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青銅器的矯形

2021-08-30 02:33劉鑫劉佳旭劉鑄綿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1年14期
關鍵詞:基體青銅器器物

劉鑫 劉佳旭 劉鑄綿

摘 要:通過對焦作市博物館館藏嘉禾屯村林場窖藏銅器青銅文物的矯形修復,針對不同青銅文物的變形特點選擇針對性的修復矯形方法,并對此次的矯形修復工作談幾點體會,希望今后的工作中加強數據的收集,在經驗修復的基礎上提高矯形工作的科學性。

關鍵詞:青銅器;修復

青銅文物的矯形在我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中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方法,通過捶打、模壓、工具整形、加熱整形、鋸解①等方法還原青銅文物的原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根據青銅文物的變形特點選擇適宜的方法配合使用,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本文以焦作市博物館修復的一批青銅文物為例談談矯形工作的幾點收獲。

1 文物背景

1989年3月,焦作礦務局的工作人員在嘉禾屯村林場磚窯取土時發現了一批窖藏銅器,經考古人員搶救性發掘,共出土了41件(套)青銅器。嘉禾屯村位于焦作市區西南隅3千米的解放區王褚鄉,林場磚窯在該村西南里許。磚窯南距周代雍城遺址約2千米,東距漢代山陽城遺址約10千米;焦枝鐵路從磚窯南側經過,原焦(作)博(愛)公路從北側通過。此地為太行山南麓,丘陵與沖積平原交錯的過渡地帶,地勢呈北高南低狀。窖藏銅器出土于磚窯西北側靠近公路的邊沿,此地因燒磚取土已將原始地面下挖1.2米,窖藏距現地表僅30厘米。銅器藏于一窖穴之內,窖穴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長2米,東西寬1.3米,深0.5米。器物散放于窖穴內,無任何容器盛裝的痕跡。窖穴上半部已被推土機取土時擾亂,部分器物殘損,下半部存放規整,未擾亂。出土的部分文物出現了嚴重的擠壓變形,影響文物的安全與美觀,因此在修復過程中需要實施矯形操作。

2 修復實例

2.1 西漢雙耳圜底銅釜

樣品的偏光顯微分析如圖1所示。分析可知,該樣品表層有較薄的藍色銹蝕物,基體中有大量不規則橙紅、橙黃色銹蝕物。

樣品的金相組織分析如圖2、圖3所示。分析可知,該樣品基體為α固溶體枝晶組織,鑄造枝晶偏析基本消失,可見少量(α+δ)共析體殘余,α相與基體聚集,殘余δ相。部分晶界銹蝕,大量黑色顆粒,部分為鉛,部分為銹蝕物。較多的硫化物夾雜呈不規則分布,部分與鉛伴生。根據金相組織可推斷西漢雙耳圜底銅鑒為鑄造而成,后有受熱情況。

由掃描電鏡與能譜分析可知樣品為銅、錫、鉛合金,基體中含少量氧化物及硫化物。

銅釜殘高16.1厘米,腹徑18.8厘米,口徑13.5厘米×10.7厘米,重870.2克。銅釜出土時口沿至肩部有一條縱向裂隙,裂隙兩側嚴重變形,其中一側向下90度呈“V”形凹陷變形,腹部一周有8處向內凹陷變形,腹部有一處1.5*0.5厘米的殘缺(圖4)。

通過觀察可以得知銅釜的變形主要有兩個部分:口沿以及腹部??谘氐淖冃屋^為嚴重,口沿處呈不規則橢圓形,且有一處較長的裂隙(圖3)。但銅釜的金屬質地保存較好,沒有發生嚴重的礦化及銹蝕等病害,因此可以實施矯形。選擇支撐法與捶打法進行矯形,首先對進行矯形的部位進行加溫,加溫可以使變形部位的韌性變好,這樣有利于對青銅器變形的矯正。在加溫過程中要注意溫度的變化,同時控制加溫的區域,保證對變形部位持續的加溫。然后使用木塊、U形鉗等工具對口沿變形部位加力矯形,在操作中加力需要緩慢持續進行,一次性操作矯形力度不可過大,避免對文物造成新的損傷。在口沿斷裂處基本恢復形狀后,使用木塊與螺絲繼續進行支撐矯形,矯形中要持續緩慢用力,慢慢使口沿的變形應力釋放,逐步恢復形狀(圖5、圖6)。

2.2 東漢弦紋銅樽

樣品的偏光顯微分析如圖7所示。分析可知,樣品邊緣部分銹蝕較為明顯,銹蝕產物呈橙紅-黃色、深綠色、淡藍色、白色等,銹蝕成分復雜。樣品基體部分可見紅色近圓形銹蝕。邊緣銹蝕物有向基體內部繼續銹蝕的跡象。

樣品的金相組織分析如圖8、圖9所示。分析可知,樣品為α固溶體樹枝晶組織,偏析明顯,有較多不規則鉛顆粒和灰綠色硫化物夾雜,硫化物夾雜多與鉛伴生。銅樽為鑄造而成。

由掃描電鏡與能譜分析可知該樣品為銅、錫、鉛合金,原子質量比異常。

銅樽通高14厘米,底徑21.5厘米,重2532.8克。蓋飾球形紐,紐下飾花瓣紋。蓋面飾雙弦紋四道,樽體飾弦紋,樽口部橫向變形,樽底多處凹陷及翹起變形,樽足殘缺(圖10)。

