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覽模式探索
——以民國館和“因運而生”展為例

2021-07-17 07:21
東南文化 2021年3期
關鍵詞:策展大運河展廳

錢 鈺 戴 群

(南京博物院 江蘇南京 210016)

內容提要:南京博物院在民國館策展中首次創新實踐了“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覽模式,并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展中將這一模式延續與深化?!俺鞘袣v史景觀再現”展覽模式是在復原的城市(鎮)歷史場景中由工作人員與觀眾共同展開真實的活動,并融入商業行為、互動體驗、非遺展示,將知識和信息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轉譯出來。這種平易近人的體驗互動模式可以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這種活態的展示模式對后期的管理和運營有較高要求。

一、“城市歷史景觀”與“城市歷史景觀再現”

1.“城市歷史景觀”的概念

2.“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覽模式

21世紀以來,我國博物館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十三五”以來,我國平均每兩天就新增一家博物館。據統計,2019年全國已備案博物館5535家,博物館舉辦展覽達2.86萬個,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3]。2020年受新冠(COVID-19)疫情影響,博物館實體展覽普遍“暫?!?,而“云展覽”受到廣泛關注與認可,博物館數字文化產品成為特殊時期博物館服務的新形態[4]。隨著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策展理念和展覽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展陳設計日趨多元化,運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的虛擬展示、互動體驗展示以及非遺展示已經十分普及,線上“云展覽”也逐漸成為博物館展覽的重要組成。這些變化源于博物館“從物到人”觀念的轉變,體現了博物館重視公眾、理解觀眾的趨勢。

“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覽模式是在復原的城市(鎮)歷史場景中由工作人員與觀眾共同展開真實的活動,從而再現歷史景觀。這種展示除了物質背景外,“人”成為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內容主要包括復原特定歷史時期的城市街道及建筑,再現生產生活場景,引入商家進駐開展真實的商業服務,引入“老字號”非遺、非遺傳承人提供真實的服務,等等。展覽同時融入復原展示、互動體驗展示、非遺展示等多樣化展示。因此,“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覽模式體現了復合型的展示理念。

復原展示在近代就已應用于動植物標本展覽的環境布置中,現代展館對歷史建筑、生產生活場景、事件場景、自然場景的復原都很常見,通常借助文物、模型、建筑物、多媒體等實現場景復原。但是這種復原展示與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示是有區別的,復原展示在本質上仍屬于一種靜態場景的展示,場景可以設置成不能進入的模型展示,也可以設置成能進入的場景展示,但觀眾沒有參與行為,仍是參觀者;而在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示中,觀眾作為展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可以通過商業行為、互動體驗參與展覽,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感知展覽傳達的信息,與展覽各方共同參與和完成展覽。這就是該展陳模式的創新之處,從本質上具備“活態”的特征。因融合了各展示手法的優點,“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覽模式完全符合博物館展覽的三個核心特征:首先,歷史景觀的復原展示以歷史研究或現存的原型為復原參照,并結合相關文物展品,具有科學性和真實性;其次,展覽向觀眾傳達了特定歷史時期涉及生產生活各方面的知識和文化,具有知識性和教育性;最后,展館的商業行為、非遺互動對觀眾都極具吸引力,具有趣味性和娛樂性。下文將具體闡述“城市歷史景觀再現”的展覽模式及理念。

二、“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覽模式的探索歷程

2010年南京博物院(以下簡稱“南博”)二期改擴建工程確定了“一院六館”的格局,其中民國館首次嘗試了一種新的展覽模式,即“城市歷史景觀再現”。2018年為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省籌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下簡稱“中運博”),南博作為策展方,在“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以下簡稱“‘因運而生’展”)中延續了同一策展理念,并對這種展覽模式作進一步探索。

