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多維度課程思政融合的新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探析

2021-09-07 09:34陳君華宋常春丁志杰周永生閆浩然王彥平張少卿牛斐洱
安徽化工 2021年5期
關鍵詞:工科專業課程思政

郭 雨,陳君華,宋常春,丁志杰,郭 騰,周永生,閆浩然,王彥平,張少卿,牛斐洱

(1.安徽科技學院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安徽蚌埠233100;2.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安徽鳳陽233121)

“新工科”和“課程思政”是新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兩個時代命題。2017年,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并于2020年5月決定在高等學校培育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推動高校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做好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前瞻性和戰略性培養,搶占未來科技發展先機。相較于“新工科”建設,課程思政則肇始于2004年,中央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開啟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課程改革的探索之路。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毒V要》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梢钥闯?,“新工科”和“課程思政”已經并行進入了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快車道,建設發展趨向同步,建設節點交匯。這不僅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提供了發展契機,也啟發了高校教師對于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考和探索。

新工科專業建設對服務和支撐我國新形勢下經濟轉型、升級和引領具有重大意義,而全面推行課程思政則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舉措。切實將“新工科”和“課程思政”兩大時代命題進行深層次融合,“顯性”專業教學內容與“隱性”思政教學內容交叉融合,培養新時代“又紅又?!钡母哔|量人才,是辦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如何應對“新工科”和“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碰撞交匯所引發的深層次融合,解決好“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已然成為當前高等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課題。

本文基于當前新工科與課程思政融合的現狀,探討了課程思政融合的新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構建原則、構建思路以及保障措施,為新工科與課程思政教育提供較為可行的教學模式。

1 高等院校課程思政融合的新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現狀

由于新工科專業建設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提出較晚,且新工科專業建設與課程思政改革的發展期疊合,兩者深度多維的交叉和融合仍然是研究“空白區”,缺乏全方位、系統化、深層次的研究成果,現有的研究成果難以形成示范效應。根據CNKI期刊網的檢索研究表明,截至2020年1月底包含“新工科”和“課程思政”檢索詞的主題檢索條目有100條,篇名檢索條目有44條。其中,2018年教育教學研究論文主題檢索為2篇,篇名檢索論文僅1篇;2019年主題檢索論文24篇,篇名檢索7篇;2020年主題檢索論文72篇,篇名檢索論文35篇;2021年主題檢索和篇名檢索的論文均為1篇。機構統計數據表明,重點高校和普通高校之間的差距不大,而且新工科建設高校和重點高校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少,涉及新工科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相關研究則更少,僅有8篇(見表1和表2)。此外,以特定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研究為切入點的論文共計41篇,占67.2%;教學模式相關的研究論文33篇,有真正參考價值的論文只有4篇,占6.5%。這些論文的研究內容對“新工科+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探索僅僅停留在文字的描述,或者借助實例進行思政切入,很少提及具體化的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實踐,實效性驗證相對缺乏。這表明以“新工科+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為主題的研究尚處于教育教學研究的盲區,尚未引起足夠的關注和研究。

表1 論文發表機構統計

表2 相關論文發表數量統計[4-11]

由于新工科專業建設和課程思政建設均屬于起步階段,以往的教學模式很難與新的教學理念和要求相契合,不能將現有的教學模式生搬硬套。目前,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大都存在重視專業知識技能,而忽視課程思政和本土文化在專業課程中深層次的結合與滲透,形成了長期性的“專強德弱”甚至是“專強德無”的教育頑疾。教學內容方面,課堂上的思政講授內容大多是蜻蜓點水式思政教學、案例式的專業興趣引導或者割裂式的思政內容引入,存在系統性和互融性不足的弊病。另外,某些專業課中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課堂教學流于形式,部分思政教育內容摻雜教師個人主觀理解,或者所引用的思政信息甄別不清,不能辯證思考以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是由于課堂教學中存在思政元素選擇定位不準確,思政教學目標不清晰所造成的。

