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秈米產業發展創新之路

2021-08-16 04:07丁艷明
中國糧食經濟 2021年8期
關鍵詞:秈稻種養加工

文/丁艷明

(作者單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湖北地處華中地區,自古就有“江漢魚米鄉”的美譽,是全國最大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水稻是湖北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3300萬畝以上,產量1900萬噸左右,面積和產量均位列全國第五位。作為全國一季中秈稻的最大主產省,產量1650萬噸,約占全國一季中秈稻總產量的27%,其中,優質秈稻種植比例超九成。湖北也是全國大米加工產能第二大省,2020年處理稻谷能力5078萬噸,約占全國的14%。湖北秈米產業既有歷史傳統,也有嶄新課題,筆者基于在湖北省專題調研的情況,從秈稻種植、生產加工、銷售渠道、經營管理以及品牌建設等方面對湖北省秈米產業高質量發展情況進行簡要梳理和分析。

秈稻種植和生產加工增添多元化新選擇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稻谷的國家,有60%左右的國人以大米為主食。秈稻是長江以南地區居民的主要口糧品種,同時在飼料、工業等行業也有一些應用。種子培育品質化、種養模式多元化、加工產品特色化等將有利于延伸秈米產業鏈,提升產業價值。

(一)提純復壯與品種培育共同助力種子傳承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之基。我國栽種水稻已有4700 多年的歷史,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優良水稻品種也會退化,加上人們對好大米的消費需求也不斷升級,因此生產中多采取兩種手段來保證稻谷優良品種的口感和品質。一是提純復壯。京山橋米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占湖北大米品牌高端市場60%以上份額。作為明朝嘉靖年間的貢米,至今已有400余年歷史,而且只有“洋細早”“鄂中5 號”“鑒真2 號”三個品種才可以被稱為橋米,為保證大米品質如一,企業每年都要到三亞南繁基地進行提純復壯,以保證老品種更加純正。二是品種培育。當退化品種不再適應大眾需求時,新品種將取而代之。主打香米的洪森集團培育的森選系列特色香米,能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系列1 號米粒纖細,色白如玉,柔潤順滑;2 號為粳秈雜交,既有粳米香熟軟糯的口感,又有香米顆粒細長的外觀。下游消費有利于引導上游生產,為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優良種子是關鍵,無論是老種守正還是新品種培育,都將助力水稻傳承行穩致遠。

(二)稻漁種養模式開啟農業生產新天地

湖北省政府從2018年開始推廣“蝦稻共作稻漁種養”模式三年行動方案,到2020年,全省蝦稻共作、稻漁種養模式發展到700萬畝,比2017年增長60%,同時打造出一批具有湖北特色、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潛江龍蝦,潛江也被授予了“中國蝦稻之鄉”稱號。蝦稻能得以推廣,關鍵在于收益高于傳統水稻種植。據潛江巨金米業反映,種植蝦稻施用有機肥,不使用高毒性、高殘留農藥,蝦稻米口感醇香,新鮮細膩,營養價值高,兼有綠色有機標簽加持,價格比普通米高20%~40%;其次,稻蝦養殖畝產300 斤左右,凈收益1500 元,總體算下來蝦稻共作比傳統種植每畝增收約2000元,加上2020年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后,水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5月水產品價格同比上漲13.8%,稻漁種養將給農民帶來更高收益,因此傳統水田改共作積極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稻田種養模式的推廣,影響部分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和單產,而且小龍蝦價格季節性波動較大,需要關注養殖規模激增造成“蝦賤傷農”。

