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出土的有銘文青銅器

2021-08-09 11:00魏萌萌付巍巍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1年11期
關鍵詞:銘文青銅器

魏萌萌 付巍巍

摘 要:應國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薛莊鄉北滍村滍陽嶺上,是一處以西周貴族為主的應侯家族墓地,也包括應國滅亡后部分楚國貴族墓葬以及兩漢時期的一些平民墓葬。應國墓地1979年被發現,1986年開始發掘,經過21年的發掘,應國墓地共發現墓葬500多座,出土了一大批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玉石器、陶瓷器,其中大量帶銘文的青銅器為我們研究應國的歷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從這些器物上我們可以了解應國從分封直至滅亡的歷史。

關鍵詞:應國墓;青銅器;銘文

尊(圖1),1992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地M84(M84∶99),現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周文物,通高16.7厘米,口徑18厘米,圈足徑13厘米,重155千克,容量1.4升。喇叭形口外敞,斜方唇,長頸微束,垂腹外鼓,淺圈足。頸部飾以細云雷紋襯地的長尾鳳鳥紋周(兩組),每組紋飾各以一浮雕獸首為中心,兩側各飾一鳳鳥,相對而立。獸首雙角寬大向上,雙耳位于兩側,眼球鼓凸。鳳鳥頭頂的羽冠拖干后背,長尾末端上卷。器底部有銘文堅款三行。

壺(圖2),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地M13(M13∶00784),現藏于平頂山博物館。西周文物,通高50厘米,口部長16.8厘米,寬12.8厘米,圈足長24厘米,寬17.6厘米。此壺為兩件,成對出現,僅一件有銘文。子口蓋,呈圓角長方形,蓋表面外鼓,頂部有長方形圈足式捉手。器口微敞,呈圓角長方形,方唇向內側稍折。長頸,頸部兩側有一對較厚的金元寶形整耳。腹部下垂,平底,圓角長方形圈足。蓋捉手外側與蓋面、頸部與圈足部各飾一周由三道凸弦紋組成的箍形條帶紋,腹部四面各飾一組凸起的十字條帶紋,十字條帶紋左右相連,且在其上下邊緣各添加邊框,形成凸箍形田字紋。圈足四壁內側有豎向的六道凸出粗棱,用來提高圈足承重的強度。壺頸部內壁鑄有長方形凸細線方格,方格內自上而下有豎款銘文,一行四字,其內容為“應侯作壺”。整器外范四塊,合范縫上下縱貫腹部四面的十字條帶紋,器蓋亦是外范四塊,合范縫位于四面中部、器腔內、圈足內,其中蓋捉手內與蓋內均置以內范。

卣(圖3),西周時期,1992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地M84(M84∶103),現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高(含提梁)20.6厘米,器高17.8厘米,口部長徑12.3厘米,短徑8.7厘米,重2千克,容量1.325升。上有橢長方形器蓋,頂部上隆,中心有橢方圈頂形捉手,蓋周邊下折為直壁,折壁兩側邊緣如犄角狀向上聳起。器口部呈橢長方形,子口較直,方唇,粗頸,頸部兩側各有一個環形紐,分別與提梁兩端的環紐相銜接,腹部下垂,近平底,矮圈足。頸部與蓋緣各飾一周兩組以細云雷紋襯地的長尾鳳鳥紋,每組紋樣各有一獸首(器蓋上為變形獸首)為中心,兩側鳳鳥相向而臥,尖喙,冠羽垂于后背,長尾末端向上卷曲,器頸部下飾一周凸弦紋。提梁表面飾四組蟬紋,蟬眼凸出,背有雙翼,頭前端一對長須向外卷曲,蟬紋之間以凸菱形飾相隔,提梁兩端各飾一圓雕式羊首。器底與蓋內各鑄有一篇內容相同的銘文,均豎款三行十二字。

盤(圖4),西周時期,通高12厘米,口徑37厘米,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地M13(M13∶00782),現藏于平頂山博物館。敞口,平折沿,厚方唇,弧腹下收,附耳,淺圜底,高圈足下口外張,且周邊有窄平內折沿。其中一耳因二次澆鑄的失誤與盤身結合在一起,中間沒有透孔。腹部飾一周組合型平目竊曲紋,圈足部飾一周斜角云紋,外底部有網格狀凸細線紋。圈足內壁一周等距貼附八條豎向凸棱,以加強其承受重量的能力。器內底部鑄堅款銘文三行十九字(含重文二字)。

盉(圖5),西周文物,1992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地M84(M84∶28),現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高24.1厘米,口徑14.3厘米,通寬30.1厘米。敞口外侈,尖圓唇,高領,腹部外鼓,作三等分,形似分襠鬲。細管狀流上揚且稍彎曲,環形銎。腹下三柱狀足??谏嫌凶涌谏w,蓋圓形上隆,一側有環形紐,在器罄上端也有一個環形紐,兩紐間以一節“8”字形鏈條相連。器領部與蓋沿上方各飾斜角卷云紋一周。其中領部紋飾分為六組,蓋沿紋飾分為四組,每組紋飾均以目形紋為中心。墊上端飾龍首,寬鼻大耳。蓋內有銘文豎款兩行六字,自右至左為“乍(作)獸宮彝,永寶”。

