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陵市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與防治對策

2021-07-14 07:49余能英
農技服務 2021年4期
關鍵詞:揚花銅陵市赤霉病

余能英

(銅陵市農業農村局,安徽 銅陵 244000)

小麥赤霉病由多種鐮刀菌引起,是小麥生產上重發頻率高且危害損失重的真菌病害之一。中度流行年份一般損失10%~20%,大發生時損失超過30%,且病麥中產生對人畜有毒的物質,嚴重影響小麥增產、提質及增益[1-2]。安徽省銅陵市轄一縣三區及普農集團,根據銅陵市國調隊對當地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及生產狀況的調查顯示,銅陵市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7萬hm2左右,其中,小麥1.30萬hm2左右,是除水稻外的第二大糧食作物。2020年小麥種植面積1.263萬hm2,平均單產約4 354.7 kg/hm2,總產5 500萬kg,品種以揚麥、寧麥、鎮麥系列為主;總面積(1.257萬hm2)較2019年增加0.5%,總產(5 490萬kg)增加0.2%,單產增加-0.2%。銅陵市近11年中有6 a小麥赤霉病發生程度為5級,損失2012年最重,2013年相對最輕。銅陵市2018—2020年小麥赤霉病實際損失分別為895.42 t、448.62 t和156.47 t。有關小麥赤霉病的研究已有大量文獻報道,主要集中在病害的發生與流行、藥劑防治等[1-10]方面;且該病的發生和流行除與田間菌源有密切關系外,發生嚴重與否還與小麥播期、品種以及栽培管理等有一定的關系。袁宇隆等[1-2]分析了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流行特點、發生條件及防控對策;馬東方等[4-7]研究了不同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肖松等[8]分析了貴協3號對小麥赤霉病的抗病性;劉美玲等[9]研究不同輪作模式對小麥赤霉病菌種群結構和毒素化學型的影響。為小麥赤霉病的有效防治及小麥高產優質提供理論依據,結合銅陵小麥赤霉病發生現狀與危害特點分析其大發生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

1 小麥赤霉病的危害特點

小麥赤霉病主要危害小麥穗部,先在小穗和穎片上出現水漬狀褐斑,后逐漸擴展到整個小穗,病小穗隨即枯黃,當氣候潮濕時,在小穗基部或穎片合縫處長出一層粉紅色的霉狀物(分生孢子),后期病部產生藍黑色有光澤的子囊殼,多時集結成塊,用手觸摸有突起感覺。小麥赤霉病病原菌除在小麥病殘體上越夏外,還可在水稻、玉米及棉花等多種作物病殘體中營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病殘體上形成子囊殼成為主要初侵染源。在小麥開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麥揚花期,借氣流、風雨傳播,濺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藥上萌發,先營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幾天后產生大量粉紅色霉層(病菌分生孢子)。揚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條件下,小麥抽穗揚花期若遇3 d以上連陰雨,氣溫保持在15℃以上,小麥赤霉病大流行[3]。

2 發生規律

2.1 菌源量

一般抽穗前稻樁帶菌率20%左右或以上,菌量就基本滿足大發生條件。但決定病情輕重和流行程度的主要是子囊孢子釋放期與小麥揚花期吻合時間的長短。從表1看出,銅陵市義安區2010年至2020年3月23日前后稻樁子囊殼帶菌率。叢帶菌率為1.3%~36.7%,其中,2018年最高,2019年其次,2010年最低。菌源除2010年、2011年和2013年外,其余年份均能夠滿足大發生的菌源條件;但由于小麥抽穗楊花期的天氣條件影響,實際大發生的只有6 a,發生程度較重的有2012年、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2012年最重,2016年和2018年其次,2020年雖然菌源量滿足,但天氣條件不適合,最終沒有大發生。

表1 銅陵市義安區2010—2019年稻樁的帶菌率

2.2 氣候因素

在小麥抽穗后15~20 d,15℃以上暖濕陰雨日數超過50%以上,病害就有可能大流行。發生輕重的主要因素是濕度,特別是揚花期的雨日和雨量。子囊殼必須在土表潮濕的條件下才能在帶菌基質上產生。濕度>80%時子囊殼產生快且多,60%~80%時子囊殼產生慢且少,<30%時不能產生子囊殼。子囊孢子在空氣相對濕度低于80%時不能放射。多霧霾、多露水天氣,易加重發病程度。

