古文獻記載可以肯定的是,皇帝最常穿著的是黃褙子,因為在宋代黃色仍為皇帝的專用顏色。北宋宰相曾布在《曾公遺錄》中描述皇帝穿著“止服黃背子,不系帶”,《續資治通鑒長編》也有類似對宋代皇帝平日著裝的記載:“批背子,擁衾而坐……批黃背子,即御坐?!蓖瑯涌梢钥闯?,即使是皇帝,也是在非禮儀場合服用褙子,以為便服。

4 宋代服飾褙子形制的功能內涵

不同形制的褙子在不同場合為不同人群所穿著,從客觀上反映了褙子在宋代的普及程度,究其形制背后的功能內涵,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探析。

4.1 “便身普適”的實用功能表達

從前文研究可以發現,宋代褙子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腋下缺胯,無論哪種形式的褙子,皆腋下開衩不縫合。關于其實用功能的研究,這種兩側開衩的設計很有可能與當時的生活起居環境有關。在宋代之前,人們都習慣席地而坐,但從人體生理結構上來說,在椅子上“垂足而坐”顯然比在地上“盤足而坐”更加舒服,出于人們對舒適感的生理需求,宋代開始出現高型家具,并逐漸全面取代矮型家具。為了適應高坐具,在服飾形制上兩腋開衩的褙子應運而生,體現了人體-服裝-環境這一循環系統的本質[14]。

根據前文分析可得出,除了作女款禮服式褙子或部分男款常服式褙子有大袖的樣式,大多數褙子的袖型是窄袖,這種形制的設計從很大程度上使人們的行動更自如。比如前文所提到的,緊窄袖子讓廚娘在工作時更加爽利,使上街趕集的小販動作更方便。

宋代褙子在實用功能上的合理性還體現在女款褙子“領抹”的巧妙設計。針對磨損程度較高的領抹部分,其既可以拆卸更換,以增加服裝的使用壽命,又能隨意安裝,甚至根據不同時令來佩戴具有不同裝飾紋樣的領抹,起到非常好的裝飾效果,成為整件素雅服裝的點睛之筆。以上皆反映了在宋代生活方式的轉變下,褙子“便身”的形制設計觀念。

除此之外,宋代褙子的實用功能還體現在它的通用性。由前文對不同褙子的形制描述可知,褙子是從皇室成員、大家閨秀到宮女奴婢、市井伶人、平民百姓,不分等級與尊卑都可以穿著的通用性服裝,不但不囿于成人服用,在宋代褙子也可被兒童穿著,但在那時候沒有童裝一說,只是成人衣服的縮小版[15]。從宋畫看,兒童穿的褙子不過顏色更加鮮亮而已。

4.2 “精致淡雅”的審美功能體現

人們習慣在審美活動中把審美主體的精神意緒對象化,從而賦予客觀事物以人格美的內涵,褙子這一服飾形制的形成則源于內向儒雅、陰柔細膩的宋代社會審美文化大環境。無論是男款還是女款的褙子,都以襯身適體為主要特點,呈現出構造裁剪簡約,款式雅致,線條流暢美觀,不追求繁復裝飾的特色,充分顯示了宋人的文化心理與審美情趣。

針對女款褙子,宋詞“窄羅衫子薄羅裙”“孔雀羅衫窄窄裁”“削玉身材瘦怯風”等直觀描寫了宋代流行清瘦纖細、修長苗條的女性美,這個時代也以此為審美典范。女款褙子兩側開衩,質地輕盈剔透,兩襟無帶任其敞開的形制,勾畫出了宋代女子樸素雅致、含而不露,又風采萬千的特殊風范,為她們平添了一份神秘與性感。即使是市井女性勞動時穿著的素色褙子,也透露出質樸的氣質,反映了宋人逼俗求雅的不懈追求。簡而言之,褙子清雅的服飾風格,正是宋人的雅致審美在服裝時尚中的凝結,也是宋人對優雅生活追求的折射。