1.民國館

2010年民國館開始籌建,其定位為常設展覽,立足呈現民國時期首都南京的城市風貌。編寫展覽大綱之初,策展方就力圖擺脫文物加展板的傳統陳列方式,而是在展廳內再現民國南京的歷史景觀,讓觀眾參與商業、生產、生活的互動體驗。民國館將“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覽模式創新運用于展覽,從展覽角度再現城市歷史景觀,不再局限于獨立的建筑,而用更寬的視角呈現城鎮,關注時間與空間、有形與無形,展示物質以外的歷史、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南京的近代城市建設得到了巨大發展,這一時期建筑類型豐富,包含居住建筑、行政建筑、文教建筑、工商業建筑、交通建筑、醫療建筑、宗教建筑等。南京成為“中國固有之形式”建筑的試驗場,同時城市風貌上也體現了中西建筑風格碰撞交融的特征。西俗東漸之風影響下,南京的社會風尚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體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出行、娛樂各個方面,具有崇尚文明且中西合璧的特征[5]。

民國館展廳位于地下,層高8.1米,平面呈長條狀,寬25.8米、長達104.6米,面積約2140平方米。策展的難點在于如何在有限的展廳空間內有選擇性地呈現民國南京的城市面貌。經過提煉歸納,展覽主題定為“老南京——民國首都社會風貌”,以民國一條街重點反映南京城市生活的繁華景象。民國館對民國南京城市景觀的復原并非生硬照搬,而是具有敘事的邏輯性,如對民國南京城進行片段化的提煉,對社會風貌進行代表性的歸納,選擇城市各類景觀元素進行拼合并重點解讀,力圖反映當時衣與食(如南北貨、咖啡廳、飯店)、住與行(如火車站、客棧)、休閑娛樂(如咖啡廳、酒吧、大戲院)以及各類生活設施(如銀行、郵局、理發店、照相館、書局、診所、中藥鋪、首飾鋪)等多方面的市民生活,是近代南京城市文化的一個縮影。

所謂起始行為語,即說話時首先以稱呼、打招呼等語言提示引起聽話人注意,為會話做鋪墊。如:進行請求言語行為時使用“爺爺,爸爸,老板,阿姨,等稱呼都是為引起聽話人注意。

為營造場景真實感,民國館確立了三條原則:第一,展品盡量使用征集的民國物件,為此南博專門征集了1.3萬件民國時期的老物件;第二,民國館內不使用雕塑人像,工作人員配合民國場景著裝,營造出“有人氣”的氛圍;第三,為防止觀眾“出戲”,策展團隊對先進技術、多媒體的使用極為克制,只在天幕運用了聲光電等技術模擬日夜環境。

從整體布局看,展廳內設置有一條主街“中央南路”,輔以次要街巷,同時結合建筑設計了二層流線,建立起立體交通展線。為了呈現真實的街巷面貌,展廳在兩端和中間設有三個出入口,并在局部運用街巷透視背景畫,讓觀眾感受街巷的無盡延伸。由于展廳空間有限,沿街仿民國建筑的空間設計也分為虛實結合的兩個層次:實體建筑以郵局、書局、南北貨、咖啡廳、火車站、酒吧為代表,可供觀眾進入或使用;僅有建筑立面作為背景展示的以大戲院、飯店、古玩店為代表。實體建筑空間使用也分成兩類,一類是商家進駐,展開真實的商業活動,例如書局、南北貨、咖啡廳、首飾鋪、診所等;一類是由館方負責的展覽、文創空間,例如民居客棧、酒吧、郵局、報社、典當行等。除了常規的歷史場景展示,還設有臨時展廳。歷史場景復原參考了文獻資料、圖片以及實物原型,例如交通銀行、大戲院、火車站均有建筑原型,其他建筑則以寫仿民國建筑的方式設計。民國館內仿民國建筑設計遇到最大的問題是展廳層高不足,天花吊頂后最終凈高6.3米,雖然策展團隊試圖通過縮小建筑比例、增加天幕燈光等手法彌補,但是二層建筑屋頂緊挨著天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展覽的空間效果。

