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特丹自由貿易港發展經驗及對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啟示

2021-08-27 02:40陳穎君黃景貴
中國經貿導刊 2021年14期
關鍵詞:港口物流海南

陳穎君 黃景貴

摘?要:鹿特丹自由貿易港通過超前規劃發展戰略、實行以產權經營權分離為特點的土地港運營模式、推行相關自由貿易港政策、依托發達的腹地運輸網和強大的物流服務功能,倡導能源轉型及數字化港口發展模式,不斷推進實現其發展目標。海南自由貿易港應因地制宜,在頂層設計規劃、港口運營模式、營商環境、港口集疏運和物流服務功能,以及能源轉型和數字化發展方面著力制度創新、業務創新,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的自由貿易港建設路徑。

關鍵詞:鹿特丹自由貿易港?海南?綠色智能港口?港口物流

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的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80年代,中央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經濟特區,打開了對外開放的重要突破口。為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力度,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實施自貿區戰略”,把自貿區建設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貿易區正式成立。2013年9月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隨后2017年3月中央確定上海將率先建設自由貿易港區。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宣布將支持海南開展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并首次提出“自由貿易港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不僅充分體現了中國的開放自信,是我國應對全球經濟變化、主動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也彰顯了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責任和擔當,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新引擎,更是我國高質量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加快促進世界經濟穩定增長以及持續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重大舉措。

然而,自由貿易港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涉及稅收政策、海關監管和金融開放等系列制度創新。因此,有必要對標國際成熟的自由貿易港運作經驗,對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行探討。本文對鹿特丹自由貿易港的發展過程進行分析,為海南自由貿易港發展提供建議。

一、鹿特丹自由貿易港建設的主要成就

鹿特丹是荷蘭第二大城市,是亞歐大陸橋的西橋頭堡,具備河海聯運、水陸聯運的便利交通條件,運量巨大,是歐洲第一大港,也是歐洲最為重要的化工品、集裝箱、石油、鐵礦、金屬和農產品的集散地。因具備河海結合的運輸優勢,經萊茵河與各運河、公路、鐵路、石油管線連接西歐運網,鹿特丹港經濟腹地輻射整個西歐、中歐和部分東歐地區,素有“歐洲門戶”之稱。主要經濟腹地為英國、德國、比利時、瑞士等國家的主要工業區。

目前全港共有8個港區,瓦爾-埃姆港區(Waal-Eemhaven)、梅爾沃港區(Merwehaven)、維爾港區(Vierhavens)、波波利斯港區(Pernis)、博特萊克港區(Botlek)、歐羅波特港區(Europoort)、馬斯萊可迪港區(Maasvlakte)和馬斯萊可迪二期港區(Maasvlakte)。港口長度40公里,碼頭長度89公里,總泊位656個。港區面積達12606公頃,陸地面積7796公頃,水域面積4810公頃,有500多條班輪航線連接全球1000多個港口。鹿特丹港港闊水深,全年不凍,碼頭水域最深處可達22米,能停泊世界最大的巨型油輪(VLCC),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ECT集裝箱碼頭。

2019年鹿特丹港液體散貨吞吐量為2.112億噸,近年的投資提高了鹿特丹煉油廠的煉油能力,原油吞吐量連續第五年超過1億噸。由于2020年1月1日更為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法生效,礦物油運量下降的趨勢更加明顯。大西洋的天然氣進口到歐洲則導致了液化天然氣的吞吐量上升。而生物柴油等生物燃料吞吐量也在增長。干散貨方面吞吐量為7450萬噸,比2018年的7760萬噸下降了4%。主要是由于太陽能、風能和天然氣發電比例增加及德國鋼鐵產量下降,煤炭吞吐量有14.8%的較大幅度下降。集裝箱方面,2019年達到1480萬TEU,TEU同比僅增長21%,噸數吞吐量增長2.5%。滾裝貨物吞吐量僅增長0.8%,其他件雜貨吞吐量增長2.9%。

鹿特丹港務局由鹿特丹市政府和荷蘭政府持股,兩者分別占股70.83%和29.17%,2019年營業額下降2.2%;港口費收入3.043億歐元,增長0.6%;其他收入3670萬歐元;成本增加至2.732億歐元;稅后凈利潤為2.410億歐元。

