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共享: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校合作的模式與活動策劃

2021-07-17 07:21
東南文化 2021年3期
關鍵詞:大運河博物館課程

許 越

(南京博物院 江蘇南京 210016)

內容提要:加強館校合作工作,無論是對博物館自身的發展、學校教育的完善,還是對學生及教師個人的進步成長,都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創新性地采用“一個聯盟(大運河博物館聯盟)+一個平臺(不同學校、教師發展中心、教師個人)”模式,由博物館與學校共同明確需求,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特點,基于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設計出“大運河文化進校園綜合課程綱要”。這種模式對博物館及學校師生的成長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博物館作為非正式教育機構,致力于向公眾提供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尤其是在通過教育活動提升公眾素質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教育部門也在積極改革,深化與博物館的合作。2015年9月,教育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導意見》(文物博發〔2015〕9號),要求博物館資源與中小學課堂教學、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并建立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長效機制。202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文物博發〔2020〕30號),指出應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效果。2021年1月,教育部發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教材〔2021〕1號),指明中小學課程教材主要圍繞核心思想理念、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傳統美德三大主題,將經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識、科技成就、藝術與特色技能以及其他文化遺產作為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形式,要求以語文、歷史、道德與法制(思想政治)三科為主,藝術(音樂、美術等)、體育與健康學科有重點地納入,其他學科有機滲透,形成“3+2+N”全科覆蓋。政策引領、實踐創新促進了館校合作日益深入,館校合作已經成為博物館教育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共同教育目標,博物館與學校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協同發展,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學合作關系。

西方館校合作的歷史已有一百余年,有明確記載的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關系可以追溯到19世紀晚期[1],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嘗試合作”時期、“教育職能探索”時期、“合作角色重新定位”時期、“合作新視角突破”時期[2]。早在1895年,英國在修訂的《學校教育法》中將學生參觀博物館納入制度,并將參觀學習的時間計入學時,館校合作的手段不斷進行創新。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館校合作在西方已經較為成熟,如美國史密森尼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下屬的K-12教育部門,自1982年開始便在全美各地舉辦各種館校合作研討會,深入推動雙方合作[3]。進入21世紀后,國內博物館結合自身館情,將館校合作延伸至不同領域,如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博物館里的教師”專題培訓班、南京博物院的“館校合作·博物館課程開發工作坊”等都進一步拓展了國內館校合作的覆蓋范圍與研究深度[4]。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以下簡稱“中運博”)的策劃運營由南京博物院(以下簡稱“南博”)整體負責,其公眾教育服務則由南博社會服務部(以下簡稱“社服部”)具體承擔。自2013年南博二期改擴建工程結束并重新開放后,在“分眾教育”理念指導下,社服部先后與南京市各區的教師發展中心、名師工作室以及多所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大專院校及職業教育學校合作,探索并踐行了符合南博自身特色的館校合作教育模式[5]。為進一步促進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為學校各學科的教學增添活力,尤其為了加強教師應用博物館展覽及館藏資源的能力,南博于2016年在“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國漢代文明的故事”展覽展前教育活動培訓中,首次開展了針對臨時展覽的博物館種子教師培訓[6]。通過培訓,在展覽的語音導覽內容設計、小學生觀展學習單設計、分眾化教育活動策劃與實施等工作中,種子教師或獨立負責、或與博物館教育人員共同完成相關項目,極大拓展了利用展覽資源的能力。自中運博教育服務明確由社服部承擔整體策劃設計與運營后,社服部借鑒南博既往館校合作的成功經驗,依托前期館校合作開展實施的既有案例與成熟模式,結合中運博陳列展覽基本信息,通過對不同學段學生及教師的調查訪談,對中運博的教育服務體系作了初步建構與實踐。

