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產理景中福州歷史建筑譜系梳理與價值解讀

2021-08-03 02:17李云琦
福建建筑 2021年7期
關鍵詞:譜系福州古城

鐘 艷 李云琦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福建福州 350202)

1 遠觀細察:遺產理景視野與歷史建筑譜系梳理

“文化景觀”遺產類型和“城市歷史景觀”方法的出現,標志著以更為寬廣的視角分析建筑和城市,而非囿限于獨立的建筑遺址[1]。本文提出以遺產理景綜合“文化景觀”與“城市歷史景觀”雙重視野,這一推進代表了一種綜合、整體解析建成遺產,不止于將有形的建筑類型和無形歷史脈絡兩個維度融會,亦關懷了建成遺產的時間完整性和空間原真性。

而在建筑歷史研究中,譜系學研究方法則是利用類似“家譜”式分析方式,注重不同分類下建筑現象的描述性與解釋性,為其建立致廣大而盡精微、繁雜而豐富的客觀關系鏈條[2]。因此,歷史建筑譜系梳理主要建立在大量細節材料和文獻的收集、分析、剝離上。與宏觀層面上的遺產理景視野相比,譜系學方法是微觀層面上的多維式文化敘事,同時兩種視域均區隔于簡單恢復和保存歷史的遺痕,強調多支多脈,以“遠觀”、“細察”互為補充。

因此,在遺產理景視野中介入歷史建筑譜系梳理,尤其是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即將在福州召開之際,由本體轉向在城市景觀視野內理解細小而龐雜的建筑遺產,不僅有益于對福州古城的整體設計智慧和歷史建筑自身營建邏輯的發見,形成應對歷史建筑保護的“遠觀細察”,亦契合多層次推進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要求。

2 遺產理景中福州歷史建筑譜系梳理

2.1 福州古城歷史中軸景觀的“三個空間切面”

福州盆地外緣山嶺環抱,盆地內“三山”鼎立,古城區內呈現出群山綿延且層層遞進的“層積”景象,同時長期以來福州作為省府城市,城市布局依托山水秩序直接影響了城市軸線的發展,其中福州形制最高的建筑位于城市中軸正北,既是山水秩序的中心,也具有維系社會秩序、強化王政等政治意義[1]。這條由南大街伊始的城市中軸向南延伸直至古城外南臺上下杭區域,南臺河口臨閩江因水運交通便利商業,明清時期閩商貿易在此區域中占有很高的比重,這條南北軸線亦促成了古代福州“北城”政治文化中心、“南市”閩商經濟場域的“北城南市”城市格局。此外,伴隨著中英《南京條約》規定福州為通商口岸,延續千年的穩定社會結構面臨西方資產階級和自由主義的影響,城市中軸線因而進一步延伸至閩江南岸的倉前煙臺山,領事館、閩海關、教堂等西式建筑遍布煙臺山一帶,漸而在19世紀末形成了外國人居留地建設,如圖1所示。因此,觀之福州城的“文化景觀類型”與“城市歷史景觀脈絡”,城市內部具有各種文化活動集中的空間,而這些活動具有向最有利的區位集中的趨勢[3],政教、閩商、外國人居留地建筑的地理空間分布與城市功能分區緊密相關,脫不開城市固有文化模式的輻射。

(a)“北城”政治文化中心 (b)“南市”上下杭閩商文化(c)倉前煙臺山外國人居留地建設圖1 福州城實景水墨畫歷史中軸景觀的“三個空間切面”(李云琦改繪)

2.2 “北城”:“三山兩塔、一樓”構圖中的歷史建筑譜系

“北城南市”中的“北城”即意指福州古城墻內的老城區,唐末五代王審知連擴福州城,北面橫跨越王山(屏山),南含烏石山、九仙山(于山),凝定了今日所見福州“三山鼎峙、兩塔聳立”的古城格局。國務院所頒布福州為歷史文化名城時亦指出:“三山兩塔與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市的重要內涵?!?/p>