二、鹿特丹自由貿易港發展經驗

(一)超前進行整體規劃,統籌推進港口發展

鹿特丹港以每二十年左右為期,會重新制定戰略發展目標,超前規劃、統籌布局港口建設。2011年鹿特丹港發布《鹿特丹港發展2030》長期戰略方案,將打造全球性樞紐港和歐洲臨港產業集聚區,建設更為清潔、安靜、安全、高效的智慧港口作為港口長期發展目標。根據規劃,鹿特丹港吞吐量將在2030年達到6.5至7.5億噸,集裝箱貨量在總貨運量中占比將由25%提升至40%?!堵固氐じ郯l展2030》從港口集疏運體系、物流服務、投融資環境、空間資源、生態環境、港產城融合、人文環境、創新能力、政策環境、區域經濟等十個方面對港口現有資源及稟賦進行了深入分析,政府及港務局隨后還制定了港區建設總體推進方案和詳實的年度行動計劃,并建立了動態科學的考核機制以評估調整建設成果和進度。未來鹿特丹港將繼續做強歐洲港口樞紐,加強基礎設施和集疏運網絡建設,發展海鐵聯運為主的多式聯運業務,更新物流價值鏈;側重臨港工業發展,共享設施設備,提升臨港空間利用率,培育港航物流專業人才,吸引臨港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為新興商業提供發展空間,推進港城進一步融合;推進港口實現綠色發展,建立生態保護區,建設環境友好型港口;加強能源轉型與數字化建設,發展低碳經濟,創新可再生能源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數字新技術提高港口的運營效率,建立公共數據平臺,實現港口服務增值,從柔性、可達性和可持續性三方面提高鹿特丹港口運作效率,提升國際貿易便利化水平。

(二)實行產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土地港運營模式

鹿特丹港實施的是地主港的運營模式,鹿特丹市政府和港務局代表國家擁有港區及后方一定范圍的土地、岸線及基礎設施的產權。鹿特丹市政府和鹿特丹港務局對土地、岸線、航線等公共資源和基礎設施進行統籌規劃和管理開發,之后再將港口碼頭出租給符合港口長期發展目標的港口經營企業或船公司經營,實現產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港務局負責船舶指泊、進出港安排等行政監管業務,收取港務費和租賃土地或設施的租金,用于港口建設。企業負責運營貨物裝卸、存儲、物流服務等港口業務。

鹿特丹港采用土地港的運營模式,有利于減少政府的財政和運營負擔,市政府和港務局可以集中精力對碼頭、航道等基礎設施進行長遠布局、整體開發和綜合建設。借此,港口項目建設的資金壓力和投資風險也可以得到合理分攤,港口基建和管理的融資渠道將更穩定有效。企業由于可永久或在一定時期內享有港區內土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對港口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更高,也可以規避企業為追求短期利益而盲目開發建設的行為。

(三)制定優惠寬松的稅制和開放便利的投資政策

鹿特丹港自由開放的港口政策,和歐洲共同市場的建立,吸引了大量的船只過境轉運原材料和工農產品,為港口業務的繁榮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除毒品和軍火外,幾乎所有商品都可以自由出入,不受種類和數量限制。保稅倉貨物暫存期間免收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且通過荷蘭海關的一系列彈性靈活的監管措施和服務,將內聯外通的集疏運網絡擴展成更大范圍的保稅區域,使貨物在到達最終消費地前可不繳納關稅和增值稅。園區內加工貿易可暫免進口關稅,加工完成后再按制成品稅率繳交關稅。原料或工業半制成品進入歐盟后,如果再加工后出口,可享進口關稅、增值稅免繳或退稅待遇。進口貨物如在海關監管下進行加工(Processing?under?Customs?Control,PCC),可暫時免繳進口關稅,按制成品稅率繳交關稅?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荷蘭王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對外貿易的法規和政策規定有哪些?[EB]http://nl.mofcom.gov.cn/article/?jmzn/zcyfg/201706/20170602591813.shtml?。加工貿易按制成品征稅的政策,對原材料、零部件稅率較高,制成品稅率較低的行業如制藥、醫療及通訊行業等,極具吸引力。此外,進口商品可申請稅務免交或緩繳,減少了進口商的資金占用。增值稅延期政策使進口商可以通過荷蘭的稅務代理機構將增值稅繳交時限從進口入關時延期至稅務申報時。稅務、海關、外商投資局等政府部門出臺多項措施,為外商投資鹿特丹提供良好的個性化政務服務。比如,外資企業的繳稅金額和繳納方式可以通過與稅務部門談判的方式預先確定,提高外商對降低稅務成本的信心。海關部門為企業提供專人上門服務,不僅為企業答疑解惑提供咨詢建議,還可以為重點客戶提供優化報關流程的定向合作設計服務。