斧(圖6),西周文物,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地M86(M86∶55),現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長12.2厘米,登口長4.4厘米,銎口寬2.4厘米,刃端寬3.8厘米,重0.4235千克。正立面略呈倒梯形。頂端銎口呈長方形,末端為平齊的雙面中刃。近銎口端設有一周凸箍,其一側面有一個三角環形紐。正面上部鑄有一字,從行從二羊,或讀為“斯”,是斧的一種別名。

簋(圖7),西周時期,1982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地M229(M229∶2),現藏于河南博物院。通高17.1厘米,口徑14厘米,腹徑20厘米。蓋部與底部各有一個小孔,蓋邊緣裂開一道縫隙。上有蓋,蓋面向上隆起,蓋頂有喇叭形捉手,捉手兩側有一相對稱的拱門形鏤孔??诓可鯏?,為深子口,口緣外側附有一對獸首耳各銜一圓形環,腹部極度外鼓下垂,平底,喇叭形圈足下口邊緣有周豎折邊。蓋緣與口緣各飾一周四組橢方目變形夔龍紋,每兩組紋樣皆以變形獸首為中心,左右對稱。推測這種紋樣大概是流行于西周中晚期銅器上的“s”形竊曲紋雛形。圈足上飾兩周細云雷紋,并界以一周凸弦紋。蓋內與器底所鑄銘文相同,皆為堅款單行五字“應事作旅簋”。

懲(圖8),西周文物,1992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地M84(M84∶68),現藏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高22.4厘米,通寬39.2厘米,口長28.8厘米,口寬19.8厘米,重7.5千克,容量4.05升。上有子口蓋,蓋頂部近平,沿周邊分布四個底部相連的曲尺形支足,如將蓋倒置,亦可做容器使用。器口為圓角長方形,直口,方唇,腹壁較直,兩側有一對龍首形耳,耳下附耳,近平底,圓角長方形鏤空圈足。盈口緣下與蓋緣上各飾兩組以細云雷紋襯底的長尾鳳鳥紋,每組各有四只鳥紋,兩組紋樣之間各間隔一個變形獸面紋。同一側的鳳鳥前后相從,前面的鳳鳥尖喙,頭頂有巨型冠分為前后兩支,其一向前彎卷垂于胸前;另一拖于后背,末端為三叉羽毛形,長尾,尾羽呈彎曲卷云形,身下兩爪,作奔走狀。后面的鳳鳥除沒有前垂冠且尾羽稍短外,形制大體和前者相同。蓋部曲尺形支腳上飾大鳳鳥紋,均兩兩相背而立,且尾羽相連。這種鳳鳥為短尾上翹,單爪,巨型冠分別垂于胸前和后背。盈耳上部飾一龍首,下部及耳部飾細線卷云紋。圈足鏤孔間飾連續的簡易波曲紋等。外底部飾凸細線菱形網格紋。器底內與蓋內鑄有相同的銘文,均豎款,四行二十八字。

爵(圖9),西周文物,1982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應國墓地M229(M229∶3),現藏于平頂山博物館。通高19.3厘米,流至尾長17.2厘米,口寬8.2厘米,重0.82千克,容量0.25升。敞口,長流,尖尾,流與器身交接處的外側附一對菌狀柱,腹壁略微下垂,圜底,三棱形足稍外撇。柱頂飾一周簡單卷云紋,腹中部飾一周凸弦紋。器內壁有豎款單行銘文,計“(應)事乍(作)父乙寶”六字。銘文中首字不清晰,但依同出的鼎、簋、觶等器物銘文來看,當為“應”字?!笆隆弊咒P蝕不清,但隱約可見。

應雖是一個小國,但傳世的銅器較多,從應國銅器的造型、紋飾、銘文和制作工藝來看,說明其物質文化較為發達。從器物及銘文中還能窺見它與周、鄧、楚之間的關系。應與周的關系是十分融洽的,大約在周恭王當政時期,周天子曾對應侯見工進行過特別的賞賜,這表明當時的應國雖小,但其政治地位還是比較高的。如《逸周書·王會解》云:“成周之會……內臺西面者正北方,應侯、曹叔、伯舅、仲舅,比服次之?!睍x孔晁注:“應侯,成王弟?!睉盍杏谄涫甯覆苁寮安?、仲舅之前,可見其位之尊。從出土的幾件鄧公簋可知,在西周中后期的孝夷時期,應君曾娶鄧女嬡毗為夫人,這是鄧國國君為嫁到應國的女兒嬡毗特意制作的媵器,說明當時應、鄧兩國為抵御它們的強敵—荊楚及南淮夷的侵略以聯姻的形式結成政治同盟的情況。政治婚姻作為外交手段在兩周時期被許多諸侯國所采用,這些銅器及銘文對研究應國的歷史、文化、藝術等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猜你喜歡
銘文青銅器
《文心雕龍》與《文選》銘文研究
青銅器的時代性與器型的演變
青銅器辨偽概論
后母戊鼎:沉淀在歲月里的青銅器
西周時期文字淺說
新見所謂“魚匕”銘文再考
和縣館藏銅鏡賞析
讀中山王銘文札記
西周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探微
介紹兩件館藏青銅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