經觀察銅樽的口部與器壁向一側擠壓變形,導致整個器物發生形變。銅樽的器壁保存較好,未發生嚴重的腐蝕與礦化病害,因此可以實施矯形。由于銅樽整體呈圓筒狀,應當使用環形矯形器具進行操作,配合C形鉗、F形鉗等工具對銅樽口部變形進行矯正(圖11)。在矯形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加熱,使變形部位應力得以釋放,同時緩慢加力恢復形狀(圖12)。

在青銅器文物的矯形操作中,由于文物變形的情況非常復雜多樣,常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使用恰當的工具,一些工具往往不是制式的,因此需要我們創造一些稱手的工具。矯形圈、矯形環、矯形框等工具的制作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工作。

2.3 西漢銅鈁

樣品的偏光顯微分析如圖13所示。分析可知,樣品邊緣為淡藍色、白色銹蝕層,內部孔狀銹蝕嚴重,銹蝕呈桔黃、橙紅色。邊緣銹蝕物有向基體內部繼續銹蝕的跡象。

樣品的金相組織分析如圖14、圖15所示。分析可知,樣品鑄造枝晶偏析基本消失,基體為銅錫α固溶體大晶粒,有少量(α+δ)共析體殘余,共析體內存在α聚集現象。分布較多的不規則鉛顆粒及細小的硫化物夾雜。根據金相組織推斷其為鑄造后受熱。

由樣品的能譜分析可知樣品為銅、錫、鉛三元合金,并有少量硫夾雜。

銅鈁殘高40.9厘米,口邊長10.85厘米,口對角線長14.4厘米×15.7厘米,腹對角線長29.7厘米×29厘米,重3331.6克。銅鈁方口鼓腹,兩側鋪首銜環,蓋面飾四個角形捉手。銅鈁的腹部一側鋪首位置向內凹陷變形,文物整體呈棱形變形,鈁口亦呈棱形。鈁蓋變形嚴重與鈁口無法相扣,且殘斷嚴重,蓋口局部呈近180度彎曲變形(圖16)。

通過清洗銅鈁的表面后發現,銅鈁的蓋沒有銹蝕,銅質保存條件好,銅鈁四壁整體結構穩定,沒有發生礦化現象,銅質較為堅硬,可以實施矯形。針對銅鈁的蓋發生凹陷、邊緣中部凹陷的情況,使用G形狀鉗加熱進行矯形。在矯形操作中,使用木塊墊于G形鉗內,既可以保護文物,也有利于G形鉗力量的緩慢傳導,在保持文物銅質韌性的同時,使變形部位慢慢恢復。

對于銅鈁整體的變形,根據其呈菱形變形的特點,對菱形的兩側施加壓力,恢復四方形的形狀。在操作中使用G形鉗對銅鈁口進行固定,并使用F形夾鉗對銅鈁整體進行固定。使用熱風槍對器物變形部位進行持續加熱,然后緩慢向下施加壓力,使銅鈁整體向正方形恢復(圖17)。

在青銅器的整體矯形操作中,應注意器物的整體結構穩定性,在確定文物整體能夠承受壓力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操作。同時,矯形中施加壓力的方向與著力點應進行詳細的考慮,應保持持續施加壓力的時候不能產生新的應力破壞,應考慮使用較少的著力點,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圖18)。

3 總結與思考

筆者通過這幾件變形青銅文物的矯形工作得到了一些體會:

一是要分析器物的變形情況,通過觀察變形角度、變形的位置,分析掌握器物的韌性、彈性、硬度、強度、脆性、腐蝕情況、礦化情況等方面的信息,針對每一件器物的特點選擇適宜的矯形方法。

二是在矯形方法的選擇時,一般要配合多種材料、工具的使用,操作中在保證矯形效果的同時要保證器物的安全,支撐點的力度要均勻,不可用力過大導致文物的二次破壞。

三是金屬通過加溫可以使其韌性變好,有利于對青銅器變形的矯正。但在矯形時還是要依靠經驗來判斷青銅器的承受力,而無法給出青銅器受力和壓力的數據,影響后人對矯形數據的積累和總結溫度的控制。①因此,應當增加有溫度監測、壓力監測記錄相關的數據,形成科學有效的矯形方法。

①賈文忠.古玩保養與修復[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①張光敏.漢代八?;⒍A貝器的矯形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2,24(2):102-105.

【作者簡介】劉鑫,男,河南焦作人,本科,館員,焦作市博物館主任,研究方向:文物保護。

劉佳旭,男,河北保定人,碩士,文博館員(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文物保護。

劉鑄綿,男,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護。

猜你喜歡
基體青銅器器物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激光熔覆技術綜述
青銅器的時代性與器型的演變
青銅器辨偽概論
后母戊鼎:沉淀在歲月里的青銅器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認知語法視角下詞匯現象“假+名詞”結構的語義分析
器物之心
介紹兩件館藏青銅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