故而“第一個空間切面”,從福州古城的山水格局、城市結構、意境營造等理景視角來探討其古城歷史建筑設計特點?!疤扑伟舜蠹摇敝坏脑査鳌兜郎酵び洝肥侵袊鴼v代眾多文人墨客撰文贊美福州古城中最廣為傳頌的佳作,文中對福州古城的描繪始于山川形勝及建筑之繁盛:“城之中三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蓋佛、老子之宮以數十百,其瑰詭殊絕之狀,蓋已盡人力?!北M述古城大觀后,曾鞏以概述道山亭之由來點旨古城的整體意境:“程公以謂在江海之上,為登覽之觀,可比于道家蓬萊、方丈、瀛洲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亭?!庇纱丝梢?,城中“三山”比擬道家東海三仙山,而古城區內連綿的民居風火墻亦隱射出“東?!比f頃波濤的壯闊景象,“三山兩塔”聯結古城區的歷史建筑聚落將福州古城猶如一池三山一般的優美意境加以升華。

因此,以福州古城山川形勝聯結歷史中軸景觀的空間構圖窺探理景視角下建筑群落的經營位置:其一古城以屏山為屏,山上立鎮海樓作為中軸線的北端點,清代謝章鋌《鎮海樓記》中云:“鎮海樓者,建北城之際,障北山之缺……且夫以鎮海名,工在樓意實在海?!庇纱丝梢婃偤堑臓I建一則可彌補城北屏山構圖上的缺失(城南已有“兩塔”形成雙闕),二則置身樓中可遠眺大海,同時鎮海樓又可成為遠航海船進入福州港的地標,此對景手法的介入可謂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糅。其二是三山兩塔、一樓構成互為犄角之勢,兩塔成為古城內寺觀、民居的借景,而古城西湖八景中“樣樓觀?!钡念}詞也暗示出了歷史上西湖與鎮海樓之間的借景關系,“湖內觀山(屏山)、山(屏山)上觀海,”因此理景視野下鎮海樓與古城之間的構圖關系是城市設計的絕妙之筆,如圖2所示。

圖2 福州古城內三山兩塔、一樓建筑景觀

在三山兩塔一樓的古城構圖中,古城內北起屏山鎮海樓,經鼓樓、還珠門、南大街抵至南門形成一條古城中軸線,為福州古城最重要的街道(即所提歷史中軸景觀)[4]。進一步以歷史建筑譜系視角窺之,福州形制最高的建筑,如大型衙署、寺廟、三坊七巷建筑群集中布置于中軸線兩側,如圖2所示。衙署建筑占據古城核心位置,中軸線上設布政使衙門,東西側分布設置按察使衙門與鹽道、糧道諸衙門,進一步強化了政治在城市中軸線上的統率地位;寺廟建筑如中軸線北端屏山古剎華林寺是長江以南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筑,孔廟位于南門東北側,孔廟大成殿為清代福州城最大的木構建筑;著名的“三坊七巷建筑群”則地處南大街西側,呈現“魚骨狀”的街巷是整個清代福州城街巷布局最清晰的街區。

2.3 “南市”:“南臺上下杭”渡口上的歷史建筑譜系

上文提及的古城中軸線并不局限于城墻范圍內,而是繼續延伸直抵閩江北岸,形成文中所論福州歷史中軸景觀的另一個空間切面——“南市”南臺上下杭場域。南臺位于福州古城區以南的南臺江北岸,其產生與變遷是福州古代水陸變遷的結果。據鄭祖賡《閩縣鄉土志》記載:“南臺區距城數里許......五代南唐時,上下杭皆閩江洋洋......北自南城外起,南至泛船浦、沿江一帶,統稱曰南臺”。如此所述,“南臺”河海交匯的水文環境,造就福州具有因港興城的特征,同時水陸變遷亦使得福州城址和港市的空間關系不斷發生變化,如圖3所示。其中關鍵在于陸地向南的迅速發展,城南的碼頭商業區離城區越來越遠,至宋代,經濟的空前繁榮和人口的激增,出現了“城”與“市”分離的趨勢,福州城市布局為之一變,老城區居北,南臺居南臨江,在這兩個不同功能的區域之間,以一條十里長街相聯,這就是反復提及的“北城南市”兩個空間切面與“歷史中軸景觀”的形成。

