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族村寨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機制與鄉村旅游開發

2021-08-31 21:37張誌桓
錦繡·中旬刊 2021年9期
關鍵詞:侗寨廣西建筑

摘要:侗寨傳統建筑一般是由杉木建造而成的, 有一至兩層的小房,也有三到四層的高樓,還有依照地形走勢而建造的吊腳樓。侗族鼓樓是侗寨獨具特色的建筑物,通常小戶村寨建有一-兩座, 大戶村寨建有四五座,其平面多為四邊形、六邊形和八邊形,成雙數建造;立面為七重檐、九重檐、十一重檐和十五重檐,成單數建造;各翼角均有彩塑,各檐口均有彩繪。侗寨的區域不同鼓樓的造型也不相同,其中廣西三江、龍勝和湖南通道一帶的鼓樓為樓閣型,貴州黎平、從江一帶的鼓樓為寶塔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建立新媒體營銷部門讓人們通過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了解到侗族村寨。讓世代隱藏在深山之中的侗族古寨被游客們所熟知,侗寨村民以富有活力、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傳統以及古老的侗寨民居建筑風格吸引眾多中外游客到訪,侗族古寨成為世界聞名的“網紅村寨”。

關鍵詞:侗寨;建筑;旅游;廣西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南部地區就有了侗族先民的遺跡,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被稱為“黔首”,侗族一般被認為是古代百越發展而來的一支。侗寨現今分布在我國的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五個省區,侗寨通常建造在依山傍水的深山之中,寨邊是層層梯田,侗寨大小不一,有六七百戶的大寨,也有二三十戶的小寨,通常同寨人姓氏相同,同一寨內互不通婚。近年來隨著新媒體快速發展,更多人了解到這個生活在深山中的民族,更多人對侗族傳統民居建筑的獨特造型吸引,有效的帶動了侗族村寨旅游業的發展,城鄉間的不斷交融使村寨重新煥發生機,也同時引發了侗族村民對修建傳統民居建筑的想法,使侗族傳統建筑不斷遭到破壞。2012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湘、黔、貴三省區侗族村寨聯合申報成為世界級旅游勝地。

一、侗族村寨的發展背景

(一)侗族村寨的發展史

“侗族”常被視作是生活在被森林遮蓋的大山里的民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迅速發展,侗寨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被人們熟知。關于侗族的發展史,史學界觀點不一,一部分認為侗族是歷代生活于此的土著民族;另一類則認為侗族是自其他地區遷徙而來,關于侗族的歷史自春秋戰國時期便有所記載,春秋至秦漢時期,現在的“侗寨”所在地活動的有“越人”、“黔中蠻”和“武陵蠻”,其中“越人”是龐大的民族,因此,官方普遍認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發展而來的。

(二)侗寨的形成與分布

在侗族的歷史上曾有過較為原始的社會組織和政治制度,例如,“款”、“埋巖”、“卜拉”等,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傳統的侗族村寨陸續建立了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等為首的自治地方,主要分布在我國的廣西、貴州、廣東、湖南和湖北五省區,也就是如今世界聞名的侗族村寨。

二、侗族村寨的建筑特色

(一)獨特的建筑文化

侗族擁有獨特的木制建筑,是中國寶貴的少數民族文明的璀璨遺產,侗族獨有的建筑有:風雨橋、鼓樓、薩壇、井亭、涼亭、寨門、禾晾、禾倉、民居和戲臺等等。其中最出名的當屬于鼓樓、風雨橋了。

1.侗寨風雨橋

進入侗寨,首先會看到風雨橋,可以清楚的看到橋由上中下三個部分構成。上面是橋面廊亭,可以遮風避雨,使橋的功能多樣化,既使聯通兩岸的橋梁,也是可以遮風避雨的建筑;中間是橋面,合理運用密布式懸臂托架支梁體系。下面是由青石圍成六面體的橋墩,這種結構有益于減少下面流水侵蝕。風雨橋始建于1916年,又稱盤龍橋、永濟橋,侗寨的風雨橋都是由杉木這種耐腐蝕易得到的木材構成,整個風雨橋不見一顆鐵釘,整個橋都是完美運用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搭建,一環扣著一環,緊密相連,百年不倒。

風雨橋既是橋,是廊,也是亭。位于廣西自治區柳州的三江程陽風雨橋,目前還是中國侗族橋梁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規模最大、造型最美的一座橋。這座橫跨林溪河的大橋由于高超的技藝被譽為世界四座歷史名橋之一。

