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名槍印象(8)

2021-07-13 14:54曉槍老王
兵器知識 2021年3期
關鍵詞:空倉掛機槍彈

曉槍老王

塑料彈匣一捏扁

在關于95式的諸多“冤假錯案”中,“塑料彈匣一捏扁”是最冤枉的。

大概在我5歲時,爸爸送了我一支玩具AK 步槍,我愛不釋手,整天拿著它和麻雀作對。這支心愛的玩具并沒有陪伴我太久,它毀于一次一米高的跌落事故,準確說是一次意外脫手后的“粉碎性骨折”。從那以后,塑料就成了我心中不結實、易變形的代名詞。我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對塑料的第一印象。

在實際接觸95式之前,我也質疑過塑料彈匣的結實程度,甚至跟隨著網絡上的反智言論,懷疑塑料彈匣是為了創新而創新。第一次接觸95式時,我偷偷捏了下彈匣,發現根本捏不動。我不死心,雙手握住彈匣,兩個拇指用力下壓,手指都捏疼了,彈匣也只是略微變形了2 毫米左右,一松手,彈匣恢復正常。說好的“一捏扁”呢?

后來,我接觸的槍械越來越多,捏過的彈匣也越來越多,對于彈匣的結實程度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傳說中的“一捏扁”不同,95式的彈匣強度不僅不差,并且排名十分靠前——在“抗捏指數”上,95式彈匣完全能排在第二等。

彈匣中最結實的當屬AK47/81式步槍的鋼彈匣。這種彈匣壁厚大,彈匣口部還有雙層“補丁”,強度非常高,無論如何都玩不壞。但“肌肉男”體重絕對不會輕,AK47/81式的彈匣實在是太沉了。例如AK47的鋼彈匣重量破天荒達到了430克,大致相當于27發7.62×39毫米槍彈的重量。一般而言,士兵最起碼要攜帶4個彈匣,總重量就達到了1.7千克以上,這是一個十分嚇人的重量。

也許是被AK47鋼彈匣的重量搞出了心理陰影,蘇聯人很早就推出了塑料彈匣,即大名鼎鼎的銹紅色彈匣,重240克,誕生于1965至1968年間,走在了時代前列

從外觀上看,95-1的彈匣(上)有一種磨砂質感

相傳,G36的塑料彈匣壁厚最小、透明度最高,表面也沒有AUG、95式那樣的方格加強筋,顏值最高,性能最拉胯,最符合“一捏扁”特性

第二檔是95式的塑料彈匣。彈匣用料非常厚,是我接觸過的塑料彈匣中最厚的,甚至有點厚過頭了。超厚設計可能和我國當年的塑料水平不太高,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有關系——塑料強度不太好,所以增加厚度。到了95-1步槍,隨著我國塑料制造水平的進步,95-1的彈匣變得又厚又強,結實程度又上了一個臺階。

第三檔是AUG的半透明彈匣。這類彈匣由半透明塑料制成,顏色比較多樣,裝在槍上非常洋氣,堪稱顏值提升器。在使用半透明彈匣時,射手可以觀察到彈匣內的余彈,指示效果也很好。但是,半透明彈匣往往不如非透明彈匣結實。AUG的彈匣比95式彈匣輕很多。

第四檔是最近被捧上天的美國PMAG彈匣。這種彈匣由不透明塑料制成,彈匣側壁上設計了采用透明塑料制成的觀察窗,射手可以從觀察窗處觀察余彈。PMAG的設計兼容了強度和指示效果,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設計。

一般而言,彈匣用的優質塑料的強度-重量比遠大于金屬,但強度-體積比遠小于金屬。通俗來講,在同樣的強度下,塑料彈匣遠遠比金屬彈匣輕,但體積會更大,尤其是壁厚較大。PMAG的重量在140克左右,比M16的鋁彈匣還要重,其厚度和結實程度可想而知。