圖3 福州城區與南臺港市之間歷史空間演變圖譜

伴隨明清時期南臺逐漸由沙洲演變為內陸,本就十分繁華的南臺港市,不止有北宋時期詩句中點旨的“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這樣形容碼頭港口的空間盛景,也從氤氳著古遠商貿氣息的“民居鱗次,舟航上下云集”中映射出遺產理景視野下的建筑學意味。梳理南臺區域的建筑譜系,首先是融宗教活動與商業活動為一體的場域特征。如廟會作為南臺宗教活動的重要形式,與南臺典型的商業活動“墟市”往往雜糅在一起,反之廟會用地往往又是居民文化活動的場所,宗教活動和宗教場所因此都與日俗接近。由此衍生出南臺區域影響面最廣,兼并宗教活動與商業活動的一類建筑:天后宮兼工商業會館。會館建筑作為地域文化在異地展示的窗口和物化標志,漕運-商品流通、人口流動-沿線城市-會館構成了一個封建經濟重鎮社會組織的整體[5],但是與其它地區會館建筑不同,由于福建對外交通以海路為主,商人都要供奉航海保護神——媽祖,因此臨水一帶都設媽祖廟,抑稱“天后宮”,而這些“天后宮”往往又直接作為會館使用,因此,不僅在使用上兼有宗教活動與商業活動組合的雙重特征,如圖4所示,甚而成為地緣紐帶遍及全國幾乎所有大中城市。其次,明清時期省內各地亦多在福州設會館,南臺區域會館數量尤多,使得這些會館建筑皆帶有各地的形式與風格,如廣東會館的建筑布局、造型完全是廣東的典型做法,被福州居民用方言戲稱為“廣東厝”。此外,有眾多街巷皆是以工商行業命名,因文章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熬述。

圖4 宗教活動與商業活動為一體的會館建筑

2.4 倉前煙臺山:“外國人居留地建設”中的近代歷史建筑譜系

煙臺山地處閩江南岸,是倉前山的一個分支,自元朝以降這里設炮臺和煙墩,發生緊急情況則燒煙報警,故名煙臺山[6]。從地理環境窺探,煙臺山因地處高地而作為閩都數千年來閩江口岸城防的重要監測地點,自古即是福州內城的重要門戶。1842年,《南京條約》規定福州開辟為通商口岸后,僑居福州的英國人數量倍增,但是當時英人卻未能購置到一處房產,真正使得西方近現代建筑在煙臺山遍布的事件是中國海關大權的旁落,1861年閩海關洋關在泛船浦正式成立,隨即洋人在煙臺山一帶廣置房產,先是如閩海關稅務司公署、閩海關稅務司公館、海關洋人俱樂部等閩海關建筑的興起,漸而領事館、教堂、教會學校遍布煙臺山,19世紀末煙臺山形成外國人居留地建設。

