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及南方地區玉米新葉斑病發生流行預警

2021-08-20 01:25鄒成佳張海燕章振羽崔麗娜劉世建
四川農業科技 2021年5期
關鍵詞:葉斑病種植區病原菌

鄒成佳,王 嘉,李 曉,張海燕,章振羽,崔麗娜*,劉世建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3.四川省雅安市農業科學研究與產業融合發展中心,四川 雅安 625000)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同時又是重要的飼料作物和工業原料。玉米的高產穩產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病蟲害的發生是威脅玉米生產安全最嚴重的生物脅迫因素。每年因病害的發生而造成的產量損失平均在30%左右。隨著玉米品種的更新換代,玉米主要病害的種類也發生了變化,次要病害上升為主要病害,新病害不斷發生,有的曾在局部區域造成嚴重危害,如玉米灰斑病2008年在四川雅安大面積暴發,發病率高達90%。因此,重視新病害的發生和監控,及時預警有流行趨勢的新病害,對保障玉米生產安全極為重要。本文對2020年發生在西南及南方玉米種植區的新型葉斑病進行了介紹,該病害在多個省市均有發生,有擴展蔓延趨勢,需引起重視。

1 病害癥狀

2020年7月中旬以來,云南省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四川省綿陽和西昌市、湖北省鶴峰縣、貴州省普定縣、廣西省南寧市等多地市(縣)的玉米種植區發生了一種新型葉斑病(圖1)。該病一般在抽穗揚花期開始發病,從基部老葉開始侵染顯癥,逐漸向上擴展。病斑分散在葉片表面,病斑形狀為圓形、近圓形或橢圓形,直徑3.0~10.0mm,發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狀褪綠斑,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變為枯黃或枯白色斑塊,大多數病斑有清晰的褐色邊界(圖2),發病后期多個病斑可擴展連片,直至整個葉片枯萎。在發病晚期,壞死病斑的中心可能會出現黑色分生孢子器和子囊殼等生殖結構。嚴重地塊植株整株枯萎早衰,影響產量。

圖1 葉斑病田間癥狀 圖2 病斑形態

2 病原菌研究進展

此次暴發的新型葉斑病與以往國外報道的暗球腔菌葉斑病(Phaeosphaerialeaf spot,PLS)田間癥狀相似,一些地方也稱為玉米白斑病(Maize white spot,MWS)。據報道,該病廣泛分布于中南美洲、亞洲和非洲雨水充足、溫度適中的熱帶、亞熱帶高原地區。然而多年來,PLS的病因一直是研究者爭論的焦點。1966年印度首次報道該病的致病菌為玉米暗球腔菌(Phaeosphaeriamaydis)[1],隨后,巴西多個報道將田間葉部癥狀表現與該病癥狀一致的診斷為暗球腔菌葉斑病(PLS),而未進行病原菌分離鑒定以及柯赫氏法則回接驗證[2]。隨著該病害發生越來越普遍,關于該病的研究逐漸增多,但關于病原菌暗球腔菌(Phaeosphaeriamaydis)的回接試驗僅在最初印度的報道和美國的一篇報道中成功了。另有報道稱在巴西圣保羅州的病葉上分離到了玉米暗球腔菌(Phaeosphaeriamaydis)。其他試圖通過柯赫氏法則驗證玉米暗球腔菌(Phaeosphaeriamaydis)為PLS葉斑病的病原菌,重現PLS的典型癥狀的試驗均未取得成功。通過對PLS病斑組織分離獲得的病原菌進行分類鑒定,也沒發現玉米暗球腔菌(Phaeosphaeriamaydis)[4-5]。這些信息引起了研究者們對PLS病原學的質疑。一些學者認為引起該病的不是單一病原菌,除暗球腔菌外,莖點霉(Phomasp.)、葉點霉(Phyllostictasp.)、附球菌(Epicoccumsp.)、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sp.)等病原菌也是PLS的致病菌,但不同病原菌引起的PLS葉斑病得益于不同的環境條件、生長區域和生長季節[3-4]。另一種觀點認為,細菌菠蘿泛菌(Pantoeaananatis,Pa)是PLS葉斑病的致病菌[2,5]。研究者從田間玉米幼苗PLS病斑中僅分離出菠蘿泛菌(Pa)。此外,在人工條件下接種Pa的植株,在接種后5~7d表現出PLS典型癥狀,并且從新形成的病斑中重新分離到了細菌Pa,表明Pa參與了疾病的早期階段病程[6],而在人工損傷的病斑中分離到了PLS病變中常見的不同真菌種類,說明真菌并不是PLS葉斑病的致病菌[2]。也有學者認為,多種真菌與Pa之間的相互作用是PLS顯癥所必需的[7]。