一、中運博館校合作機制的建立

(一)從“一個博物館+一所學?!钡健耙粋€聯盟+一個平臺”模式

以往的館校合作中,博物館通常需要立足于本館的藏品、陳列、學術專家、教育人員、場館空間等資源,通過與特定學校合作,共同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即“一個博物館+一所學?!蹦J?。近年來,社服部根據實際工作需要,擴充了館校合作中“館”“?!眱烧叩姆秶骸梆^”方由南博一方擴充為江蘇省博物館學會下屬的相關會員單位,從而在具體開展館校合作項目時可以提供更好的資源;“?!狈絼t由學校和教師個人逐步擴充為南京市各區教師發展中心及名師工作室等機構,從而根據具體合作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合作。例如,南京市各區教師發展中心為各區教育局下屬單位,專門負責教師培訓、教學研究、教育科研、信息化建設與名師工作,社服部在制訂下一年度館校合作計劃時,邀請各區教師發展中心共同開展相關課程研發與教研活動,從而將館校合作納入中心下屬各名師工作室及學校方面的常規教研計劃之中。

中國大運河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八個省市,而中運博則是中國唯一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示中國大運河歷史文化的博物館。為了更深入地發掘和整合大運河沿線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中運博與南博于2020年11月14日聯合大運河沿線32家博物館,發起成立了“大運河博物館聯盟”。聯盟明確了各館在展覽、教育、文創、宣傳等方面進行資源共享與協同發展。通過對各館原有大運河主題教育資源的匯總梳理,社服部基于過去的成功經驗,將開展館校合作立足的“一個博物館”(中運博)的資源,擴充為“一個聯盟”(大運河博物館聯盟)的資源。

同樣,隨著中運博的建立及大運河博物館聯盟的成立,原有館校合作中的博物館所在省、市、縣地域空間內的合作學校,也擴充為沿線八省及其他省市的學校。除了有大量沿線學校與各區縣教師發展中心作為單位加入館校合作外,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學科的教師個人也通過各種形式加入館校合作平臺,即館校合作中的“一個學?!鄙墳榘ú煌瑢W校、教師發展中心、教師個人在內的“一個平臺”。2020年12月19日南博舉辦“館校合作·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課程開發與實踐工作坊”線下培訓,吸引了二百余位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教師加入種子教師群體,為后期大運河文化課程開發提供了交流平臺[7]。

(二)館校合作的雙向輸入與輸出

1.雙向需求的確定

館校合作關系一旦確定,參與各方首先要明確彼此需求及共同目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對館校雙方的教育服務功能相互補充與融合,從而達到彼此需求的共同滿足。中運博作為主題性明確的博物館,無論在青少年到館參觀人數與頻次,還是在大運河文化博物館課程開發與實踐以及大運河文化進校園方面,都有明確的目標。而在學校層面,無論是學校本身,還是具體的各科教師,在參觀、活動、研學、校本課程開發、教師培訓等方面對于大運河文化也有不同的需求。在中運博項目確定之后,社服部在館校合作方面的首要工作就是通過對揚州本地及外地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專院校各學段的不同學科的教師、不同學段的學生等不同群體的前期調查,迅速總結整理出館校雙方關于大運河文化方面的各種需求。

2.雙向培訓的組織與實施

在館校合作的雙方成員中,博物館教育人員與學校教師是具體承擔合作項目的核心人群。博物館教育人員大多來自文博、考古、歷史、中文、傳播等學科,雖然對館方資料較為熟悉,但在教育學專業知識與經驗方面存在不足,尤其在校本課程的具體開發轉化方面存在一定困難。而學校教師雖然在教學內容與經驗方面較為擅長,但涉及館校合作中的文博專業知識、展覽及文物內涵等方面則較為欠缺[8]。鑒于此,在完成館校雙方前期調查并明確共同需求之后,2020年10月—2021年2月,社服部在江蘇南京、鎮江、揚州、常州等城市,通過線下或線上方式,就大運河歷史與文化、大運河沿線古跡、古今船閘、考古發現解讀等主題,組織了九場針對學校教師的大運河文化培訓[9]。除了組織專家對學校教師開展大運河主題的培訓外,社服部還組織“南京市唐雋菁小學道德與法制名師工作室”、南京市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南京市陳紅高中歷史名師工作室”分別代表小學、初中、高中學段就大運河文化館校合作中的理念與實踐對博物館教育人員進行了培訓。