其他細節諸如紅綠燈、霓虹燈、明星海報、標語條幅、月份牌、牌匾、櫥窗、路燈、郵筒、膠木插座、水磨石地面等也力求真實。征集的民國物件也大量應用于展廳各處,例如井蓋、家具、座椅、燈具、算盤、留聲機、火車、老爺車、黃包車、自行車等,這些歷史物件讓展覽顯得真實可信,以致開館不久便有熱心觀眾質疑館內設置的有軌電車是否符合南京歷史,可見展覽已經觸動了老南京觀眾的歷史情感,后經考證拆除了電車及軌道。這種接受觀眾意見而對展覽方案作出調整的過程,也可視為館方與觀眾的一種互動。

招商入駐經營業態是民國館成功的重要一環,觀眾可以從多個維度感受民國氛圍:觀看傳統工藝,購買傳統食品及特色商品,品嘗民國時髦的“咖啡”,與身穿民國服飾的工作人員交談,聆聽民國時期的音樂,使用民國樣式郵筒郵寄信件,等等。這種異時空的真實體驗深受觀眾的喜愛,因此民國館在開放后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拍照地,觀眾好評如潮。民國館以復古懷舊情懷喚起了年長觀眾的兒時記憶,也引發了年輕人的興趣,觀眾愿意在民國館駐足、留影、購物和休憩。

根據2015年《南京博物院觀眾滿意狀況調查》報告,當年觀眾參觀最多、最喜歡、最愿意推薦的場館是歷史館和民國館,在被調查的觀眾中,有37%的觀眾最喜歡歷史館、33%的觀眾最喜歡民國館[6]。歷史館無疑是南博最重要的展館,而民國館在其他展館中脫穎而出,達到與歷史館相近的喜愛度,擁有良好的口碑,這與其創新的展覽模式密不可分。實景比例、步入場景、歷史元素、互動體驗是該展覽成功的關鍵。

民國館雖然在開放后取得了好的成績,但是并未就此止步,其后期的管理和運營是該展陳模式的特殊之處。民國館的展覽在2013年開館后持續更新,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民國主題的臨時展覽,比較重要的有2014年“芳菲流年——中國百年旗袍展”、2016年“百年回眸——老月份牌廣告畫展”、2018年“印象南京——民國老照片展(1912—1949)”等,為民國館定期注入新鮮血液。另外,館內設施也在持續完善,例如為改善使用效果而更換道路材質,為提高觀眾安全度而更換欄桿等。館內的業態也在持續調整,例如因展覽效果更新場景,因運營情況更換商家等。民國館在運營中也面臨很多的問題:展品的安全問題是首要問題。民國館的場景式布展基本為裸展,用于提升場景真實感的展品均面臨使用中如何保護的壓力。展館開放初期,部分觀眾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出現了觸摸、攀爬、乘坐等不當行為,因此南博在考慮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不得不使用圍欄、一米線、提示牌等,對展陳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一些原本供觀眾休息的老座椅因安全與維護成本較高而封存,這確實是一種遺憾;部分征集的展品因理想效果與實際使用的情況差異較大也只能放棄,例如鎢絲燈泡的亮度不夠、成本高且易耗損,在維持一段時間后因無替換產品也只能更換成節能燈。此外,一個突出問題是部分業態面臨調整,部分為展覽設定的項目可能經濟效益并不好,商家、商品不得不作出調整,例如民國館售賣的傳統小吃“金剛臍”雖然很受觀眾喜愛,但是因為成本、效益等市場經濟因素卻難以維持[7]。

基于對“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覽模式的有益探索,民國館獲得了觀眾的喜愛,同時也面臨一些管理和運營的問題,這些問題能否在策展階段解決、調整展覽方式能否提前規避這些問題,都需要深入研究和實踐探索。

2.“因運而生”展

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后進入了“后申遺時代”,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成為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打造中華文化標志的重要內容,大運河江蘇段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全國唯一一處重點建設區,其標志性工程——中運博由南博擔任策展方。中運博的展覽框架綜合考慮了各展覽的相互關系,“因運而生”展與中運博另一常設展覽“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以下簡稱“大運河展”)呈現互補關系?!按筮\河展”是真實的、靜態的、展品不可觸摸的展覽;而“因運而生”展是逼真的、動態的、展品可觸摸的展覽。策展團隊在策展之初便確定了在南博民國館實踐的基礎上延續“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覽模式,真實再現大運河沿岸城鎮的歷史景觀,反映運河沿線人民的勤勞智慧與美好生活。