插上半透明彈匣的95-1步槍, 顏值是不是立馬就提升了呢?但根據我的判斷,這個透明彈匣只是一次民間行為,而不是官方改進

為了將就彈匣井,PMAG 彈匣的上部分瘦了一圈, 方格加強筋也消失了, 強度、剛度必然會下降

我國新型步槍配套的新式彈匣, 其上也有觀察窗, 但我感覺這個觀察窗太小了。我更青睞AK12的設計

俄羅斯AK12步槍配套的新式彈匣采用了多觀察窗設計,不需要對彈匣本體做大的切割,剛度更好,彈匣下方也有切角讓位。注意AK12 彈匣前壁并非是均勻的

但PMAG也有一個很顯著的缺點——上部太瘦。M16的原版彈匣壁厚很薄,且采用了彈匣井+直插式設計,彈匣井內的空間非常有限。為了將就M16極為狹窄的彈匣井,PMAG不得不變成“縮頭烏龜”,彈匣的上半部分較為“消瘦”,壁厚也不大,這直接影響了彈匣的強度和剛度。

我個人對PMAG的印象不好。第一次見到PMAG時,我就感到這個彈匣非常輕——比95式的塑料彈匣輕多了。于是,我抱著懷疑的態度捏了一下,發現不用太費勁就能捏變形。傳說中的最牛彈匣居然是這種表現?我一度懷疑自己接觸的PMAG是質量不佳的山寨貨。當然,我不是說PMAG不結實,相反,它已經足夠優秀了,只是“抗捏指數”真的差,遠不如95式的彈匣。

最后一檔是M16的薄壁鋁彈匣,身為金屬彈匣,它的重量只有110克左右,比PMAG還輕,可想而知它到底有多薄。在世界范圍內,M16的彈匣強度“人見人嫌”,歐洲的FN公司、HK公司都先后生產過鋼制的M16彈匣。

不僅如此,M16彈匣還有一堆爛毛病,比如公差控制約等于沒有,米尼米機槍自帶的30發鋼彈匣就插不進M16步槍中,但M16的原版彈匣卻可以插在米尼米機槍上,這種神奇的通用性也是M16彈匣的一大特色。此外,M16彈匣還有托彈板容易前俯后仰、供彈不可靠等獨有問題,我們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分析了主要槍械彈匣的強度和“抗捏指數”,可見95式“塑料彈匣一捏扁”完全不符合事實,相反,它還是一款頗為結實、優秀的彈匣。細想一下,如果彈匣真的劣質如此,95式也不可能裝備部隊20多年。奈何依然有人將“一捏扁”之類的反常識言論奉為金科玉律,至今深信不疑。

95式彈匣的其它故事

除了“一捏扁”的傳說,95式的彈匣還有一些其它故事。這些故事有的牽涉到設計缺陷,有的牽涉到歷史“懸案”,有的則是純粹的謠言,我們一一講解一下。

彈匣底板的變化

95式的彈匣底板也由塑料制成,這實在是沒有必要。彈匣底板是一個很小的零部件,本身的體積很小,用塑料或者鋼制成,所產生的重量差異微乎其微。同時,彈匣底板又是一個“磕頭”大王。彈匣產生了什么磕磕碰碰,彈匣底板都會首當其沖。而在抗沖擊性能上,塑料很難和鋼鐵相抗衡。

關于彈匣底板還有這么一個故事。在東北某地,一個班長帶著一群新兵進行訓練,當時天氣非常寒冷。一個小戰士剛剛接觸槍械,感到非常新奇,也有點緊張。結果一個手滑,把彈匣掉在了地上。低溫下塑料變脆,彈匣底板就這樣摔碎了。小戰士嚇壞了,也不敢向班長報告,于是在訓練完畢的時候,偷偷把摔壞的彈匣藏了起來,并沒有上交。很快,班長就發現少了一個彈匣,也迅速知道了這一切。

