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會計數字技能的培養路徑

2021-08-09 18:27劉光強干勝道
財會月刊·上半月 2021年7期
關鍵詞:培養路徑管理會計

劉光強 干勝道

【摘要】管理會計數字技能是2020年英國皇家特許管理會計師、全球特許管理會計師和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的職業技能資格考試新增內容。 如何培養本科院校學生的管理會計數字技能是當前會計教學面臨的全新課題。 “大智移云區物”等數字技能具有跨會計學科的信息工程屬性, 故借鑒國際工程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CDIO工程教育模式, 根據CDIO與數字科技的契合度和聯結性, 從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四個方面構建管理會計數字技能培養的教學體系, 探索管理會計數字技能的全新培養路徑。

【關鍵詞】CDIO;管理會計;數字技能;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 F234.3?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1)13-0052-8

一、引言

管理會計是高層次會計的“技能型軟人才”, 其在分析問題時, 不是在技術層面就事論事, 而是上升到理論高度, 以已知為起點, 由表及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辦法。 管理會計主要服務于企業的業財融合, 其應具備兩方面素質: 一是基礎知識, 包括會計學、管理學、經濟法、稅法、經濟學、金融學、統計學、信息系統等; 二是職業技能, 包括公司治理、資源配置、戰略管理、成本管理、融資管理、投資管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價值鏈管理、組織領導能力等。 智能財務時代是以管理會計為中心, 做到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全過程全員管控, 利用“大智移云區物”(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商業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數字科技, 向管理者提供實時的決策信息。 在此背景下, 培養管理會計高層次人才的模式應由“知識型”向“職業技能型”轉變, 這是本科教育的立足之本。 管理會計培養應以核心職業技能(包括專業技能、商業技能、人際技能、領導技能和數字技能)培養為根本, 其中數字技能是英國皇家特許管理會計師(CIMA)、全球特許管理會計師(CGMA)和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CMA)的2020年職業技能資格考試新增內容。 如何培養學生的管理會計數字技能是會計教學面臨的全新課題。

當前, 學者們對本科會計教學的課程設置、社會實踐、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就業能力與企業需求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教學模式。 例如, 李曉慧[1] 對英國部分大學展開實地研究, 對其會計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考評等進行綜合分析, 提出了改善我國大學會計教學的具體辦法; 佟成生等[2] 通過調查分析我國財會人員的現狀, 認為管理會計得到了企業的普遍認可和期待, 并提出了管理會計的技能要求和培養模式; 李蕓達等[3] 提出從八個方面(技能教學專門化、知識教材化、師資團隊化、方法現代化、鞏固競賽化、考核平臺化、評價等級化和實踐社會化)著手實踐會計技能教學。 由于管理會計數字技能是全新的技能, 之前鮮有成型的教學模式, 學者們也較少論及, 其培養路徑還需要大量研究和實踐, 因此本文旨在探索數字技能的培養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國際工程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 由麻省理工學院等四所大學經過多年的研究創立。 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和運行(Operate)。 它以產品的生命周期為基礎, 讓學生積極主動地以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式學習知識和技能。 由于數字技能的信息工程屬性, 根據數字技能與CDIO的契合度, 本文嘗試采用顛覆傳統教學方法的跨學科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 構建管理會計數字技能培養的教學體系, 探索管理會計數字技能的培養路徑。

二、CDIO在管理會計數字技能培養中的構思

1. 數字技能的基礎架構。 數字技能就是在數字與信息收集、分析、挖掘、可視化及決策方面的技能。 “大智移云區物”是數字技能的核心技術, 其構建了數字技能的基礎架構。 職業技能具有現時性、應用性和復合性特征。 本科教育不是追求專業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而是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構建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知識和職業技能體系。 通過學習新知識和技能, 形成職業技能, 以便在實踐中發現和解決問題。 職業能力是學生的素養及對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 是衡量學生就業能力的關鍵指標。 管理會計數字技能是管理會計在專業技能、商業技能、人事技能和領導技能的基礎上新增的技能。 數字技能就是數字智商和數字素養, 主要內容包括: 信息與數字素養、數字內容創作、問題解決、數據戰略與規劃、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采用特定技術提供解決問題方案的過程)等。 基于新興科技的管理會計具有確保會計信息可靠、數據管控、信息集成、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和價值創造等功能。 管理會計數字技能來源于以下新興科技:

(1)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就是利用哈希算法和分布式記賬生成數據, 利用共識機制驗證數據, 利用加密技術確保數據安全, 利用鏈式結構儲存數據, 利用智能合約來編程的分布式基礎構架和計算方式。 區塊鏈是繼大型電腦、個人電腦、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之后的一種顛覆性創新技術, 是一種繼血親信用、貴金屬信用和中央銀行信用之后的革命性創新信用模式。 區塊鏈在分布式記賬方式、數字簽名、時間戳、非對稱加密及智能合約等方面與會計要求高度契合, 由此形成了區塊鏈會計。

(2)大數據。 區塊鏈生成的大數據可以作為資產在大數據平臺進行交易。 企業80%的數據是半結構性和非結構性數據。 大數據可以分析出傳統方法難以應對的內外部變化, 提出多領域商業洞見。 同時, 大數據有助于財務分析, 使數據可視化, 以便發現價值和傳遞價值。

(3)云計算。 云計算就是通過互聯網絡提供存儲、計算、服務器、數據庫、軟件及網絡等服務模式, 以最少的投入快速地提供和釋放這些資源的數據服務方式。 云會計是基于財務共享的會計。 管理會計與云計算的融合, 優化了作業流程, 構建了全新的會計生態。

(4)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試圖模仿人類行為的計算機系統, 其可以學習語言、完成實際任務、使用能夠影響實際行為和語言的感知裝置及模擬人類的專長和決策。 人工智能包含數據、算法和算力三大因素, 是一門開發研究用于模仿人腦智能的理論、技術及應用系統的科學。 人工智能是構建智能財務的核心技術。

(5)商業智能。 商業智能指的是廣泛使用的應用程序、實踐和技術方法, 用來對數據進行提取、轉化、整合、可視化、分析和呈現, 以此支持決策和優化決策效果。 它可以應用于很多職能領域, 貫穿企業所有管理層級的業務流程: 用企業資源計劃系統整合業務流程, 用供應鏈系統共享物流信息, 用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提供銷售信息和提升客戶價值, 用知識管理系統提升企業管理決策水平, 用會計信息系統提供財務決策信息。 人工智能和商業智能與管理會計的結合, 促使管理升級和組織變革, 是構建智慧管理會計的核心技術。

(6)物聯網。 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擴展。 在物聯網中, 物是主體, 可以智能識別和管理人與物, 并為人提供智能服務, 這將改變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在財務上, 物聯網可為供應鏈管理提供智能支持。 管理會計與物聯網的有機結合, 將實現可視化的物流體系和萬物互聯的設備自主管理。

(7)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是指能夠快速、精確且不知疲倦地從事常規性和重復性人類工作的軟件系統。 其優勢在于: 降低人為的失誤和提高合規性; 可以24小時工作; 快速執行任務; 不會偏離設定的流程; 可以處理復雜和不同的任務; 具有高度的伸縮性。 目前,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已開始在會計領域運用。

(8)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在機器學習的基礎上更深層次的研究。 深度學習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多媒體學習、語言處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促進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深度學習是一種多層神經網絡結構的學習框架, 通過組合底層特征構建高層抽象的類別屬性, 并提取數據的分布式特征來模仿人腦解釋數據。 深度學習是數字科技“大智移云區物”融合發展的引擎, 為智能管理會計和智慧管理會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管理會計數字技能的培養目標。 CGMA的職業能力框架將管理會計數字技能培養目標分為以下四個層面: ①基礎級: 了解專業需求、方向與管理變革, 全力支持組織變革, 做好當前角色并承擔職責, 協助高級經理實現管理團隊目標。 ②經理級: 深入了解業務目標以及管理變革, 實施促進變革管理的流程。 經理級別要能有效識別管理變革中的潛在沖突, 盡可能地提高接受度與合作性, 以實現業務目標。 這個級別需要中等程度地了解總體業務運營和衡量標準, 并監督實施戰略, 有限地對同事負責。 ③高級經理級: 建議并影響變革管理, 參與組織變革的規劃與實施。 高級經理級別需要監督變革管理成果, 并根據業務目標加以衡量; 還需處理組織變革管理中的敏感性問題。 這個級別需要對戰略目標和組織內外環境進行深入了解, 具備強大的分析能力, 能夠為企業提供戰略選擇建議; 需要對工作團隊及其行動負責, 其決策將產生較大的影響。 ④專家級: 策略性地設計組織變更的選擇和實施, 以推動和超越業務目標, 倡導變革。 專家級別需要制定戰略愿景, 為組織總體戰略和經營決策提供獨特見解。 該級別需要對組織的經營管理負責, 其決策和行動具備戰略影響力。

