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幫助青少年學生戒除網癮問題的“四心五步”

2021-08-14 05:21李西順
中國教師 2021年8期
關鍵詞:教師學生

李西順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ヂ摼W在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青少年學生網絡成癮問題也成為困擾很多父母和教師的“老大難”問題。有些青少年學生上網的目的不是學習知識,而是聊天、玩游戲。在此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遭到色情、暴力、反動信息等內容的侵襲。網癮問題往往會導致學生出現情緒低落、頭昏眼花、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癥狀,甚至可能導致學生患上“互聯網成癮綜合征”(IAD)。長此以往,不僅會耽誤學生的正常課業,影響其身心健康成長,甚至有可能致使學生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解決呢?概括而言,需要“四心五步”。

一、四心

1. 細心

細心是指面對學生網癮問題時的智慧之心。細心能夠幫助父母、教師敏銳捕捉到學生迷戀網絡背后的深層原因和真實原因,細心是能夠幫助父母、教師找到問題真正癥結的重要能力。我們發現,在許多案例中,表面來看,學生迷戀網絡的原因是被網絡世界所誘惑。但如果細究、深究下去,會逐漸發現,其深層原因是學生逃避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到的某些困境和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比較隱蔽的,是父母和教師難以發現卻真實困擾學生心靈世界的問題。這就需要父母和教師細心捕捉,智慧尋找問題根源,敏銳發現問題背后的問題。

2. 耐心

耐心是指在發現深層原因和真實原因后,長期找不到好的解決之道時的忍耐之心及寬容之心。耐心是父母和教師都必須具備的可貴品質,深刻影響著教育能力的韌性。當學生出現迷戀網絡甚至網癮問題時,父母和教師容易心急,急于找到一個“一攬子”式的方法,希望迅速解決問題。但是,網癮問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長期的、由多因素導致的,很難有一種“包打天下”、一勞永逸、立桿見影的方法或工具。而且,當找到某種見效的方法時,也不能“高興得太早”,因為學生迷戀網絡、甚至網癮問題是一種非常容易出現反復的問題。在問題出現反復時,父母和教師要有足夠的忍耐之心和寬容之心,并對最終解決問題抱有希望之心。

3. 平常心

平常心是指對學生遇到問題時的接納之心:不僅是對學生的真正接納,更是對自己內心焦慮情緒和情感“內卷”的平常心對待。問題遲遲難以解決時,許多父母、教師會出現嚴重的焦慮傾向。時間久了,一些父母、教師甚至還會出現明顯的“精神內耗”,這種內耗不僅是由對學生的不滿而產生的焦慮、彷徨的情緒狀態導致的,更是由自己在教育學生過程中產生的無力感帶來的,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效能感下降導致的,實際上是在無奈、焦慮和煩躁的精神狀態下做出的“自我攻擊”。當學生迷戀網絡甚至出現網癮問題時,父母和教師一方面需要積極干預,另一方面更需要以一種“悅納”的情感底色面對問題及問題的反復。平常心,不僅是對待學生的平常心,更是父母和教師面對自己的無力感時的平常心,父母和教師要學會自己與自己和解。當父母和教師以一種焦躁或急于求成的精神狀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往往會關閉心扉,拒絕交流。

4. 愛心

愛心是教育倫理的最核心品質,是解決中小學生迷戀網絡甚至網癮問題的最重要品質和終極法寶。迷戀網絡或網癮問題主要集中于10~25歲這一年齡段,他們共同的特征往往是“沒有理想,敵視父母,不愛學習”。這個群體的學生,往往會被定義為“差生”,被貼上“差生”的標簽。這樣的標簽不僅會貼在同伴群體的評價中,更會深深貼在學生自己的內心之中,成為一種難以逃脫的心理牢籠,學生會產生內在持久的負向自我評價。這會加劇父母或教師對學生的“討厭之情”。這種以“討厭”為情感底色的精神狀態會被學生敏銳地捕捉到,而其后果則會加劇學生的自暴自棄,敵視父母、頂撞老師、屢教不改……但是,這正是考驗教育愛心的時候,教育愛心不僅是一種溫暖的情感力量,更囊括了細心的智慧和敏銳、耐心的堅韌與寬容、平常心的悅納和豁達。而且,教育愛心更是對上述所有要素的本體論超越,是一種基于關懷倫理的本體論存在,是父母和教師需要長期修煉而逐步達成并持續追求的一種生活方式和倫理狀態。無論是父母對學生的教養,還是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教育愛心都猶如池中之水,為教養及教育的過程賦予靈魂。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言:教育過程若沒有情感和愛心,就猶如池中無水。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

