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福利是怎么回事

2021-08-31 02:17羅振宇
讀者 2021年18期
關鍵詞:福利制度社會福利教化

羅振宇

我們這代人,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觀念,就是國家應該承擔老百姓的生活福利,像醫療、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等。這個觀念,一般被認為源自西方國家。其實在西方,福利制度是一種現代產物。一直到19世紀后期,德國時任首相俾斯麥才提出建立面向大眾的社會保障制度。之后又經過一系列的發展,1942年,英國發布著名的《貝弗里奇報告》,才提出全面建設福利制度。

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這套制度在西方運行才幾十年,就產生了許多惡果。民眾認為稅收最好只減不增,福利最好只增不減。社會負擔越來越重,有的國家經濟運行出現困難。

今天我想談的是中國。中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其歷史要悠久得多。

在中國,從大禹治水開始,政府在抗災救濟方面就承擔著領導責任。先秦時期,中國已經有系統的“荒政十二策”,就是在遇到災荒的時候,政府應該采取的十二條配套措施。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歷朝歷代都建有“常平倉”,在年景好的時候購進糧食儲存起來,遇歉收年便開倉放糧。

那問題來了。西方福利制度運行幾十年就陷入困境,而中國的福利制度,為什么能夠運行兩千多年?這中間的差別在哪里?最根本的差別,是觀念上的差別。

在西方的福利制度中,接受福利是公民的“權利”。美國羅斯??偨y提出的“四大自由”中,“免于匱乏的自由”就是把享受福利保障列為公民的基本人權。這在當時可以看作人類文明的進步,但時間一長,大家習以為常之后,隱患就出現了。

在這些西方國家,只要一個人的收入低于某個標準——哪怕他的實際生活水平并不低,甚至比很多國家的中產階級生活水平還高——就有權利讓別人養活他。請注意,既然是他的權利,那就沒有人可以剝奪,他也沒有必要感到慚愧,甚至沒必要對誰表達謝意。這是他根據法律應該得的,這是一種觀念。

中國的社會福利觀念呢?

在中國,很少有人認為接受來自國家或者他人的救濟、幫助,是自己的權利。中國人的觀念是反過來的,社會福利是國家對民眾的“責任”。一旦遇到水旱災荒,國家就要承擔起救災的任務。在平時,如果有人實在有困難,比如殘疾、年老、鰥寡孤獨這些情況,政府就有責任幫一把,這就是所謂“憐貧恤老”。福利的目的在于解決具體的困難,而不是為了滿足某種權利。

中國的這套福利觀念,得到了很好的承繼,也成了增強社會認同、緩解矛盾的有效手段??墒窃捳f回來,如果一個人是因為個人主觀原因,不愿意勞動,導致自己陷入窮困,那么雖然他也能享受國家的幫扶政策,但同時,他肯定會受到身邊人的鄙視,甚至譴責。

如果社會福利是一項權利,那就必須有一個客觀標準。那就必然導致按照收入來劃線,而不考慮這種境況是不是因為他本人不愛勞動導致的。

而如果社會福利是一種責任,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當然要優先選取那些最該幫、最值得幫的對象。而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那些有能力卻不勞而獲的人也會受到道德的譴責。所以在中國,社會福利才不會導致“養懶漢”的結果。

其實,中國福利制度能達到這個效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西方政府在提供福利時,主要就是發錢,國家很少對老百姓做其他方面的指導。但是中國政府除了救災、扶貧、濟困,還有一個責任,就是教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頒布的《教民榜文》,其中有這樣六句話: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這是一個欽定的百姓公約,里面是百姓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除了到處張貼這六句話,朱元璋要求每鄉、每里各置一個木鐸(類似鈴鐺),并在本地選擇年老或者殘疾、不能干重活的人,在本鄉、本里邊走邊搖木鐸,還要呼喊《教民榜文》里的這六句話。這種巡行鄉里的活動,每月要搞六次。到秋收時節,由各鄉里給巡行的人配發糧食和生活費用。

在中國文化中,這是一個非常強的傳統。不僅是政府,宗族也特別重視這種道德教化,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自覺。

你可別小看這種教化的力量,兩千多年下來,它在中國社會內部造就了一種內在的社會提升力。危難時刻,互幫互助,但是在道德上又絕不縱容那些不勞而獲的人。這種傳統,讓中國文明保有一種強大的反墮落能力。因此,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中國文明一以貫之,千載不絕,歷經一次次劫難而復興。

過去總有人講,制度比人重要。從歷史的尺度來看,制度的確比人重要,但是對人的不斷提升的精神傳統,有時比具體的制度更重要。

(楊子江摘自文匯出版社《羅輯思維》一書,劉 宏圖)

猜你喜歡
福利制度社會福利教化
乘教化之風,行自主之路
秋夜
西方福利制度的內在悖論
歐洲社會保障制度為何進退維谷
電子廢棄物回收政策目標:社會福利還是環?;厥章??
關于國有企業報酬與福利制度研究
“中式教育”,路在何方?
英國計劃推進兒童社會福利改革
不走絕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