95式(左)與95-1式彈匣底板特寫,可見95-1 為金屬底板。95式彈匣下方有一個圓形“凸起”,95-1則改為三角形

澳大利亞比賽中試用F88/AUG步槍的我軍士兵,AUG給我軍士兵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位班長后來成為了我的朋友。他對我說,摔壞一個彈匣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畢竟不是刻意摔壞的,一時手滑是難免的,他并沒有為難這位小戰士。在班長服役的幾年內,只見過一次彈匣摔壞的事情,因此印象深刻。當他告訴我這個故事的時候,我也嚇了一跳,這是我唯一一次聽到關于95式彈匣強度的真實故障。

當然,我并不認為采用塑料底板是95式的“罪過”。在95式誕生之初,塑料彈匣的底板大多都是由塑料制成的,AUG如此,G36也是如此。我想當年95式的設計人員也很難想到彈匣底板會摔碎——這種小概率事件實在是難以預料。所幸在95-1步槍上,彈匣底板改為了由金屬制作。

彈匣一碰就“散架”

大概在2012年,某軍刊雜志發表了一篇文章,記錄了我軍奔赴澳大利亞的一次比武。比武中有外國士兵和中國士兵交換武器的環節,然而外國士兵剛剛接觸95-1步槍,彈匣就“散架”了,槍彈、托彈簧、彈匣底板散落了一地,十分尷尬。

我聽到這個事情時嚇了一跳,那一年我剛剛入學,剛剛接觸95式,對它哪里都好奇,于是就想拆一下95式,其中就包括了拆彈匣。拆解彈匣時,需要用一個類似于沖子之類的工具,把彈匣底板上被托彈簧頂起的“凸起”按下,然后才能前后滑動底板、拆開彈匣。95式的托彈簧簧力很大,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拆開彈匣,因此印象深刻。

如果按照純粹的前卡后掛動作,95式的彈匣就會干涉握把。我嘗試拍出直插的5 毫米行程,但總是未能成功——彈匣要么被托彈板彈出,要么順勢徹底插進去了

當彈匣內裝入槍彈時,托彈簧被進一步壓縮,按下“凸起”需要的力量也更大。尤為關鍵的是,參加澳大利亞比賽的是95-1步槍,它的彈匣底板“凸起”做了改進,采用了類似于M16風格的三角形,拆起來也更難了。95-1彈匣這么難拆,外國士兵是怎么一碰就散的呢?

我自己咨詢過在296廠工作的多位師兄,也咨詢過很多現役和退役的軍警朋友,無論是95式還是95-1,他們都沒有遇到過彈匣“散架”的情況。于是我判定,澳大利亞的“散架”彈匣就是一小概率事件。我個人認為,澳大利亞比武文章的作者,只是忠實記錄了這起偶發事件,而不是對95-1的彈匣有所埋怨。

評價一個產品的可靠性時,我們以故障率,而不是“是否會出故障”作為指標?!昂脴尣粫泄收稀?、“好槍就不會掉鏈子”,這樣的思維都是不合理,甚至是反智的。不過軍迷圈中,95-1步槍的“散架”彈匣已經成為了一種被批判的武器。討厭95式的人經常說“你家95式垃圾的不行,彈匣一碰就散架,丟人丟到澳大利亞”。猛一看,這種說法似乎有事實、有依據,很有說服力,但實際上是把偶然事件當必然事件看待了。

不過在網絡時代,一切都有了新變化。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張照片,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后,得到消息的一群美國人喜笑顏開地擠出辦公室。這些美國人并不是“美奸”,而是記者——他們終于等到了爆炸性新聞。在互聯網上,一些媒體早就加工出了“中國95式突擊步槍澳大利亞士兵不敢用,輕武器領域差距非常大”、“外軍士兵為何不敢用95式步槍,真相讓人直冒冷汗”之類的標題,靜候大家的流量了。