二、五步

在“四心”的基礎上,還需“五個步驟”。

1. 創設情境,外化問題

無論學生是否處于叛逆期,在與學生交談時,最好不要直接與他們談網絡成癮、游戲成癮的話題。一旦直接談論這樣的話題,他們會立刻產生逆反情緒,從而拒絕交流,使接下來的溝通交流失去根基和意義。這就需要告誡父母和教師,在跟學生交談和溝通時,要避免“講大道理綜合征”。跟學生講明必要的道理是可取的,但是講那些人人皆知的空洞的“大道理”不僅是徒勞無功的,更是適得其反的。許多父母和教師的喋喋不休,實際上只不過是徒勞無功、令學生厭煩的自我安慰罷了。那么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種做法是創設一種令學生愿意敞開心扉交流的情境。在跟學生溝通交流時,情境不僅指合適的時間和空間,還指對心理氛圍的巧妙營造。例如,在開始交流時,要先避開直接討論網絡成癮問題,要先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這叫“避其鋒芒”。然后,再循循善誘,尋找契機逐漸過渡到網絡問題。也就是: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概言之,只有在學生感到安全的不會產生逆反心理的情境狀態之中,交流才是有意義的。

第二種做法是將問題“外化”。引導學生認識到,網絡成癮不僅是父母和教師都想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外在困擾著學生、學生自己也想要擺脫并解決的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學生也是受害者,學生與父母、老師是站在同一陣營的,共同的敵人是這個問題。問題才是問題,學生并不是問題?!巴饣眴栴}這一方法,不僅可以營造一種與學生是“自己人”的心理氛圍,避免對立,而且可以引導學生跳出問題來看問題,從而從更高層面思考問題的解決之道。在充分肯定學生自己也想要戒掉網癮的內在主體性的基礎之上,跟學生共同商量解決問題的策略,并監督實施。

2. 理清關系,澄清認知

學生迷戀網絡甚至網絡成癮之所以是個“老大難”問題,實際上是沒有厘清該問題背后的“關系”問題?!瓣P系視角”的引入可以為該問題的深層解決提供好的思路。

學生身處一個多維度的“關系”世界。要讓學生從小就意識到:自己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多元關系世界。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需要處理好自己與自己、自己與父母、自己與老師、自己與同學朋友、自己與周遭世界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身處其中的“關系”世界,有利于學生打開更為廣闊的視野,跳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圈子。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與互聯網之間的關系、網絡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關系、現在的問題與未來問題解決之后的美好生活之間的關系。這樣,讓學生看到更為廣闊的前景,為解決網絡成癮問題奠定基礎。

在此基礎上,拉斯思的“價值澄清理論”有助于父母和教師幫助學生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想要追求的更好的價值生活,幫助學生從對網絡的迷戀中解脫出來。具體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七個步驟。第一階段是選擇(choosing),分為三個小步驟:1.自由選擇;2.從多種可能中選擇;3.對結果深思熟慮的選擇。要讓學生在比較各種選擇后認真思考:自己正身處其中的、沉迷于網絡的生活方式究竟是不是自己的人生中最想要的生活方式?自己是否可以通過努力,過上一種更健康、更廣闊,能夠處理好現實生活中各種關系的美好生活?

