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息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21-07-23 10:50王伯軍
家庭醫藥 2021年6期
關鍵詞:絨毛狀腸鏡癌變

王伯軍

現代醫學已經明確,95%以上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的,摘除大腸息肉可以有效阻止大腸癌的發生。那么,大腸息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炎性息肉也需積極治療

大腸是消化道最常發生息肉的部位。息肉就是多長出來的一小塊“贅肉”,其本質是一個增生組織的團塊。正常情況下,腸道黏膜是光潔的,其表面的上皮細胞每天有序不斷地更新脫落。若局部受到損傷或刺激,加速修復的消化道黏膜可能刺激局部出現過度增生,于是在腸道表面形成一個小的隆起或凸起,稱之為息肉。

腸道息肉可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常見類型包括幼年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1.幼年性息肉

常見于幼兒,多在10歲以下。常發生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為單發,病理特征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

2.炎性息肉

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糜爛在愈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常見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腸道疾病。雖然炎性息肉一般不會發生癌變,但大腸的長期慢性炎癥可以誘發癌變,應及時治療。

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故又稱癌前息肉,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3種類型。其中管狀腺瘤最多見,而絨毛狀腺瘤最易癌變。腺瘤性息肉的發生率并不低,在50歲以上的人群里,大約15%的女性和25%的男性都有這種癌前息肉。

5類人尤要警惕腸息肉

發生腸息肉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還不十分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感染

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炎癥有關;

2.年齡

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

3.胚胎異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

4.生活習慣

低纖維飲食與結直腸息肉有關,吸煙與腺瘤性息肉有密切關系;

5.遺傳

某些息肉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腸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AP)等。

雖然任何人都可能長息肉,但臨床公認,有下述高危因素者:50歲以上,久坐,體重超標,吸煙,長期吃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者,有腸息肉或大腸癌家族史及既往史者,腸道里長息肉的風險更大。

一旦發現需盡早切除

腸息肉一般沒有癥狀。少數息肉因表面糜爛或被糞塊擦傷可以發生無痛性出血。腸道息肉?。c道內有幾十至幾百個息肉)可影響腸道蠕動而發生腹瀉;但多發性腸息肉(一般幾個至十幾個息肉)不會影響腸道功能,也就是不會發生腹瀉或便秘。偶爾,巨大的腸息肉可引起腸道扭轉或套疊,發生腸梗阻。

但腸息肉最大的危害是無痛無息地發生癌變。它之所以令人擔心,是因為其本身可能就是惡性的,或者有發展成為大腸癌的隱患?,F在醫學已經很明確,95%以上的大腸癌就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的,即使一開始可能是良性的,隨著時間的發展也可能向惡性轉變,尤其是那些基底寬、個頭大的息肉。

從發病年齡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腸癌早5~10年。腺瘤性息肉癌變與其大小、形態和病理類型有關。廣基腺瘤的癌變率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變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結構中絨毛狀成分越多,癌變的可能性越大。還有些特殊類型的腺瘤性息肉,如扁平息肉和側向發育型息肉,早期即可惡變為大腸癌。

從腺瘤性息肉開始,經歷一些基因突變,發展為不典型增生(即上皮內瘤變),再發展到癌癥需要5年乃至10年的時間。有家族史的患者發展會快一些。從早期癌癥發展到晚期又需要一段時間,其進展速度往往取決于癌癥的惡性程度。

但臨床上大多數腺瘤性息肉摘除后病理檢查是低級別上皮內瘤變,少數是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已接近癌或早癌。原因就是息肉長在腸內沒有癥狀,發現時已不知長了多少年。因此,一旦發現腸道息肉需盡快切除。

腸息肉切除后需定期復查

目前腸鏡下切除息肉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如氬氣刀燒灼術、圈套勒除術、高頻電切術等,大多可以將息肉完整切除,切除的標本必須送病理檢查。必要時外科手術治療。

需注意的是,腸息肉容易復發,行腸鏡息肉切除術后的患者也不可掉以輕心,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期接受檢查。為期兩年的一項監測發現,65%~75%息肉切除后又有了新生或復發的息肉。術后第一年再發生息肉的危險性是正常同齡人的16倍,直到4~6年后才與一般人群相似;復發瘤切除后,再次復發者仍占1/3,尤其是直徑大于2cm的息肉的復發率更高。

息肉復發過程很復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梢院唵卫斫鉃椋耗c息肉切除后,導致腸道長息肉的原因或環境沒有改變,這片“土壤”還是容易滋生息肉的。尤其肥胖、血脂異常和有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長息肉。一般認為要到80歲后腸道長息肉才會逐漸停止。

因此,如果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雖然予以切除,患者千萬莫大意,仍要定期復查,尤其是息肉數目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復查!

那么,腸息肉切除后具體該隔多長時間復查腸鏡呢?

不同風險人群復查時間不同,首先要識別腸息肉低危、高危人群。所謂低危人群,是指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炎性息肉(或稱為增生性息肉);1個或2個、有蒂(或廣基但《2cm)、不伴重度異型增生的管狀腺瘤;1個或2個、有蒂、直徑《2cm、不伴重度異型增生的絨毛狀或混合型腺瘤。

而高危人群,是指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腺瘤》3個;腺瘤直徑》2cm;廣基的絨毛狀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異型增生或伴原位癌;大于1cm廣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側向生長又分片切除的息肉。

總體而言,腸息肉切除后復查間隔時間,國內尚無統一標準,但大多數專家認為:低危人群,息肉切除后,每年做1次腸鏡檢查;若連續2年結果正常,則可3~5年檢查1次,超過80歲可不再復查腸鏡。國內一項研究認為,2年復查1次腸鏡是合理而經濟的。對于高危人群,息肉切除后,3~6月復查1次腸鏡,如果連續2次復查陰性,2年檢查1次腸鏡。最后提醒大家,息肉切除后如出現便血、腹瀉和腹痛等臨床難以解釋的癥狀時,應及時進行腸鏡檢查。

猜你喜歡
絨毛狀腸鏡癌變
膀胱絨毛狀腺瘤伴癌變1例并文獻復習
淺析結腸管狀絨毛狀腺瘤的CT表現及診斷價值
下咽癌的區域癌變現象研究進展及臨床意義
右美托咪啶復合小劑量氯胺酮用于腸鏡下治療的效果觀察
淺析無痛腸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治療結腸息肉的護理體會
腎盂絨毛狀腺瘤臨床病理分析
地佐辛復合丙泊酚在無痛腸鏡麻醉中的臨床研究
腸鏡下鈦夾在治療消化道疾病中預防出血的臨床分析
Eag1 在大鼠口腔舌黏膜癌變過程中的表達
《癌變·畸變·突變》2014年第26卷索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