3. CDIO教育模式。 2016年, 我國教育部成立了“CDIO工程教育聯盟”, CDIO在我國的運行形成了可操作性的能力培養方案及測評標準。 CDIO教育模式包括三項主要文件: 1個愿景、1個大綱和12條標準。 CDIO的愿景是為學生提供一種基礎的、建立在真實世界的產品和系統的、基于“構思——設計——實施——運行”(CDIO)的工程教育體驗。 CDIO大綱表述了工程師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職業能力、人事能力和系統整合能力, 使教學具有更加明確的系統性和方向性。 CDIO的12條標準對整個教育模式的運行和檢測進行了全面和系統的指引, 對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 CDIO體現了先進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的統一, 代表了當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三、CDIO在管理會計數字技能培養中的設計

2019年1月, 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 該方案提出: 到2022年, 我國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職業教育體系, “雙師型”教師占專職教師人數達50%以上, 建設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創新團隊。 從2019年開始, 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技能證書”的“1+X”制度試點工作, 最終實現學歷證書與技能證書的“書證融通”。 職業核心能力包括基礎能力和拓展能力, 其中: 基礎能力包括職業溝通、團隊合作和自我管理; 拓展能力包括解決問題、信息處理和創新創業。 這些都是取得事業成功所必需的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重點包括: 設置適應企業要求的職業核心能力課程; 構建遵循職業能力和個性發展的分層培養課程, 包括基礎層、提高層和卓越層; 校企合作制定認證職業核心能力的標準。

基于就業導向的管理會計本科生職業能力包括: ①學習能力, 主要是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學習方法和自我評價能力等; ②專業能力, 主要是專業知識水平、專業技能、業務創新能力、崗位適應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③職業選擇能力, 主要包括職業規劃能力、商業洞察力、信息處理能力、外語能力等; ④領導能力, 主要包括組織綜合能力、分析能力、處理問題能力等; ⑤社交能力, 主要包括表達能力、應用文寫作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等。 目前本科生的上述職業能力與企業崗位需求有一定差距。 職業能力培養應形成以學生為主體、學校引導、企業支持以及家庭配合的全方位就業培養模式: 學校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重點教授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并緊密聯系企業, 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調整專業課程體系; 企業作為培養學生的第二教學基地, 更加關注學生的崗位技能培養; 家庭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 積極拓展社會關系以促進就業。

校企合作, 多方協同, 可構建職業核心能力模塊和分層培養的數字技能課程體系, 在培養過程中, 應確?!叭珕T參與和全程培養”。 職業能力培養需要終身不斷學習。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 要建設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我們要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 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變為終身學習的生活方式。 終身學習最重要的是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 養成終身學習、主動學習的習慣, 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對于職業能力的不斷提高至關重要。 對于本科生, 從入學開始就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讓他們清晰地制定出人生每個階段的學歷和專業技能的發展計劃。 要求畢業直接就業的學生在工作的前4年完成第2個“本科”學習: 根據在校學習技能課程, 管理會計學生可根據職業定位選擇管理會計師資格考試, 同時積累4年的實戰經驗, 為其將來擔任財務經理和財務總監奠定堅實的基礎。

目前, 管理會計依靠數字科技正在向智能管理會計和智慧管理會計方向發展。 智能管理會計是基于先進的管理會計方法和理論, 借助智能化人機系統, 通過自動機器核算, 處理賬務, 為企業提供前瞻性決策依據, 實現自主運行的智能會計體系。 智能管理會計的引擎功能為: 提高預算精度, 強化決策功能, 完善風險管控。 智能管理會計的核心價值是: 以智能財務核算為引擎, 實現自動化會計核算; 作業流程優化、財務組織扁平化和數據信息一體化; 構建內外信息融合的交易平臺, 實現自動價值鏈管理; 交易信息和數據實時整合, 業財在作業流程中深度融合; 有利于管理會計預測、控制和決策。 智能管理會計涵蓋了三個層面流程的智能化: 業財融合是智能管理會計的基礎, 基于商業智能的智能管理會計平臺是核心,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財務平臺是發展趨勢。