由此,以建筑樣式作為煙臺山歷史建筑譜系窺之(圖5),近現代建筑在煙臺山發展之初多為“殖民地式外廊建筑樣式”,這種源于印度英國殖民者建造樣式的簡易廊房經由東南亞北上進入中國。在煙臺山一帶早期多為閩海關及領事館類型建筑,且多集中在地勢較高的樂群路一帶。究其原因,與古時煙臺山作為城防屬性相似,閩海關、領事館建筑選址于高處,其一即是便于監測城內及閩江口岸動態;其二這些建筑在當時體量比柴欄厝式民居建筑更為高大,更佳凸顯其在場地中的空間地位。另一條譜系線索是煙臺山歷史建筑整體上受到英式建筑影響最大,除了開埠之后程式固定的殖民地外廊樣式是始自英國殖民者建造以外,隨著時間的發展,在公園路、復園路一帶還出現了各式異化了的“外廊樣式”。這些建筑或多或少仍保留著“外廊樣式”,但是又在風格上融糅了英國維多利亞風格及其在東南亞衍生出的“南洋風格”,如公園路上的西林小筑、復原路上的穎廬等,它們建造年份普遍都在1920年~1930年間,處于民國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也是福州近代建筑由“外廊樣式”向更多元樣式發展的見證。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還是煙臺山住宅建筑樣式向“中西折衷式”發展的重要時期,如金峰里的金峰別墅、巷下路的吉廬等,它們往往在外立面裹挾著巴洛克式曲線山墻院門,同時民居里面還夾雜有福州臨江口岸地方民居的典型類型——“木屋”,福州地方方言稱之為“柴欄厝”。此外,樂群路上的石厝教堂和力禮堂則是基督教建筑在煙臺山乃至福州的典型代表。因此,從地理分布及建筑樣式、功能類型可見,如此多樣的近代西式建筑云集煙臺山,亦使19世紀末形成的煙臺山外國人居留地建設成為了“福州近代建筑發展史深度的開門”。

圖5 煙臺山不同時期、不同地理位置出現的三種建筑類型

2.5 遺產理景中福州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觀念思考

由是觀之,街巷和聚落空間的形成,在無形中也促進了福州歷史建筑區域譜系的建立和發展。然而歷經歲月滄桑,歷史建筑價值在城市經濟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的雙重語境介入下逐漸被重構。一方面福州作為全國較早開始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城市,截止202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歷史建筑風貌、歷史建筑保護利用九條措施通知,三坊七巷、上下杭、煙臺山等19個歷史地段232條老街巷都相繼啟動修繕工程[7]。與此相對的是,根據市委工作部署,三坊七巷、上下杭和煙臺山改造,拆遷棚屋區面積108萬m2,騰遷群眾1萬多戶[8],依托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通過土地轉讓、異地安置等方式開發商業服務設施,建筑價值與修繕項目的當代角色(文化、歷史、旅游、商業的綜合體)被整合在一個文本中,為城市帶來社會與經濟的雙重效益。

另一方面,網絡時代與社交媒體、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碎片化使得快速傳播與瞬時性構成的建筑景觀往往能夠在各種瞬間跳脫出來,因此隨之而來的就是歷史建筑保護的“異地遷建”。如晉安區上社10號古厝作為保留較為完整的清代傳統古民居遷建至鶴林生態公園,成為公園內唯一的古建筑景觀而迅速成為“小紅書”和“大眾點評”上頗具人氣的景點,然而與此相對的是歷史建筑原生環境的缺失導致異地遷建的歷史建筑往往作為“奇觀化”景觀的同時也成為了新場所中的空間孤例。此類異地遷建的案例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人們面對歷史遺跡的態度——以片段式、瞬時性的建筑場景為層層疊疊的歷史建筑脈絡提供當下解釋。

3 遺產理景中福州歷史建筑價值解讀

3.1 福州歷史建筑保護的“空間價值”

歷史建筑被恰當使用是建筑遺產保護最基本的價值體現。同時還要進行保存空間證物、喚起歷史記憶且面向未來發展的有價值的探索。以課題組梳理的煙臺山“殖民地式外廊建筑”研究為例,樂群路的樂群樓、閩海關稅務司公館,愛國路2號的原美國領事館現已完成了單體建筑的保護修繕工作,但是空間體驗與環境感知的均質化使得這三座殖民地式外廊建筑并未形成再現歷史情境的文化張力,如圖5(a)所示。