“因運而生”展位于博物館的地面一層,展廳層高11.4米,平面大致呈長條狀,普遍寬23.0米、長134.4米,面積約3100平方米,較南博民國館平面更為狹長。與民國館相比,“因運而生”展明顯更為復雜。中國大運河屬于線性巨型工程,開鑿和使用歷史悠久,因此無論是時間跨度還是空間范圍,作為研究對象,大運河沿線城鎮都遠超民國南京。大運河沿線分布了大量類型豐富、各具特色的城鎮與村落,遺產構成龐雜。在策展初期,策展團隊明確了要全面展示中國大運河沿線的城鎮歷史景觀,時間跨度包括隋唐宋、元明清兩個歷史時期,空間范圍覆蓋中國大運河全線。策展團隊在對大運河沿線八個省市四十余處歷史街區和古鎮進行調研后,意識到在有限的展廳內勾勒出大運河沿線城鎮歷史景觀極具挑戰性。策展工作中面臨的難點大致有:(1)大運河的時空跨度大,沿線城鎮眾多,而展廳空間有限,所選擇的展項應具有典型性;(2)各段需要協調好各類城鎮歷史景觀要素,保證各段時空巧妙轉換;(3)為展現城鎮商業繁榮,業態設置密集,招商入駐、管理運營將面臨巨大壓力;(4)博物館建筑設計與展陳設計存在沖突,例如展廳疏散、結構柱、層高等設計均不理想,需要展陳方案彌補。

針對這些難點,“因運而生”展從時間和空間、有形和無形四個維度展現主題。展覽敘事結構采用時間、空間兩條線,規劃為四部分:第一部分展現隋唐宋時期隋唐大運河沿線的城鎮,“點式”重點表現兩座都城;第二、三、四部分合力展現元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沿線的城鎮,按照運河沿線城鎮的空間分布由北向南依次“線性”展開。各段均挑選相關城鎮最能體現運河文化的歷史景觀要素進行展示,同時各有側重(表一、圖一)。

表一// “因運而生”展策展大綱分區說明

圖一// “因運而生”展一層平面設計圖(圖片來源:蘇州金螳螂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部分西段是展覽的起點,因隋唐大運河段已難覓隋唐宋時期的地上遺存,主要依靠考古發掘和出土文物、歷史文獻、圖像以及少量實物等資料研究復原。西段面積占比約1/5,選取了隋唐洛陽城、宋汴京城為參照原型,側重表現市肆,呈現從隋唐市坊到宋代街市的商貿繁榮場景。其余三部分面積占比4/5,北段是時空轉換的節點,時間上由隋唐宋轉至元明清,空間上由隋唐大運河轉至京杭大運河。北段選取京杭大運河流經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地運河城鎮為參考原型,側重表現北方街市和民居生活;中段選取京杭大運河流經的江蘇北部等地運河城鎮為參考原型,重點展現以江蘇的淮安和揚州為代表的淮揚地區的漕運、郵驛、戲曲、鹽商、手工業文化;南段選取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流經的以江蘇蘇州、浙江杭州為代表的江南地區為參考原型,側重表現以絲織為代表的手工業和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等重要經濟文化,呈現江南地區的魚米水鄉風貌。由于江浙的城鎮遺產眾多,展廳以對應的中段和南段占比最大,接近3/5。

“因運而生”展由一條主街將四段串聯,通過設置景觀節點完成各段空間的過渡銜接,例如入口的船模,彩樓歡門、烏頭門節點,牌樓、戲臺廣場節點,碼頭廣場節點,過街樓節點,出口的磚雕門樓等,既有各段特色,又可巧妙過渡,同時也是觀眾的拍照打卡處。展廳仿古建筑以兩層為主,樓閣飛橋、水陸并行,形成水陸立體的展線。