港區外商享受國民待遇,投資限制較少,自由度較高。外商可自由投資除軍工、電氣輸送網、鐵路基礎設施,及受歐盟互惠條款約束的金融、投資服務等少數領域以外的任何部門。不設股份比例要求,沒有對外資國有成分有所限制。鼓勵外資實行本地化經營管理,雇傭本地員工,但不做強制要求。對外資外匯管理政策寬松,外匯資本可以自由進出。外資的利潤、資本、利息等合法所得匯出不受任何限制,且可以選擇任何幣種完成支付。在鹿特丹從事外貿項下的外匯交易可以自由進出,不需要領取特別許可證。融資便利,外企可以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抵押貸款、引進投資基金,也可以公開上市融資,享受國民待遇。

(四)利用發達的腹地運輸網和強大的物流服務功能

鹿特丹貨源有75%以上屬于轉口,港區制定大量為轉口服務的政策和貿易便利化措施。保稅倉庫可供代售及轉口貨物整船寄存,免征關稅僅收取倉儲費。盡管對歐盟內部而言,關稅減免政策的競爭力不復以往,但是對歐盟之外的地區仍有極大吸引力,且港口在歐洲地區強大的服務引領能力和物流服務功能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用戶。

港區內便捷的交通網連結碼頭、臨港工業區和市區,鐵路甚至直達港口作業區,實現了海鐵聯運無縫化對接。港區外發達的內河航運網、高速公路網和鐵路網縱橫交錯,深入歐洲內陸,直通歐洲大部分發達工業區和市場。荷蘭承擔了歐盟30%的國際公路運輸,貨物從鹿特丹到北歐可以在24小時內送達,巴黎、漢堡則只需要8至10小時,而運至魯爾工業區和比利時的工業區時間則更短。集裝箱列車和駁船則每日不斷地沿著鐵路和萊茵河向歐洲內陸運送貨物。發達的腹地運輸網絡,加之“北海咽喉”的區位優勢,奠定了鹿特丹港歐洲原材料及工業品最為重要的集散中心的地位。

海關為港區貨物提供全天候24小時通關服務。在監管方式上,以公司賬冊管理及存貨數據替代查驗,使通關過程更便捷高效。保稅倉庫和貨物配送中心可以提供倉儲、運輸和加工服務,提高貨物的附加值。鹿特丹目前設有Eemhaven、Botlek和Maasvlakte等物流園區,信息化程度極高、物流便利、服務完備,吸引大量歐美及亞洲企業進駐并建立歐洲配送中心。物流園區緊鄰碼頭,有公路或鐵路等交通設施通達,提供存儲運輸、集裝箱拆裝箱、貨物分揀、再包裝、貼標簽、裝配、質量監控、配送、通關等專業服務。港區建有先進的信息與通訊設施,推出了貨車“貨運信息卡”功能、無紙化報關報驗功能、船舶和貨運數據電子申報功能、船舶車輛衛星定位功能、內河運輸信息服務等電子信息系統服務功能?王勝,陳健嬌,鐘天祥,劉從勇,,張東東,李劍菲.荷蘭鹿特丹自由貿易港發展經驗探析[J].今日海南,2018(07):20-23.?,大大提高了港口的服務效率。港區和保稅區實行區港合一的運作模式,配套齊全,為貨物提供儲、運、銷一條龍的綜合性服務。

(五)能源轉型和數字化發展——采取更清潔和智能的港口發展模式

鹿特丹在近年一直注重能源轉型和數字化發展,將打造全球性樞紐港和歐洲臨港產業集聚區作為自身的發展目標。鹿特丹作為歐洲最大的港口工業綜合體,不僅擁有化石能源及資源相關業務,也擁有歐洲當前最大的生物能源產業群。荷蘭在能源利用的知識積累上處于世界先進水平,鹿特丹則擁有能源領域最好的公司。鹿特丹港與阿姆斯特丹港和安特衛普港共同構成ARA港口區,組成包括原油、汽油、柴油、生物燃料、液體化學品和食用油脂的液體散貨的集散和貿易中心。

僅在2019年,港務局就分階段采取了多種措施,改建能源供應設施,促進港口循環型運營。鹿特丹市和鹿特丹港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劃,力圖實現二氧化碳的減排、回收和利用、熱能回收、風能發電、水力發電、生物燃料利用、建立基礎設施解決間歇性能源存儲問題等,如表1所示。大量低碳減排的能源轉型項目已經展開,港區正利用港口的余熱為區域供熱,生產更多的生物燃料和生物塑料,提升液化天然氣的生產能力,實施液化天然氣加注規則和法規為船舶燃料提供天然氣加注服務,通過岸電項目為近岸船只提供清潔能源替換服務等。港區為這類企業能源轉型業務提供極具吸引力的條件、連通基礎設施和融資方面的支持,甚至自擔風險參股或投資重大能源轉型項目。通過企業主導、政企合作、聯合研究的形式,鹿特丹港正致力于成為帶動港口工業綜合體能源轉型的領導者。