并非完全的前卡后掛

很早之前我就發現,前卡后掛彈匣和無托布局是八字不合的。前卡后掛是兩個動作,當執行前卡動作時,彈匣必然向前轉動,很容易和槍械的握把發生干涉,特別是彈匣和握把的距離較近、彈匣較為彎曲時,干涉問題尤為嚴重。95式采用了前卡后掛彈匣,彈匣較為彎曲,離握把很近,卻完全沒有干涉問題。

反常的背后一定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但當年的我太浮躁,并沒有認真思考背后的原因。直到多年以后在296廠出差,一位水平極其高超的三星級師兄才告訴了我這個秘密。

使用AK47彈匣的Groza步槍示意。我個人強烈懷疑,彈匣一定會和握把干涉,這可能也是7.62×39毫米口徑的Groza非常少見的核心原因

在95式之前,我國研發過一個無托拉皮AK——86S步槍,大家可以將其視為無托步槍的先期驗證,專門為86S研制了20發短彈匣

一言蔽之,95式的彈匣實際上是半直插、半前卡后掛。裝入彈匣時,最開始的過程實際上是直插的,直插深度大概在5毫米左右,而后才是前卡后掛的動作,前卡后掛的幅度比標準的前卡后掛動作小,彈匣向前轉動的角度較小,從而避開了握把。

在師兄的指導下,我進行了多次試驗,我發現如果按照純粹的直插動作,彈匣插入5毫米后就無法再插入(真正的前卡后掛彈匣是無法直插插入任何深度的),這證明95式并非完全的直插。如果按照真正的前卡后掛動作,彈匣也不能裝到位,且彈匣旋轉角度過大,會和握把干涉。

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設計了彈匣而不是彈倉,隨槍標配兩個彈匣。然而英國人禁止士兵拆卸彈匣,要求士兵把彈匣當作固定彈倉使用,第二個彈匣只是備份

在多次試驗之后,我確定了95式確實是半直插-半前卡后掛設計,動作比56沖/81式的標準前卡后掛動作更為舒適、簡單。但直插的深度很淺,射手安裝彈匣時,幾乎很難察覺到有直插過程的存在,往往被人所忽視。在恍然大悟之后,我不由得想起很久之前的一件事:第一次接觸95式時,我用AK47/56沖的標準前卡后掛動作裝彈匣,卻覺得哪里不對勁,總是裝不好。我一直自詡觀察能力細致,卻無視了這個問題,這實在是一個遺憾,我本可以更早發現這個獨特的設計的。

空倉掛機的碎碎念

相比于沒有空倉掛機的56沖,我國在81式步槍上增設了空倉掛機機構??諅}掛機能提醒士兵槍彈射完、增加射手換彈匣的速度,還能實現手動掛機,保持彈膛、槍管敞開,以便更好的散熱,這對于81式輕機槍非常有用。但是在95式步槍上,我國卻放棄了空倉掛機。

對于槍械而言,某種機構的被放棄往往有兩種可能:技術原因或者觀念原因。95式步槍的總師朵英賢老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過,空倉掛機是一種和時代不符的落后設計,因此95式步槍不設計空倉掛機機構。朵老師的說法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也讓我陷入了困惑——81式步槍用了幾十年,空倉掛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為何朵老師會提出“空倉掛機無用論”這么奇怪的觀點呢?在困惑了很多年,學習了很多專業知識后,我猜測舍棄空倉掛機可能和橋夾裝填有關。

在誕生之初,空倉掛機確實是和橋夾裝填高度關聯的。對于早期的彈倉式非自動步槍而言,射手打完槍彈后,空倉掛機會頂起槍機,提醒射手槍彈射完。另外,空倉掛機頂起槍機之后,射手可以從容裝填橋夾,不必擔心槍機來回竄動——這對于帶復進簧的半自動、自動步槍而言尤為重要。想想吧,如果沒有空倉掛機,射手就要一邊后拉槍機,一邊往彈倉內裝彈,這簡直是不人性化的設計了。