城鎮歷史景觀要素主要包括有形和無形兩類。有形要素包含街巷、建筑。建筑遺產選取以商鋪、戲臺、郵驛為代表的公共建筑以及民居為主要表現對象。公共建筑既考慮展示又考慮互動體驗和經營,以商業建筑為主,形成貫穿展廳的商街,有利于業態的經營,同時也體現了大運河的商業貿易文化;其他公共建筑的選擇以反映各段城鎮歷史特色優先,例如戲臺、郵驛、救熄會、織造署等。民居以展示為主,分別選取南北方代表性住宅及內部陳設進行展現,例如北段四合院、中段鹽商住宅、南段河房等,展現大運河的民居文化。為力求真實,“因運而生”展仿古建筑以“實”為主,除四合院外,其他建筑空間均可使用;以“虛”為輔,主要用于背景畫銜接處。各段建筑風格也力求反映年代及地域特色,在形制、比例、構造、尺寸、材料、色彩上均有所區分。無形要素大多體現在業態,主要從經營、展示和互動體驗三個方面考慮,業態商品需突出運河特色,以茶、絲、瓷、糧、竹等為代表,以非遺項目、老字號優先?!耙蜻\而生”展吸取了南博民國館的經驗,考慮后期面臨的招商入駐、管理運營壓力等情況,業態首先考慮展示,在此基礎上兼顧后期經營的可能,并在經營上靈活機動地選擇?;诖?,業態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純展示,體現各段歷史地域特色,例如西段的洛陽宮燈、唐風宴飲、宋代茶酒及小吃,北段的錢莊、藥鋪,中段的當鋪、鹽商宅內陳設,南段的江南土灶和“十里紅妝”等;第二類業態兼顧展示和互動體驗,例如古裝服飾、雕版年畫、皮影、彩燈、香粉、織繡、糧、傘、扇、梳等,互動體驗包括項目展演、工藝展示和觀眾參與;第三類業態兼顧展示和經營,例如瓷器、玉器、漆器、紫砂、竹(草、藤)編等手工藝制品和郵驛商品,第二、三類業態在后期根據情況招商經營;第四類為經營類業態,優先考慮必要性,為觀眾提供休憩場所,例如糕鋪茶館等。為增加展覽的真實感和趣味性,業態設計還包括了游戲、展演和文創產品,例如正店投壺游戲、戲臺和書茶館曲藝、米行傳統售賣方式等,各類業態均可考慮開發經營相關文創產品。

“因運而生”展的展覽設計還需克服展廳設計的不足:首先是0.7米×0.7米的結構柱,主要通過展陳平面布局將結構柱藏在二層建筑或隔墻內;其次是展廳中部的疏散通道將展廳分成兩個部分,影響了展覽通長主街的設想,策展團隊在此處設計了節點空間,采用了底層架空可通行的傳統戲臺及廣場,既解決了疏散問題,又整合了展廳空間。針對層高問題,策展團隊吸取了民國館的經驗,在展廳建筑設計階段提出增加層高的要求,建成后,天花吊頂凈高達8.8米,總體滿足了布展條件,但是唐宋段的二層廡殿頂、歇山頂仍無法完全呈現屋面而留有遺憾。另外由于該段唐風建筑尺寸較大,展廳的面積有限,策展團隊對尺寸多次推敲,力圖最大限度地把握和利用空間尺寸。

在展品征集方面,“因運而生”展吸取了民國館的經驗,基于真實性效果并能確保安全的部分采用實物征集,征集的展品涉及招牌、匾額、楹聯、建筑構件、家具和器物等;基于互動性要求、作為觀眾使用和體驗的部分則采用仿制品,例如茶具、酒具、座椅等,歷史年代較早難以征集的也采用仿制品。