智慧管理會計是在智能管理會計的基礎上, 將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大數據、深度學習等與現代管理會計理論在實踐中深度融合, 構建具有智慧型的預測、控制、風險管理、智能報告和財務決策等功能的新型科技管理會計模式。 智慧管理會計的內涵和外延隨著社會和技術的進步而變化, 只有將不斷進步的數字科技與管理會計融合, 才會邁向智慧管理會計。 智慧管理會計通過對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全過程的實時智能管控, 為經營管理提供智慧的決策依據, 其具有全新的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與價值互聯網等)、認知新邏輯(如剛與柔的組織、被動與主動觀念、局部與全局管控、縱與橫的知識等), 以及價值管理新邏輯(如多維與全維的管理會計、分裂與融合的業財、平面與立體的財資管理、因果與相關的績效、經驗與數據的預算、事前與事中的成本控制、人工與智能的財務共享)。 智慧管理會計體系包括: 財務專業領域的分析和應用管理; 財務業務領域的分析和應用管理; 財務戰略領域的分析和應用管理; 財務智能分析和應用管理; 財務控制和決策的智慧化價值管理。

基于數字技能的智慧管理會計特點如下: 基于RPA、物聯網及深度學習的會計處理自動化; 基于規則引擎、神經網絡和數據挖掘的智能財務預測和決策系統; 基于智能搜索和智能控制的風險管理系統; 基于智能分析和專家系統的成本管理系統。 數字技能引領管理會計向智能管理會計和智慧管理會計方向發展, 是一種全新的數字科技體系。 對于這種不同于傳統技能的培養設計, 傳統的教學模式可能并不適用。 CDIO教學理念基于項目經驗學習模式, 可確保學生主動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去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數字技能涉及眾多新興科學技術, 又是跨學科理論知識, 將數字技術理論知識轉變為管理會計數字技能, 是對復合型管理會計師的挑戰, 培養數字技能也是對高校管理會計教師的挑戰。

四、CDIO在管理會計數字技能培養中的實施

目前本科管理會計教學存在如下問題: 一是教學模式比較單一, 主要是以教師為主的單向灌輸知識, 以考題得分衡量成績, 忽視了崗位技能的培養; 二是專業課程設置與崗位技能需求不匹配, 目前的管理會計教學側重于專業知識的傳輸, 弱化了專業技能的訓練; 三是管理會計教師隊伍大都來自高校博士和碩士畢業生, 大部分并無企業實踐經歷, 屬于典型的知識型教師, 難以在教學中教授學生專業技能, 致使學生就業能力較低; 四是教學質量考核以“學生畢業率和老師課時量”為主要指標, 這與應用型本科輸送崗位技能人才的初衷相背離。

改造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的重要方法。 課堂教學的目的決定了應用型大學教學之根本就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使之成為學以致用的專業人才。 以課堂改革為突破口的教學策略包括: 選擇試點專業和任課老師進行教學改革; 修訂本科生人才培養方案; 啟動教學建設項目, 以提高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質量。 針對以上問題, 數字時代管理會計教學改革路徑為: 滿足用人單位結構性需求, 實行培養供給側改革; 轉變傳統教學方式, 利用慕課、翻轉課堂等多方式教學; 跨學科設置課程, 培養數字科技管理會計人才; 以知識教授為主向以能力培養為主轉變; 引進掌握新型數字科技的管理會計教師; 建立以就業導向為主的教學考核制度。 基于此, 管理會計數字技能培養應該從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四方面來探索, 其中前兩者屬于CDIO在管理會計數字技能培養中的實施階段, 后兩者屬于CDIO在管理會計數字技能培養中的運行階段。

1. 數字技能課程設置。 關于課程設置研究, 姚林香和周廣為[4] 從財經類本科課程建設出發, 探索并設計了一套SPOC混合教學方案; 潘希武[5] 提出了高校課程體系的三個基礎性框架, 即實施創新性課程、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變革課程形態; 任平[6] 系統分析了德國應用科技大學的課程設置特征, 對我國應用型專業的課程設置具有借鑒意義。 此外, 應里孟和陽杰[7] 認為, 人工智能借助計算智能、分析智能、融合智能和自主智能, 發展了信息化會計、數字化會計、智能化會計和智慧化會計四種模式, 新型會計人才應該具備“管理+會計”“技術+會計”和“情商+會計”三個維度的復合型能力。 趙紅衛[8] 認為, 高等會計教育應以旨在促進會計信息發揮作用的創新創業能力為驅動, 其構建了高等會計教育創新創業能力導向矩陣, 提出通過貫通通識學科、堅持立德樹人, 實現“金德”固本, 通過規范專業課程、夯實專業能力, 實現“金?!薄敖鹫n”壯體, 通過對標專業認證、激發“雙創”活力, 實現“金證”強能。