作者對2020年我國西南及南方玉米多地主產區采集到的新型葉斑病病樣進行了病原真菌分離,通過分子生物學鑒定和形態學鑒定相結合的方法,對分離的到真菌進行了分類,結果表明,其優勢菌種為附球菌屬(Epicoccumsp.),與國外相關報道一致[3-4],目前正在進行柯赫氏法則驗證其致病性。

3 侵染循環

據國外研究者報道,暗球腔菌葉斑病(PLS)發病率和嚴重程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晚播、不輪作以免耕措施所致[4]。病原菌在玉米病殘體中存活越冬,創造了PLS葉斑病的初始侵染來源。春季到來后,亞熱帶地區溫暖的氣候條件及較多的降雨使越冬病菌恢復生長,產生新分生孢子,并通過風雨、氣流交換,傳播至玉米幼苗上,通過自然孔口或傷口完成初侵染,初侵染成功后,病菌在葉片組織中生長繁殖,迅速積累再侵染菌源,進行循環侵染,從而造成病害大面積擴展流行。該病的發病部位是從最開始的基部葉片先發病,逐漸向中上部葉片擴展,最后形成田間的普遍發病。

4 分布與危害

PLS葉病斑是全球熱帶、亞熱帶玉米產區廣泛傳播的病害。主要發生在雨水充足、溫度適中的熱帶高原,是巴西和南非玉米的主要葉部病害[4],發生嚴重時會導致葉片過早干枯,從而縮短植株生長周期造成早衰,最終導致果穗變小和籽粒千粒重下降。該病在許多國家普遍發生但并不引起嚴重產量損失,因此不被重視。但在巴西,有的年份種植了感病品種,又遇到適宜發病的環境條件時,該病害可造成超過60%的產量損失[4]。在美國,也有報道該病可造成玉米減產13%[8]。

此次在我國發生的新葉斑病主要集中于云南、貴州、四川、湖北、廣西等省的熱帶、亞熱帶玉米種植區,發生區域與國外報道的暗球腔菌葉斑病(PLS)相似。此前的一般年間曾在四川和云南田間觀察到該病零星發生,由于發病較輕,發生面積較小,對生產未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未引起國內研究者廣泛關注。作者分析認為,這可能是由于近年來初始菌源不斷積累,適逢當年雨水較多,氣候條件適宜發病,從而導致了該病在多地大范圍發生。而這種病害一旦大面積發生后,頭年的原始菌源大幅增加,來年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很可能造成再一次的大流行,因此需要廣大種植戶和相關管理部門引起重視,采取一定措施,預防該病暴發流行。

5 防控技術

利用抗病品種是防控作物病蟲害發生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對此新型葉斑病田間自然發病調查發現,玉米品種間抗性差異顯著。因此,應用抗病品種是防控該病的首要措施,在今年春季播種時,淘汰頭年在田間已發現的感病品種,選擇種植抗病品種。其次,在播種前,清除田間病殘體,清潔田園,減少初始侵染源。再次,在田間管理上,及時除草,不偏施氮肥、合理密植或采用間作方式促進田間通風、降低田間濕度。最后,在病害防控關鍵期,進行藥劑防控,特別是去年已發生該病害的高風險種植區和適宜該病發生的熱帶、亞熱帶玉米種植區。國外一些學者對暗球腔菌葉斑病(PLS)的防控藥劑進行了篩選試驗,結果表明代森錳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9]。而認為菠蘿泛菌(Pa)為該病致病菌的學者進行的防治藥劑篩選試驗結果表明,土霉素對PLS葉斑病的防效能達到80%~90%[2]。我國到目前為止對該病病原菌的分離只發現了幾種病原真菌,因此,根據作者對玉米葉斑病防控技術研究工作的經驗和近年來新的殺菌劑對葉斑病防治效果表現,推薦于玉米大喇叭口期噴施25%嘧菌酯1000~1500倍液、18.7%丙環·嘧菌酯1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1000倍液或25%苯醚甲環唑乳油采用8000~10000倍液等保護性殺菌劑,施藥時可添加0.136%赤·吲乙·蕓苔5000倍液,增加藥效,增強植株自身抵抗力,以預防或減輕該病害的發生和為害程度,嚴防該病暴發流行。

猜你喜歡
葉斑病種植區病原菌
番茄糖轉運蛋白SlSTP2在防御細菌性葉斑病中的功能
基于Landsat-8遙感數據的冬小麥種植區地表蒸散量時空分布研究
基于波段增強的DeepLabv3+多光譜影像葡萄種植區識別
“二月蘭葉斑病菌甘藍鏈格孢生物學特性觀察實驗”的教學設計
2型糖尿病并發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點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調查與預防淺談
植物免疫系統“合作”御敵
菩提樹葉斑病病原菌鑒定及室內藥劑篩選試驗
玫瑰葉斑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