2.侗寨鼓樓

進入侗寨,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侗寨的中間有一處高聳的樓閣,這處樓閣是整個侗寨中最精致,最華麗的建筑,這就是侗族鼓樓,鼓樓在侗族人民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鼓樓結構由16根耐腐蝕的杉木支撐。鼓樓內部由火塘和四周一圈的木制板凳組成,其余都是空地,據說侗族每逢大事,族長便會擊鼓用來召集寨民商議要事。

每個侗族村寨都有屬于自己的鼓樓,鼓樓可以說是侗族文化體系的表現,鼓樓建筑造型源自于侗族人們對大樹的崇拜,據說是根據傳說中“杉樹王”的形象建造的。鼓樓整體都是木質結構的,也是采用中國傳統榫卯建筑形式,一環扣著一環,精妙均輪,百年不倒。顯示出侗族古代工匠的高超建筑技藝。

(二)侗寨村寨的建筑特點

侗寨傳統建筑一般是由杉木建造而成的, 有一至兩層的小房,也有三到四層的高樓,還有依照地形走勢而建造的吊腳樓。侗族鼓樓是侗寨獨具特色的建筑物,通常小戶村寨建有一-兩座, 大戶村寨建有四五座,其平面多為四邊形、六邊形和八邊形,成雙數建造;立面為七重檐、九重檐、十一重檐和十五重檐,成單數建造;各翼角均有彩塑,各檐口均有彩繪。侗寨的區域不同鼓樓的造型也不相同,其中廣西三江、龍勝和湖南通道一帶的鼓樓為樓閣型,貴州黎平、從江一帶的鼓樓為寶塔型。

(三)侗寨傳統建筑的使用價值

侗族是以農業種植為主的民族,所以幾乎每戶民居建筑都有晾曬層,通常樓上用來居住,樓下用來飼養和存儲。侗族先祖在建立村寨時,首先要確定供奉“薩壇”的位置和建造鼓樓的位置,鼓樓不僅是侗族的建筑藝術的代表,也是侗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從古至今鼓樓向來是侗寨村民聚眾議事、制定村規民約、調解民事糾紛、抵御兵匪等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侗寨村民逢年過節、迎賓送客、對唱民歌、“多耶”踩堂等活動的聚集地;閑暇時間村民也常聚集在鼓樓談論家常、講故事、彈琵琶、唱古歌等。

三、侗族民居面臨的實際問題

(一)建筑材料逐年老化

侗族傳統民居采用杉木為主要建筑材料,且多數為無地基建浩隨著時間的推移, 傳統民居出現坍塌、傾斜、腐爛等情況,使名設侗族村民無法正常居住,侗族村民“自發”對傳統民居進行修建,例如,第一類村民,隨意選取廢舊剪裁搭建;第二類村民,采用結實的建材覆蓋原有建筑;第三類村民,依照個人喜好隨意對傳統建筑進行修改等。以上行為均對侗寨傳統民居建筑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對侗族村寨傳統民居建筑保護機制設定了障礙。針對這一現象, 現有立柱支撐和加磚穩固兩種解決方案,兩者都只能暫時性地解決侗寨建筑傾斜現象,但對侗寨建筑藝術遺產的永久保護并不奏效。

(二)生活條件日益優化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公路交通不斷完善,侗族村民和外界的往來越來越緊密,都市居民選擇到古樸自然的侗寨放松心情,侗寨的青年也會在每年的農閑時期外出務工,導致侗寨出現大量房屋閑置、遺棄、拆毀等現象,對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造成嚴重沖擊。伴隨現代都市生活方式的不斷滲人,侗寨村民對原有建筑的供電、上下水、防潮等生活基礎設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建筑模式無法做到對空調、熱水器、冰箱等大型設備的承重,于此同時,廚房、衛生間上下水功能的改造也迫在眉睫。

(三)新式建筑不斷沖擊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日益強大,建筑行業迅猛發展,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拆遷重建的背景下,侗寨村民在追求高品質生活條件的同時,極易受到不法開發商的誘導,若不加以管制,將會對我國侗族村寨傳統民居建筑造成毀滅性打擊。因此,政府的介入和相關政策的制定;適時對侗族村民的情緒進行疏導;以及加快合理性改造村民生活條件成為現階段的工作重點。

四、侗寨傳統建筑的保護機制

(一)新型建筑材料的更替

在對侗族民居改造不得破壞侗族村寨原貌,要在保護的同時對侗族傳統民居的內部加以改造。首先,在保證侗族傳統民居建筑完整外貌的前提下,加固建筑的內部結構框架,可以解決老化、傾斜、承重差等問題;其次,建筑內部墻面、地板更換新型建筑材料,解決電線、管道等暴露問題,不僅保證了建筑的防火和美觀,更優化了建筑的隔音效果;最后,對傳統民居內部空間進行調整,對樓梯間進行加固,在確保侗族村民安全的同時,對室內采光、裝修風格進行調整。