2 多維度課程思政融合的新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原則

“新工科”建設及《綱要》均以培養新時代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為指歸,培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的新工科人才,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如綱要所指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從課程頂層設計與實施層面分析,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是保障立德樹人的關鍵所在。

結合上述現存專業課中思政教育教學的特點,課程思政教學應著眼于新工科視域下的融合機制,建立有效且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做到思政內容定位精準,教育目標明確,思政元素選擇適當,且甄別性強,思政與專業融合度高,交互性好,顯隱互補。

2.1 找準課程思政錨定點,重在精準切入

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的載體,課程思政則是專業課程的“靈魂”。由于兩者之間的教學內容差異性極大,課堂教學中直接切入的難度較大。專業課程是對某一具體專業方向的知識講解與剖析,應從時事事件、著名人物生平、經典案例等思政方面尋找切入點,突出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的選題。課程思政資料應符合工工交叉、工文滲透、工管經結合的要求,側重引入人文、歷史、政治、經濟、管理領域的資料,豐富思政資源的呈現形式,強化對其自身、專業及行業的多元化認知。此外,思政切入點過多,占時過長也會擠占專業課教學內容,容易導致課堂教學偏出。因此,對有限的思政元素切入點進行精準錨定,明確其思政屬性和思政教育目的,并加以課外和線上拓展與啟發,使得思政教育深層嵌入到專業課教學中,發揮其思政教育功能,是解決兩者融合的基本前提和原則。

2.2 建立思政資源庫,重在歸集分類

在思政元素精準錨定的前提下,圍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收集整理符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思政教學資源,建立思政資源庫,細化和分類專業教學思政教學點,便于精準教學。

2.3 整合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重在多維度深度融合

對于新工科人才培養來說,人文底蘊厚實、交叉學科專業知識扎實、創新能力強和跨界整合能力突出是未來復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包括了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三個層面的價值觀構建。專業課堂教學中思政切入點首先應從具體的價值導向培育維度出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工程倫理意識、探索精神及大國工匠精神,繼而激發其科技報國使命感和服務社會責任感,厚植其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目標的家國情懷,從而構建出“課程”在國家、社會、個人、專業和新工科五個維度上的深層貫通與融合,實現“1+1>2”的PC+教學效果。此外,“百年樹人”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的,人才培養質量還要依賴于教師、教輔與學生三個“人”維度上的長期聯動和協同。

3 多維度課程思政融合的新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構建的基本思路

本文以拋錨式教學模式為核心,選擇性地結合了巴特勒學習模式,構建了以五維度情境融合創設和三維度組織教學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專業課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學生、教師與教輔三者之間的高效協同,契合新時代新工科人才的培養要求。教學模式構建的基本思路如圖1。

圖1 多維度課程思政融合的新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

(1)課前:根據專業和新工科維度選擇恰當的思政元素作為課程思政錨點,創設圍繞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的新工科思政情境,使課堂教學滲入核心價值觀,激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動機,明確思政元素的培養定位,確定課程思政融合的新工科“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授課目標。

(2)課中:課堂是教學教育的“主陣地”。圍繞教學目標和確定的問題,以錨定思政元素的教學內容為載體,通過典型專業案例、技術發展歷程、名人生平等開展課堂教學解讀,觸發學生對思政元素的深層思考,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加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認同感,起到拋磚引玉、畫龍點睛的作用。探索更豐富的衍生“情境”,綜合考慮學生發展、“新工科”要求及課程思政的目標,選擇更具有爭議的行業、工程師人物、工程項目作為切入點創設學習情境,以保證“情境”創設與時代發展的同步性、課程內容的新鮮度和課程主題的多元化。另外,與時代發展更契合的主題也可能會吸引對社會熱點感興趣的其他專業學生加入課堂,促進在協作、對話中不同學科領域知識的碰撞,激發創新、系統、融合的觀點。

(3)課后:鑒于專業課授課時限,課堂上的課程思政教學不可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部分,其思政錨點應該是專業課上的“思政觸發器”。課堂思政教學不能是獨立的思政教學散點,應該為課下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留下思政“接口”,提供與之相關的圖書、圖片、視頻等線上和線下資源,拓寬其思政教學的延伸空間,強化其對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與認同。

