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武陵山區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路徑探索

2021-07-19 02:40董英
理論與創新 2021年6期

董英

【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正式進入新常態,農業與國家經濟發展的聯系日漸緊密?;诖?,通過對武陵山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針對性地提出了合理化的發展對策,以期能補足發展中的不足,做強武陵山特色效益農業。

【關鍵詞】武陵山區;特色效益;路徑

引言

我區地處于重慶市東南部中心地帶和武陵山區腹地,這種喀斯特地貌“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土地產出較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加之近年來農民紛紛外出務工,大片坡耕地成了荒山。針對這一實際,區委、區政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全力打造山地特色農業發展先行區為目標,堅持轉型、綠色、融合、統籌發展,扎實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脫貧攻堅,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筆者就我區特色效益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1.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區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念好“三字經”,種好“搖錢樹”,打好特色牌,圍繞“調結構、創品牌、增效益拓市場”做文章,深入推進“山地特色立體農業行動”,不斷壯大“3+X”特色效益農業體系我區特色效益農業取得了明顯成效。據統計,2019年,種植蠶桑面積8.3萬畝,涉及區21個鎮鄉85個村,年產繭6萬余擔,收入11260萬元。種植脆紅李6.6萬畝、獼猴桃3.5萬畝、油茶4萬畝、花椒1萬畝、核桃0.6萬畝,柑橘、白柚、枇杷、櫻桃、楊梅、冬桃、核桃、板栗、綠茶、藤茶等產業20余萬畝。其中,黔江獼猴桃、脆紅李,在2018年獲國家工商總局“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黔江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命名為“中國脆紅李之鄉”。2020年 4月24日,全區著力打造的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項目正式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復認定。這是黔江蠶桑榮獲的首個國家級牌子。

2.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雖然我區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離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仍存在一些差距、問題和不足。

(1)基礎條件受限。我區地處武陵山區,可耕種耕地保有量少,自然資源較為匱乏,農業發展受地域、空間、氣候影響較大,加之近年惡劣天氣、自然災害頻發,農業發展受限,發展壯大特色效益農業實屬不易?;A設施薄弱,作為2017年剛脫貧的國家級貧困縣,雖然近幾年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很大,但是受財力制約,仍有不少短板和欠賬要補。

(2)發展思路陳舊。相關部門、一些鄉鎮街道更多重視“糧經比例調整”,而忽略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是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的根本目的和內在要求,在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方面思考不多、辦法不多。在發展經濟作物時,也存在發展思路不清晰、發展重心不突出、發展模式不科學的現象,沒有注重品種的選擇、品質的提升,導致一些產業“曇花一現”,一兩年后就風光不再。如個別經果林基地,沒有充分考慮立地條件,沒有進行科學引種試驗和區域試驗,苗木成活率不到10%,投入即虧損。

(3)骨干產業不強??緹?、生豬、蠶桑三大骨干產業,在我區農業產業中比重相對較大,甚至在全市也位次居前,但是放眼歷史、放眼全國來比較,這三大產業仍不夠強,不夠大??緹煯a業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目前種植面積2.9萬畝,產量僅有6萬余擔,約為原黔江縣1994年15.8萬擔煙葉產量的2/5;生豬產業、蠶桑產業,雖然在全市名列前茅,但是比起其他省市生豬、蠶桑產業大縣相比也還有不小差距。

(4)政策扶持不夠?,F有的一些扶特政策重點不修突出,扶持的對象過多,缺乏對農業產業發展的長期性、周期性考慮,沒有真正建立起長期性、系統性的扶持政策體系。比如對烤煙產業只有兩條扶持措施;對蠶桑產業扶持,區級層面在種苗、肥料、蠶繭收購上的統政策外,原來鄉鎮出臺的獎勵補助政策基本取消,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蠶農積極性;生豬更是由于前幾年用地、環保、市場等因素,產業發展艱難。

3.對策建議

為促進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工作加快步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切實提高農產品供給水平,推動我區特色效益農業提質增效。為此,建議如下:

(1)突出特色效益農業主導地位。要充分認識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努力將“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傳統農業產業,轉變為“高品質、高產量、高價值、低污染”的特色效益農業產業。目前,烤煙、蠶桑、生豬、獼猴桃、脆紅李、食用菌等構成了我區農業的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為重點,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實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動基地,基地連農戶??緹?、蠶桑產業是我區億元級穩定增收的農業產業,也是走產業化道路的兩個成功樣板,我們要堅定信心,大力發展穩定增收的億元級產業,形成了企業、政府與農戶的三贏局面。

(2)優化鄉鎮產業布局。利用好黔江生態、交通等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按照“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思路,每個鄉鎮都明確1-2個特色優勢產業,例如,寨子社區持續打造阿蓬江“一江兩岸”旅游帶鄉村旅游示范點,中塘鎮進一步做優獼猴桃、脆紅李等水果產業,小南海鎮進一步在農文旅融合上下功夫,金洞鄉力爭打響中藥材之鄉名號等,在全區形成以生豬、蠶桑、烤煙、有機糧油、特色蔬菜、優質水果、品牌茶葉、特色林產品、道地藥材、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等特色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格局。

(3)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目前,雖然我區獲得市級以上農產品品牌認證117個,“山韻黔江”區域公共品牌也有了一定知名度,但總體來看,品牌“小、亂、雜”現象還比較突出,后續支撐乏力。因此,一方面緊緊扭住馬喇潤貢米,野江雞染、珍珠蘭茶等“老字號”品牌,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結合,利用電視廣香、宣傳軟文、朋友圍擴散等手段,不斷提商品牌的知曉度、美譽度。同時要注重產品質量提升,標準化建議,真正做到黔江農產品全區捧、全市響、全國知。另一方面,應強化“山韻黔江”區域發公共品牌的應用,加大互聯網營銷力度,整合線上線下營銷,利用“農產品+微商“農產品十電商農產品+社群”農產品+網絡直播”農產品+直銷店互聯網+認養農業”等新型商業模式,讓黔江優質農產品“觸網”上電、走出“大山”。

(4)強化企業政策扶持。目前,我區已有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3家,但國家級只有1家,市級只有13家,未經營的就有10家,龍頭企業的帶動力仍然薄弱。下一步,建議按照“扶優、扶強、扶大”原則,持續培育壯大一批有實力的國、市級龍頭企業。同時,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加大扶持激勵力度,持續宣傳好、落實好金融支持、涉農項目稅收、農業生產電價等方面扶持政策,并對現有政策進行梳理整合、打捆使用,堅持對重點產業進行重點扶持,充分發揮政策的集聚效應,力爭達到“1+1>2” 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勁哲,康濤,蔡玉美,侯迎威.鄭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思路和政策建議[J].中國農業會計,2018(03):43-47.

[2]王壽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思考[J].辦公自動化,2019(6):29-31.

[3]李保芹. 經濟新常態下加快發展農業經濟的思考[J]. 林業勘查設計, 2017(3):37-4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