在快速換彈匣射擊中,彈匣并不立刻回收(但最終還是要回收的),還會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因此,彈匣必須皮實耐用

但隨著槍械彈容量的增加,橋夾裝填變得越來越尷尬了。一個橋夾往往只有5發或者10發槍彈,早期輕機槍的容彈量常常在20發或者更多,沖鋒槍的容彈量更有可能達到30發,射手需要一次裝填多個橋夾,才能裝滿彈倉/彈匣,裝彈動作又累又慢。且隨著容彈量的增加,彈倉/彈匣內托彈簧的力量也越來越大,裝彈動作也變得更加費力。

在橋夾裝填衰落的同時,換彈匣成為更主流、更科學的換彈方式。射手往往攜帶4個及以上彈匣,當槍上的彈匣打空之后,射手就會更換下一個彈匣繼續使用。這種裝填方式速度更快,更適合大容彈量的槍械。當4個彈匣全部打空之后,射手就要抽出時間,把攜帶的散裝槍彈裝入彈匣。

換彈匣并非盡善盡美。它成本高、強度低、體積也很大。橋夾往往只是一個薄金屬片,非常易于量產,且橋夾往往只裝5發或者10發槍彈,體積小、重量輕,相對不容易磕碰變形,就算磕碰變形了,射手只需要把橋夾扔掉即可,反正它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廉價“小玩意”。

散彈,尤其是步槍散彈最好是以裝在橋夾上的方式發放,射手可以利用裝彈器給彈匣快速裝彈。如果沒有橋夾,徹底散裝的槍彈容易晃來晃去,攪在一起體積也較大,不好攜行

最關鍵的是,橋夾一般是不裝入槍內的,只是一個槍彈的“搬運工”,價格也十分便宜,射手可以用完即扔。而彈匣是插入槍械上使用的,一旦磕碰變形就無法使用,且需要重復使用。因此,彈匣必須做得很結實,這又會帶來很大的體積、重量。

因此,20世紀30~50年代的槍械設計呈現了一種奇特的規律:沖鋒槍、機槍的容彈量較大,普遍拋棄空倉掛機、橋夾裝填,而步槍容彈量較小,往往只有10發左右,甚至還不到10發,大多同時保留更換彈匣、橋夾裝填兩種裝填方法,比如說美國的M14步槍就是如此。

從理論上來說,保留兩種裝填方法是一個很完美的解決方案——散裝槍彈往往依然是以橋夾狀態攜帶的,保留橋夾裝填怎么看都不是一件壞事。但橋夾裝填需要在槍機上設計相應的引導槽,機匣上也必須加工出相應的讓位。從非自動變成自動,槍械的內部機構越發復雜,保留橋夾裝填也越來越難。

使用橋夾裝填的63式步槍。作為步沖合一的槍械,63式是要替代AK47/56沖的,然而它卻采用20發彈匣+ 橋夾裝填的設計,可以說是背時代而行

隨著突擊步槍裝備部隊,30發彈匣也越來越普及。比如一些以“沖鋒槍”名義誕生的步槍,比如Stg44和AK47,容彈量都達到了30發,徹底拋棄了越發雞肋的空倉掛機和橋夾裝填。從先進性上考慮,空倉掛機和橋夾裝填確實是一種老古董,不應該再次出現。也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橋夾裝填開始被拋棄,新生的槍械,比如德國的G3、美國的M16都取消了橋夾裝填。

可以這么說,“空倉掛機=橋夾裝填”的觀點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還可以說是正確的。落后的事物往往在它的遲暮之年,被年輕人,而不是相伴它多年的老年人所拋棄。朵老師是50年代上的大學并開始工作的,是埋葬空倉掛機、橋夾裝填時代的年輕人。如果他認為空倉掛機、橋夾裝填十分落后,我個人還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觀念說不能解釋一個問題:我國的槍械設計師普遍接觸過有空倉掛機,但不能橋夾裝填M16步槍,我國軍隊也長期裝備采用同樣設計的81式步槍,對空倉掛機的優缺點不可能毫無認識。就算是設計師團隊集體“拋棄”空倉掛機,在95式的部隊試用中,已經習慣了有空倉掛機的81式的試用部隊,一定會對“曾經有但如今沒有了”的機構提出疑問。