在此背景下,建立系統的、定期的、專業的雙向培訓機制尤為關鍵,館方對學校教師的系統培訓使不同學校、不同學科的教師都能更充分地了解大運河的基本知識,尤其是了解大運河主題展覽及其相關藏品的價值與內涵,能更好地吸收并轉化這些知識為主題活動并運用于日常教學。而校方專家為博物館教育人員開展的培訓,使得中運博針對青少年策劃及提供的教育服務更具普適性與科學性。

3.合作內容的雙向輸出

館校合作的主題與內容是多樣的,針對學生群體的內容輸出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類內容依據實施主體的差異,主要分為基于中運博場館資源的教育服務、基于大運河沿線文博資源的教育服務、基于學校的大運河文化綜合課程及項目。

基于中運博場館資源的教育服務主要利用中運博的展覽、藏品、空間、設施等資源策劃并實施。首先,為更好地發揮展覽針對青少年群體的教育服務功能,必須立足于青少年學生群體的具體需求。中運博展覽的總體定位是“反映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價值以及大運河帶來的美好生活”,涉及歷史、考古、地理、藝術、自然等不同學科。通過館校合作雙方對學生群體的共同調查,在所開展的前期雙向培訓基礎之上,社服部教育人員與博物館種子教師充分把握展覽主旨,共同尋找展品的知識點、趣味點和相互關聯。比如在“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展中,“古代文學家與文學名篇”這一主題與中小學語文學科有所交叉;“隋煬帝與大運河”展中,揚州隋煬帝墓出土的遺物、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背景與初高中歷史學科呼應;“運河濕地尋趣”展中,運河沿線的地貌特征、動植物展品與小學階段道德與法制學科及中學地理、生物學科知識點有所重合等。其次,根據到館參觀學生群體的年齡層次、知識背景、參觀動機等,社服部教育人員與學校教師共同研討、編撰了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觀展學習單”與《大運河文化讀本》。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教師結合不同主題展覽中涉及的學科內容,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與教學要求融入展覽配套學習單和讀本,讓學生在展廳中參觀的同時開展研究性學習,深化學生觀展的學習效果。語音導覽是學生群體自主參觀的重要學習工具,館校雙方教育人員從策劃階段開始,就在展品選擇、流線設計、文稿創作等環節兼顧了不同學段學生的興趣點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并將不同版本的導覽詞與中小學學科的教學體系相融合。最后,館校雙方教育人員通過學生需求、展覽知識點的共同梳理,圍繞歷史教育、科普實驗、藝術啟蒙、非遺體驗等內容,共同開發館內配套的教育活動與課程,從而讓學生群體在博物館內不僅完成參觀游覽,更能深度參加教育活動,從而擴大博物館教育服務功能的內涵。

基于大運河沿線文博資源的教育服務主要是利用大運河沿線的文博場館、文化遺產、考古發現及其他公眾服務機構的資源策劃并實施的教育服務。這類教育服務通常不局限于某個具體場館,而是通過梳理、研究策劃實施各種教育活動來達成,比如不同年齡段的冬令營、夏令營、研學項目、主題活動等[10]。館校合作雙方的教育人員中,社服部教育人員主要在博物館場館資源的整合、利用方面著手研究,學校教師則在研學項目及主題活動的環節設計與課程內容上展開討論,從而發揮各學科背景的優勢。以2020年策劃實施的以文人生活、古遺址考察為主題的“中學生大運河文化五日夏令營”為例[11],從學生需求調查、主題策劃、內容設計到承擔具體授課任務、活動總結匯報等方面,都由參與館校合作的學校教師與社服部教育人員共同實施。同時,夏令營進行過程中及活動結束后,雙方教育人員及時總結優化,將前期實施的夏令營內容轉化為具體學校的大運河文化特色校本課程或研究性項目。例如2020年9月,參與“大運河文化傳統文人生活夏令營”的南京市寧海中學的博物館種子教師,將夏令營的課程迅速轉化為寧海中學“大運河與美好生活”校本課程并順利實施;2021年1月,參與“大運河文化古遺址考察夏令營”的南京外國語學校的博物館種子教師,將夏令營中的部分課程與環節設置轉化為面向南京外國語學校高中生的“口述歷史·行走大運河”項目[12]。