(二)滿足村民切實的需求

隨著現代都市生活的滲透,侗族村民對都市生活充滿向往,但對侗族傳統民居改造方面,除關注視覺審美外,更多要關注到侗族民居內部空間分布的合理性、生活習慣和民族特征,需要重點關注以下三點:第一,合理分布侗族傳統民居建筑的內部空間,針對多戶親屬同住等問題,設計師需要考慮區分開房間的私密空間和公共空間的使用分布;第二,針對以農業為主,以旅游產品制造業為輔的侗寨村民,需要對其建筑內部加設晾曬層和儲存空間;第三,合理安排家用電器的擺放布局,增加充電區域,在滿足村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盡量滿足室內的美觀和個性化需求。

(三)現代風格元素的融合

以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侗族自治縣”傳統民居建筑為例,建筑室內的家具多為村民手工制作,設計造型通常受到使用材料的限制。這種原生的設計造型符合到訪游客們對侗族傳統民居居住體驗的真實感,但對世代居住于此的普通村民來說,他們更追求融人當代社會的審美設計。因此,需要對普通侗族村民的居住條件進行改造,可以在原有家具的基礎上加人現代風格元素,對家具造型進行調整,提升侗寨村民居住的視覺審美和舒適體驗。

五、合理開發侗寨旅游產業

(一)三江侗寨開發遇到的問題

三江侗寨旅游業近年來在相關部門的領導下快速發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著積極作用。但相對于其他成熟的旅游業,還有一些明顯的差距,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當地管理部門對于侗寨傳統生活文化元素研究不夠透徹,導致整個旅游產業文化內涵方面浮于表面,缺乏深層次的文化宣傳。對于游客而言,侗族傳統文化依舊遙遠神秘,沒有親近感。從而使侗族旅游景區淹沒在全國各色景點當中。三江侗寨旅游部門在相關文化內涵搜集上存在一定問題。旅游服務中心服務模式相對落后,尤其在新媒體時代,線上服務不到位,比如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缺乏線上線下聯動。新媒體運營既節省人工成本,又能讓游客獲得更好體驗。這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二)三江侗寨旅游業發展策略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建立新媒體營銷部門讓人們通過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了解到侗族村寨。讓世代隱藏在深山之中的侗族古寨被游客們所熟知,侗寨村民以富有活力、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傳統以及古老的侗寨民居建筑風格吸引眾多中外游客到訪,侗族古寨成為世界聞名的“網紅村寨”。侗寨傳統建筑的民俗體驗,侗寨以其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古樸自然的民俗特色、木結構的建筑風格,成為游客們釋放壓力,回歸自然的最好去處之一,相比侗寨村民追求的現代化裝修風格,游客們更喜歡居住在傳統、古樸、真實的侗寨古建筑之中,感受不同以往的居住體驗,這就要求用于接待游客的侗寨建筑需保持最真實、最傳統的樣貌。

(三)侗寨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

侗寨村民傳統行業的轉型,侗族先民因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優越地理位置,因此傳統的侗寨村民以水稻種植、牲畜飼養等農業生產為主要生存產業。當地主管部門應與侗寨的經營管理者合力共建,將網絡覆蓋整個村寨,從而更好的提供服務質量,打造具有少數民族風情的著名“網紅打卡點”。當地政府應以侗寨標志景區包裝帶動當地農產品銷售,使當地特產與侗寨旅游有機結合,帶動地區經濟。隨著侗寨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村民們開始向旅游產品制造業、餐飲民宿服務業和民族歌舞演藝業轉型,豐富了侗寨村民農閑時的業余生活、增加了侗寨村民旅游業收人、提高了侗寨村民的審美意識。

參考文獻

[1] 石開中.《侗族鼓樓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12.

[2] 陳幸良、鄧敏文.《中國侗族生態文明研究》.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

[3] 潘年英.《木樓人家(中國文學人類學原創書系)》.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4] 張瑾.《侗族旅游村寨協同治理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介紹:張誌桓(1998-),男,漢族,江蘇宿遷,本科,北海藝術設計學院,藝術學;

指導老師:韓洋(1993-),女,漢族,陜西西安,工藝美術師,碩士,北海藝術設計學院,藝術學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項目教學與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在環境設計專業中的應用研究.2019JGB431

猜你喜歡
侗寨廣西建筑
侗鄉端午粽飄香
歷屆全國美展廣西作品展(三)
歷屆全國美展廣西作品展(一)
2018廣西版畫邀請展作品選登
毛主席來到我廣西
《侗寨春曉》創作淺談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苗鄉侗寨乒乓情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虛無一反建筑的建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