課程思政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人才,并將其轉化為個人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因此,人才培養絕不僅僅是依賴于專業課教師課堂上的短暫說教,人才培養質量也離不開教輔人員和管理人員的過程管理與監控,以及學生自身的努力。課堂是課程思政的“主陣地”,專業課教師及時獲得學生的思想、情感、意識形態等信息則需要依賴教輔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反饋,并且作為過程監控和引導的中間力量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建立也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課程思政的教育本質是“德育”,很難進行量化評價,而且教學模式的育人效果并不能立竿見影,踐行核心價值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以體現。因此,構建定性評價與過程性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建立可量化的過程性評價準則,真正發揮課程思政的引領作用。在學生的持續評價方面,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應從單學期的評價轉變為跟蹤式評價,評估分析學生大學階段的長遠發展和遷移能力,以保證新工科專業課教學效果的可持續性。

4 多維度課程思政融合的新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構建的保障措施

為保障多維度課程思政融合的新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有效實施,本文擬從學校、平臺、教師和課程四個方面進行改革,以順利完成“線上+線下”和“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新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構建。

4.1 加強新工科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建設

課堂是主戰場,教師是主力軍。首先,加大教師思想政治的培養和培訓力度,組織開展線上線下思政培訓和訪問研修,提高教師政治理論水平,是做好課程思政的前提和保障。教師要用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理論和優秀的傳統文化武裝自己,提升思想政治覺悟與道德修養;其次,加強各類思政項目的支持引領,推進課程思政研究成果的落地實施,培養一批專業課程思政教師,建設面向新工科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此外,建立教師課程思政考核機制,完善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加大課程思政在專業教師考核、評優、職務晉升、職稱評聘等方面的比重,強化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主體責任。

4.2 積極搭建新工科課程思政平臺

基于QQ、微信、易班、快手及釘釘等互聯網平臺,建設專業、班級、學生干部三級課程思政互動平臺,開展思政輿情引導、思政現狀調查、時事思政討論、學生思政動態交流等,營造課程思政教育氛圍,加強行政管理人員、輔導員和專業教師對學生思政動向的實時掌控,實現一插到底式的思政教育覆蓋。鼓勵教師系統開展課程思政方面的線下課堂教學研討,編寫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的課程思政教材,積極開發基于新工科課程的思政資源,建設課程思政資源的專題網站和在線平臺,方便師生以及社會受眾在線瀏覽和下載。

4.3 拓寬新工科課程思政的踐行路徑

充分利用學生黨課、社團活動、公益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專業實習等途徑,設置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匹配的內容,讓學生在具體的社會活動中加以錘煉,從而樹立和堅定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通過自主開放實驗、創客實驗室、教師科研項目、科研成果轉化、賽創融合等專業的培養途徑,專業教師提供兼具前沿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新工科方向的科研課題或創新競賽項目訓練,使得學生了解所研究課題的重要性和瓶頸性難題,認清與國外技術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樹立敢于突破國外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封鎖的決心,激活學生的創新動力,切實將專業培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融合并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觀。

5 結束語

基于新工科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需求,構建五維度情境融合創設和三維度組織教學為核心的融合型教學模式,實現隱性的課程思政效果?!罢n程思政”是新時代專業課程面臨的全新挑戰,肩負著培養新時代高質量人才的重任。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剛剛起步的長期性教育工程,應把握新工科與課程思政的價值屬性,立足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注重學生價值回歸和職業人格塑造。

猜你喜歡
工科專業課程思政
新工科背景下汽車構造實驗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
汽車類專業課程混合式分層教學模式的實踐
評價賦能: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必然向度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機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探究
網絡工程專業課程中的“雙創”教育與實踐
“問題解決”教學模式與專業課程思政的融合實踐探究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素質培養目標下經管“專業課程鏈”構建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項目推動式教學模式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