與此課題組關注到的一處已被拆毀的煙臺山閩海關宿舍樓建筑,透過課題組圖繪的建筑復原圖可見(圖6),在建筑樣式與營建時間與上述3座外廊式建筑相似的語境下,該建筑以直通二層且體量巨大的階梯擋墻,巧妙地遮蔽了一層的儲藏空間,既解決煙臺山地處閩江南岸地面空間潮濕不宜居住問題的同時,也為建筑提供了始自西方古典式的莊重立面,而周遭環境則是依地勢和高大擋墻而創造的花園景觀;另一個典型個案則是樂群路原法國領事館建筑(圖7),這座尚未修繕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歷經領事館、洋人宿舍以及解放后為多家市民混住等使用功能的更迭后,盡管外立面破舊,但是后期添建的美人靠建筑構件以及與傳統柴欄厝民居建筑結合形成的“合院空間”,使得經歷無數次層疊、更新、擴展后的“殖民地式外廊建筑樣式”在空間形制上已經具備了與蘊含福州地域建筑意味的“古厝”聯姻的闡發潛能。因此盡管歷史地段建筑風貌的整體性保護已在當下形成共識,但是在發達的形式背后卻也存在著“重有形主體(建筑)、輕無形脈絡(空間)”的建筑遺產保護現狀。

圖6 原閩海關稅務司宿舍樓

圖7 法國領事館形成的院落空間及與柴欄厝民居之間的同構

3.2 福州歷史建筑利用的“公眾參與”價值

藉2004年“世遺大會”為契機,蘇州在世界范圍內叫響了“園林”,作為第44屆“世遺大會”承辦地,福州立足古厝特色,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為籌備世遺大會,截止2020年,包括三坊七巷、上下杭、煙臺山在內的15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集體向公眾亮相,這僅僅只是藉籌備世遺大會良機推動古厝保護的一個側面。而在福州方言中,“厝”代指人居住的房子。因此公眾參與的深度與廣度始終是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的核心價值體現。在福州,福州老建筑百科的“在場”是一個很特別的現象,該民間組織既包括專家學者,也包括普通公眾,源于對歷史建筑的熱愛,他們深入社區,與原住民進行訪談,將碎片化信息整合為完整的建筑歷史檔案,并借助“福州老建筑百科”網站向全社會發布。

與此相對的是,在碎片化的歷史建筑群開發利用上,如上下杭三捷河兩岸的業態主要以餐飲和零售業為主,且多為連鎖品牌,缺乏閩商文化、渡口文化等相關地域特色的體驗項目;煙臺山已修復的幾座“殖民地式外廊建筑”幾乎都未向公眾開放。因此在全面推動福州歷史建筑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背后是薄弱的業態布局和缺乏創新的文化資本轉化,讓歷史建筑從物質性保護向社會功能需求價值轉型上未得到足夠重視。

4 結語

著墨于福州“北城南市”的文化模式及倉前煙臺山外國人居留地建設,正是為了提供另一種解讀城市發展軌跡的視角,而這些與城市緊密關聯的“空間切面”,能夠為型構關于歷史建筑譜系觀念提供部分且不可或缺的基礎。尤其是福州作為擁有豐富歷史建筑的文化名城,所面對的卻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嚴重碎片化。正如吳良鏞先生從福州古地圖研究中惋惜閩都古城為“失去的東方設計傳統”,因此,當下歷史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應不止于針對建筑物的“拜物教儀式”或文化創意產業的單向度巧思,相關的遺產保護和建筑遺存更應回歸城鄉背景而非從中剝離,使得歷史建筑成為有助于城市、社會建構的積極元素,思考歷史建筑在福州城市空間、空間形態乃至城市社會中的秩序,此其時也。

猜你喜歡
譜系福州古城
神族譜系
通海古城綴記
《春秋》公羊學胡毋生師授譜系補證
王錫良陶瓷世家譜系
凝眸古城淮安
我認識的幾位福州女
良渚古城
陜西現當代文學的譜系與基因
以愛之名 和諧至美——福州十中簡介之三
逐夢福州 只為“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