基于學校的大運河文化綜合課程及項目主要是利用學校資源,在合作的博物館共同參與下,基于學校開展的、合作雙方切實可行的、具有全國性中小學推廣價值的大運河文化綜合課程及項目。關于大運河文化進校園的規劃綱要、課程屬性、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都是館校雙方在共同調查、共同策劃、共同實踐的基礎上,在充分考慮可行性的前提下揚長避短、合作研究的結果,下文將重點展開討論。

二、大運河文化綜合課程內容的構建

“博物館進校園”是館校合作內容中學生群體覆蓋面最廣、學校方最具實施可行性的內容成果?!按筮\河文化進校園”便是中運博館校合作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大運河文化綜合課程作為“大運河文化進校園”的核心基礎,自立項開始,社服部教育人員與學校教師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構建課程內容,雙方合作開發的綜合課程綱要可為不同學校落實“大運河文化進校園”提供參考文本。

(一)綜合課程性質

大運河文化綜合課程是在小學、初中、高中學段開設的一門以中國大運河為基礎、以建立文化自信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實踐課程,體現了思想性、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思想性上,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大運河的發展與變化,使學生認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逐步梳理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人文性上,以大運河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綜合性上,課程設計體現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內在整合;課程內容有機融合了品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歷史與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生活經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的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從多角度、多層面引導學生理解、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實踐性上,本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當下,博物館具身認知理論已成為博物館學的關注熱點,其有助于提升觀眾的參觀體驗。具身認知是指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認知是通過身體的體驗及其活動方式而形成的[13],因此身體的體驗就非常重要。特別對于成長期的青少年來說,知行合一的學習方式更能幫助他們深刻地掌握知識、深化知識并培養積極的思想情感。

(二)綜合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指課程要達到的具體目的和意圖,可以反映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而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達到的水平。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學生的生理年齡、心理特征、知識水平差異很大,因此應根據不同階段的實際情況制定課程目標。

小學學段的課程目標是:了解中國大運河是縱貫南北的巨型水利工程,其開鑿和使用歷史悠久,作為仍在使用的超大型的系統性、綜合性、組群性文物,是人類文明的無價瑰寶;了解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為確保糧食運輸安全而開鑿的運河,它溝通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促進了不同地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達到穩定政權、維持統一的目的;初步了解大運河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知道大運河對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影響;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初步理解大運河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了解當前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等問題。除上述知識與技能目標外,小學階段的課程目標還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等。

初中學段課程目標是:了解大運河文化發展的基本線索和重要史實;探究大運河的開鑿歷史、通航功能、漕運管理、工程技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探究大運河蘊含的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大運河文化的歷史信息,通過運用搜集資料、掌握證據和獨立思考,初步學會對大運河文化的理解和判斷;培養學生保護、挖掘大運河所承載的豐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自覺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高中學段課程目標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了解有關大運河的史實;探究運河開鑿、通航和維護等方面的知識,培養發現問題的意識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認識大運河的作用及價值;通過參觀、體驗等學習活動,感受大運河文化及文人生活,認識大運河的文化意義;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認識大運河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文化觀,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精神,激發社會責任感。

(三)綜合課程內容綱要

博物館教育是多學科融合的過程,近些年博物館教育領域逐漸引入STEM理念。從本質上說,STEM是一種整合了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的教育模式。一般而言,傳統的課程設計以單門課程為基礎,但是STEM教育通過跨學科的視角整合了這四門學科的教學。后來又加入藝術(Arts)變成了STEAM,但這遠遠沒有停止,其他學科也陸續加入,比如社會和歷史等[14]。因此,本次不同學段的大運河文化課程綱要建立在各學段學科教育的差異性及學生生理、心理特征基礎之上,并融入地理、物理、歷史、思政、音樂等學科內容(表一)。如《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三節“河流”中就有“京杭運河”的閱讀材料;《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六課“建設美麗中國”中有“共筑生命家園”,且涉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內容都融入到大運河文化課程綱要中。