第二個階段是珍視(prizing),分為兩個小步驟:1.珍視與愛護:珍惜自己的選擇,并為自己能有這種理性選擇而自豪;2.確認:以充分的理由再次肯定這種選擇,并樂意公開與別人分享。

第三個階段是行動(acting),分為兩個小步驟:1.依據選擇行動:鼓勵學生把信奉的價值觀付諸行動,指導行動,使行動反映出所選擇的價值取向;2.反復行動:鼓勵學生反復堅定地把價值觀付諸行動,使之成為生活方式或行為模式。

3. 以新代舊,轉移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比鋤草更好的方法是種上禾苗。在戒除網絡迷戀或網絡成癮這一問題時,以新代舊、轉移興趣是一種不錯的做法。在戒除某種習慣時,這種習慣仍有很大的誘惑力,父母和教師要知道:這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現象。我們需要做的,是引導學生用一種新習慣來替代舊習慣所產生的心理滿足感。對于上網成癮或者是正在戒除網癮的青少年來說,要注意培養新的愛好和習慣,要多參加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多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如打球、游泳、旅游等,要用自己的新行為和習慣來代替上網的習慣,從而淡化網絡對學生的內在吸引力。

另外,父母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假期和課余時間,走出房間,走進大自然。增加學生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自然而然就會減少學生沉迷網絡的時間。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在其《林間最后的小孩》中曾經提到過一個概念:“自然缺失癥”。這是一種不僅在城市,而且在農村也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兒童與大自然逐漸疏離,戶外活動越來越少。理查德·洛夫談道,對于學生而言,所謂“自然”,其面貌是多種多樣的:一頭初生的牛犢、一只寵物的出生與死亡、一條年代久遠的林中小路、荒地邊上的一塊神秘濕地……所以,在很多時候,并不需要花費太多的經濟成本,就可以引導學生回到大自然之中,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增加戶外活動,在心靈的自由成長中找回被網絡世界“偷走”的童年時光!

4. 堵疏并用,注重內驅

在幫助學生戒除網絡迷戀甚至是網絡成癮問題時,在尚未找到很好且適用的方法的情況下,適當的“堵”的方法也是可取的。例如,可以采用“時間控制法”:在進行教育疏導的同時,控制學生的上網時間,逐周遞減。這樣循序漸進,逐漸形成習慣,就能較好地控制上網時間。

當然,比“堵”更為持久且有效的乃是“疏”的方法?!笆鑼А钡姆椒ú皇侵苯佑才鲇驳摹皩χ伞?,也不是不問緣由的強行禁止,而是“打太極”,先避其鋒芒,在了解清楚緣由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其他的更多選項,巧妙“助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并幫助學生實現這些可能性。實際上,“疏導”又可以劃分為兩個類別:一是外在引領式的教育疏導,二是內在驅動式的自我成長。后者才是“疏導”這一教育方法的最終目的和操作精髓所在。所有的教育疏導措施,最終目的不是僅從外在層面為學生提供備選方案和相應的教育指導,而是從內在層面激發學生自主發展的內驅力,讓學生自主建構一種內在的價值主體性,讓學生成為自主避免網絡依賴的價值主體,以避免問題的反復,使學生獲得真正的可持續的自主成長。

5. 多方合作,協調發力

學生的成長環境是一個系統的、由多元維度組成的綜合性的大環境,是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各種條件的總和。學生的成長環境可以分為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和宏觀系統,囊括了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等各個層面。網絡成癮問題的解決需要多方合作,協調發力。

具體而言,微觀系統是指學生與學生所生活于其中的直接環境之間的關系,如家庭、學校、鄰居等;中觀系統是指社區和大眾傳媒(包括互聯網);宏觀系統是指大的社會背景下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心理,等等。三個維度的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需要相互配合。在解決網絡成癮問題時,一是要注意到綜合性大環境的文化性和隱蔽性:三個層面的環境相互影響,是學生生命成長的“空氣”和“水”,在悄無聲息之間實現對學生心理和道德品性的深刻影響,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隱蔽性、滲透性的“潤心無聲”之特征。二是要統籌協調三個維度環境之間的關系,不能只關注學生生活的微觀環境,同時要關注學生生活于其中的其他環境的影響。三是由政府將諸要素統合起來,進一步提升政府的綜合治理能力,優化頂層設計,使學生、家長、學校、社會、政府等多方合作,協調發力,共同幫助青少年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幫助其全面健康成長。

(作者系蘇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歡
教師學生
快把我哥帶走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趕不走的學生
秋天在哪里
學生寫話
美育教師
教師發展
特意和故意
聰明的學生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