從表2看出,1)2018年銅陵市小麥抽穗揚花期主要集中4月10—25日,此期雨日5 d,雨量46.9 mm,4月22—24日出現了一次連陰雨過程,遲播小麥正處揚花期,天氣有利于赤霉病的發生,導致遲播小麥赤霉病發生偏重。5月1—10日,小麥灌漿期,雨日6 d,雨量32.5 mm,溫度明顯回升,高溫高濕,進一步加重病害發生程度,5月4日后田間病癥大量顯現。2)2019年銅陵市小麥抽穗揚花期主要集中4月上旬后期至下旬前期,此期雨日6 d,雨量109.8 mm,4月21—24日出現了一次連陰雨過程,遲播小麥正處揚花期,導致部分遲播小麥赤霉病發生偏重。3)2020年小麥抽穗揚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上中旬,4月1—21日銅陵市雨日9 d,雨量63.7 mm,僅是2019年同期的58.1%,天氣條件不利病害的發生發展。期間有2次明顯降水過程,4月10—12日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11日,但降水過程很短且12日天氣即轉好;4月18—21日出現了一次連陰雨過程,但此時銅陵市遲播小麥揚花已基本結束。另外,抽穗揚花期平均氣溫較常年偏低,日均溫11.8~21.7℃,超過20℃以上的僅3 d,未出現悶熱高溫高濕天氣。

表2 銅陵市不同降水量對小麥赤霉病的影響

2.3 品種、栽培方式與防治技術

品種、栽培方式(不同播期、前茬)與防治技術等對小麥赤霉病發生的影響差異較大,一般早播小麥發病輕于中遲播小麥。2018年銅陵市小麥赤霉病大發生,據蠟熟期調查,早播(播期10月中旬后期至11月初),小麥平均病穗率為5.7%,病情指數1.4;適播(播期11月上旬后期至12月上旬),前茬主要水稻,小麥平均病穗率24.5%,病情指數6.7。

2020年調查發現,銅陵市主栽品種為楊麥、寧麥及鎮麥系列等,對小麥赤霉病抗性較弱,其中重發品種主要有揚麥13、寧麥15、寧麥13和寧麥8號等。一般病穗率高的達40%,全市平均30.16%,早播平均病穗率6.3%,最高病穗率70%,平均病情指數2.3;中遲播平均病穗率9.6%,最高病穗率83%,平均病情指數4.11。品種間發病表現差異大。2018年銅陵市小麥主栽品種為揚麥系列、寧麥系列、鎮麥9號、蘇麥188等,蘇麥188、安農1124和鎮麥9號,抗性相對表現較好,發病輕于其他品種;寧麥13和寧麥15發病相對較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及氮肥施用過多、過遲的麥田發生重。不同前茬病穗率、病情指數不相同;未采取預防措施的田塊病穗率73.38%,病情指數31.77,病粒率27.15%;預防1次的病穗率14.3%,病情指數6.3,病粒率2.2%,病情指數防效78.4%,挽回損失1 210.5 kg/hm2;預防2次及以上的病穗率5.6%,病情指數1.87,病粒率0.7%,病情指數防效93.78%,挽回損失1 342.5 kg/hm2。

3 銅陵市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與防治

從表3看出,近3年銅陵小麥赤霉病發生病情指數、面積和程度均呈下降趨勢(表1);病穗率,病穗率3%~5%的面積呈先升后降趨勢,病穗率6%及以上的面積均呈下降趨勢,其中,2018年病穗率3%~20%的面積占72.3%,>30%的占16.2%;2019年3%~20%的占88.4%,3%~5%的占43.9%,>30%的占4.30%;2020年<3%占78.40%。近3年小麥赤霉病大發生最重的是2018年,其次是2019年,2020年最輕。從表4看出,近3年銅陵市小麥面積基本穩定在1.3萬hm2,通過選擇抗性較強的品種,合理的栽培技術,及時發布準確的預測預報,選用先進的藥械,高效的農藥,開展“一噴三防”,近3年防治面積分別達3.57萬hm2·次、3.82萬hm2·次和3.51萬hm2·次,有效控制了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及發展,分別挽回小麥產量損失14.1 t、10.9 t和1.7 t。

