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樹的人》中“樹”的意象

2021-07-19 00:12周倩
理論與創新 2021年6期
關鍵詞:生態

【摘? 要】法國生態文學作家讓·季奧諾以家鄉普羅旺斯為原型創作一首動人的田園牧歌。在他筆下,動物植物、日月風雨、山川河流等自然元素皆有與人一樣的生命和活力。本文擬在生態視域下以《種樹的人》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小說中“樹”的不同意象解讀季奧諾有關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然生態觀。

【關鍵詞】讓·季奧諾;樹;生態

1.讓·季奧諾和《種樹的人》

讓·季奧諾于1895年出生于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馬諾斯克城。那里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民風淳樸、生活安寧,季奧諾便是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然而在他19歲那年,也就是1914年,他平靜的生活被打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大戰的第二年,他應征入伍,一直到1919年才返回家鄉。這一時期,他目睹了戰后法國的滿目瘡痍,人民的民不聊生,自己也經歷過槍林彈雨、九死一生的生活。因此,他深覺“戰爭浩劫帶來的是和平生活喪失殆盡”,這讓他時不時想起童年在故鄉的平靜生活。也正是這種殘酷戰爭和治愈童年的強烈對比,在季奧諾的眼里,故鄉成了和平的代名詞,成了一片許他逃離現實世界、放置心中夙愿的凈土。

除了飽受戰亂以外,20世紀初的法國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自然環境也遭受重創。為了發展經濟,人們以犧牲自然為代價,不斷砍伐樹木、開采煤炭、排放廢水,工業文明的進步使得自然傷痕累累。作為一個自小便在鄉村長大的人,季奧諾不愿看到自己生活的家園被破壞殆盡。認識到工業文明的種種弊端,他逐漸將工業文明和自然對立起來。他認為“城市是罪惡的深淵”,自然以及自然生活才是人類的歸宿。

季奧諾中學時期曾拜讀過一些古典文學作品,其中就有維吉爾的《牧歌》。維吉爾被認為是田園牧歌式文學的先驅,而田園牧歌式的文學作品常有“以農村生活、鄉野生活為素材,以及作者對這種生活的情不自禁的迷醉與贊賞”等特點。很顯然,季奧諾之后的文學創作深受維吉爾田園牧歌的影響。除此之外,季奧諾還拜讀過盧梭的作品。盧梭提出的“返回自然”觀也對其文學觀念和創作風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種樹的人》便是其自然書寫的作品之一,它是季奧諾于1954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小說講述了“我”見證了一位名叫艾力澤布非耶的牧羊人在普羅旺斯地區通過數十年如一日植樹,最終將一片荒漠改造成一片綠洲的故事。小說一經發表便大獲成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的同時還引起了許多人自發的植樹造林行動,可見小說影響力之大。

2.《種樹的人》中“樹”的意象

小說中出現了許多自然意象,比如“土地”、“水”、“風”等等,其中有關“樹”的描寫十分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在這一點上,季奧諾不僅傳達了其對“樹”的理解以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看法,還展示了純熟的寫作技巧和獨特的寫作特點。

在長達幾十年的種樹生涯中,牧羊人總共種過六種樹,分別是橡樹、山毛櫸、白樺樹、柳樹、楓樹以及椴樹(按文中出現順序排列)。每一種樹的命運都不盡相同。筆者將它們分為以下三類:

2.1楓樹和橡樹——生命的脆弱和不易

小說中提到,牧羊人有一年種過兩萬棵楓樹,然而沒有一棵最終成活下來。楓樹無法成活的原因,其實在小說開篇就埋下了伏筆。小說開頭便塑造了一個毫無生機的世界:陽光猛烈、水源稀少、山地上僅僅生長著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而楓樹喜陰,適宜種在肥沃濕潤的土壤中,荒漠一般的普羅旺斯完全沒法滿足楓樹的生長條件。正如現實生活中戰亂國家的孩童,生命安全都成問題更何談吃飽穿暖。季奧諾用這個例子指出樹也和人一樣,在惡劣的環境中無法存活,顯示了生命的脆弱。

橡樹的結局則比楓樹好上許多。關于橡樹,小說中是這么寫的:“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顆發了芽。而這兩萬棵樹苗中,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是因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萬棵樹苗,會在這光禿禿的土地上扎根,長成大樹”。對于橡樹來說,破土而出是一道難關,順利成長亦是一道難關,在所有可控或不可控的因素下,橡樹需要跨越重重困難才能在土地上成功扎根并長成大樹。人生亦然。沒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人們總要歷經一路的艱難險阻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這便是生命的不易。