不少學者對本科會計教學的課程設計進行了有益探索, 但數字技能與其他管理會計知識和技能截然不同: 跨學科技術是管理會計數字技能的基礎, 其本身也處于飛速發展之中。 一般而言。 新興自然科技前進的步伐不同于社會科學。 管理會計是一門社會科學, 其與數字科技融合發展, 需要設置全新的課程體系。

我國應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戰略規劃中, 應著重關注以下幾方面: 以辦學基礎和根本來設定戰略目標, 以教學理論指導戰略重點, 加強學校層面資源整合戰略, 提高學校各服務部門的專業化程度, 加強大學教師教學方法培訓。 應用型本科應明確會計專業定位, 培養用人單位需要的具有專業特色的管理會計人才。 根據供需市場調研, 校企應共同完成“產業鏈——職業鏈——崗位鏈——課程鏈”一體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法以及持續改進策略。 在課程設置方面, 應該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 參照國際專業技能認證標準, 融入國際專業發展軌道,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

管理會計課程設置可以借鑒國際一流大學的頂峰課程設置方法。 頂峰課程是指針對一門綜合跨學科實踐性課程, 充分利用學生的實踐活動, 整合學生的學習經歷, 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頂峰體驗的課程體系。 這種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力和創造力, 提升其終身學習能力。 頂峰課程的設置可分為三個維度: ①專業的應用能力, 包括運用學科背景知識的能力、運用相關技能的能力; ②專業的創新能力, 包括獨立策劃和信息分析能力、研究與創新能力, 以實現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③專業的認同能力, 包括專業的批判、探索與合作的能力, 職業道德以及職業情感, 以支持學生的行為模式, 并作為職業生涯的精神導向。

管理會計數字技能培養, 要突出課程實用性和技能性。 課程是教學和培養人才的載體, 其目標要體現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并重, 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能人員參與教學, 遵循專業教學標準, 確保教學質量, 不斷完善教學體系。 課程設置應強調學生的應用能力、滿足用人單位的應用需求, 可采用模塊化的課程設置: 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深度專業課、崗位能力課和專業實習課。 管理會計數字技能課程設置要求為: 基礎寬厚、專業突出、技能為本, 課程設置要與時俱進, 體現崗位的核心能力。

管理會計教育通常應涵蓋: ①基礎教育, 包括各種基礎學科, 用于培養學生的邏輯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普通經營教育, 用于提升學生跨學科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③專業知識教育, 包括財務與會計知識學習; ④專業技能教育, 主要是預算、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稅收和戰略管理等知識學習與實踐。 管理會計能力培養應全面考慮職業能力(包括學習能力、專業素養能力、社交能力等)和管理會計技能(包括專業技能、商業技能、人事技能、領導技能和數字技能)。 其中, 管理會計數字技能核心課程至少包括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大數據財務分析、智能會計(人工智能和商業智能)、移動互聯網、云會計、區塊鏈會計、供應鏈與物聯網、機器人流程自動化、XBRL(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Excel VBA財務建模分析和深度學習等內容。

2. 師資配備。 教師的認知和行為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9] , 因此教師配備是會計教學的關鍵。 很多學者對如何提高管理會計教師素質進行了深入研究。 劉麗強和謝澤源[10] 認為, 培育教師核心素養需要國家保障、學校指導和教師行動三位一體, 并提出了發揮教師主觀能動性和提升學習內需力的培養路徑。 諸多學者對會計教育的師資配置和評價進行了研究, 對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大有益處。 不過, 數字科技對于一些會計教師而言仍不夠熟悉, 需要進一步地學習和實踐。

根據管理會計數字技能的理論性和實踐性, 在專業技能培養中, 應實行雙導師制: 一是學校導師, 主要負責教授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指導論文,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職業道德; 二是校外具有高學歷高職務的財務管理人員, 主要負責學生課堂知識向操作技能的轉換訓練, 并指導學生的社會實踐, 引導學生就業選擇和職業規劃。 雙導師制是培養高層次管理會計人才的重要途徑, 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 管理會計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 需要理論水平高且實戰能力強的教師來執教。 一方面, 學校應鼓勵在職教師提升學歷及參加全球管理會計師職業技能(CIMA/CGMA/CMA)資格考試; 另一方面, 應引進從事過管理會計工作的高學歷人才擔任老師。 同時, 應保證老師每年在企業有一定的實踐時間, 促使教學內容和方法與職業技能要求有機結合。 高校專業教育與職業要求應該緊密聯系: 企業等用人單位把職業要求反饋給學校, 學校根據其要求實時調整教學方案, 將職業要求當作教學目標, 確保教學的實踐性和動態性。 這樣就能形成良性的學以致用的產學融合循環機制。