表一// 大運河文化課程初中學段綱要

(四)綜合課程實施建議

作為將知識點融于多學科課程且內容豐富的課程內容綱要,在實踐過程中,其本身僅作為指導性框架,并不建議校方全部按照綱要框架實施,而是希望結合本地區學校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一部分課程安排課時,從而真正與學校、學生相適應。

在課程具體規劃與設置方面,建議不同學段的課時總數設置在4~12課時,學??梢愿鶕嶋H情況合理規劃,自主選擇探究主題和探究問題,從而制定符合校情、學情的課程方案,展開豐富多彩而各具特色的教學活動。

以高中學段為例,建議學校建立跨學科的大運河文化教研組,便于歷史、地理、語文、思想政治、物理、生物、美術、音樂等不同學科的教師共同研討課程的實施。在課程教學時,應根據高中學段的特點,重點體現探索性和研究性,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發表觀點和深入思考,促進學生帶著問題意識和證據意識對探究問題進行探索,拓展其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同時積極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學校本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應加強與大運河聯盟內各博物館的合作,組織學生就近到相關博物館參觀學習,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三、館校合作的思考及展望

中運博即將正式開館運行,其自身的教育團隊將成為中運博教育服務體系的實施主體,而南博社服部自中運博立項開始便參與館校合作的各項策劃,也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中運博面向公眾正式開放后,前期館校合作中圍繞博物館自身策劃的各項教育服務,如不同學段的自助導覽服務、不同學段的觀展學習單、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館內教育活動等,都可以憑借展覽與教育空間的正式開放而落地實施。因此,開館之后基于中運博自身的教育服務體系,館校合作的工作重點在于檢驗、評估并優化面對學生群體的館內基礎教育服務。通過訪談、調查、數據分析等手段,館校雙方的教育人員將對這些基礎教育服務從主題策劃、環節設置、課程內容、實際反饋等展開全方位評估,評估的結果又將成為后續館校合作中館校雙方教育人員共同研究的重點與方向。

展覽是博物館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產品。在中運博開館之后,除了當前的展覽之外,策劃實施大運河文化不同主題的臨時展覽將成為中運博提升公眾服務效能的重要手段。而基于臨時展覽策劃實施的教育服務,也將成為后續館校合作的重要內容。自臨時展覽立項開始,展覽項目立項的評估、展覽配套基礎的教育服務、進校園教育項目的策劃推廣、館校教育項目的策劃實施等都將成為館校合作的基本內容,同時借助配合該展覽的博物館種子教師培訓活動,對中運博自身的宣傳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在學校方面,隨著中運博正式開放及大運河博物館聯盟全面運行,前期館校合作雙方共同研討推出的大運河文化綜合課程內容綱要在課程設計或實踐過程中,可供學校選擇的展覽、展品、專家等各類資源將更為具體便利。后續館校合作的工作重點將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對即將或已經實施的大運河文化綜合課程作出整體評估,為校方不斷提升優化相關課程提供基礎。

總之,在館校合作模式下開展系統性教育活動,不論對中運博自身的發展、對學校教育的完善,還是對學生及教師個人的進步成長,都將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中運博而言,如何長久保持開館階段新館效應產生的社會高關注度將是館方面臨的挑戰之一,館校合作應是中運博長期吸引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提升博物館品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也必將成為中運博重要的工作內容。

猜你喜歡
大運河博物館課程
續寫千年大運河的精彩故事
大運河,行走山東
大運河,流淌2500年的中華智慧
課程思政在專業基礎課程中的實施
《管理學原理》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課程思政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博物館
大運河:最后的絕唱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露天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