鹿特丹港一直注重現代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的應用,早在1993年便已建成全球首個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耗資40億美元建設的馬斯萊可迪二期項目深度融合現代數字科技,將實現碼頭操作全自動化管理和起重機等設備的遠程控制。通過數字化運營的改革方案,歐洲最大的港口鹿特丹港正在向智慧港口的目標努力,通過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憑借基礎設施、水、空氣等實時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最大可能為客戶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務,以迎接智能互聯自動化航運時代的到來,如表2所示。效率和速度的提高對港口至關重要,每節省一個小時的靠泊時間,船公司往往可以節省約8萬美元的成本。鹿特丹港每年吞吐超過4.6億噸貨物,接待超過14萬艘船舶??垦b卸及加油補給,智能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對航運計劃優化的意義不言而喻。智能運營也將使得港口發展更環保和可持續,從而更從容地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港口空間資源有限等發展挑戰,最終更好地服務于其支持的廣泛行業。

三、鹿特丹港對海南自由貿易港發展的啟示

(一)完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應強調前瞻性和完整性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根據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以開放為先”“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基本要求,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應該從頂層設計出發,對標當今全球最高水平的開放形態,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在自由貿易相關法制建設、政策安排、管理服務措施等制度構建方面做出完善的頂層設計,對自由貿易港的物流、資金流、人流、信息流的自由開放制度做出全方位的變革。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行業準入、外匯管理、稅費制度、海關監管、檢驗檢疫、服務貿易開放、人才自由流動等方面應做出制度安排。

地方政府在統籌規劃自由貿易港的產業布局、價值鏈構建、基礎設施建設、人才結構、政務信息化改革等方面應以前瞻性的視野,對標世界上著名自由貿易港的發展規劃,超前布局,制定完整的、可持續的、有遠見的發展規劃。地方政府制定發展規劃時應充分結合本地資源要素稟賦,發掘本地自由貿易的比較優勢,在能源轉型、現代服務業、大數據應用、下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生態保護等方面大膽猜想、細心驗證,探索出可達、柔性、可持續的自由貿易港制度建設道路。

(二)創新港口運營模式,建設國際航運中心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發展應注重通過港口運營模式的創新,統一港區利益相關各方的發展目標,協調土地、基礎設施等公共資源有效利用和港口運營市場效率提高之間的關系,實現功能疊加和協同發展,形成物流交通樞紐核心競爭力,打造南海國際航運中心。積極創新思路,克服當前直接經濟腹地較小、產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不健全、港航服務水平低的困難。創新政企合作模式,整合“四方五港”資源,重點發展集裝箱業務板塊,兼顧散雜貨、滾裝等業務板塊。

(三)全面提升營商環境便利度,著重設計納稅和跨境貿易便利度提升通道

以國家層面來比對,荷蘭在世界銀行2020年營商環境便利度總體排名中排第42位,中國是第31位。根據世界銀行網站公布的2020年荷蘭及中國營商環境便利度各分項水平世界排名,荷蘭在跨境貿易、納稅、開辦企業和辦理破產四個分項上排名高于中國,在辦理施工許可、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少數投資者和執行合同六個分項上低于中國。其中荷蘭跨境貿易便利度分項排名世界第一,而納稅和跨境貿易的排名領先中國位次最多。在執行合同、辦理施工許可、保護少數投資者、獲得電力和獲得信貸分項排名上則落后中國較多。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是中國對自由貿易領域的積極探索。政府應全面提升營商環境便利化程度,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和水準在稅制和跨境貿易等營商環境便利化政策措施上進行大膽創新,勇于嘗試,為建設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探索積極有效的政策實現路徑。

根據稅務總局的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過兩萬億,涵蓋12個稅種、19個費種,拉動全年GDP增長約0.8個百分點,提振了經濟發展信心。繼續深化電子稅務局等稅務改革措施,加快增值稅專用發票等稅政票據的電子化進程,也對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起到了積極作用。李克強總理曾多次提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潛力就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各級政府不僅應大力推進減稅降費,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更要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優化軟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外匯管理局在2019年10月出臺了十二條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精簡了外匯賬戶,在提升外匯管理服務實體經濟水平,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跨境貿易方面和跨境投融資方面分別有六條措施。截至2019年底,累計辦理外匯收支31億筆、1086億美元、筆均35美元,交易對手國家和地區109個,為小微電商企業的跨境貨款結算和個人跨境旅游、購物提供了服務便利。2019年初為便利跨境貿易企業融資,推出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平臺,共有17個省市試點,全年累計完成應收賬款融資放款金額折合117.92億美元(其中人民幣105.87億元),服務2115家企業,其中中小外貿企業占比超過70%。