關于男款褙子,前文已提及,皇帝晚講起居、官吏上班出勤、士人會客休閑、平民勞動工作時皆穿著褙子。宋人文氣濃厚、崇尚儒雅,男款褙子兩裾離異,腋下兩帶垂而不系,此種簡便灑脫的服裝形制,從內涵上顯示出宋代文人的飄逸隨性與生動不俗,涵帶著他們追求平淡自然、內斂含蓄的卓犖特立之處。

4.3 “崇文尚道”的文化功能延伸

服飾是一段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禮儀文化、宗教信仰等外在表征的物化形式,褙子在宋代被廣為穿用的背后必定承載了一定的文化意蘊。褙子的產生與盛行,除了別具一格的審美情趣及利事便捷的實用性體現,還反映在宋人物以載道的思想觀念[16]。宋代“以文治國”,書香取代了劍氣,形成了文人至上的局面,人們開始對雅致的生活有所追求,士人借助質樸超脫、清新自然的服飾審美,來表達內心對淡泊的向往。

繼唐代崇道的遺風,北宋仍以道法為主體[17],甚至出現了像宋真宗和宋徽宗那樣信奉道教、厚遇道教的皇帝。南宋曹勛《北狩見聞錄》中有關于徽宗穿道服的描述:“邀徽廟同行,后與徽廟語,少刻即素道服欲出?!被諒R即宋徽宗。這里的道服是指宋代士庶男子流行穿的便服,其制如長袍,直領對開襟,兩帶結之,緣以黑邊,與褙子形制極其相似,不同之處僅在于道服腋下無開衩。此外,道家看中和諧的神韻,講究“天人合一”,褙子精簡的形制與流暢的線條體現了道教去奢侈尚簡潔的教義,類似現在的極簡主義??梢哉f,從宗教信仰上看,褙子的產生與發展不但與道家的道服存在一定淵源,還與宋朝時期的“尚道”之風密切相關。

綜上,以褙子為代表所體現的宋代服飾風尚,其既是時代文明的表達載體,又是宋人物質生活的格調展示及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宋代社會藝術與審美的流行及時尚觀。

5 結 論

褙子在整個宋代暢行不衰,從北宋末到南宋通國皆服之,是宋代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宋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其形制的研究,不僅反映出宋代服飾褙子“定中有變,變中守恒”的規律特征,同時也體現了其形制背后的社會環境、生活方式、審美取向、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內涵。故而,其研究價值不容小覷。

經由出土實物、圖像資料及古籍文獻的互證比較,筆者針對宋代服飾褙子及其功能展開系統梳理與考證:1)其產生既有前朝范式的承襲與變通發展,又有獨具匠心的時代新創,表現出形式多元的藝術風貌;2)女款褙子除了對襟直領、腋下開衩的恒定形制特征外,袖型和衣長對其品類的劃分具有決定意義,存在禮服式、常服式、便服式三種;3)男款褙子形制的恒定特征同樣是腋下兩側開衩,有常服式、便服式兩種,可根據其服裝領型、穿著者及穿著場合綜合判斷;4)宋代服飾褙子總體形制強調簡樸之中見精致,不僅映射了宋朝溫柔敦厚的時代特征,還將藝術與功能融為一體,由外而內展現出一種詳略得當的物象之美,其形制在功能上崇尚精煉便捷的實用需求,符合質樸優雅的審美表達,以及清靜寡欲的文化精神傳遞。通過對宋代服飾褙子形制及其功能的解析,重新審視這一充滿古人智慧的傳統服飾,利于完善宋代傳統服飾文化與價值體系,為其在現代設計中的再生利用提供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包銘新, 曹喆, 崔圭順. 背子、旋襖與貉袖等宋代服式名稱辨[J]. 裝飾, 2004(12): 89-90.