關于95式的空倉掛機還有另一個純技術角度的說法。這種說法認為,一開始95式的彈匣是有空倉掛機的,但當時我國的塑料材質較軟,射手可以在30發彈匣內強行多裝入1發槍彈,達到31發。但裝入31發彈后,彈匣內部空間被徹底榨干了。

95式(下)和95-1彈匣后方對比,紅色箭頭處是95-1彈匣托彈板上和空倉掛機配合的凸起,黃色箭頭是凸起讓位槽,白色箭頭是95式彈匣的類似讓位槽

95-1的空掛釋放鈕,它的位置過于靠后,需要“掏心窩”才能操作,同時離彈匣釋放鈕太近,有誤觸的嫌疑。士兵更愿意去拉動空掛狀態的拉機柄(紅色箭頭)

以色列TAR21步槍的彈匣釋放鈕(綠色箭頭)和空掛釋放鈕(紅色箭頭),這在無托步槍中已經算是比較合理了,但位置依然太靠后。如果給無托步槍設計一個特殊裝置,射手裝入有彈彈匣時能自動解脫空掛,會不會更好呢

彈匣裝入槍械后,自動機會把彈匣內的槍彈再往下下壓一小段距離,這個距離就是推彈高度,步槍推彈高度一般在2~4毫米之間。裝入了31發彈的彈匣內部空間被徹底榨干,自動機不能再下壓槍彈,于是就出現了彈匣無法裝在槍械上的問題。最后在權衡之下,設計人員取消了空倉掛機機構和相關機構,從而解決了裝入31發彈的問題。而在95-1步槍上,隨著我國材料水平的進步,95-1的彈匣終于恢復了空倉掛機,這一切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95-1的空倉掛機釋放鈕

95-1步槍不僅恢復了空倉掛機,還增設了空倉掛機釋放鈕,這在我國步槍上還是頭一次。但是95-1的空掛釋放鈕好看不好用,只算是解決了有無問題。

對于現代步槍而言,空掛釋放鈕的核心作用是替代射手后拉自動機再釋放的動作,更快地解脫空倉掛機并釋放自動機。M16步槍的空倉掛機釋放鈕位于彈匣井上方,射手安裝好彈匣后,用手指順勢就能按壓釋放鈕,動作十分的方便。

但95-1的空倉掛機釋放鈕位于彈匣釋放鈕的后方。從理論上講,射手裝好彈匣后,只需要順勢按壓一下空掛釋放鈕即可解脫。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95-1空掛釋放鈕的位置十分不合理——它的位置較為靠后,卻離彈匣釋放鈕太近。

更加悲劇的是,95-1的空掛釋放鈕簧力太大了,需要用力按壓才能解脫。這就讓“裝彈匣順勢按壓空掛釋放鈕”的理念成為了一種擺設。在實際使用中,更多的射手都選擇再次拉動并釋放拉機柄,而不是去按壓空掛釋放鈕。而對于很多軍迷而言,外表不顯眼、使用頻率不高的空掛釋放鈕,甚至成了一個神秘的零部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95-1還有這玩意。

(未完待續)

猜你喜歡
空倉掛機槍彈
空中課堂防止學生“掛機”的有效方法
MAC公司將量產12.7mm聚合物槍彈
全自動掛機直播賺錢手機
美國陸軍測試中口徑槍彈
基于老舊電梯對講系統兩種撥號方式的可靠性分析
俄羅斯完成3D打印槍彈的射擊試驗
泰勒斯澳大利亞公司研制新型大威力槍彈
空號等2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