要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政府必須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更加積極地通過深化稅制稅務、跨境貿易和投資外匯管理等方面的營商環境便利化改革,簡化業務流程,釋放政策紅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供更便利更優越的營商環境,助力企業開展創業創新活動。

(四)開發航線提高港口集疏運能力,打通上下游價值鏈擴展港口服務功能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發展應著力提高港口集疏運能力,積極拓展港口服務功能。一方面,通過積極開發海運、空運、公路、海鐵聯運線路,加快建設港區內交通網絡,提升港口集疏運能力,提高港口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推動保稅倉庫、物流園區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落實各項營商環境便利化政策與措施,吸引港航企業、加工制造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國際貿易企業、金融機構、咨詢研究機構等主體進駐,打通上下游價值鏈,積極拓展港口服務功能,促進臨港工業體系的形成和生態圈的建立。積極構建新一代港口工業綜合體,實現港城深度融合和可持續發展。

(五)布局清潔能源建設綠色港口,發展數字經濟打造智慧城市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應在能源和數字經濟布局上進行超前規劃,依靠當前海南豐富的天然氣、核能、太陽能、風能、潮汐等清潔資源,發揮5G、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加速能源轉型升級,加快數字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建設自由貿易港,應充分利用好海南LNG液化天然氣項目資源,探討港口天然氣加注項目的可實現路徑;在港區及腹地設計海上風力發電、潮汐發電、碼頭岸電項目,減少碳排放量;吸引高新技術企業入駐港區,研發碳捕捉、存儲及應用技術,發展碳回收經濟,為建設清潔、安靜的綠色港口和實現跨越式能源轉型做好布局。另一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設是海南省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重要支撐。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在規劃布局、統籌安排、資源共享、業務協同等方面的引導功能,通過與企業、研究機構的深入合作,吸引社會資本及智力參與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共建與開發,形成信息化建設的融資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海南作為全國首個縣縣通5G的省份,對5G技術做出了超前布局。不僅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走在全國前列,而且在應用場景開發上先行先試,開展了20個以上的應用實踐,包括遠程醫療、智慧銀行、未來機場、海水養殖、網絡課堂、智慧景區等場景。發展自由貿易港,海南應繼續加大力度推動自由貿易港的5G基礎設施建設以及5G應用場景開發和落地,通過建立區塊鏈、大數據平臺等信息化手段提高港口運營效率,提高政府服務水平,積極發展數字經濟,打造智慧城市。

參考文獻:

[1].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荷蘭.(2019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

[2]Wim?Heijman,Cornelis?Gardebroek,Wouter?van?Os.The?impact?of?world?trade?on?the?Port?of?Rotterdam?and?the?wider?region?of?Rotterdam-Rijnmond.2017,5(2):351-354.

[3]葉紅玲.智能化成為港口未來發展的方向[J].中國水運,2017(09).

[4]趙鵬軍,呂斌.港口經濟及其地域空間作用:對鹿特丹港的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2005(05).

[5]李紅兵,佟東.荷蘭鹿特丹港城一體化發展的思考[J].中國國情國力,2014(11):70-72.

[6]汪俏俏,徐建華.鹿特丹港引領集裝箱碼頭自動化趨勢[J].中國港口,2015(07):58-59.

[7]王立勇.自由貿易港建設與發展的歐洲經驗[J].人民論壇學術前言,2019(22):16-22.

[8]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荷蘭王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對外貿易的法規和政策規定有哪些?[EB]http://nl.?mofcom.gov.cn/article/jmzn/zcyfg/201706/20170602591813.shtml

[9]王勝,陳健嬌,鐘天祥,劉從勇,張東東,李劍菲.荷蘭鹿特丹自由貿易港發展經驗探析[J].今日海南,2018(07):20-23.

〔本文系海南省社會科學研究2018年資助項目“海南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研究”(項目編號:HNSK(WT)18-138)階段性成果〕

(陳穎君、黃景貴,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猜你喜歡
港口物流海南
2022年“爭做新時代向上向善海南好青年”名單
海南書香節 引領全民閱讀新風尚
禮物
59國免簽游海南
熱帶寶島海南
荊州港口物流發展對策研究
營口港口物流的發展現狀分析及改進策略
港口物流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秦皇島港口物流發展SWOT分析
關于港口物流環?;l展管理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