美國的《21世紀預備教師的知識與技能》中指出, 新世紀的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包括: 創新課程, 解讀教學評估, 對學生學習需求做出反應, 引導學生保持持久性學習熱情, 應用教學新技術, 理解和學習跨學科知識與技術等。 美國2018年出臺的《美國本科STEM教育監測指標》將本科STEM(科學、技術、工程、教學)教育正式納入教育質量評估體系。 該監測指標以復雜系統理論、教學過程導向和“循證實踐”理念為指導, 具體針對學生STEM學習體驗、學習機會和環境的公平包容、最終目標達成度三個領域展開評估監測。 通過分析美國本科STEM教育監測指標的基本邏輯特征、框架與具體內容, 本文建議我國的新工科教育(如管理會計數字技能教育)和教育評價工作應堅持目標導向、過程監測, 尊重STEM教育形式的多樣性, 以高質量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來支持我國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實踐。 澳大利亞的《教師素養框架》中將教師技能分為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三個層次。 其中, 專業態度包括合作、忠誠、溝通、道德、創新、包容、積極、反思等; 專業知識包含理解課程框架的功能、結構、教學和開發等; 專業實踐包括掌握教學評價的目的和運用, 掌握指導相關學習的理論框架。

教師是高校發展之根本, 教學技能是教師發展之核心。 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教師教學發展理論, 結合我國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發展情況, 提出了我國高校教師教學發展路徑: 基于理論模型推演, 從教學改革、課程設置、教改論文、教師團隊、教學成果、教師培訓和教學競賽等七個維度構建教師教學發展指數模型, 并綜合使用熵值法和德爾菲法確定指標權重。 影響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因素包括: ①實踐教學技能。 在產教融合下, 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應具備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能力、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教學能力、引導學生模擬企業情境崗位任職的教學能力。 ②應用研究能力。 應用型高校教師應具備開展縱向和橫向課題的研究能力, 以及將課題研究融入教學中的能力。 ③自我提高能力。 在產教融合視角下, 教師除了應具備基礎理論, 還應具備專業技能, 更要具備終身學習能力。

管理會計數字技能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框架為: 培養教師創新理念, 成為教師創新教學的動力源; 構建網絡化的創新教學組織體系; 開發和推廣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和工具, 改進教學技術; 設立教師教學創新基金, 引導教師回歸教學本職。 學校應以學生為中心、以技能為核心, 建立學歷與職業技能互認機制以及教師分類發展的考核機制, 徹底改變以“學生及格畢業和老師課時達標”為主的考核體系。 教學質量評價主要以學生就業率、就業質量和用人單位的滿意度為核心指標。 就業導向的本科財務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專業技能人才, 教學效果的評估自然應以就業導向的指標為主。 在校企融合環境下, 應建立校企多樣化和多維度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

五、CDIO在管理會計數字技能培養中的運行

本科教育包括幾大要素: 引領并融入社會經濟發展潮流(主要任務); 構建適應產業發展的課程體系; 基于就業導向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產教融合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最佳途徑; 建立仿真實驗室和企業實踐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 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培養技能人才的基本保障。 通過建立形式多樣的教學組織, 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研究活動, 促進教學方法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進而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教學質量作為職務評聘、業績考核和獎金分配的重要依據, 可保證本科教師工資的競爭性水平。 應用型本科教育有兩個重要原則: 一是堅持職業需求、就業導向。 即主動適應職業崗位需求, 優化和完善課程設置, 改進教學模式, 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度、能力達成度和就業滿意度。 二是堅持完善“產學研”一體化模式。 重點是培養創新人才, 形成招生、培養與就業的校企聯動機制, 優化協同育人和教學評價機制, 最終形成人才培養體系持續改進機制。