(三)副產品與成品米雙領域拓展稻谷精深加工

放眼國際,發達國家的糧油加工企業對谷物深加工利用已實現了產業化,而我國大米加工企業產業鏈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發達國家對水稻初加工僅占20%,深加工占80%。而我國初加工占80%,深加工占20%。目前國內大米深加工主要是利用碎米加工副食品、米糠生產米糠油和飼料,稻殼用于燃料發電等,產業鏈延伸較短,附加價值低。洪森米業利用副產品生產米糠多糖、米糠膳食纖維、谷纖肽等生物保健品的項目正在審批,車間已落成,待正式投產后將極大提高產業鏈價值;中磐米業跳出傳統深加工模式,通過網絡大數據分析,捕捉到懶人經濟和健康生活對食品行業的重塑,走出了一個對成品米進行二次精加工的新路子。例如糯米甜點、彩色糯米飯、即食膳食米飯等,愿景從農產品貿易加工企業向現代食品科技公司轉型。在大米加工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提高精加工能力,提升附加價值,拓展產品業務,利用品牌優勢,將成為后期大米加工行業大型企業的重要轉型發展方向。

但是,隨著2020年新季稻谷上市,國內稻米市場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尤其是秈稻市場,多重沖擊下市場重塑銷售新格局,例如,南方秈稻價格明顯上漲;南北粳秈稻價格倒掛;“稻強米弱”特征明顯;常態化疫情下新興零售業態發展迅猛等,都對市場和銷售渠道產生了影響。

秈米企業經營與品牌建設開啟新征程

大米加工企業“小、散、弱”,嚴重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有品牌及核心競爭力的大型龍頭企業。集約化生產是企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品牌創建是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探索秈米產業經營與品牌建設,是農業現代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傳統生產向集約化生產發展的經營之道

大米加工行業是我國糧油加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環節。由于大米加工技術含量低,準入門檻低,企業進退已成常態。2021年上半年市場行情低迷,小企業停工停產,大企業也只能通過不斷壓低成本來維持經營,以求走出寒冬。為此,湖北莊品健、中磐米業等企業在轉變經營方式上進行了許多探索。一是優化流程,降低成本。大米裝袋后直接上車,可以減少成品米的存儲成本;學習國外經驗打包成垛,提高搬運效率。二是改進工藝,減少損耗。優化加工環節,既能節約人力,降低企業負擔,還可以減輕過度拋光,減少加工環節糧食的浪費,提高產出,同時通過機篩對副產品進一步細分,一等一價進行售賣,提高副產品銷售利潤。推動大米工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最終實現規?;?、集團化生產,是未來大米加工行業的發展方向,也能更好滿足市場運行的要求。

同時,還需要關注大米加工企業的經營傳承問題。大米企業多以小作坊起身,家族管理經營,現在涌現了部分“糧二代”,愿意子承父業,躬身糧食行業,為傳統企業注入新鮮動能;但更多企業則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企業傳承將是大米加工企業長遠經營發展面臨的痛點。

(二)湖北當地品牌與全國知名品牌的建設差距

隨著大米逐漸產業化、商品化、市場化,品牌逐漸成為消費者考量大米安全放心和高品質的依據,換言之,大米市場的競爭已經上升到品牌競爭。京山橋米(國寶橋米)、應城糯米、潛江蝦稻米、洪湖浪香米、瓦倉大米等具有湖北特色的本土品牌,被當地人熟知并喜愛,但在全國范圍內名聲還不響亮,公共品牌建設需要大量投入推廣,絕非企業一家能夠承擔,需政企聯合、企業聯合共同發力。長遠來看,品牌大米市場影響大,銷售相對穩定,競爭優勢明顯,市場前景廣闊,是未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方向。

目前秈米產業仍處在初級階段,無論是對過去好做法的繼承與守成,還是對未來模式的創新與探索,秈米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品牌建設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猜你喜歡
秈稻種養加工
《煤炭加工與綜合利用》雜志訂閱單
認識“超加工食品”
稻-鱉-魚生態種養技術要點總結
2021年無為市優質中秈稻品種比較試驗
自由曲面加工中數控加工技術的應用
山西靈石:種養專業合作社助農增收
花椒樹下做文章 生態種養增收入
四川省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多點開花
矮來支撐高
高離不開矮的支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