為了讓展覽更具真實性,本次展覽更為關注環境模擬,以期在展廳體現日夜、天氣的自然變化。例如西段宋汴京設置了夜市;南段江南水鄉設置了煙雨場景,部分天幕使用了LED技術,以便更真實地模擬天空變化;在中段使用多媒體技術呈現運河碼頭場景;在各段設點還使用音效呈現自然、社會的背景聲。相比南博民國館,此次展覽對技術的升級也是一種新的探索。

“因運而生”展在開展后也面臨管理和運營的問題。在實踐工作中對可能遇到的問題作出預判十分重要??紤]到后期展陳更新,策展團隊在展覽設計中預留了臨展空間和非遺展演空間。在接下來的工作中還需持續解決展覽實踐中遇到的難點,并持續關注公眾對展覽的評價。

三、“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覽模式探索總結

“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覽模式適用于以城市(鎮)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動態展覽,具有科學性、真實性、教育性、趣味性、娛樂性、互動性等特點,此類展覽與一般的常規展覽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展覽成本高,復原建設城市歷史場景通常屬于常設展覽,需要搭建真實可用的建筑空間,需注意仿古建筑對展廳建筑結構的影響,滿足疏散等消防規范,需進行二次機電設計。(2)對展廳建筑空間要求高。雖然室內仿古建筑依舊達不到實際建筑尺寸,但是對層高的要求已遠遠超過普通博物館的設計值,在南博民國館和中運博“因運而生”展的實踐中均無法達到展陳的理想要求。建筑結構柱是另一個問題,在無法去除的情況下會增加展陳設計的難度,對展陳效果有不利影響。如有可能,應在博物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此類展廳的層高和柱網尺寸。(3)策展涉及多部門合作。在兩次實踐中除古建所策展團隊外,參與的部門還有征集部、非遺所、文創部等;還涉及多專業的合作,除展陳設計外還包括古建筑、室內陳設、非遺等專業。(4)展覽設計中注重人的體驗及作用,從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多維度設計體驗展覽信息。不建議使用雕塑人像,對多媒體技術手段需保持克制,但建議嘗試多元化的展陳和合理使用先進技術手段。(5)此類展覽屬于裸展,展品征集及仿制應進行預判,既要考慮展品安全,也要設法滿足觀眾互動體驗時的使用要求。(6)對博物館管理運營水平要求高。展覽后期的持續維護會面臨各種問題,例如如何保持展陳設計的初心、延續升級展陳理念都是對管理運營團隊的考驗。

“城市歷史景觀再現”展覽模式之所以能吸引觀眾,最主要在于策展團隊從觀眾的角度出發,為觀眾打造其喜聞樂見的展覽形式,從博物館與觀眾關系來看,似乎走向了“顧客”階段[8]。博物館摒棄了展柜展板的說教模式,在逼真的歷史場景中采用更為平易近人的體驗互動模式,調動觀眾的各種感官,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這種模式將知識和信息用通俗、感性、趣味、簡單的方式轉譯出來,觀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接受知識和教育,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展覽具有商業性、娛樂性,但是不同于社會上常見的仿古商街,展覽有著明確的歷史文化傳播理念,對展覽的歷史場景有科學的考證;商業行為、娛樂項目均有嚴格把控,必須服從、服務于展覽主題,不能因迎合觀眾而喪失立場甚至走向媚俗。在這類展覽中還可以很好地融入高品質的文創產品、游戲項目等,帶動博物館其他工作的發展。當然,這種展覽模式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其并非普遍適用,其展覽主題偏向歷史城鎮涵蓋的內容,比較適合大場景的常設展覽,需要豐富的展陳內容支撐;其次,在資金支持、專業協調、后期運營維護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歡
策展大運河展廳
光影回響-TW展廳
展廳中的盜賊
意庫馬涂料展廳
策展成為一種系統的工作方式
不斷改變,不斷進步 參觀KEF展廳后隨筆
新時代博物館策展人制度的探索與實踐——以沈陽故宮博物院為例
續寫千年大運河的精彩故事
大運河,行走山東
大運河,流淌2500年的中華智慧
《策展哲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