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非遺”保護開發利用與區域發展規劃

2021-07-19 00:45楊宇
理論與創新 2021年6期
關鍵詞:非遺開發保護

【摘? 要】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展開,有關理論與實踐研究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其中,隨著區域發展整體規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問題,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本文在此準備分析探討的,也正是這個問題。

【關鍵詞】非遺;保護;利用;必要性;開發

1.當前的簡單態勢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保護工作,是在全面實行改革開放20多年之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正式作為政府行為全面展開的。這項工作從起步開始,就直接面對著商品經濟的影響和制約。所以,如何處理“非遺”保護與利用的關系,便成為一個不容忽略和亟待探討的重要理論課題。

縱觀現實的具體保護工作,在與此相關的不同層面上,也確實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是項目資源管理問題?!胺沁z”保護在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同時,部分資源由于管理和保護不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為的資源流失和破壞。二是項目資源保護與傳承的關系,這在認識上相對清楚,但具體操作時往往實際方法并不得當。三是與語言關系密切的項目保護,現已成為各界關注的“邊緣地帶”,民間故事等口頭文學、民間技藝和民俗的傳承等大部分項目,都離不開語言,而語言的瀕危程度恰好在外界不易察覺的變化中往往被忽略掉。四是“非遺”被列入教學和保護研究之中的,仍屬于“鳳毛麟角”。專題理論研究工作遠遠滯后于保護工作,這是“非遺”開展以來一直的薄弱環節,而現實的“非遺”保護工作,又急迫需要系統的理論指導。

2.區域發展規劃中的“非遺“保護與利用

在今天,各地區的經濟和社會迅猛的發展起來,許多城市都推出了大規模的建設規劃。此種背景下,如何做好“非遺”的保護工作,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系,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思索和認真對待。比如沈陽市,隨著幾代人的遷徙“闖關東”,大量的中原文化融合本土文明,使之所產生的語言、文學藝術以及手工制作等等,都始終帶有中原文化的深深印記。應該說,在這類問題上就是一個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城市。

地處遼寧省中部地區的沈陽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城市,地區性經濟文化中心,作為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的歷史文化名城,“非遺”資源相當豐富。以貫穿主城南北的都市軸和城市東西的渾河生態軸,承擔城市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等功能為發展的空間架構;沿沈大、沈山、沈哈、沈丹、沈撫、沈康六條公路,以復合交通走廊為導向,呈帶狀組團式向外拓展,將形成5個城市副中心,構建沈陽城市的“一城兩軸六帶”經濟戰略的多中心發展格局。

2.1“一城兩軸六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布

“一城兩軸六帶”覆蓋了沈陽5城區4郊區2個開發區在內。在三批57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有45個項目分布其中,占全市總數的78.9%。如:京?。ㄌ婆桑?、評?。n花筱)、東北大鼓、老龍口白酒傳統釀造工藝、奉天落子、沈陽關氏皮影等,囊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六大類別。其中4個項目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個項目為省級保護名錄。而且,根據首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結果,還有更多分布在“一城兩軸六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行將立項為省市兩級項目,乃至申報進入國家級名錄。其中沈陽民間傳統燈謎、奉天落子、沈陽胡魁章制筆工藝、東北古建筑傳統地仗油飾彩畫技藝等4個項目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占全市省級保護項目的25%,“沈陽四平街燈市”填補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空間類別的空白。這些依托在城市中心地帶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十分豐厚。而最具地區標志的“非遺”項目以專業院團擁有的傳統戲劇和曲藝類為代表的,如京?。ㄌ婆桑?、評?。n花筱)、沈陽相聲、東北大鼓等又恰好集中在“一城”內,沿兩軸線延伸,形成了沈陽“非遺”分布。

2.2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亟待保護利用

目前,“非遺”保護已經正式成為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列入到重要的議事日程,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和文化發展綱要中?!胺沁z”已不僅僅限于單純性的搶救和保護,更需要著眼于傳承發展和合理利用。沈陽經濟快速繁榮和發展的勢頭,促進了鄉鎮都市化的進程,也勢必加速一向處于非主流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的邊緣化,這無疑是對其生存與消亡的考驗。為此我們必須注意,一定要保護好“一城兩軸六帶”沿線各點有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充分利用好這些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發展具有鄉土特色的文化產業,實現經濟和文化可持續發展。

3.關于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關系的思考

3.1理論前提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特殊的精神創造,有其自身的基因和生命鏈。要切實維持和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首先要探尋它的基因譜系和生命之根,在源頭和根本上找到它的靈魂和脈搏,精心守住其生命之本,其他的措施才能積極有效地實施。應該說,“非遺”保護與利用的理論前提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生命原則”的完整闡釋,它貫穿了保護與利用的基本理念。

3.2“非遺”開發利用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任何留存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直保持剛剛產生時的模樣,古老的文化與現代生活進程相協調一致,這才是有意義的,所以保護不完全排斥利用,相反利用可以促進保護?!胺沁z”的開發利用,可以對保護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開發利用絕不等于保護本身?!吧蜿柡轮乒P工藝”當初作為商品問世,由于缺乏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所以長期以來重利用輕保護,致使文化資源枯竭,導致具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陷入嚴重困境??梢?,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利用,才能保持久盛不衰的活力,傳統文化資源才能變為現實的文化生產力。

3.3“非遺”保護與利用應注意的幾個相互關系

一是“非遺”保護與利用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的關系。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在內涵、具體形式和功能方面有所不同,但它們始終是這個民族精神情感的衍生物,具有內在的統一性,是同源共生、聲氣相通的文化共同體。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既要保護文化事象本身,也要保護它的生命之源;既要重視文化的“過去”形態,也要關注它的“現時”形態和發展;既要重視文化的價值觀及其產生的背景和環境,又要整合和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及其利益訴求,還要尊重文化共享者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

二是合理利用中的原生態保護與創新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生命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在與自然、社會、歷史的互動中不斷發生變異。這種變異導致變化:一種扭曲變形,使自身基因譜系損傷乃至斷裂,另一種是在面對新的生存環境時,吐故納新,順應同化,盡管外形已有所不同,其內始終保持基因譜系的連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尊重順應其自身發展流變的規律,在原生態的基礎上進行延伸性創新,融入現代技術、參照現代審美情趣進行適應商品性的展現與包裝,使之更加鮮活、生動。

三是保護與開發利用主次關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一要務是搶救保護,其次才是開發利用。我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這幾年,是以搶救性保護為首要任務的階段,把普查作為基礎工作來抓,初步建立起國家級和省市縣4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逐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非遺”保護制度。

總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的問題上,我們的認識一定要保持全面。特別是在實踐中,我們不能只強調其中一面而忽略另一面,要堅決避免處理問題的極端化和片面化。只有保護與利用真正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充分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情況,那么這項工作才能走上健康的軌道。

作者簡介:楊宇(1980.10-),男,漢族,遼寧朝陽人,本科,群眾文化中級職稱,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

猜你喜歡
非遺開發保護
在線投稿與編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遵義紅色旅游開發對策研究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學習APP設計與開發
單片機在電子技術中的應用和開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