表3 2018—2020年不同病穗率的發病面積及比例

表4 2018—2020年銅陵市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面積與產量損失量

4 防治策略

小麥赤霉病屬典型的溫濕氣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可防、可控但不可治,必須立足預防,堅持“主動出擊、見花打藥”不動搖,科學防控以有效降低病害的流行風險,保障小麥生產安全。在加強肥水管理、降低田間濕度的同時,做好適期用藥,精準科學用藥提高防效。

4.1 選用高產優質抗病品種

選用抗(耐)病品種。品種間抗病存在差異,植株顏色偏黃綠色、蠟質不明顯的品種大多比較抗病。小麥赤霉病常發區宜種植揚麥12、揚麥20或生選6號等品種。

4.2 適時防治

防治宜早不宜遲,小麥赤霉病最佳防治適期在揚花初期(10%),但在實際防治中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揚花一塊防治一塊。防治適期內若遇雨天應搶在雨前或降雨間隙防治。抽穗期晴天、溫度高,小麥邊抽穗邊揚花,齊穗期即可用藥;抽穗期日照少、溫度低,小麥先抽穗后揚花,宜在初花期用藥;抽穗期遇連陰雨天氣,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時,噴藥寧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時或揚花時再噴藥,應搶雨隙及時噴藥防治。

4.3 推行統防統治,合理選藥,科學施藥

發揮植保專業服務組織作用,大力開展統防統治,推行統一組織發動、統一技術方案、統一藥劑供應、統一防治時間、統一施藥作業等“五統一”服務。抓住小麥赤霉病防治關鍵時期,選用滲透性好、耐雨水沖刷且持效期長的藥劑,如25%氰烯菌酯2 250 mL/hm2、40%戊唑醇·咪鮮胺450 mL/hm2或45%咪鮮胺900 mL/hm2等,對水噴施。施藥量:手動噴霧器用藥液450~600 kg/km2,機動噴霧器用噴藥225 kg/hm2,對準麥穗均勻噴霧。據普農集團2020年試驗發現,綜合成本和防治效果考慮,推薦使用40%丙硫·戊唑醇SC 750 mL/hm2或30%唑咪·戊唑SC 750 mL/hm2于揚花初期施藥1次,均能實現對小麥赤霉病較高防效,此2種藥劑交替使用均對小麥赤霉病有較高的防治效果。施藥時選用高效的施藥器械、適宜的助劑和穩定劑,是保障預防控制效果的基礎。推薦使用自走式寬幅施藥機械、電動噴霧器或無人機等施藥,盡量避免使用手動噴霧器或擔架式噴霧機;盡可能選用小孔徑噴頭噴霧,添加相應的功能助劑,保證適宜的霧滴大小和藥液均勻展布性能。使用無人機施藥尤其是多旋翼無人機作業時,應保證藥液量并注意添加沉降劑。此外,噴施藥劑應盡可能做到一噴多效。因小麥穗期是小麥多種病蟲盛發期,也是防控的關鍵期,所以合理選用和科學混配防控藥劑,兼顧做好白粉病、條銹病和蚜蟲、吸漿蟲等重大病蟲害的防控。同時,注重防病治蟲和控旺防衰相結合,分類指導、藥肥混用、保粒增重[4]。

4.4 加強預測預報,增大宣傳與培訓力度,提高群眾防控意識

加強與氣象部門聯系,強化預警,及時準確發布小麥赤霉病預測預報與天氣預報。進一步加強對群眾的宣傳與培訓力度,使其真正了解赤霉病的發生規律與危害,從根本上使其克服麻痹僥幸心理,從而提升防控技術的到位率。

猜你喜歡
揚花銅陵市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農藥專利資源評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芮城縣:科學預防小麥赤霉病
農業農村部部署小麥赤霉病防控
桃花雪
銅陵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現狀及對策建議
高鐵對銅陵市經濟發展影響與對策分析
銅陵市商業地產市場研究
經過
誰是最佳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