BAO Mingxin, CAO Zhe, CUI Guishun. Discussion on terminology of Beizi, Xuanao and Haoxiu in Song dynasty[J]. ZHUANGSHI, 2004(12): 89-90.

[2]洪招治. 中國宋代漢族女子服裝褙子研究[D]. 福州: 福建師范大學, 2014.

HONG Zhaozhi. Research on Chinese Han Nationality Females Beizi in Song Dynasty[D]. Fuzhou: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2014.

[3]王超. 宋代漢族服裝褙子研究[D]. 北京: 北京服裝學院, 2019.

WANG Chao. The Research of Han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ostume Beizi in Song Dynasty[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2019.

[4]李昕, 賀陽. 南方少數民族貫首衣的領部結構及其造型探析[J]. 服裝學報, 2020, 5(4): 300-309.

LI Xin, HE Yang. Collar structure and style of Guanshou costume of minorities in southern China[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20, 5(4): 300-309.

[5]周錫保. 中國古代服飾史[M].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4: 312.

ZHOU Xibao.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Costume[M]. Beijing: China Drama Press, 1984: 312.

[6]張玲. 南宋女裝“大袖”形制特征及符號價值考[J]. 藝術設計研究, 2017(2): 44-51.

ZHANG Ling. The shape features and symbolic values of the "big sleeves" of womens clothing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J]. Art Design Research, 2017(2): 44-51.

[7]周汛, 高春明. 中國歷代婦女妝飾[M]. 上海: 學林出版社, 1988: 206.

ZHOU Xun, GAO Chunming. Chinese Womens Adornment[M]. Shanghai: Xuelin Publishing House, 1988: 206.

[8]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 477.

SHEN Congwen. Research on Ancient Chinese Clothing[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11: 477.

[9]崔榮榮. 中華服飾文化研究述評及其新時代價值[J]. 服裝學報, 2021, 6(1): 53-59.

CUI Rongrong. Review of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research and its new era value[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21, 6(1): 53-59.

[10]周迪人, 周旸, 楊明. 德安南宋周氏墓[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

ZHOU Diren, ZHOU Yang, YANG Ming. Zhous Tomb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Dean[M]. Nanchang: Jiang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11]福建省博物館. 福州南宋黃昇墓[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2.

Fujian Museum. Huang Sheng Tomb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Fuzhou[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 1982.

[12]福州市文物管理局. 福州文物集粹[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

Fuzhou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Fuzhou Cultural Relics Collection[M]. Fuzhou: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13]鎮江市博物館. 金壇南宋周瑀墓[J]. 考古學報, 1977(1): 105-131, 197-208.

Zhenjiang Museum. Zhou Yu tomb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 Jintan[J]. Journal of Archaeology, 1977(1): 105-131, 197-208.

[14]陳芳, 吳志明, 陳方芳. 蟳埔漁女傳統服飾形制及其文化內涵研究[J]. 絲綢, 2018, 55(1): 82-87.

CHEN Fang, WU Zhiming, CHEN Fangfang.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costume appearance form and culture connotation of Xunpu women[J]. Journal of Silk, 2018, 55(1): 82-87.

[15]傅伯星. 大宋衣冠: 圖說宋人服飾[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165.

FU boxing. Clothes of the Song Dynasty: A Picture of the Clothing of Song People[M].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6: 165.

[16]馮鳴陽. “帝國映射”與“崇儒教化”: 南宋畫院人物畫政治功能的兩種類型[J]. 民族藝術, 2015(4): 150-158.

FENG Mingyang. "Empire mapping" and "advocating Confucianism": two types of political functions of figure painting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painting academy[J]. National Art, 2015(4): 150-158.

[17]張蓓蓓. 女服褙子形制源流辨析: 從唐宋之際“尚道”之風及女冠服飾談起[J]. 民族藝術, 2014(4): 140-146.

ZHANG Beibei. Analysis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womens clothing and Beizi shape: starting from the fashion of "advocating Taoism" and womens crown dres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J]. National Art, 2014(4): 140-14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