2.2白樺樹和山毛櫸——生命的活力和頑強

牧羊人把白樺樹種在濕潤的谷底,經過幾年的成長,白樺樹棵棵挺拔,季奧諾把它們形容為筆直站立的少年。少年這個詞,總讓人聯想到朝氣、活力等美好的詞匯,而且少年時期往往被稱為人生的黃金期。作者將白樺樹比作少年,使得白樺樹茁壯茂盛的形象躍然紙上,充分顯示了生命的活力。

在牧羊人種的所有樹中,山毛櫸的成長過程似乎是最為順利的。從剛開始試種時的茁壯美麗,到后來一望無際的龐大規模,都令人嘆為觀止。在“我”的描述中,它們不僅是小說中長得最為茂盛的樹木,也是生命力最為頑強的樹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說原文表示山毛櫸的法語單詞“hêtre”與表示“生命”和“存在”的法語單詞“être”是同音詞?!皑簍re”為本體,“hêtre”為喻體。季奧諾用隱喻的手法賦予山毛櫸以生命意義,同時突出其與生命的共同特點——頑強。這是山毛櫸生命力頑強的體現,也是作者期望所有生命都能如山毛櫸一般旺盛的寄予。這便是季奧諾的用意所在。

2.3柳樹和椴樹——生命的再現和復生

眾所周知,柳樹臨水而生,因此在昔日極度缺水的普羅旺斯完全看不到它們的身影。然而牧羊人種樹的連鎖反應使得溪水再現,環境的改善也使得柳樹再生。由此可見,牧羊人的創造再現了生命的奇跡,他不僅是在種植樹木,更是在種植生命,種植生的希望。

小說對椴樹的描寫并不多,只提到它長在維容的泉水邊,已經四歲了,是“這里起死回生的見證”。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原文中季奧諾對之前樹木數量的描寫一直使用的復數形式,如橡樹(les chênes)、柳樹(les saules),而對椴樹(un tilleul)使用的是單數形式,說明泉水邊只生長著一棵椴樹?!拔摇薄鳛楣适碌闹v述者,見證著普羅旺斯從一片死氣沉沉的荒漠變成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洲,“我”也是這里起死回生的見證。

小說中出現的六種樹都表現出了生命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面貌,作為生命的象征,它們展示了生命既有不堪一擊的脆弱,也有飽經風霜的頑強。和人一樣,它們也遭遇著不幸,但又能充滿著活力??偠灾?,在季奧諾看來,樹與人別無二致,它們和人一樣有著同等的生命力,對生命有著同樣的渴望。

3.結語

季奧諾在《種樹的人》中對“樹”的解讀讓人耳目一新,使人不自覺與樹木共情,與自然共情。需要著重指出的是,季奧諾并沒有在對樹木的描寫中加入太多其與人的互動,但字里行間都透露著樹木與人、自然與人不可分割的關系。而且小說結尾所描寫的世界如此美好,皆是因為牧羊人堅持不懈的植樹壯舉改善了自然環境。這充分說明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小說中季奧諾賦予樹以生命意義,不僅展示了其自然書寫別具一格的特點,同時向人們預示著對自然要有敬重和熱愛之心。因此,人們需要重新審視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長久之道。

參考文獻

[1]Jean Giono. LHomme qui plantait des arbres[M]. Hérault: Thaulk.2013.

[2]李佳.靜止不動的旅行者——法國鄉土作家讓·季奧諾[J].今日科苑,2008(24):169.

[3]陸鳴九.吉奧諾代表作二題[J]. 外國文學研究.2000(03):25.

[4]陸洵.吉奧諾與盧梭:返璞歸真的文學自然觀[J].法國研究,2012(04):22-27.

[5]鄭克魯. 法國文學史(下卷)[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1108.

基金項目:淺析讓·季奧諾筆下的自然書寫——以《種樹的人》 為例。

作者簡介:周倩(1999.03-),女,漢族,江西萍鄉人,本科,研究方向為世界文學/外國文學。

猜你喜歡
生態
2020年生態主題影賽
2020年生態主題影賽
2020年生態主題影賽
2020年生態主題影賽
母親河生態大走廊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