1. 教學方法。 專家們對會計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 可謂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程平等[11-13] 以重慶理工大學“互聯網+會計”MPAcc為研究對象, 設計了案例化、信息化和模塊化的課程體系, 對MPAcc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實踐意義的方法, 如: AGIL(有機體、人格系統、社會系統和文化系統)框架法、CDIO工程教育法、基于項目式的學習法(PBL)、USEM(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和元認知)就業能力模型法、SECI(潛移默化、外部明示、匯總組合和內部升華)模型法、以產出為導向的工程教育法(OBE)、ADDIE(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估)模型法、信息技術與課程結合的JiTT(適時教學)法等。 陳葆華[14] 研究認為, 在產教融合下, 教學技能、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及自我發展能力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作用。 欒甫貴[15] 認為, 傳統講授式教學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和弊端, 并從質疑教學法產生的背景及其演進、應用入手, 論述了在會計學教學中引入質疑教學法的理論依據與現實依據, 探討了會計學質疑教學法應用的范圍、準備、程序、模式, 為提高會計學教學質量、實現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提供了新的思路。 孫剛[16] 聚焦于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研究, 基于大數據驅動背景, 從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業財融合、人本管理、非結構化數據分析以及跨學科屬性五個方面, 總結了管理會計應用和人才培養的現狀, 并指出了未來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的內容、方法、核心問題及其創新點。 數字技能培養可以參照一些具體的會計教學方法。

培養職業技能要始終貫徹以學生學習和就業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教師要時刻關注信息技術和就業環境的變化, 了解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激勵學生學習和探索, 采取以職業能力和素質為主要指標的評價方法, 聚焦綜合能力培養, 促使學生不斷提高職業能力。 為此, 應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方式和豐富的學習資源, 建設智能教學設施和環境, 開展案例討論等多種課堂教學形式, 利用源于實踐的課程體系和學習環境, 以職業技能資格考試為目標激勵學生提高就業能力。 明確不同培養階段的教學目標, 系統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實現以教師課堂授課為主向以學生自學和實踐為主的轉變。 教師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教導學生如何學習會計知識、如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合理配置資源及管理決策, 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通過師生互動,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全面整合管理會計課程結構體系, 避免專業課程過分專業帶來的缺陷。

在構建職業技能框架的基礎上, 管理會計數字技能教學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技能知識課程化、技能教學專業化、教學方法現代化、技能考核等級化、教學師資職業化、技能鞏固實踐化和技能實踐社會化等。 應用型本科教學應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一方面培育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 另一方面教授專業知識和技能。 綜合能力的培養應以學生為中心, 以職業發展為需求設計教學課程體系; 以知識為基礎, 形成寬厚的通用基礎, 培養終身學習能力; 以職業技能為目標, 促進高質量就業。 管理會計教育還要具有國際視野, 課程設置與國際接軌, 教學方法與過程國際化。 具體的教學方法包括課堂學習小組、創設問題情境、案例研究、課堂面授、慕課等。

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規范、教學技能、教學工具、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等課堂教學行為, 既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 又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 從而影響學生學習成績。 應形成學生自學、教師輔導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 學生是主角, 教師輔導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 通過課程論文和小組作業實現學生的知識積累, 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方式, 對獲取的知識進行辨別、理解和吸收, 不要求死記硬背概念;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能力, 利用各種軟件建立模型, 拓展專業知識和能力。 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的本質是學習, 目標是深度學習, 技術導向是自主學習。 根據翻轉課堂實踐, 需要廣泛地開發課程資源, 課堂講授要轉向學習中心, 并靈活組織過程要素, 要向基于知識單位翻轉。

2. 教學實踐。 2017年12月, 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 為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國家級指導方針, 對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戰略路徑, 為本科教育發展及學生就業指明了方向。 該意見要求打造高水平實踐基地: 充分調動各方深化職業技能教育改革創新的積極性, 帶動各級政府、企業和本科院校, 建設一批資源共享, 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和企業生產經營于一體的職業技能教學基地。 多措并舉組建“雙師型”教學隊伍。 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具有高級職稱和高層次學歷的人員中選聘應用型本科專業教師, 而不再從畢業生中選聘。 高校教師每年至少有1個月在企業實訓, 每5年全員輪訓至少一次。

產教融合是建設專業集群的關鍵, 其實踐內容包括學科專業建設一體化、教學體制一體化和資源共享一體化。 當前, 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專業集群建設中存在產教分離、校企陌路, 專業趨同、科教分化、就業質量不高等問題。 應用型本科高校推進專業集群建設應堅持就業導向、穩步發展、動態調整的方針, 采用統籌規劃和分步實施的專業集群建設方法, 完善專業集群建設的配套設施, 創新專業集群建設模式等。 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關鍵在于“產學融合和知行合一”。 產學融合的途徑為: 引入企業參與學校仿真實驗室建設, 聘請企業中的高學歷并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擔任實驗指導老師, 以使學生知行合一; 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 建設產學融合的教學基地。

借鑒“雙元制”模式, 總結現代學徒制試點經驗, 及時將新技能和新規范納入教學內容。 本科院校應根據職業技能培養需求, 主動與企業在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等方面展開合作。 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的發展路徑, 是市場化辦學和整合教學資源的重要途徑, 是應用型大學發展的內涵方向, 是應用型大學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 校企融合培養人才模式為: 制定符合企業發展和專業要求的培養目標、可完善崗位要求和職業技能標準的教學計劃, 創建校企合作平臺, 引進企業人才指導學生, 校企共建實驗室, 構建校企評價教學體系, 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管理會計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 仿真實驗室可以模仿企業管理會計情境, 學生擔任一定的職位, 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運營企業沙盤模型。 校外實踐基地是培養學生管理會計專業技能的重要途徑。 學校應當建立相對固定的實踐基地, 形成校企協同體, 供學生假期實習, 為參加工作積累經驗。 這種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才能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六、結束語

“大智移云區物”等數字科技與管理會計理論在實踐中的深度融合, 促生了具有智慧型的預測、控制、風險管理、管理報告和財務決策等功能的新型管理會計模式, 智慧管理會計數字技能生態系統, 并連接企業價值鏈生態圈。 基于新興科技的管理會計, 具備確保會計信息可靠、數據管控、信息集成、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和價值創造等功能, 有助于構建信息資源整合、流程再造、業財融合、風險控制以及戰略協同的智慧管理會計體系, 對企業發現價值、傳遞價值和創造價值具有獨特的貢獻。 具備數字技能的管理會計師, 是集專業技能和數字技能于一體、集成本節約與價值創造于一體的新型管理會計師。 基于數字科技的信息工程屬性, 本文借鑒CDIO工程教育理念, 從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四個方面開拓管理會計數字技能培養路徑, 探索本科院校管理會計數字技能的教學模式, 以期滿足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 確保學以致用, 從而形成管理會計數字技能教學特色。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1] 李曉慧.會計教學體系研究:來自英國大學的借鑒[ J].會計研究,2009(10):77 ~ 82.

[2] 佟成生,許素蘭,李扣慶,梁淑屏.中國企業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中國企業財務人員的調查問卷分析[ J].會計研究,2014(9):13 ~ 20.

[3] 李蕓達,陳國平,范麗紅,費金華.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會計技能教學改革與創新[ J].會計研究,2015(2):87 ~ 92.

[4] 姚林香,周廣為.高校SPOC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和教學效果分析[ J].教育學術月刊,2018(12):92 ~ 100.

[5] 潘希武.學校課程體系構建的基礎性框架[ J].教育學術月刊,2018(3):97 ~ 103.

[6] 任平.德國應用科學大學課程設置的特征——以柏林技術與經濟應用科技大學為例[ J].教育學術月刊,2020(4):97 ~ 104.

[7] 應里孟,陽杰.智能+會計:模式創新與職業重塑[ J].財會月刊,2020(24):69 ~ 76.

[8] 趙紅衛.高等會計教育的創新創業能力導向研究[ J].財會月刊,2021(1):74 ~ 81.

[9] 馬忠才,郝蘇民.鄉村教育振興的困境及其內生性邏輯——基于深度貧困地區Y縣的調查分析[ 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169 ~ 174.

[10] 劉麗強,謝澤源.教師核心素養的模型及培育路徑研究[ J].教育學術月刊,2019(6):77 ~ 85.

[11] 程平,王文怡.基于AGIL的“互聯網+會計”MPAcc人才培養改革——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例[ J].財會月刊,2018(14):29 ~ 35.

[12] 程平,王健俊.基于CDIO的“互聯網+會計”財務智能化應用能力培養——以重慶理工大學MPAcc教育為例[ J].財會月刊,? 2018(12):23 ~ 31.

[13] 程平,王爽.基于SECI的“互聯網+會計”MPAcc大數據智能管理會計人才培養[ J].財會月刊,2018(19):34 ~ 38.

[14] 陳葆華.產教融合視閾下民辦本科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 J].教育學術月刊,2019(8):97 ~ 102.

[15] 欒甫貴.論會計學的質疑教學法[ J].財會月刊,2020(21):54 ~ 58.

[16] 孫剛.大數據驅動下業財融合導向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機制創新[ J].財會月刊,2021(2):88 ~ 93.

猜你喜歡
培養路徑管理會計
高中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路徑探究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保定市高校培養服務外包人才的路徑研究
實務工作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有效結合的途徑研究
我國管理會計理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分析
淺談中國制造2025與管理會計改革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方式如何與時俱進
網絡環境下高校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